三水追溯百年的足球“威水”史,你知道多少?

过去一周,是属于三水足球人的。全国青少年足球超级联赛预选赛、佛山市足协杯、三水中小学校园足球冠军杯赛……接连多场不同级别足球赛在三水开赛,覆盖不同年龄段,吸引了众多三水球迷的目光。

在三水,足球是一项全民运动。1931年,足球项目首次出现在第二届三水县运动会上。一直以来,三水足球群众基础与氛围浓厚,草根足赛接连上演,“西甲”联赛连续办起十四届,成为三水足球人的盛事。一批批优秀足球运动员走出三水,在国家队、省队、知名俱乐部占得一席之位;众多国家、省、市级足球赛事青睐三水,到三水办赛。

足球基因融入三水人的血脉中,即使不是球员,也是球迷。三水足球成绩屡获殊荣的背后,是足球文化的兴盛。

三水追溯百年的足球“威水”史,你知道多少?

明星球员涌现,多人圆梦国家队

“回防!”“盯人!”“交球给前方!”“好球!”4月10日上午,2019全国青少年超级联赛U15组(华南大区)预选赛在三水开波,球员们在绿茵场上激烈拼抢,教练员在场边频频给出指令,观众席里球迷们助威呐喊声起伏不断。

此番全国性足球盛事,来自广东、福建、广西、海南四地超过800名青少年运动员齐集三水,免费向三水市民开放观赛。

三水追溯百年的足球“威水”史,你知道多少?

足球,在三水有着特殊的地位。“上世纪30年代,当时的三水县首先在学校已经开展足球活动。”三水区资深体育人士何汉刚介绍,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三水人茶余饭后爱在市场踢球,菜市场到了下午就成了临时足球场。再后来。三水区体委开始以工厂为单位组织足球联赛,踢球的人越来越多。

说起三水的足球“威水史”,必然绕不开健力宝足球队。中国足协与广东健力宝集团公司在1992年合作组建中国健力宝少年队,曾远赴巴西留洋,在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足球强国征战练兵。

归国后,这支队伍成长为健力宝青年队,在名帅朱广沪带领下战绩彪炳。李金羽、李铁、隋东亮等一批名将从球队走出,令当时的中国足坛为之一振。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足球被列为三水体校重点培训项目,设立了足球后备人才梯队培养计划。在浓厚的足球氛围下,三水本土的足球训练走了专业化,更有足球名将从三水本土走出。

三水足球的特色是什么?用体校足球教练黄志坚的话说就是技术。从三水体校走出去的学生最鲜明的一点是脚下功夫扎实,大局观强。

三水追溯百年的足球“威水”史,你知道多少?

近年来,三水体校上送到国奥、国青和国少队的学员徐荣生、蔡尧辉、周锦堂在球队中基本是担负中场组织者的重任。三水女足向省体工队上送了26名优秀运动员,其中何杏雪、叶诗敏、徐俏勤历史性地进入到国家女子足球队。

佛山“中超第一人”来自三水。2016年底,中国职业超级足球联赛的大幕徐徐降下,贵州恒丰智诚历史性地闯入中超联赛,在该队效力的25岁三水球员李营健成为佛山首位本土培养的中超球员。

时至今天,从三水走出的优秀职业球员从不间断,自小和足球结缘的“00后”球员李灿明是其中一位。从最初被选入三水体校,到成为职业球员,远赴西班牙参加集训,他凭着热爱和勤奋一路前进,如今在多项全国性赛事中屡有斩获。

三水追溯百年的足球“威水”史,你知道多少?

草根足球崛起,“西甲”联赛万人空巷

“去云秀山睇波!”几乎每年夏天,三水都迎来一场“小城盛事”——三水区足球联赛,既叫好,也叫座。整个7月“足球季”,三水人“三句话不离足球”。

这一被坊间戏称为“西甲”的足球赛事已成功举办14届,不仅始终保持着珠三角地区业余足球赛事中少见的11人制踢法,赛场上更不乏巴西等外籍球员以至中超现役球员的身影,看台上更聚集了场均6000人观战的超高人气,相当于国内中甲职业足球联赛入场观众人数。

三水追溯百年的足球“威水”史,你知道多少?

“西甲”之名由来已久。何汉刚说,三水足球联赛因历年来都在西南街道举办,又代表了整个三水足球的最高水平,恰好有一阵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开始为大众熟知,于是三水足球联赛的“西甲”之名在2005年前后就开始在民间叫开了。

“西甲”的诞生源于三水区雄厚的群众足球基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去云秀山睇“西甲”,是三水区市民中间最时髦的事之一。

“西甲”的“主场”云秀山体育场。三水本地人通常将这个位于西南街道文锋西路的体育场称为“云秀山”,据说每一个足球爱好者都在云秀山踢过球,每一个热爱足球的人都在云秀山看过球。

三水追溯百年的足球“威水”史,你知道多少?

体育场建成后,三水区陆陆续续在此以杯赛的形式,组织了一些足球赛事,虽未形成规模,但逐渐在市民中培养起到体育场看球的习惯,很多本土足球俱乐部也在这个阶段组建成形。“鼎盛时期,三水本土就有32支足球队,按照专业水平比赛分甲组、乙组进行。”何汉刚说。

“那时睇波的人爆晒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去云秀山看球,是三水区市民中间最时髦的事之一。今年59岁的市民邓浩民还记得,自己十几岁时经常被爱好足球的爷爷带去云秀山看球,如今他已经踢了几十年足球,是“西甲”的忠实粉丝。

“西甲”联赛原是三水本土赛事,参加球队均为本地草根足球队。2012年开始,为了提高联赛质量,让三水足球影响更广,“西甲”联赛效仿国际赛事,对赛制进行改革,邀请外区、外市的球队加入。赛制的改革吸引了珠三角各地球迷。

三水追溯百年的足球“威水”史,你知道多少?

作为广东省首批足球试点城市(县区)之一,三水草根足球氛围可谓十分浓厚。大名鼎鼎的“西甲”联赛每年盛夏开赛,总能掀起一片“全民睇波”热潮。平日里,驰骋绿茵场、尽情享受着足球的快乐,就是三水足好者们熟悉不过的日常。

全民皆球员,校园孕育足球人才

三水体校是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是体育人才重要培养基地,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体育人才。但仅仅依靠体校,是远远不够的。

2014年,全国开展校园足球推广。作为足球强区,三水大力度推广校园足球。2016年,三水投入200万元校园足球专项资金,推动校园足球的全面发展。

上周,2019三水区中小学生校园足球冠军杯赛正式拉开帷幕,一场场精彩足球对战赛上演。这是每年三水中、小学足球小将的大型重要比赛,也是发现足球好苗子的渠道。

事实上,校园足球的发展,在三水早有先声。早在1993年,金本小学已开展一周双赛制(主客场)的小学生校制足球联赛,在广东省开创了校园足球的先河,形成了很好的足球氛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金本中、小学是“全民皆球员”。

三水追溯百年的足球“威水”史,你知道多少?

金本小学是集国家级校园足球学校、广东省足球传统学校、佛山市足球特色学校、三水区网点学校四位一体的学校。去年,金本小学与三水本地足球俱乐部合作,聘请了两名专业教练。金本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周5节足球课,两名教练主要培养低年级学生,激发他们的足球兴趣与热情,扩大了足球影响力与营造足球氛围。2018年,金本小学在佛山市获得了校园足球特色小学组女子第一名、男子第二名。

2017年,三水入选第二批省级校园足球试点县名单。过去两年里,三水校园足球发展快速,越来越多学校向社会购买服务,与足球俱乐部合作,聘请专业职业足球教练或外籍教练,全方位培养学生。区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体育科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全区中小学小员足球冠军杯赛中,16支球队中有12支球队外聘教练,学生足球整体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目前,三水已有18所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17所省级足球推广学校。从之前的网点学校足球赛到如今的中小学校园足球联赛,三水每年都有20多支男女子足球队参赛。而三水足球特色学校已经成为三水足球的沃土,也是三水培养和选拔足球苗子的摇篮,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足球人才。

三水发展校园足球,推进足球普及,扩大足球人口,达到“踢球的人多了,会踢球的人多了,踢得好的人多了,教足球的人多了,会教球的人多了,教得好的人多了”的效果。

三水追溯百年的足球“威水”史,你知道多少?

大型赛事青睐,优秀球队集结

一连两周,2019全国青少年超级联赛U13-U17组(华南大区)预选赛在三水开展。“三水有浓厚的群众足球氛围以及丰厚的足球文化底蕴。”广东省足协副秘书长兼竞赛部长岑亦斌说,三水是省内足球之乡,足球设施完善,比赛场地非常符合办顶级赛事的要求。

作为省内老牌体育强区,三水享有全国首批体育先进县、广东省首批足球城市试点县(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17-2020)等众多荣誉,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育锻炼平台多元融合,体育实力强劲。

三水备受大型体育赛事青睐。1999年,三水开创了“小市办大赛”的先河,代表佛山市甚至广东省,承办过多项国际级、国家级赛事。

三水追溯百年的足球“威水”史,你知道多少?

足球作为三水王牌传统体育项目,凭着丰厚的底蕴和良好的民间氛围,国家级、省、市大型足球赛事选择三水。今年全国青年运动会足球比赛也或将在三水举办,届时全国各地青年优秀足球运动员集结三水,将再燃三水足球人激情。

不仅大型赛事钟情三水,大批优秀球队来到三水开展训练。

每天,在三水柏宁山庄足球培训基地,身穿不同球服的球员在绿茵球场上练球、踢球,各地球队进行拉练,备战足球赛。今年以来,国家队男足U16、国家队女足U14、韩国江源FC、富力各梯队、香港、台湾等世界各地球队到此开展足球集训。“辽宁、武汉、韩国江源等地区球队每年都来集训。”该基地相关负责人陆超华介绍,每年吸引过百支球队,环境、空气都不错,住宿、饮食、训练场都一条龙,有助於队员训练,并备战大型赛事。

近年来,三水足球社会培训力量不断壮大,培训基地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三水有绿茵、动感等10多个大型足球训练场,威斯汀、自由人等近10家足球俱乐部。

三水爱球、踢球群众越来越多,足球氛围越来越浓,民间“足球热”持续升温,但足球人才断层问题也在暴露。辉煌落幕后,三水足球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仍需迈开步子做更多的努力。

文 | 佛山日报记者卢钰仪 陈梦

图 | 佛山日报记者陈浩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