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霧霾”是否減少 僅統計無霾天數難反映實情

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姝)今天(2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分組審議國務院關於2018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時,委員萬衛星談到了關於數據統計的問題。

“從專業角度講,對有些數據,在有些特別的環境下,光靠簡單的統計可能會丟掉一些實質性的東西。”萬衛星說,“舉個例子,比如大氣汙染、霧霾天氣的情況,從我們制定的任務目標和完成目標的情況看,要減少霧霾天氣天數的百分之幾,實際上是一個很小的數字,一年是365天,發生霧霾天氣又少,所以我們統計的樣本數量不大。此外,控制霧霾本身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一個是氣象條件,在統計數字中也是無法反映出來的。直白點說,霧霾天氣減不減少,光從無霾天數還不能完全反映實情,因為除了我們的努力之外還得靠老天幫忙,如果氣象條件好的話,我們不那麼努力也可以完成目標,氣象條件不好的話,我們再努力恐怕也難完成目標任務。”

萬衛星建議,“我個人看法是,一是統計上可以做得更復雜一點,不要用簡單的霧霾減少多少天來反映我們的工作。二是除了統計之外我們還要做一些分析,究竟是哪些具體措施改善了霧霾天氣。這些工作做起來是很難的,建議生態環境部找一些專業機構來做這方面的評估,評估做好了對促進我們的工作、肯定我們的努力、改進我們下一步工作都會有好處。”

報告中談到了臭氧問題:“O₃濃度同比上升1.3%”;“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的多種組分均有不同幅度下降,硝酸鹽超過硫酸鹽成為PM2.5最主要的二次無機組分,同時O₃濃度普遍上升,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防治問題更加凸顯”。

對此,分組審議時,委員吳立新提出,“從2015年到2017年,全國及重點區域臭氧的年平均濃度上升得很快,從2015年至2018年基本上升了25%左右,應該說上升的比例很高,原因我不是特別清楚,想請教一下是什麼原因?因為臭氧主要是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在高溫強光的條件下形成的,這樣增長是因為與總體氣溫變暖的趨勢有關,當然排放也在增加,假如說隨著氣候變得越來越暖,給臭氧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那對降低臭氧濃度就是個很大的挑戰,不知道生態環境部在這方面有什麼考慮?”

聲音:

蔡素玉(列席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報告裡也提到微塑料的汙染。我國是最大的微塑料應用和生產者,很多化妝品、護膚品都含有大量的微塑料,我們沒有在這方面出臺任何的限制措施。很高興報告已經說這個問題顯著。我知道微塑料對健康的影響還沒有一致的很清楚的結論,正是因為這樣,同時我們國家又應用那麼多微塑料的產品,所以希望生態環境部要開始對微塑料產品影響環境和健康的系統研究,同時儘快研究出臺對微塑料產品應用的限制和管制。

校對 劉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