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讀書的人,正在被同齡人拋在身後

汪涵愛讀書是出了名的,作為知名主持人,很多場合都可以看出讀書對汪涵主持功力的幫助。

那些不讀書的人,正在被同齡人拋在身後

其中最出名的一次就是2015年《我是歌手》,歌手孫楠退賽。汪涵憑藉自己的氣場和語言能力,完美的渡過這次難關。

許多人知道讀書的好,但是不知道怎麼讀書。那麼該如何讀書才能避免讀完就忘,將讀書效果最大化呢?

讀書要學會搭建框架

說到讀書的好處,大家都知道。

我在上大學的時候有個同學,平時除了上課也不怎麼跟同學們一起活動。倒不是說他性格孤僻,而是他的愛好與其他同學不太一樣,我們最常見他做過兩件事,一是打籃球,二是讀書。在他的床頭永遠都有半尺厚的書,大學四年的時間裡,他幾乎讀完圖書館裡的所有書。

那些不讀書的人,正在被同齡人拋在身後

他最常看的是暢銷書,比方說《人性的弱點》以及管理類的書等等。那時候我覺得這種書都是雞湯,看多了對將來的工作沒有任何幫助。與其把時間浪費在讀雞湯文上,還不如打打遊戲,吃吃喝喝有趣。

而我在上學時最常讀的書是金庸、古龍的小說,另外也看一些office技能之類的書。我覺得只有讀這種經典和技能類的書才能讓我的未來更加光明。

等到工作之後,才發現原來成為笨蛋的人是我。我的這位同學在剛畢業就進了一家諮詢管理公司,現在已經成為一家AI行業的高管。年薪四十萬,分紅另算。

後來在一次聚會中,我倆就親身經歷討論了一下讀書對於個人職場發展的影響。我的這位同學之所以能夠通過讀書來為自己的職場生涯加速,是因為他有著清晰的職業規劃。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取得什麼成就,以及如何達成這些成就。

而我雖然也讀了很多書,但是由於對未來的定位不清晰。導致讀書過程充滿隨意性,也讓我對書中內容掌握不夠深刻。

很多人都覺得藝多不壓身,成為斜槓青年才是職業生涯的捷徑。但是很多成功人士的親身經歷卻告訴我們,要想獲得一番成就,就要專精一行。將個人的知識能力打造成T型結構,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深耕細作。

讀書也是同樣道理,讀書的目的大地上可以分成兩種。一是消遣娛樂,二是自我提高。當我們以自我提高為目的去讀書時,就要通過讀書去搭建知識結構。然後在通過實踐和碎片化閱讀,來不斷更新和填充自己的知識框架。

學會積累,才不會讀完就忘

我有個同事小A,平時喜歡讀書。公眾號剛興起的時候,看見別人寫文章給自己的公眾號漲粉。他覺得自己看了這麼多書,寫公眾號文章還是沒問題的。於是他也註冊了自己的公眾號,開始了日更生涯。

註冊公眾號之後,我們這些同事就成為小A的第一批粉絲。在前幾個月,他的公眾號還能堅持日更。慢慢地變成了周更,過了幾個月之後,終於變成了停更。

那些不讀書的人,正在被同齡人拋在身後

在一次公司聚餐上,同事之間聊起了公眾號的事。我們問小A為什麼不更新了?小A說剛開始的時候,有很多素材可以當做內容來寫。後來慢慢的就找不到內容了,他又不喜歡追熱點。公眾號素材都是來自他最近看的書,寫的越來越多,素材卻越來越少。後來實在沒有可以寫的以後,他就放棄了。

我們說他平時讀的書不是很多嗎,怎麼可能沒有寫作素材呢?小A說他也挺奇怪這件事,他讀過的書沒有一千,也有八百。平時腦子裡想法一大堆,一到寫作的時候,之前讀過的內容全都想不起來了。

等他去問了另一個擁有十萬粉絲的公眾號編輯,那個編輯告訴自己的文章素材都是從平時的觀察中得來的。素材來源渠道除了讀書,也包括一些好的綜藝內容、熱門影視劇等等。當這位編輯想到一個好點子的時候,就會記錄在專用筆記本上。

小A聽完之後恍然大悟,他終於知道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卻找不到素材的原因。以前他讀書都是讀完就放在一旁,從來沒想到過做筆記。很多金句和讀書獲得的感悟都沒有記錄下來,這就讓他在需要素材的時候腦子一片空。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過於相信自己的記憶力並不理智。創意源自對既有信息的重新組合,在讀書的時候把內容和感悟記錄下來,是為大腦補充創意素材的過程。要想保證高質量的輸出,就要保證持續性的輸入。

要想不再讀完就忘,就要學會勤做筆記。

從易到難,讀書簡單

我有個讀書群,群裡有個網友叫老張。這個群裡的人都是比較喜歡讀書的,大家有好書會在群裡互相推薦。還時不時的組織一下討論,由於各行各業的人都有,所以經常出現不錯的觀點和想法。

提到老張,是因為我對他印象最深。老張並不老,不到三十歲。記得他剛進群的時候,在群裡問看書看不進去應該怎麼辦。群裡其他人讓老張詳細說說,老張說自己對經濟學感興趣。在瞭解了經濟學經典著作之後,一衝動就去買了一本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拿到手看了不到二十頁就看不進去了,每次都強迫自己去看。不僅沒看懂,反而產生厭煩情緒,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智商。

群裡其他人看見老張的抱怨,跟他說不要氣餒,誰都是從看不懂開始的。一遍看不懂就看兩遍,看多了自然就懂。不是有句古話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嘛。老張於是又打起精神,繼續看下去。

那些不讀書的人,正在被同齡人拋在身後

等過了一段時間,老張又在群裡說實在看不下去了,打算放棄。我們又給他提建議,說不行的話就從簡單的科普書開始看,試試《小島經濟學》和《小學二年級就能讀懂的經濟學》。老張馬上就拒絕了這個建議,他說小時候老師就強調讀書要讀經典,不要看暢銷書,暢銷書都是騙錢的。

很多人都有這個觀念,讀書只能讀各個領域內的經典。對於那些暢銷書不屑一顧,覺得那些書都是譁眾取寵。暢銷書的內容都能在經典書中找到,讀暢銷書是在浪費時間。

不能否認的是,確實有暢銷書比較垃圾,比如字大頁多、內容淺薄等等。但是並不是所有暢銷書都是垃圾,尤其是專業領域內的暢銷書。這些暢銷書的作用就是幫助那些毫無基礎的讀者,瞭解該領域內的基本概念。

只有瞭解基本概念,對知識結構有基本認知,在讀大部頭的經典才不會像老張那樣讀不下去。

比方說哲學領域內的知名學者黑格爾,海德格爾等等,如果我們對哲學的基本概念不清楚,在讀這些大師的經典著作時,基本上是看不懂的。如果我們從哲學類科普書開始看,比如羅素的《哲學的問題》或者托馬斯·內格爾的《你的第一本哲學書》。讀完這些簡單的入門書,再去看大師的經典會容易很多。

我們都知道讀書的收益半衰期最長,多讀書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能獲得不錯的收益。但是不知道怎麼讀,不會讀書也是很常見的問題。要想讓讀書為自己的職場生涯添磚加瓦,就要從學會讀書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