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铭记好这一点,春暖花开,蝴蝶自来!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正统,千百年来风摧不倒,流湍不移。每个中国人从出生那刻起,便注定在这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儒家文化的洗礼。其中,一部儒者必读的经典——《大学》将儒者一生最崇高的道德追求和政治理想高度浓缩,其所渗透出的理念“知止”更是融入到国人的品格,对国人品格的塑造发挥着巨大作用。

今天,咱们就来探讨下这个话题——何为知止?以及知止中所蕴含的文化品格和儒学智慧。

做人铭记好这一点,春暖花开,蝴蝶自来!

1,何为知止?

1)知道停止。

知,知道,了解,止的含义甚广。“止,足也。”“知”“止”二字,合起来便作知道停止。这四字虽简单,所蕴含的意味却并不单一。

在《大学》中有“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因而所止之处必是至善之境。而“至善”又有最好、最善良两层含义。《大学》中所提到的“自明”“无所不用其极”“本末”“终始”等皆是一个领域内的至善之境。知止便对人们提出要求,要人们止于此处,即达到这些境界。

知止强调君子要知止有度,在行为规范上严格约束自己。《大学》“诚其意”中讲慎独,与慎独针锋相对的是“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便是不知止的表现。知止当知有度,需止之处定要得止,否则越出界限,变为小人,遭人唾弃。

放眼整个儒学,知止是要求君子止于仁。正所谓程颢先生之言:“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故此,仁即儒学之中的至善之境。知止便是知止于仁。

2)知识的边界。

除了上面一个含义,知止又有一层新意,即知识的边界。“知无涯”而人生有限,故“知止”是相对于人类个体而言,并且这个边界因人而异。当人们“知止”,方才明了自己的不足与无知,继而有所进取。由此看,知止又是学习儒学、提升自我的开端,是追寻学问之道的第一步。

关于知道和无知,有网友写了一首小诗,请看:

愚蠢的人无知,并且不知道自己无知,远离他;

单纯的人无知,但知道自己无知,教育他;

迷迷糊糊的人有知,但不知道自己有知,唤醒他;

睿智的人有知,并且知道自己有知,追随他;

超级哲人有知,但总认为自己什么也不知道,这种人不但要追随还要学习和爱戴他;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被人们认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一。但他不明白自己何德何能,会被推崇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结果被饮鸩赐死。

做人铭记好这一点,春暖花开,蝴蝶自来!

2,知止常安

老子认为,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因此,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完美的人格魅力,还要筑牢自律的思想防线。“知足”是对于“已经得到满足后”的精神反刍;“知止”却是“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放弃。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

《道德经》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清代学者周希陶修订《增广贤文》释其言云:“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这里的“止”,就是停止的意思。“知止”,即“有悖道德之事应知而即止”。这句话是教育人们凡事要知足,要经常调整自己的心态,防止人性贪婪的弱点迸发,任何时候做任何事都要把握一个度,要适可而止,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一生无辱、不耻。“止”,是人性善与恶的警戒线,知止而退到線内,明哲保身;知而不止,滑出线外,则其祸无穷。

3,懂得知止,是做人的境界

人之所以朝秦暮楚,往往是因为不能“知止”,既无定向,又无坚守,不懂得人生目标,不知道内心归宿。“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一生功勋卓著。1996年,朱光亚获得一笔100万港币的奖金,随即捐给了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1997年,他又将积攒的4万余元稿费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知止而不争,是他做人的境界。生命不在于一路狂奔,而在于有走有停。功成名就固然重要,但不要舍本逐末,过度追求某些东西,而忽视了其他的人生环节。

做人铭记好这一点,春暖花开,蝴蝶自来!

4,知止的智慧

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想要给《左氏春秋》作注,但他看到已经有贾逵、郑众二人作注在先。于是,马融便找来他们的注解阅读。仔细读过之后,马融这才意识到自己不适合给《左氏春秋》作注,他这样评价说:“贾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广博,郑众的注本广博而不精深。既要做到精深而又广博,就凭我个人的水平,又怎能超过他们呢?”

正是因为马融看到了贾逵、郑众二人注解的“精”和“博”,因此他果断打消了给《左氏春秋》作注的念头,转而去写《三传异同说》,随后又为《孝经》《离骚》等书作注,后来成就斐然。

东汉有名的词赋家王延寿游览鲁国的灵光殿之后,写出了一篇很有气势的《灵光殿赋》。凑巧的是,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也游览了此殿,也在写《灵光殿赋》。当蔡邕写到一半的时候,看到了王延寿的作品,不由得大加赞赏,并连连称奇。蔡邕自叹不如,随即停笔,另写其他文章,后来创作出了不少经典的作品。

马融和蔡邕都是当时的大学问家,“知止”是他们共有的人生智慧。事实上,“知止”不是畏缩和胆怯,而是一种智慧;适时地放弃,不仅需要勇气和胆识,更需要远见。也正是因为懂得“知止”,他们才有精力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进而收获属于自己的别样人生。

做人铭记好这一点,春暖花开,蝴蝶自来!

结语——

人为什么会感到痛苦、郁闷和不开心呢?因为放不下跟名利有关的事物,不懂得适合而止,把握人生之度,这才是痛苦的根源。

人来到世间,只是一个过客而已,最后终要离开。一切的一切只不过是一场真实的梦而已,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就要尽量放下烦恼,放下那些不必要的人生累赘,适可而止后,去体验人生的种种快乐。放下,不是放弃。不是叫我们丢弃责任跟义务,而是叫我们要面对现实,放下不必要的执着跟妄想,明白知止的智慧,给自己和他人都留有余地。

铭记好这一点,春暖花开,蝴蝶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