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在天空中的這第二個“蟹狀星雲”,與地球的命運有關

出現在天空中的這第二個“蟹狀星雲”,與地球的命運有關

“南蟹狀星雲”。NASA / ESA / STScI

我們與宇宙的聯繫最早是“赤裸”的。那時候我們用肉眼觀察星辰,用情懷和想象解讀它們,並將自己的愛與恨賦予它們。

望遠鏡的出現讓我們看得更遠,更清楚。從此我們有了“太空旅行”的能力,能夠“拜訪”一個又一個神奇而美麗的天體。

1990年4月24日升空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是人類第一次嘗試把望遠鏡搬到太空裡,以避開大氣層的干擾,獲得更加清晰的圖像。從此,人們在科學與美學之間找到了一個新的交匯點。

轉眼29年過去了,哈勃太空望遠鏡依然陪伴著我們。它見證了人類太空探索事業在這29年中的成果,也經歷了許多風雨。29年就好像一場夢,卻又不是夢。

每年天文學家都會讓哈勃太空望遠鏡在“百忙之中”抽出一小段時間,拍攝一張兼具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照片,在其“生日”前後發佈,以示紀念。

今年天文學家選擇的拍攝對象,是“南蟹狀星雲”。和北半球天空的超新星遺蹟“蟹狀星雲”不同,“南蟹狀星雲”是一個行星狀星雲,且其中心是一對雙星,由一顆紅巨星和一顆白矮星組成。行將就木的紅巨星向外拋射出了一個沙漏狀的星雲,總體上來看,又像一隻“螃蟹”。

星雲有此獨特外形與紅巨星擁有白矮星伴星有關。紅巨星噴出的物質有一部分會被白矮星攫取。而隨著紅巨星不斷噴出物質,白矮星持續攫取物質,星雲的外觀和結構還會繼續發生變化。

這個星雲最早被天文學家提及是在1967年,但人們一直認為它是一顆普通的恆星。直到1989年,歐洲南方天文臺才發現它是一個行星狀星雲。10年以後,哈勃太空望遠鏡又發現在它的大沙漏內部還有一對小沙漏。形成大沙漏和小沙漏的,是兩次相似的物質拋射事件,且相隔時間並不太長,如同恆星死亡時的喘息。

幾十億年後,太陽也會變成類似的狀態。那時候地球將會被吞沒。而在被太陽吞沒前很早,地球就會變成不毛之地。

地球的宜居時間其實是非常有限的。

今天是“世界地球日”。珍惜地球環境,保護地球環境,應該成為我們每一個在地球上生活的人的自覺行動。

出現在天空中的這第二個“蟹狀星雲”,與地球的命運有關

藝術家筆下描繪的“南蟹狀星雲”。ESA / Hubble / M. Kornmesse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