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盧浦大橋男孩跳橋事件?

於曉西


作為一名媒體創作者,我不願看到大家蜂擁去批評母親,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說母親做的不對,應該去安慰,應該去理解孩子等等。視頻的結尾母親絕望地癱軟在地,那種深深的無力感,任何一個人看了都會心疼吧。所以我們先討論一下身邊出現的太多教育問題:


故事一:

知乎網友戈玄白今天要做題說:

十二歲的時候,我因為一個已經忘掉了是什麼的小事,被我爸罵了一個多小時。

在我痛哭、下跪、乃至在地上打滾都無法讓他停下來以後,我默默爬到了窗臺上看著他。他冷笑了一下看著我,我在上面尷尬地站了一分鐘,腦子裡思緒萬千,最後還是下來了。

過了一段時間,報紙上有一個小孩被父母罵了以後跳樓的新聞,我拿去給他看。他看了以後問我:你拿來給我看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我罵你,你就要跳樓咯?我支支吾吾說不是,他說:那你想幹嘛?想跳樓?你就去跳啊。

我拿著報紙,灰溜溜地走了,回到房間,偷偷把它撕成了碎片。

很多孩子們願意付出生命為了給大人一個教訓,而大人也愛用自己的權威來賭孩子的性命。

這個賭注未免有些大,賭贏了孩子將在這件事上屈服於你,但是孩子的內心也因此受到了打擊,甚至會給孩子一生帶來陰影。賭輸了,就成了一個家庭的悲劇。


故事二:

網友落雲歌給我們分享了一個故事:

一名家長去學校找校長,非讓校長批評孩子週六晚上看電影了,而且鬧著逼問孩子的數學為什麼不能考到130。

老師紛紛勸說這位家長,說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有區別,而且每個人的智商,綜合能力和基礎都不一樣,所以只要孩子盡力了都不要去責怪。

這位家長竟然說:她學成這樣,她開心了,我不開心!就算是讓她去死,我也得讓她考好!

什麼時候,我們已經偏執到“孩子不好好學習不如去死”這樣一個近乎瘋子的狀態。每個孩子都可以不夠優秀,母親給了孩子生命,也應該給孩子人生。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我們能夠忍受自己的平庸,卻要孩子成為完美,這本身就是一個不負責的表現。


回到事件本身,男孩與同學發生矛盾,然後在放學路上被母親批評,隨後跳橋身亡。乍一看,母親似乎是最應該被譴責的。但說這話之前,有些真相我們真的應該試著追問一下。

比如男孩和同學發生了什麼矛盾?誰挑起的?過程如何?結果如何?

比如男孩和同學發生矛盾後,老師和其他同學是否知情?如果知情,他們又做了什麼?

比如男孩一言不合就選擇自殺,這麼過激的反應,是否是積怨已久的爆發?積怨來自家庭還是學校?

比如現在都知道母親批評了男孩,那麼具體是怎麼批評的?是否有錄音和錄像?

凡此種種,沒人知道。

既然這樣,那我們就把時間定格在男孩情緒爆發的那一刻。我也再次拋出我的觀點:哪怕現實再痛,我都不會選擇死亡。

我相信很多人會同意我的觀點,姑且不管每個人經歷過什麼挫折,有哪些慘痛的故事,但最終我們都選擇繼續活著。可能有很多人想過自殺,但並沒有這麼做。為什麼?

我來說說自己的思想歷程。

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接觸並思考過生死。

當時我在上高中,有一天中午,家人突然來接我,說奶奶去世了。到了奶奶家,很多親戚都哭得像個淚人,但讓我自己都意外的是,我沒有哭,雖然心裡很難受。

那幾天,我想魔怔了一樣,一直在想“人為什麼活著?”“人又為什麼會死?”“人死了還會再回來這個世界嗎?”雖然想不出答案,但心裡已經對生命有了敬畏。

後來慢慢懂事了,開始意識人生只有一次,意識到父母養育自己的不易,意識到很多價值需要自己去創造,很多人需要我去溫暖……

所以在我看來,一個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人,是不會輕易放棄生命的。

哪怕現實再痛,都不會選擇死亡。


河小象看教育


對待死去的生命,深表痛心與惋惜。

孩子選擇用死亡來躲避指責的壓力,這一選擇是當下孩子唯一找到的方式,那個壓力事件讓孩子失去了理智,當下的他已經非理智的人了,只是動物,只有兩個選擇方案,一個是逃避,一個是攻擊。孩子選擇了前者。

我們身為父母,對孩子有著強烈的期盼,因為孩子是我們的未竟事件,我們的重新生,有著我的很多元素,這部分要活出理想中的我來。

因此,我們容易對孩子出乎意料的行為表示失望,生氣,甚至絕望,更多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惋惜。

不如意事件出來後,我們習慣首先表達對孩子的失望,甚至絕望。

因為,我們是孩子的家長,我們不可避免會重複以上的種種。

孩子17歲,出於青年期,這期間到20歲,是人生最關鍵的成長時期,也是壓力最大的時期。孩子面臨很多事件,來自家庭定位,社會定位,同學間定位,男女兩性交往定位,他們在學習接觸生活各種層面,儘量多方面接觸,進而構建他們的心理世界,也是意識層面的世界。

孩子他,在同學關係構建中出了問題,對他來說這是致命的,這時期孩子最在乎的關係是同伴間關係,在那裡他要找到自己。

接著,父母親不理解,在第一個壓力事件後,製造第二個壓力事件,成為孩子第二壓力源。這個壓力源頭,也許觸發孩子很多過往失敗的回憶,進而引發其他層面壓力源,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沒人理解自己關愛自己,一時衝動……

兩代人之間,我認為需要建構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可以放心地與家長坦誠真實的自己,即使是最壞的消息,孩子也可以放心地說出來,不擔心會被父母責罵,不會擔心被父母不理解,擔心影響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形象。因為一直以來,父母與孩子之間就坦誠相待,無話不說,什麼秘密也沒有。

父母們放下一些對孩子們的期待,更多代入孩子身份,感受孩子的感受,真切同理孩子,理解他們的傷心事件,同理他們可能有的每個情緒點。

愛,是陪伴。

我自認自己做媽媽的角色還有待加強,我直接表達對孩子的失望,不去關注孩子用功努力後無果的失望心情。我也會與這個17歲孩子的媽媽一樣,一時衝動,直接說出會不好聽的話語,刺痛孩子的心。

但,我堅信,當我意識到察覺了自己對孩子的傷害,察覺到孩子耷拉下的臉後,我會反省自己。下一次注意,多多看到孩子閃亮點,把目前問題縮小縮小,甚至於放在她們成長的100年裡,是微不足道的。

相信我的孩子在她們成長的過程中還是會發出屬於自己獨特的光與亮,做她們能夠成為的自己的,這就足夠了。孩子們不需要完美,她們可以經歷她們的失誤,失落,但不失去生活的信心與希望!

期待我們每個父母在每個痛心的教訓中,成長自己,成為孩子最貼心的人兒,成為孩子後面那位最最可靠的,最最堅實的力量!


潔靈姐姐


社會風氣不正,一切向錢看。學校只論成績,忽視德教。家庭有些父母不懂得與孩子溝通技巧,一味的打罵嘮叨溺愛,總是居高臨下的管教孩子,不懂得平等包容的開導孩子,作為家長要走進孩子內心,用愛融化孩子的冰點。以上三方面原因才是導致17歲孩子跳橋原因,望各位加強家庭教育和德教。現在孩子學習壓力大,好多又是獨生子,遇到煩心事沒地方傾訴,唯一可以傾訴的只有同學,既然如此,作為家長為何不可以充當此角色呢?平時多與孩子平等的溝通,讓父母和孩子成為朋友。希望悲劇不再重演。


tdqy


壓跨男孩的是一根又一根稻草,最後的責罵,只是導火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