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如何摆脱“票房毒药”的偏见?

作者|申敏


“希望大家能够抛开对我的偏见,好好听这首歌。”在综艺《我是唱作人》的首期节目里,王源演唱前说了这样一句话。不出所料,当晚登上了热搜。

其实,大众对小鲜肉的偏见并不仅仅存在于歌唱领域,只要是与小鲜肉相关的所有一切,都被人嗤之以鼻。演戏,被讽面瘫;综艺,被批立人设;公益,被嘲作秀……说什么错什么,做什么错什么,小鲜肉成为众矢之的。他们在享受流量光环的同时,也在云端俯视着深渊。这只无形的手,想把小鲜肉拽下神坛,让他们就此陨落。

于是,各种不友好的标签贴在了小鲜肉身上。譬如,活跃于大银屏的这群人,被称为“票房毒药”。不可否认,「IP+小鲜肉+大制作」爆款公式的失灵,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小鲜肉并非万能,但也不能忽略其他变量,就给他们扣上“原罪”的帽子。

一部影视作品是团队协作的结晶,而非鲜肉一己之力所能成就。尽管这几年影视行业被一些小鲜肉搅得乌烟瘴气,但凡事还需客观看待。影片番位主次、资本追捧、营销噱头、粉丝经济,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外力,把小鲜肉置于高处不胜寒的境地。

日前,王源参演的电影《地久天长》票房不佳,被评论员怒批“小鲜肉扛不起票房”。粉丝不服、路人吃瓜。流量们,究竟真是“票房毒药”,还是被旁人带着有色眼镜审视、做了“背锅侠”?


他们如何摆脱“票房毒药”的偏见?

小鲜肉“触电”,全军覆没?

发轫于2014年的“小鲜肉”,一边拉开流量时代的帷幕,一边大举进攻电影圈。选择如此的发展路径,道理显而易见。电影咖向来高于剧咖,倘若人手没有一部硬核电影,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头部流量。

从四大三小,到去年选秀出道的新生代流量,均不约而同选择了电影。日前,偶练九子的陈立农在拍摄完网剧《轩辕剑》之后,立刻段位飞升,主演电影《春江花月夜》,甚至番位力压另一位演员李现。粉丝开心之余,是冷眼旁观的路人无情嘲讽。影片还未开机,就有人唱衰票房。


他们如何摆脱“票房毒药”的偏见?



大众对小鲜肉等于烂片的刻板印象,早已不是新鲜事。因为此前吴亦凡、鹿晗、黄子韬、杨洋、李易峰等流量鼻祖交出的电影成绩单,的确有些不堪入目。


他们如何摆脱“票房毒药”的偏见?



纵观初代流量主演的电影作品,从主创班底到投资成本,堪称当时的顶级配置。诚然,早期的一些影片在粉丝豪爽包场下,确实取得还算不错的票房成绩,但倒挂的口碑也说明了饭圈外的大众并不会为鲜肉的渣演技买单。

尤其在影视从业者见识到爆款公式的威力,疯狂开启野蛮收割红利之后,为后来的流量失灵埋下了伏笔。鲜肉们在后期主演的一些电影,骤跌的票房足以证明他们在这几年消耗人气换来的“恶果”。

吴亦凡的《欧洲攻略》只有1.53亿票房,四年间票房滑落1.28亿。黄子韬的

《夏天19岁的肖像》甚至未过亿,票房落点在937万。李易峰的《心理罪》3.04亿……跟预期反差极大的结果,让抱着美好希冀的投资方们纷纷折戟,也让小鲜肉成了大众口诛笔伐的对象。而粉丝的闭眼吹,更是加剧了牵涉其中的多方矛盾。


他们如何摆脱“票房毒药”的偏见?

小鲜肉不再是稳赚不赔的“圈钱工具”。他们所到之处,往往会呈现出粉丝热捧和路人群嘲两方对峙的局面。或许是意识到了危机,一些小鲜肉们开始转型。

自从王家卫的《繁花》大饼落空,吴亦凡便心无旁骛地一头扎进音乐圈,个人巡演即将开启。专注做原创音乐、无心恋战表演,今年还暂未有影视计划,种种迹象之下,再看他的微博简介「歌手吴亦凡,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值得玩味。不知道梅格妮还要等多久才能看到爱豆重返荧屏呢。

无独有偶,前队友鹿晗除了一部存货《上海堡垒》,暂无影视新作。尽管网传他会主演企鹅影视出品的电竞题材超级网剧《穿越火线》,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官宣落地。另一位前队友黄子韬则“安分守己”地回到电视剧和网剧里,凭本色表演圈粉。

当然,硬币有正反面。同样,小鲜肉演电影,并非全军覆没,其中不乏一些正面案例,但“主角”是那些演技傍身、态度端正的人。

国民墙头之一的刘昊然在陈思诚调教下,先后在《北京爱情故事》《唐人街探案》系列里表现出演技。在与陈凯歌合作了《妖猫传》后,刘昊然又跟陈飞宇一块主演了陈凯歌的新片。即将公映的《双生》,也因有了刘昊然的加入,大大提升了观众的期待值。

他们如何摆脱“票房毒药”的偏见?

除了老天赏饭吃的天生演员,还有一些开窍逆袭的鲜肉。早年张艺兴在烂剧里打滚,可到了去年的《一出好戏》,简直脱胎换骨。在黄渤的点拨下,张艺兴像打通了表演的任督二脉,不再是满屏的大写尴尬演技。此外,还有转型告捷的李易峰,终于凭借《动物世界》赢回了作为演员的口碑。

德不配位or偏见,何为“票房毒药”源头?

判定小鲜肉是否是电影扑街的“罪魁祸首”,要先明确番位——这个从日本进入中国的舶来词。在日本影视作品里,没有男女主角的说法,而是用番位高低来区分演员等级。“一番”即主演,通常只有一个(双主演会用W标明),其他演员则根据戏量多寡,依次为二番三番。

在日本担纲一番的演员,犹如影视作品的主心骨,他们必须对整部作品的票房和口碑负责,而这些都将作为实绩,被列入演员的履历表。这意味着一番演员要承担风险,他们的演艺生涯和影视作品成败勾连在一起。若票房飘红,一番演员就会身价飙升。但若票房扑街,一番演员很可能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困境——从主演梯队除名、等级被降格、透支电影出品方的信任、片酬跳水、评论倒戈。任何一个负面效应,都足以变成压死演员的稻草。

然而,中国影视圈引用了“番位”的概念,却并未延续“一番担票房”这个对演员权责的硬性约束。这与中国影视圈讲究团队作战的行业风气相关,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滋生了演员乱象。鲜肉主演之间屡见不鲜的撕番位大战,给影片带来热度的同时,也模糊了观众对影片的关注焦点。为了压番,粉丝会不遗余力支持自家正主,甚至用一些极端手段恶意刷票房,从而引起院线不满。双方正面宣战的结果,就是鲜肉演员无辜成了活靶子。从某种意义而言,作妖的粉丝把正主变成了“票房毒药”。

另外,一些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以小鲜肉为影片营销卖点的出品方,或许压根儿就没把重点精力放在剧本和制作方面,而是指望盲目的粉丝爱屋及乌,为影片承担票房。可是,粉丝力量毕竟有限,鲜肉目标受众之外的其他圈层观众才是一部影片的主要票仓。起跑线上的方向错了,肯定抵达不到目的地。而全程被高调拿来做噱头的鲜肉们,好感度消减,也沦为了烂片代言人。

他们如何摆脱“票房毒药”的偏见?

除了上述与利益挂钩的外界因素,以及老生常谈的小鲜肉德不配位主观要素,让他们成为“票房毒药”的原因,还有来自大众的偏见。

在直男眼中,自带女性磁铁体质的小鲜肉就像一颗“毒瘤”,所以在评论鲜肉这件事上,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异常积极的态度。

在虎扑论坛,一个名为「现在我觉得小鲜肉不是票房灵药,而是票房毒药。」的帖子,受到众多拥趸者支持。其中一条高赞留言,既指出了小鲜肉的病症,也道破了容忍度越来越低的大众对小鲜肉的成见。

「这些流量明星普遍业务能力不行,加上这些年被贴上的诸多负面标签,让观众先入为主的有一股抵触心理。往往影片其实没那么差,因为讨厌这个演员,导致影片评分,口碑偏低。流量演员是把双刃剑,选他们来演戏在宣传上,热度上会好点。毕竟粉丝狂热,会在各大社交平台疯狂制造热度。但同样的,观众现在对流量明星有抵触情绪,会失去一些路人缘。」

他们如何摆脱“票房毒药”的偏见?

著名演员何冰曾表达过关于小鲜肉的看法:“网上都在骂小鲜肉,你见过小鲜肉回过嘴吗?谁站出来回过嘴?这就说明这件事并不公平。因为当年我们是小鲜肉的时候也不会演,也是一年一部戏这么过来的,你得给他成长的时间。”

可见,演技稚嫩并非致命硬伤,端正的态度才是关键,这也是小鲜肉打破大众偏见、解除“票房毒药”魔咒的第一步。比如自觉抵御高片酬的诱惑,选择能积累好口碑的作品;再如专注表演,静下心钻研演技,不要为番位主次、恶意舆论等创作之外的琐事分心。

低调做人、高调表演,总有一天努力会得到认可。李易峰闭关8个月完成的《动物世界》,换来他表演生涯的口碑高峰,成功逆转大众对他之前面瘫演技的差评。易烊千玺主演的《少年的你》,32秒的首支预告片里,没有一句台词,仅凭被血渍染红的双目便传递出一个徘徊在死亡边缘的年轻灵魂的挣扎与倔强。令人相当惊艳。

他们如何摆脱“票房毒药”的偏见?

而王源在《地久天长》里的表演,虽算不上炸裂,但散发出的灵性和诚恳的态度是隔着屏幕能感受到的。某评论员怒批王源扛不起票房,把票房的成败全部归咎于一个戏量跟客串无异的鲜肉演员,着实有失公允。

尤其现在口碑变成电影票房的重要驱动力,好内容才是吸引观众的法宝。无视剧本、制作等硬性因素,把罪全部推到演员身上,其实犯了以偏概全的低级错误。不仅低估了观众与日俱增的审美,更是把小鲜肉给“妖魔化”。

我们在判定任何人事物时,都不能仅凭经验主义就妄下结论。深入实地考察,了解真相再发声,才是对他人的尊重,同时也是一种自重。

小鲜肉,能撑起中国电影半边天吗?

从人人追捧到人人喊打,小鲜肉的坠落不过这两三年的事。当大众一味把矛头对准年轻面孔,难道不该先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是否有理有据吗?

新人需要磨练演技的机会,如果仅仅因为“小鲜肉”这三个字就给他们下“不努力、不会演戏”的定论,剥夺他们进步的空间和权利,无异于把中国电影的希望扼杀在摇篮里。此举,不仅阻碍了艺术的传承发扬,更会影响到中国电影今后在世界影坛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别忘了,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这是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老人”总有谢幕的一刻,如果等到那时候再想着寻找“接班人”,为时已晚。新老演员青黄不接的断层,最终损害的是中国电影的发展。所以,对那些态度端正、有表演敬畏心和潜力的小鲜肉,大众是不是应该多些包容和耐心,秉持客观中立来看待呢?

他们如何摆脱“票房毒药”的偏见?

有人先入为主地质疑小鲜肉的渣演技会拖垮中国电影。但其实小鲜肉没那么大的破坏力,中国电影也没那么脆弱。在指责小鲜肉的同时,应该对整条利益链的每一环都进行整顿规范。譬如,对利用小鲜肉流量快速变现的经纪公司要严格约束,对狂热的粉丝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只有成长环境变得纯粹,才更利于他们褪去浮躁、静心打磨。

一部优秀的电影,需要诸多因素方能成就。“小鲜肉”只是表演环节的一颗螺丝钉,好的导演对其有醍醐灌顶之效,好的对手演员则能共同碰撞出灵感的火花。这些对小鲜肉的表演,都是加分项。当然,于自身而言,必须要下苦功,用演技证明自己。

年轻演员们,承载着中国电影的希望。作为大众,应该公正监督。对“害群之马”绝不姑息,对好苗子要予以呵护、而非无理打压。经过淘洗后的“良币驱逐劣币”,才能让更多优秀的青春面孔绽放在大银屏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