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泰安岱庙里的为什么柏树多?

小说:泰安岱庙里的为什么柏树多?

据传说,武则天被唐高宗皇帝召进宫后,逐渐得宠,不久便废掉了王皇后,由武则天取而代之。李治仁厚但无能,上朝不能决大事,需由宰相提出建议,然后由他批准。武则天虽为女流之辈,却精通文史,御人有术,她当了皇后以后,逐渐代皇帝批示奏折,临朝参政。

太子李显长大后,对母亲干预朝政非常不满,常有不同政见,由此触怒了武则天而招致杀身之祸。追随太子李显的大臣石忠,也早就对武后参政十分反感,见太子被害,为了表示对太子的忠心,他拔剑剖腹自杀,以示对武皇后的不满。

石忠死后,其魂魄来到东岳泰山,面见泰山神,状告武则天任用酷吏,滥杀无辜,连自己亲生儿子也不放过,要求泰山神惩治其罪。泰山神感其忠心,令其化作一棵柏树,侍立殿前,日夜守护着泰山神,赐名 " 孤忠柏 "。

如今游人所见到树南面的疤痕,即是当年石忠剖腹的剑痕。

岱庙汉柏,位于泰安岱庙之汉柏院中,为汉武帝封禅泰山所植八颗柏树之一,今存六棵,汉柏为最古,树龄约2100年。原为双杆连理,西干早年已死,腹中也曾被火烧过,但东干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仅靠树干北面40厘米宽的树皮上下输送养分而自强不息,长留天地间,故誉名“汉柏凌寒”。据我国南北朝时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里说:“泰山庙中,柏树夹阶,大二十围,盖汉武帝所植也。”又据汉《郡国志》记载,汉武帝登封泰山时植树一千多株,开创了在泰山植树的先河。在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如今岱庙尚存汉柏六株,分别名曰:“汉柏凌寒”、“赤眉斧痕”、“古柏老桧”、“岱峦苍柏”、“挂印封侯”和“昂首天外”。

汉柏中最著名的“汉柏凌寒”, 又名“双干连理”、“连理柏”,位于岱庙汉柏院内西北角,盘曲而上,枯枝似龙爪,树形如龙跃,气势轩昂;也是历经磨难最多、命运多舛的一株,此树原为双干连理,西干腹中曾被火烧过,早已死亡,东干以顽强的生命力,仅靠树干北面32厘米宽的树皮输送养分而自强不息,生机盎然。据汉《郡国志》载,为汉武帝登封泰山时所植。乾隆南巡时,曾御绘《汉柏图》并赋《题汉柏作》一诗刻于石。

“连理”之说,是因为其两杆本为同根所生,这在古代乃是吉祥之兆,源自汉代班固的《白虎通·封禅》:“朱草生,木连理。”是说要封禅必须有祥瑞出现,这连理木就是吉祥之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也使这株树有了诗情画意,也显示着吉祥。 “汉柏凌寒”一词,有人说应是“汉柏淋汗”,因柏树树身经常干湿不匀,有“淋汗”一说。“凌寒”与“淋汗”意境不同,后人愿接受“汉柏凌寒”之说。

与“汉柏连理”柏相邻的“赤眉斧痕”,胸围3.98米,高12.5米,虽已年过2100余岁,却仍生长旺盛,青翠欲滴。在一人多高的树干上,有一个明显的伤疤,根据伤疤的形状可以断定,是利器劈砍所致,而且伤疤周围还有深褐色的液体流淌过的印记。

这就引出了流传在泰山脚下的一个传说故事:在西汉末年,山东东部和江苏北部发生大灾荒,诸城的樊崇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因他们的眉毛都染成红色,所以被称为“赤眉军”。

起义军曾一度驻扎于泰山天胜寨。他们驻扎夏侯,要用木材修筑工事,于是就来到岱庙后对庙内汉武帝刘彻所植的柏树动起斧来。其中有一个小兵,抡起斧头对着这棵树就砍了下去,当他费力地拔下斧头再准备砍第二下的时候,他看到一股红色的液体正从树的伤口上淌了下来,就像人受伤流血一样。这下可把他吓坏了:在就听说泰山是神山,一草一木皆有灵性,今天被我冒犯,显灵了。

他急忙跪下就拜,磕了几个响头后,抓起斧子就跑了。这使得赤眉军大为恐慌,不得不停止砍伐,这斧痕却保留了下来,并且红色斑迹犹存,成为奇观。

乾隆皇帝登封泰山时见汉柏寿逾近二千年,枝叶仍苍笼可爱,亲绘图“御制汉柏图赞”刻于石碑上立在树旁,并题诗曰:“汉柏曾经手自图,郁葱映照翠阴扶,殿房亭里相望近,名实宾主谁是乎”。如今该树树高11.5米,冠幅东西10.2米,南北7.5米,胸围3.4米,气势轩昂,苍古凌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