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愛國將軍張自忠,墓碑險被毀,陌生人三代保護55年

抗戰時期是中華民族的一段悲壯史,也是一部英雄史,而這其中最耀眼的明星我覺得當屬張自忠將軍。

緬懷愛國將軍張自忠,墓碑險被毀,陌生人三代保護55年

張自忠,山東臨清人,於1940年5月16日在棗宜會戰中壯烈殉國。他是中國軍隊在抗戰中犧牲的職務最高的將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陣營五十餘國中戰死的最高軍隊將領。

蔣驚聞張自忠殉國,立即下令第五戰區不惜任何代價奪回張自忠遺骸。一百多名優秀將士,搶回張將軍的屍骨,連夜運往重慶。蔣撫棺痛哭,親自題辭:「英烈千秋」。

今天來到這位英雄安息地,你我共同緬懷。同時我們需要致敬那些護墓的勇士。

緬懷愛國將軍張自忠,墓碑險被毀,陌生人三代保護55年

張自忠墓建國後被平 ,陌生人三代護墓碑55年

1952年春天,陳家集村17歲村民陳廣華在分得的麥田地上看到一塊青石板,他覺得這塊青石板可能派得上用場,就把它扛回了家。有人認出,這塊青石板就是張自忠將軍的初葬墓碑。

陳廣華60歲的母親趙國芝一聽說這塊墓碑是張自忠將軍的初葬墓碑,堅決要把這塊墓碑留在家裡。她對兒子說:“張自忠將軍是為了打日本人而戰死的,並留下了人在碑在的家訓。

1966年,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開始,陳家集也有人瘋狂起來,有人高喊著口號,要打倒一切,十來個戴著紅袖箍的紅衛兵還是拿著鐵錘來到了汪大芝家,他們很快搜到了張將軍的墓碑,汪大芝和兩個六七歲的女兒衝上去護住張將軍的墓碑,汪大芝對紅衛兵說:“我們不管這是國。。的碑還是共。。的碑,這塊碑我們準備砌牆墊路用的,你們要是敢砸,我就敢和你們拼命!”

兩個六七歲的女兒平時看到爸爸媽媽將這塊石頭當成寶貝似的,她們一邊一人趴在石碑上,死活不讓紅。兵砸。在陳家第二代和第三代護碑人面前,紅。兵的鐵錘終於沒敢砸在陳家幼女的身上。

貧困中堅守信念

1982年,民政部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1984年,宜城市政府先後在長山修建了張自忠紀念碑和戰死十里長山的2000多名國民黨軍隊官兵的公墓。此時,汪大芝家所藏張自忠將軍初葬墓碑的命運也開始轉變。張自忠將軍的初葬墓碑被人們看作寶物之後。不法分子也打起了歪主意。1985年1月16日早晨,陳廣華髮現藏在房屋東牆邊的張將軍墓碑不見了,立即向襄陽縣公安局報警。民警很快查出偷走墓碑的是同村的另一陳姓人家。案子破了,峪山區政府卻收走了墓碑。後反覆多次才被要回,最後陳家人捐給了抗日戰爭紀念館。

緬懷愛國將軍張自忠,墓碑險被毀,陌生人三代保護55年

入園後遠遠即可見到這尊張自忠雕像,人物著戎裝,右手持望遠鏡,畫面取了將軍於沙場中的一個瞬間。關於軍人的雕塑,因我居於成都,常能看到劉開渠所塑《抗日陣亡將士無名英雄紀念碑》,以為那種樸素得令人落淚的藝術魅力已達到了對英雄致敬的最高境界,故此尊將軍塑像初見時僅留給我極為平淡的印象。

緬懷愛國將軍張自忠,墓碑險被毀,陌生人三代保護55年

待參觀完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再看將軍塑像,突然深深地理解了雕塑家。個人認為,張將軍雖是軍人,然他此生最耐人尋味的並非他為戰死前線的第一位大將,而是他本人在一個民族極其敏感的時間點上,集結了更為豐富的遭遇。

緬懷愛國將軍張自忠,墓碑險被毀,陌生人三代保護55年

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內有豐富的照片及資料,可供觀者瞭解張自忠將軍的一生。

緬懷愛國將軍張自忠,墓碑險被毀,陌生人三代保護55年

據資料,張將軍靈柩運抵北碚後,暫停靈於雙柏樹,同時治喪處尋覓“權厝”葬地,最後選定雨台山麓。蔣、馮玉祥曾親臨查看並決定位置,然後修建墓穴。

1940年11月16日,國民政府在雨台山為張自忠將軍舉行了隆重的“權厝”下葬儀式。“權厝”,意臨時置棺待葬。國民政府原定抗戰勝利後移柩南京國葬。

緬懷愛國將軍張自忠,墓碑險被毀,陌生人三代保護55年

馮玉祥題隸書“張上將自忠之墓”墓碑,借用明末抗清名將史可法揚州梅花嶺殉國並葬衣冠墓於嶺之意,將雨台山後改名為梅花山。

緬懷愛國將軍張自忠,墓碑險被毀,陌生人三代保護55年

張自忠一生中,最不能繞開的有兩位人物,一是宋哲元,二即為秦德純。

秦德純著有《我與張自忠》,對張自忠陷入全國輿論痛詆,曾被誣陷為漢奸有詳細的記載。

中原大戰結束,即將面臨對日抗戰,中央對馮玉祥不計前嫌,雙方敵對氣氛消除,原西北軍受到中央改編為29軍,以宋哲元為軍長,張自忠為下轄的第三十八師師長廿九軍剛組成不久,即奉命調駐平津,負責河北省防務,然而不久之後就遇上日軍進犯。

緬懷愛國將軍張自忠,墓碑險被毀,陌生人三代保護55年

當時廿九軍第三十三師,在師長張自忠及旅長趙登禹率領千人大刀敢死隊,以急行軍兼程趕赴前線,用大刀、手榴彈為武器,於月黑風高之夜,乘敵不備,殲滅日軍步兵兩個聯隊騎兵一個大隊,在喜峰口造成空前大捷,震驚中外,張自忠獲中央頒授青天白日勳章,於是抗日英雄的威名,傳遍全國,婦孺皆知。

盧溝橋事變暴發,二十九軍撤出北平,張自忠奉命留平緩衝與日本人周旋以增加國軍的準備時間,他也在這期間面臨到了他一生中最沉痛的選擇,他與日本人周旋的行為被輿論誤解為逼宮奪權,附敵為逆。在國人的眼中,張自忠從民族英雄了漢奸。

而後日軍全面進犯東北,“張遂不動聲色,秘密騎一腳踏車,由北平出朝陽門直駛天津。乘英倫轉赴青島,方才脫險。

一九三八年春,中央任命張自忠為五十九軍軍長,返回部隊那天,他對部眾宣示:「今天回軍,除共同殺敵報國外,是和大家一同尋找戰死的地方。」全體官民激昂效命,泣不成聲。

緬懷愛國將軍張自忠,墓碑險被毀,陌生人三代保護55年

為國家民族 視死如歸

1940年5月,日軍為了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運輸線,及結30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當時中國軍隊的第33集團軍只有兩個團駐守襄河西岸。5月1日,張自忠親筆昭告各部隊、各將領:「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張自忠率兩千多人東渡襄河後,一路奮勇進攻,將日軍第13師攔腰斬斷。日軍隨後以優勢兵力對張自忠所部實施包圍夾攻。張自忠毫不畏縮,指揮部隊向人數比他們多出一倍半的敵人衝殺十多次。

日軍傷亡慘重,不明白這支軍隊為何這樣能戰。

緬懷愛國將軍張自忠,墓碑險被毀,陌生人三代保護55年

5月16日,張自忠將軍親率第七十四師與日軍在方家集激戰。張自忠將軍部隨身官兵僅2,000人,而日軍步騎在4,000人以上,炮20餘門,遂分左右向張自忠將軍部圍。國軍傷亡殆盡,張將軍在槍林彈雨中指揮,肩部已中彈,仍誓不退後,所有官兵均一致以最後生命,爭持陣地。未幾張將軍再中一彈,擬拔劍自刎,為屬下阻止,張終聲竭而殉國。 日軍發現張自忠將軍遺體,審認無誤後,在陳家集徵集一口棺木盛殮,並豎木牌,墓碑上書:“支那大將張自忠之墓”;

當天深夜,日軍設在漢口之廣播電臺插播張自忠陣亡消息。第三十八師師長黃維綱獲報後率便衣隊將遺體奪回,5月18日送回集團軍司令部,以上將禮服重殮,經宜昌轉送回重慶。

緬懷愛國將軍張自忠,墓碑險被毀,陌生人三代保護55年

以下照片均來自於張自忠將軍紀念館

緬懷愛國將軍張自忠,墓碑險被毀,陌生人三代保護55年

緬懷愛國將軍張自忠,墓碑險被毀,陌生人三代保護55年

緬懷愛國將軍張自忠,墓碑險被毀,陌生人三代保護55年

緬懷愛國將軍張自忠,墓碑險被毀,陌生人三代保護55年

緬懷愛國將軍張自忠,墓碑險被毀,陌生人三代保護55年

緬懷愛國將軍張自忠,墓碑險被毀,陌生人三代保護55年

緬懷愛國將軍張自忠,墓碑險被毀,陌生人三代保護55年

緬懷愛國將軍張自忠,墓碑險被毀,陌生人三代保護55年

“張夫人李敏慧女士因患病在滬,聞將軍噩耗,拒絕醫藥治療,絕粒七日而逝,夫妻二人合葬於重慶梅花山麓。”

此時此刻,腦海裡忽然有一句話,青山有幸埋忠骨,緬懷這位民族英雄,同時也向護衛將軍墓碑的一家三代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