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市“象山區”概況

象山區,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桂林市南部,北臨疊彩區,東連七星區,西與臨桂區相接,南與雁山區接壤,屬中亞熱帶氣候。總面積89.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萬,現轄二塘鄉1個鄉,象山、南門、平山3個街道辦事處。

[1]

象山漢元鼎六年屬始安縣地。唐至德二年屬臨桂縣轄地,1913年為桂林縣治所,1940年臨桂縣治分屬桂林市培風、義南鎮和西南附廓鄉;1966年更名為東昇、躍進公社,1979年2公社合併設象山區。

象山區千峰環立,一水抱城,山清水秀,洞奇石美,使桂林享譽天下,著名景點有象山公園、南溪山公園等。

廣西桂林市“象山區”概況

象山區是中國廣西桂林市的一個市轄區,區人民政府駐銀錠路。桂林象山區千峰環立,一水抱城,山清水秀,洞奇石美,使桂林享譽天下,古撲執著的象鼻山更是巧奪天工、令世人讚歎。以象鼻山而得名的象山區是桂林市最大的城區,位於城市南部,轄二塘鄉及象山、南門、平山等3個街道辦事處,兩個經濟管理委員會,共44個居民委員會,13個行政村。

總面積87.6平方公里,人口19.7 萬。轄區內自然風光秀麗、文物古蹟眾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美麗的灕江繞區而過,聞名遐邇的象山公園、南溪山公園以及再現一萬年前新石器時代人類文明的甑皮巖古人類洞穴遺址,使本區成為這座風景旅遊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景區。

象山區有著優越的區位優勢,是桂林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機關所在地,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交通便捷、通訊發達。火車客運站、貨運站、汽車總站、郵電大廈等均在轄區內,湘桂鐵路穿區而過,南連大西南、北接京廣線,公路四通八達,有桂黃線、桂八線、桂柳和桂林兩江國際機場高速公路,距兩江國際機場26公里。區內有灕江、桃花江兩條河流,水資源豐富,電力充足。轄區內國有大中型企業眾多、商業網點密佈,是桂林市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和繁華的商貿區。

一九七九年底建區以來,象山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取得了較大成就,特別是近幾年來,進一步加快了改革開放的步伐,制定了“工業強區、商貿富區、科技興區、外向帶動、多輪驅動”的經濟發展戰略,經濟實現快速發展。“八五”期間,全區工商總產值每年以78.6%的速度遞增,一九九八年全區實現農工商總產值達25.13億元,以二、三產業發展最為迅速。形成了以集體工商業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展現出方興未艾的發展前景。

地理位置

千峰環立,一水抱城,山清水秀,洞奇石美,使桂林享譽天下,古撲執著的象鼻山更是巧奪天工、令世人讚歎。以象鼻山而得名的象山區是桂林市最大的城區,位於城市南部,轄二塘鄉及象山、南門、平山等3個街道辦事處,兩個經濟管理委員會,共44個居民委員會,13個行政村。總面積87.6平方公里,人口19.7萬。轄區內自然風光秀麗、文物古蹟眾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美麗的灕江繞區而過,聞名遐邇的象山公園、南溪山公園以及再現一萬年前新石器時代人類文明的甑皮巖古人類洞穴遺址,使本區成為這座風景旅遊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景區。

氣候特點

桂林屬中亞熱帶氣候,夏長冬短,平均氣溫19℃,1月份平均氣溫19℃,極端最低氣溫為-4.9℃,7月份平均氣溫為28.2℃,極端最高氣溫為38.5℃,全年日照時數為1 602.1 h(小時),降水量為1 872.1 mm,無霜期達305天. 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600小時,無霜期長達308天左右,平均相對溼度為75.85%,年平均降雨量為1894毫米。 桂林屬中亞熱帶氣候,夏長冬短,平均氣溫19℃,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600小時,無霜期長達308天左右,平均相對溼度為75.85%,年平均降雨量為1894毫米,給人們的生活和工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氣候環境。

區位優勢

象山區有著優越的區位優勢,是桂林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機關所在地,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交通便捷、通訊發達。火車客運站、貨運站、汽車總站、郵電大廈等均在轄區內,湘桂鐵路穿區而過,南連大西南、北接京廣線,公路四通八達,有桂黃線、桂八線、桂柳和桂林兩江國際機場高速公路,距兩江國際機場26公里。

區內有灕江、桃花江兩條河流,水資源豐富,電力充足。轄區內國有大中型企業眾多、商業網點密佈,是桂林市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和繁華的商貿區。

資源優勢

轄區內自然風光秀麗、文物古蹟眾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美麗的灕江繞區而過,聞名遐邇的象山公園、南溪山公園以及再現一萬年前新石器時代人類文明的甑皮巖古人類洞穴遺址,使本區成為這座風景旅遊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景區。

桂林象山區千峰環立,一水抱城,山清水秀,洞奇石美,使桂林享譽天下,古撲執著的象鼻山更是巧奪天工、令世人讚歎。以象鼻山而得名的象山區是桂林市最大的城區,位於城市南部,轄二塘鄉及象山、南門、平山等3個街道辦事處,兩個經濟管理委員會,共44個居民委員會,13個行政村。總面積87.6平方公里,人口19.7萬。轄區內自然風光秀麗、文物古蹟眾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美麗的灕江繞區而過,聞名遐邇的

象山

象鼻山 地處於市內桃花江與灕江匯流處,園內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相輝映,被人們稱為桂林山水的象徵。園內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相輝映,主要景點有水月洞、象眼巖、普賢塔、宏峰寺及寺內的太平天國革命遺址陳列館等。

附近還有隋唐開元寺僅存的舍利塔。水月洞緊靠江邊,灕水流貫其間,如水中浮月,山石垂入水中又如象鼻飲水灕江,景緻極佳,唐宋以來即為遊覽勝地。宋薊北處士《和水月洞韻》詩:“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形象地描繪了這一景緻。

冠巖

冠巖 位於距桂林市29公里的灕江中段,一個具有千年人文歷史的地下溶洞,前因洞內泉水甘洌而名"甘巖",後因其山外形如朝冠而更名"冠巖"。早在公元1637年,徐霞客就慕名前來,成為冠巖第一個探洞名人,其在《徐霞客遊記》中詳細記載了冠巖,"冠巖"之名便因他而得。桂林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的地方誌《桂林風土記》也對冠巖作了記載,可見冠巖是桂林諸巖中最早出名的觀賞巖洞之一。

從草坪便可乘坐觀光滑車穿過一片鄉土景色的田野,便可直抵冠巖洞內。或步行到半山的青雲梯乘觀光電梯直入洞內,走過一段景觀奇異的洞穴,來到地下曲橋,可以在此憑欄聽濤。來到洞內深潭瀑布,這裡水聲轟然,巨大的水幕斜鋪而下,直落深潭。走過瀑布,曲橋後面,便到了地下河碼頭,遊客可在此乘上輕舟,沿著幽暗的地下河往那未知的前方而去,只憑手中的一盞小燈照看那千百怪的地下河巖。

堯山

堯山 位於桂林市東北,距市區約8公里。堯山景區主峰海拔909.3米,相對高度760米,是桂林市最高的山峰。堯山西坡海拔450米處,秦時建堯廟,堯山之名由此而來。在海拔600---700米處,原建有白鹿庵,為唐白鹿禪師故居,亦稱玉皇閣。海拔200米處,明建祝聖庵,茅坪庵。堯山腳下,有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墓群。堯山岡巒起伏,氣勢磅礴,植被豐茂,杜鵑遍野。冬季山頂時有積雪,明亞震直《堯山冬雪》詩云:

“朔風從東來,吹落遙空雪,灑向堯山頂,相看最奇絕。”

堯山以變幻莫測,絢麗多彩的四時景緻而聞名。春天,溫柔山遍野的杜鵑花將一座層巒疊嶂的大山打扮得奼紫嫣紅;夏天,滿山松竹、陣陣碧濤、山川競秀、鬱鬱蔥蔥;秋天,楓紅柏紫、野菊遍野,金黃碧綠;秋天,雪花紛揚、白雪皚皚、冰花玉樹,別有一番情趣,站在山頂極目四望,山前水田如鏡,村舍如在畫中,千峰環野,一水穿城的景色必會使您心中生出“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堯山是全國著名古蹟名勝。

徐悲鴻故居

徐悲鴻故居 位於陽朔縣前街的縣政府門前,這裡曾是李宗仁先生在徐悲鴻先生於1935年到1938年避居廣西時所贈送的房屋。故居的外圍是白粉牆、小青瓦,還有略帶土黃顏色的簷口,其門樓下面懸有吳作人先生手書的“徐悲鴻故居陳列館”之牌匾,牌匾的一邊還鑲嵌著“徐悲鴻故居”之大理石碑刻。步入故居之內庭,但見一株10多米高,兩抱圍粗、濃蔭若蓋、花香醉人的玉蘭樹。這株玉蘭樹可以說是徐悲鴻故居的一大特色了。故居陳列館為單層三開間磚木結構建築,其風簷為褐紅色。陳列館裡主要展示了徐悲鴻先生在此生活的實情實景,同時又有反映徐悲鴻先生一生經歷的圖片等等。徐悲鴻大師與美麗的灕江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曾把陽朔當作安身立命之所,其著名的“灕江春雨”圖,就是在陽朔的“潘莊”畫成的。1937年,徐悲鴻乘小舟從桂林到陽朔,為美麗的灕江風光所陶醉。他在《南遊雜感》中寫道:“世間有一桃源,其甲天下山水,桂林之陽朔乎!……江水盈盈之,照人如鏡,縈迴繚繞,平流細瀉,有同吐絲。山光盪漾,明媚如畫,真乃人間仙鏡也!”

留公三潭

留公三潭從福利鎮順勢而下,就可以到達留公村。這裡山環水繞,風景秀美。在村邊有三個直徑各約十來米的深潭,聚集成品字形,這就是著名的留公三潭。這三個潭相距很近,但水色卻截然不同,四季不變,一潭混濁,一潭碧綠,還有一潭青中帶黃。遊人觀後都要問個為什麼,而驚歎大自然的神奇。

月嶺古民居

嶺古民居:神秘的大觀園月嶺村座落在灌陽縣文市鎮東北兩公里處,迄今已有七百餘年曆史。全村皆系唐姓,一脈相傳已28代。居有470戶,1541人,祖籍地為湖南零陵,宋末明初因兵災遷入灌陽。月嶺民居建築排列井然有序,全村原為6個大院組成,院各為“翠德堂”、“宏遠堂”、“繼美堂”、“多福堂”、“文明堂”、“錫暇堂”。6個大院均用青色磚瓦建成,工匠們各施巧技,石刻、木雕、壁繪各呈異彩。每個大院均有水井、石磨、糧倉、魚塘、花園等生活設施,村內通道全部用青石板鋪就。

月嶺村文物石跡甚多,如文昌閣、節孝坊、凌雲塔、催官塔、將軍廟、孔林墓、石炮樓、百歲亭、步月亭等。尤其是節孝坊造型精美,氣勢非凡。為防兵亂匪盜,月嶺村防禦體系非常嚴密,村頭有炮樓、村周圍有城牆,村中有碉堡。該村還是紅棗、石榴生產基地,以量多質優蜚聲縣內外。月嶺村人才輩出,科舉時代考取進士12人,舉人23人。月嶺村是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審美價值與研究考古價值。

西郎山

在西郎山山腰處有一塊高約十米的巨石,好像一個男子向西拱手作揖,人稱該石為“西郎”,山也因此得名。又因為這座山形如屏風,人們也叫它屏風山。在山的對面鍾靈山側還有一座小山峰,樣子極像靦腆的少女,正斜身低頭面對西郎,這就是小姑山。人們給這一景取了個名字叫“西郎拜姑”。

西郎山腰有個會仙亭,山頂上還有臥雲亭。遊人在臥雲亭上彷彿置身雲中,眺望著陽朔縣城,欣賞到“碧蓮峰上人家”的美麗景色。在山的北側還有一座望溪臺,傍晚夕陽西落時,在此觀望,可以看到霞光雲彩與山巒田野,相映成趣。此景就是臺旁所刻的“西山晚照”,是陽朔八景之一。

水月洞

水月洞: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間。距今約1.2萬年前,地殼抬升,灕江縮小,加速了水月洞的發育,形成一個東西通透的圓洞。長17米,寬9.5,高12米,面積約150平方米。《象山記》載,“有石穴一,彼此可以相望,形圓而長,其半入於灕水中,水時高時下,故其穴亦時有大小”。水月洞洞口朝陽,亦名朝陽洞。但洞在水上,如明月浮水,十分形象,所以水月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文人學士屬文賦句,莫不歎為觀止。宋薊北處士《水月洞》詩有“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之句,細緻刻畫了天上、洞中,水底月亮相互輝映的奇蹟。象山的水月與南望的穿山月岩相對,一懸於天,一浮於水,形成“灕江雙月”的奇特景觀。

宋代在洞中建朝陽亭,清代改稱得月樓,已廢。洞內有張孝祥《朝陽亭詩並序》、范成大《覆水月洞銘》、陸游詩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餘件。

七星巖

七星巖:又名棲霞洞、碧虛巖、仙李巖,位於灕江之東普陀山腹。根據地質考察,這裡原是一段地下河道。由於地殼運動,河道上升露出地面,形成巖洞。在成為巖洞之後,雨水長期沿岩石縫隙滲入,溶解石灰岩,並不斷在洞內結晶,從而形成許多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形成蔚為奇觀的自然景緻。從1000多年以前的隋唐時候起,七星巖已經開發,宋人羅大經在《遊南中巖洞記》中,對遊七星巖有一段記述:“列矩數百,隨以鼓吹,市人從之者計以千數。”七星巖有各種題刻120多件,唐宋居多。??巖洞長約1100米,寬處50米,最高處20米。洞分上中下三層,現在供遊覽的是中層,分六個“洞天”,遊程800多米,最寬處43米,最高處27米,洞內恆溫為20℃左右。巖洞雄奇深邃,瑰麗多姿,有象人,象物,象獸;有如海外奇談、歷史故事、童話世界般的意境,形神皆備,栩栩如生,被譽為“神仙洞府”。七星巖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遊覽勝地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