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期貨交易所“各顯神通”

期貨行業立足本源,在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三農、服務國家戰略方面開展了積極有效的探索。接下來,在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各交易所還有新招。

四大期货交易所“各显神通”

4月21日,由中國期貨業協會主辦、南華期貨等機構承辦的2019第十三屆中國期貨分析師暨場外衍生品論壇在杭州舉行。各交易所相關負責人均對交易所接下來的創新發展進行了最新闡述。

“上期所目前正積極推動20號膠的上市,在中國證監會的指導和幫助下,積極做上市前的準備工作,預計今年應該能落地。”上海期貨交易所副總經理陸豐說。

陸豐表示,上期所還針對一些已上市品種在積極做國際化的方案和論證,如有色金屬、貴金屬、黑色金屬及能化產品。未來將在證監會指導下全面評估各大品種,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擇機平穩地實現上期所的國際化進程。

他還表示,目前上期所正與上交所、深交所就另一些衍生品進行相關工作的溝通和推進。相信掛鉤原油的商品ETF會為將來更多的商品ETF上市提供良好的借鑑作用。

當前,在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精準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等大背景下,“保險+期貨”已成為期貨行業服務國家戰略的一個重要途徑,並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專家認為,“保險+期貨”試點在農產品價格風險管理上的示範帶動效應日益顯現。

以鄭商所為例,3年間,鄭商所“保險+期貨”試點品種從2個增加到3個,試點項目從最初的6個增加到40個。一些品種從單點開展到縣域全覆蓋,涉及的地區由最初的4省(區)增加至9省(區),惠及農戶從7675戶增加到50132戶。鄭商所支持資金從425萬增加到5000萬元,目前試點賠付率超過70%,平均保險費率則從之前的超過5%降低到3%左右。

“經過3年的不懈努力,鄭商所這項工作取得預期效果,達到了‘擴面、提質、增效’的要求。”鄭商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鄭商所將繼續擴大“保險+期貨”試點範圍,強化市場化機制,降低運作成本,同時加強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引入更多的政府配套資金。

在“保險+期貨”方面同樣成果顯著的大商所,推出的商品互換業務還服務了很多中小微企業。大商所工業品事業部副總監王淑梅在論壇上表示,大商所從建立多層次市場的角度出發,上線了商品互換業務。在運行70多個交易日之後,目前已在化工、玉米等品種上開展了6筆互換業務。

“後續我們在服務小企業上還有新的想法。比如,原來我們在設交割倉庫的時候,基本上都是設在國有大型企業。近期,我們在設置交割庫時,也開始向民營企業傾斜,尤其是在鐵礦石上將首次實行貿易商廠庫。”王淑梅說。

大商所副總經理王玉飛在場外衍生品分論壇致辭時表示,場外期權、互換、指數等產品,在滿足產業企業個性化風險管理需求和財務安排等方面具有多樣、靈活、高效等優勢,具有廣闊發展空間。未來,大商所將按照“搭建平臺、提供服務、提升信用、防範風險”的思路,持續豐富商品互換業務,推動價差互換、基差合約及其他結構性期貨產品上市,大力推動商品指數應用,持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水平。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黨委辦公室主任鄭凌雲表示,中金所服務國家戰略,將在以下方面主動作為:一是長期資金入市,要協調配合推動相關監管部門,出臺一些關於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政策。二是,完善現有業務規則。三是,基於現貨市場的開放,穩步推進衍生品市場的開放。包括股指期貨特定品種的開放等。“境外投資者作為長期資金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金融期貨市場服務國家戰略、服務現貨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考量。”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副總經理張曉剛在資產管理業務分論壇上表示,下一步,中金所將認真落實證監會工作部署,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人社部等部委和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的大力支持下,與市場各方一起,進一步做好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等各類中長期資金參與金融期貨市場的工作,積極推進商業銀行及銀行理財、保險資金和QFII、RQFII等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國債期貨市場,推動完善公募基金等機構參與金融期貨的有關政策,滿足中長期資金風險管理需求。

“在滿足中長期資金的需求之後,市場參與者結構會更加平衡,為各類對沖基金、量化產品等提供了更好的環境。同時,我們也真誠希望期貨公司加大市場培育力度,著力做好中長期資金參與金融期貨的市場服務工作,推動期貨市場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張曉剛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