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暉資本王暉:醫藥行業會獎勵那些有耐心和使命感的人

弘暉資本王暉:醫藥行業會獎勵那些有耐心和使命感的人


弘暉資本王暉:醫藥行業會獎勵那些有耐心和使命感的人


弘暉資本王暉:醫藥行業會獎勵那些有耐心和使命感的人


投資中最大的坑是人性。一些後來“死掉”的項目,“就是因為太急於求成”。


弘暉資本王暉:醫藥行業會獎勵那些有耐心和使命感的人


弘暉資本王暉:醫藥行業會獎勵那些有耐心和使命感的人




弘暉資本王暉:醫藥行業會獎勵那些有耐心和使命感的人


王暉,弘暉資本創始人。1997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學學士學位,1999年獲紐約大學生物化學碩士學位,2007年獲英國倫敦商學院MBA學位。曾任職於美國Becton Dickinson公司、美國Lehman Brothers(雷曼兄弟公司)、美國艾威資本。2009年加入鼎暉創投,2014年創辦弘暉資本。



2007年,30出頭的王暉面臨著一道人生選擇題:繼續留在美國大投行做拿著高薪的華爾街專才,還是回國去開拓一個充滿未知的未來?

這一年,是王暉在已有157年曆史的投行雷曼兄弟工作的第二個年頭。此前,他在一家跨國醫療器械公司Becton Dickinson的新澤西總部工作了5年。

迷茫之中,他的導師建議:“王,你要回國去!”

“我學的是生物,在跨國醫療器械公司工作過,在華爾街也做過金融。導師說,在美國我這種人多了去了,但在中國,可能就很少了。” 12年後,王暉依然念念不忘,他說自己被一言點醒。

很快華爾街少了一位經理人,而中國醫療行業多了一位投資人。

就在王暉離職的第二年,雷曼兄弟受次貸危機影響而破產,而王暉回國後的投資生涯逐漸走上了軌道。尤其是加入鼎暉創投後,他組建了健康產業團隊並逐步升任為高級合夥人。

2014年,王暉創辦了專注於醫療投資的弘暉資本。

截至2018年底,弘暉資本共募集了五隻人民幣和美元基金,一共投資了40多個項目,包括邁瑞醫療,康龍化成,藥明康德,博瑞生物,聖湘生物,科美診斷,開拓藥業,馬瀧齒科等一批優質項目。

弘暉資本及其投資項目的成長,體現出過去十多年推動中國醫療勃興的兩個重要元素:人才和資本。

這些年,大量在歐美頂級大學留學、在跨國公司工作的人才陸續回國;資本方面,2008年中國醫療健康行業投融資額為23億元,到2018年,這個數字增加到826億元。

中國醫療行業規模也在快速增長,2008年,中國衛生總費用1.45萬億,在GDP中佔比4.54%;2017年,這個數字為5.16萬億元,在GDP中佔比6.28%。

這個發展,跟老齡化息息相關,2008年中國65歲以上的人口大約1.1億人,2017年約為1.6億人——老齡化趨勢還將繼續,意味著醫療的需求將持續擴大。

醫療這麼大,什麼樣的公司能發展起來?王暉有自己的一套分析框架。

訪談中,他特別強調創始人的重要性,比如說中國的藥企跟國際巨頭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而要追上去,就需要一個“梟雄”帶領。投資時,他會特別關注創始人有沒有企業家精神,有沒有擔當和自我犧牲。曾經有一位杭州企業家在公司停業時把房子賣了拿去發工資,一年後才東山再起,這促使他堅定地投了錢。這家企業已經上市,成為細分行業領先企業。

投資生涯獲利甚豐,但也踩過一些坑。王暉認為最大的坑是人性。他記得一個後來“死掉”的投資項目,“就是因為當時太想證明自己的能力,太急於求成”。他的總結是:彆著急,hold住自己,要有定力。

醫療行業回報穩定,但需要有耐心


八點健聞:為什麼會進入醫療投資這個領域?

王暉:我爺爺是軍醫,父母都是醫生,自己學的生物,畢業以後在美國一個醫療器械公司工作5年,後面在華爾街做醫藥分析師——除了醫療,我也幹不了別的呀。

八點健聞:醫療行業本身對你來說有沒有特殊的吸引力呢?

王暉:從長線看,人只會在兩個事情上花錢,一個是讓自己開心幸福,不管是玩遊戲啊,或者說旅遊教育啦,都是讓自己開心。另一個是身體告訴你有病,再不救要出事啦。我看後一個是自己所擅長的,就在這塊耕耘唄。

八點健聞:在這個領域幹多長算是長線?

王暉:30年吧。就是在這一塊幹30年一點不用擔心。我現在已經幹了19年了,還可以繼續幹,因為我積累越多,價值越大。

八點健聞:回國12年投了多少個項目了?

王暉:30來個。

八點健聞:覺得成功的有多少?

王暉:20多個吧。7個已經上市了,像普利製藥、康弘藥業、邁瑞醫療、藥明康德、康龍化成等等,有2家正在申報上市,還有幾個併購退出了。

八點健聞:沒有劃入成功序列的處於什麼狀態?

王暉:

死了一家,其他的都熬著呢,業務增長5%、10%這樣,沒什麼特別亮的地方,但也不至於虧錢。

八點健聞:死掉的那一家是怎麼發生的?

王暉:老闆不遵守契約精神,精力沒用在建設團隊、創造企業價值上,而是與股東及團隊博弈利益,最後眾叛親離了。

八點健聞:30多個項目,投出去多少錢?

王暉:接近30個億。

八點健聞:醫療有很多細分的行業,比如生物製藥、醫療服務、醫療器械、互聯網醫療等等,弘暉在過去幾年對各個細分行業的關注度權重有變化嗎?

王暉:沒有變化。你可以把我想象成開古董店的,我們團隊有對珠寶、油畫、國畫、瓷器等等多種古董的鑑賞能力和買賣能力,所以我們會收藏有價值的古董。油畫團隊說這幅畫不錯,好,買下來;瓷器團隊說這個瓶子不錯,好,拍下來。

八點健聞:所以不會劃定一個圈,而是在每一個領域都挑好東西?

王暉:挑我們能看懂的、並且我們認為是最好的東西。當然,每一年會有細微的變化,今年看瓷器多一點,因為哪兒挖了個窯出來,瓷器比較多。我這幾年越發學會控制自己,不懂的不去碰,我們只能在自我認知範圍內投資。

八點健聞:剛才說你看的是長線,而醫療行業的回報週期通常都很長,這和LP(出資人)的回報週期要求會不會有衝突?

王暉:不衝突。醫藥的回報極具穩定性及複利積累性,不管中國還是美國,一個優秀的藥廠,或者是器械公司,都是持續增長的。有耐心的意思是一定要懂,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麼,買進去以後別動,然後用五年、十年的週期檢驗。很多投資人太不專業化,太著急,所以效果不太好。就像茅臺和騰訊一樣,長期持有的投資人效果很好。

八點健聞:光投資人有耐心也還不夠吧,關鍵出資人也要有耐心才行?

王暉:(如果出資人沒有耐心的話)要問一個問題,他為啥沒耐心呢?我們發了5只基金,2只美元的基金,3只人民幣基金。美元基金的效果平均比人民幣好,因為美元投資人更有耐心,給我們更多獨立判斷和決策的空間,使我們團隊能更專注,結果也會更好些。

八點健聞:所以你們也願意接受有耐心的資金?

王暉:對,我們運營的人民幣基金,週期最短的是8年,美元基金都是10年的週期。有很多國內投資人跟我們說5年,或者要參與我們投資決策,我們一概婉拒了。這不可能創造價值的,決策不具備獨立性,時間上回旋的餘地都沒有。

八點健聞:具體來說,美元基金和人民幣基金出資人,對你們提出的訴求,差異在哪裡?

王暉:比如說美元投資人會安安靜靜地讓我們投資,只要通過審慎的選擇,確定了我們團隊,就會讓我們獨立思考獨立決策,從來不提要參與決策,不要求投委會的席位,不要決策權,連觀察席位都不要。就是我考察完投你,就信任你,放心的給你。另外就是很有計劃性,比如我們很多美元投資人在選擇我們的時候,就計劃投資你3-4期基金。他們不會輕易選擇,也不會輕易放棄。

八點健聞:8年或10年,這是你認為可靠的投資週期?

王暉:8年以上,是要的。

八點健聞:回報率的預期會是什麼樣的?

王暉:

年化25-35%之間。

中國藥企需要梟雄

八點健聞:過去這些年,中國醫療領域的創新進步很快,跟國際巨頭的差距在縮小,是哪些因素在推動?

王暉:政策、人才、資金。

資金方面,有專業的VC看得懂創新項目,也願意投創新項目。

人才方面,過去幾十年培養的留學生大批地回到中國,他們在國外受到了很好的培訓。做創新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懂化學的、懂生物的、懂毒理的、懂工藝的,人才有聚集效應,並且聚集到一塊才能發揮更好的效應。

政策方面,各方面都在呵護醫療行業。比如藥監局這些年的改革都很好,包括註冊制度、審評審批制度、一致性評價等等,都是好事。上市制度,香港上市的開放、科創板,也都很好。

八點健聞:中國的創新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還很大嗎?

王暉:大。差距最大的是中國大型企業和國外大型企業的差距,小的創業公司,倒是接近國外水平,因為都是幾個科學家、二十幾杆“槍”開始搞一個東西,而且我們的創業者也都是國外著名大學的博士,在著名藥廠裡受的訓練,他們的水準,跟美國的創業者,差別不太大。

中國的大型企業,跟美國那些上市大藥廠,差別可就大了。第一,人家在創新、科研體系的積累深,投入資金大,不管是絕對值還是百分比,都相當高;第二,積累的時間長,幾十年上百年的歷史;第三,規範化建設、體系化建設是疊加的。幾十年前的數據都堆在那兒,要搞一個研發,有的路一看就知道不通,以前走過啦,不會對外公開,但內部的人知道。中國呢,還沒試過。

八點健聞:中國的藥企要成長為國際巨頭那樣的規模,是現在的大公司更有機會,還是小型創業公司有機會?

王暉:說不好。大企業如果董事長、最高層領導格局、遠見夠的話,是有先機的,因為有大量的資金。但小企業如果出一個梟雄帶著一批能人異士,追得也快。

八點健聞:梟雄,在你心裡有樣本嗎?什麼樣的企業家稱得上梟雄?

王暉:像Celgene、Illumina這些國際知名公司的創始人,都是這種級別的人。他們的公司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成立,二三十年時間成長為幾百億美金的公司。

八點健聞:所以還是對創始人的要求很高?

王暉:是。你說馬雲、馬化騰為什麼能做那麼大?格局高,外加奮鬥不息。

八點健聞:

中國的藥企要追上去,有自己的優勢嗎?

王暉:中國的人口基數大,病人多,試驗的速度快,再一個,整個國家的支持。

八點健聞:生物製藥多是科學家創業,醫療服務則多是醫生創業,這兩個方向對創始人的要求有什麼不一樣嗎?

王暉:每個創始人在他的行當裡都有一定的專業性,但背後還是企業家精神。

八點健聞:怎麼理解企業家精神?

王暉:這個比較複雜,咱們只說一個方面,擔當和自我犧牲。

我曾經投過一個杭州企業,創始人在企業被關門、停業時候,把房子都賣掉了,和家人租房住,拿賣房子的錢養著所有中層以上的幹部和熟練的工人。過了一年,200人的隊伍沒散。被關門之前企業有1個多億的收入,關閉一年後,從零開始,所有的人都回來了。現在已經上市,120多億市值。我當時調研,採訪完員工之後,內心特別尊重她。我當時在機構裡級別也不高,內部過會的時候挺有壓力的,但我堅定的支持,做了她第一個投資人,如今這家企業給投資人賺了35倍多。

八點健聞:除了生物製藥,弘暉在醫療服務方向投資了很多,比如之前投資的新世紀醫療、馬瀧齒科,育學園,朝聚眼科,還有冬雷腦科醫生集團等等。非公醫療的機會主要在哪裡?

王暉:中產階級的需求,大家希望提供好的服務,價錢不一定比公立高多少,因為我們民營效率高。


弘暉資本王暉:醫藥行業會獎勵那些有耐心和使命感的人


八點健聞:投這些服務機構的時候,見了創始人,你會提什麼樣的問題?

王暉:還是會關注剛才說的企業家精神。很多創始人原來在公立醫院,穩定性比較高,也吸引了很多患者的需求,專家的號比較難掛上。現在出來了,能不能真心服務別人,而且是從內心深處的願意,不是裝的?這很多人是做不到的,像我父親就做不到,他是很好的專家,但他不是很好的服務者。創業者要真心服務別人。這是一道坎,很多人過不去,過不去就幹不成大事。

八點健聞:醫療行業受政策影響很大,會根據政策去調整投資策略嗎?

王暉:當然,而且對政策要有一定的預見性。比如說我們團隊在16年左右就達成共識不去碰仿製藥了,因為我們覺得早晚國家因為老齡化問題導致的財政緊張會控費,控費控什麼?仿製藥肯定第一步。

八點健聞:當時已經有什麼跡象嗎?

王暉:福建三明模式已經在做了,而且領導頻頻去調研,所以我們也去調研,一年之間前前後後去了三次。

16年後我們就大批量的投創新,或者創新相關的產業,CRO,藥明康德、康龍化成、博瑞生物等等。

八點健聞:剛才說了變化,換個角度再來看,這麼多年來,醫療行業有哪些不變的元素?

王暉:需求。需求只會擴大,生病的人基數增大,總支出會增加,佔GDP的比例會增加。因為像你我的父母都到一定年紀了,慢慢的我們也會到一定年紀。即便醫保控費,只要需求在那裡,自費行不行?

另外,創新也是不變的,持續創新。

八點健聞:回頭看過去12年的投資,你覺得哪些成功可以複製?哪些失敗又可以避免?

王暉:成功我自己認為重要的兩個:勤奮、思考。

失敗的原因太多了,但很多都是太著急。著急證明自己,或者跟別人攀比。著急就容易出事。所以彆著急,hold住自己,要有定力。

八點健聞:在你的眼中,在醫療領域投資的終極價值是什麼?

王暉:醫療產品和服務本身給社會帶來的價值。

雖然我們會賺一些錢,但產生的價值遠遠不如這些產品、服務給社會帶來的價值大。比如我們投資的開拓藥業,一個癌症創新藥公司,我們在項目上確實給投資人賺了錢。對於我們而言開拓的藥可能拯救了千百萬個家庭,他們的兒女能陪著父母多10年、15年,這些老人看到自己的孫子長大,這個帶來的價值比賺到的錢大多了。所以我們弘暉團隊的夥伴們都是具有這樣使命感和自豪感的一幫人。我們認為實現了社會價值的項目,它們的經濟價值也會順理成章地得到實現。

王吉陸|撰稿


弘暉資本王暉:醫藥行業會獎勵那些有耐心和使命感的人




弘暉資本王暉:醫藥行業會獎勵那些有耐心和使命感的人


弘暉資本王暉:醫藥行業會獎勵那些有耐心和使命感的人


每天新開50家,診所正在從醫療行業底部快速崛起


弘暉資本王暉:醫藥行業會獎勵那些有耐心和使命感的人


上萬家中國醫械企業年收入僅千萬級,併購是必由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