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有秦國的變法成功?山東六國為何沒有學習秦國的變法?

天不語271


變法!歷史中的變法,以秦國商君的商鞅變法最為出名,雖然離我們更近的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乃至戊戌變法大家都比較熟悉,但我打心裡,打血液裡,打骨頭裡最佩服的,仍然是秦國的商鞅變法!

很多答主已經做了很詳細的解釋,從橫向對比(戰國七雄其他國家的變法),縱向對比(歷史其他朝代)來說明商鞅變法的成功之處,及其他變法的失敗之處。分析的都很透徹。問鼎歷史來說點不一樣的答案。

從母系社會,到三皇五帝,從堯舜禹到奴隸制,從商周宗族,到春秋爭霸,戰國稱雄,歷史的滾滾車輪從來沒有因為什麼而停止,文明與發展也從未停滯不前,中華民族的血性,也一直流傳千代萬代。在那個真正強者才能生存的年代,血性更為重要!很巧,關中三秦大地所有人的血液裡,流淌著的熱血,一直是沸騰的。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血不流乾,死不休戰”。又很巧,出現了商君這樣一位有執行力的君子徙木立信,商鞅“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的精神也是今人之所盼。又很巧,碰到了秦孝公智者之君(及其後兩代國君的賢明繼承)。商鞅變法的精髓,就是君臣民一體,燃燒熱血,共同奮發圖強,用血性,用精神,改變了那個年代的認知,創造了改變歷史的歷史!

秦國的成功,一是秦人特有的血性更濃,二是商君的為人,三是國君的賢明。缺一則變法不成,如果說六國為何不學習,只需再加一條,歷史就是歷史,等六國反應過來,即使具備了以上三個條件,不好意思,晚了,黃花菜都涼了,秦國已經強大,不給他們機會了。






問鼎歷史


戰國時期的各國變法有很多次,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秦國的變法也是經歷過幾次,只有商鞅的變法是成功的,並最終讓強大的秦國一統天下。



戰國時期各國都認識到原有的政治、經濟方面必須進行改革才能在弱肉強食的戰國立國生存,無論是韓國的以上自下的改革,還是戰國的胡服騎射,最終都只是讓趙、韓兩國短期強盛,後期依然無法改變國弱勢微的局面。

究其原因,他們的改革都是自上而下,首先拿貴族開刀,在君主強力支持下,是沒有問題的,而且這種掠奪式的改革能迅速的給國家帶來財富,短期達到國富的效果。



但是這種改革並沒有對百姓有根本的變化,他們依然在承擔非常承重的國家負擔,底層百姓既無法享受到改革帶來的果實,也無法在階層進階上有改變地位的通道。

秦國的商鞅變法,從本質上是國家統治思想的一次變革,確定以法家治國的思想來進行全面的改革。

秦國的商鞅變法能取得很大的成功,有以下幾個原因:



幾任秦國君主強力支持

自秦孝公啟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孝公對商鞅的支持是所有變法國家君王支持力度最大的,特別是針對秦國貴族和世族的改革上,秦王的強力態度,讓改革得以順利實施。

秦孝公之後的秦惠文王就算是殺了商鞅,也依然強勢執行商鞅變法的制度和法度,包括未來的秦昭王等等,他們都非常忠實的執行商鞅的以法治國的理念,逐步讓大秦走向強盛富裕。



涉及到秦國社會的每一個人

商鞅變法能成功的重要根源是不但觸及了貴族士大夫階層的利益,更是改變了底層百姓的利益。

商鞅變法從整體來說是比較嚴苛的,但是這種嚴苛相對來說很公平,雖然人民受到了非常嚴苛的管理,但是同時又保障了他們的基本利益,甚至是可以通過耕、戰取得的功勞來改變命運。

商鞅變法不但加強了社會管理,更是創造了社會機會,這樣改革既震懾了人民,又得到了百姓的擁護。



秦國的特殊性必須支持改革

秦國一直地處戰國七雄的邊緣地區,人口稀少,周邊民族複雜,北方遊牧民族對秦的入侵、騷擾很頻繁。

只有進行國家政治經濟改革才能一改當時弱秦的局面,這是整個秦國上下一致認同的共識。



秦國在戰國七雄中,早期是很受欺負的,無論在軍事、經濟、人口方面都不如中原諸國,而戰國時期的國家交往本質就是實力說法,秦國要提高自己的話語權,只能通過變革來提升綜合國力。

所以,秦國的改革具有他的歷史性,當然也離不開秦國所有國民的全力支持。


沉墨I方之城


我是【獅子貓】,很高興為您解答。


都進行過變法,在這裡只列舉幾個比較突出的,簡單地說一下。在商鞅變法之前,魏國和楚國都進行過變法。 在商鞅之後,還有韓國進行過變法。


魏國李悝變法。

李悝變法的範圍主要集中在經濟和法律方面。 經濟方面主要有三點,主要是穩固和發展封建經濟:

  1. 必雜五種。強調多種農作物的種植。
  2. 力耕數耘。鼓勵農民要努力勞作。
  3. 還廬樹桑,菜茹有畔,瓜瓠果蓏。強調要充分利用土地發展副業。
在法律方面,李悝主持修訂了《法經》,《法經》分為六篇。
  1. 《具法》為總則,確立《法經》的總原則。
  2. 《盜法》強調對私有財產的保護。
  3. 《賊法》:處置殺、傷人案件。
  4. 《囚法》:關於司法審判和牢獄的內容。
  5. 《捕法》:關於緝拿罪犯方面內容。
  6. 《雜法》:涉及治安及規範民眾行為的內容,比如婚姻、禁賭、反貪、宵禁等。
《法經》後被商鞅帶進秦國,在此基礎上制定出《秦律》。秦朝滅亡後,《秦律》又被《漢律》所效。



楚國吳起變法,大體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 損有餘而補不足。削減舊貴族,規定三世後而收其爵祿;免無能、無用之官,裁不急之官。將裁撤和削減得來的費用再用於軍事建設。
  2. 私不害公,讒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榮,行義不顧譭譽。強調楚國官吏要有作為,有擔當,行為端正。
  3. 塞私門之請,易楚國之俗。禁止請客送禮。
  4. 破橫散從。禁止縱橫家進入楚國。

申不害變法。

申不害變法在政治方面的成果比較突出,強調統御之術對國君的作用,重視對中央權力的加強。主張示天下無為,不讓臣下看出君主在想什麼;要求臣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雖知弗言,防止下臣擅權。此外,在農業和手工業方面也都有積極措施。尤其是韓國的兵器製造,當時就流傳有“天下寶劍韓為眾”,“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的說法。


我是【獅子貓】,希望我的解答能夠幫到您。如果您喜歡,請別忘了點贊和關注呦。


獅子貓


我是孫老師,我來回答。

第一,商鞅變法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符合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順應了歷史潮流。我們看到商鞅變法中獎勵耕戰,根據軍功大小封賜爵位等,都是打擊了舊貴族,迎合了新興地主階級的需求。同樣獎勵耕戰也刺激了老百姓農業生產和參軍的熱情。

第二,變法過程中得到了秦國君主秦孝公的大力支持。電視劇《大秦帝國》能看到秦孝公對商鞅的變法幾乎是沒有任何阻攔,加上商鞅本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整個過程令行禁止,為了變法無所畏懼,也是成功重要的原因。

第三,雖然商鞅最後慘死,平息了舊貴族的怨恨,但是整個變法的內容和措施依然繼續執行。從公元前356年變法開始到公元前338年商鞅被車裂,經過了18年,要知道在那個年代18年足夠讓一些新興勢力得到充分的實力站在歷史舞臺上了。

山東六國變法

此時山東六國不是沒有進行變法,甚至有的諸侯國變法開始的比秦國更早,比如魏國的李悝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這些國家的變法只是或多或少的增強了資深實力,而沒有像秦國的商鞅變法那麼徹底。

如申不害變法中主要措施是加強中央集權,強調國君利用“術”駕馭臣子,“見功而與賞,因能而授官。”這些措施確確實實讓韓國短時間內提升了自身實力,但是這種方式對國君的要求很高,如果國君任人唯賢,虛懷納諫是個明君,一切都好說;反過來就不好說了。

其他諸侯國不是不想變法變強,實在是本國內舊貴族的勢力過於強大,如果搞不好整個國家都會陷入內亂,造成滅國的結局,這也是山東六國不敢隨意變法的原因。

謝謝你的閱讀。有不同想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我是孫老師。記得關注我哦


孫老師說歷史


為什麼只有秦國變法成功?<strong>山東六國為何沒有學習秦國的變法。

縱觀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相互吞併,然而周王朝卻日漸日下,無力管轄調節,各諸侯國更加肆無忌憚。

戰國時期最為強大的便是魏國,其魏武卒是各諸侯國紛紛懼怕的軍隊。為國靠著魏武卒的戰力,不斷侵蝕各國領地。直接佔領了秦國當時的河套地區及函谷關,使秦國無險可守,秦國大門對中原諸侯國敞開。

這便引出了後來秦穆公收復河套地區。秦穆公在收復河套地區的戰爭中,被魏國丞相公叔座所打敗,並且不慎中了魏國的毒箭,再回到秦國不久便毒發身亡。

秦穆公死後由其子接其君主位,後世稱其為秦孝公,秦孝公上臺之後,深感秦國的衰弱,便準備變法強國,隨後廣對天下士子發佈招賢令:凡天下士子來我秦國者,吾與之共分秦國國土。

天下士子聞之便紛紛趕往秦國,其中魏國丞相公叔座的門客商鞅也長途跋涉來到秦國,在公叔座去世之前曾向魏王推舉商鞅為魏國丞相,可是魏王只顧玩樂,對公叔座之言並未入耳。

商鞅來到秦國後親自調查民情,後製定新的秦國法度,其制定的法度大概分為以下幾點:

1:收繳貴族軍隊,但保留其封地。貴族爵位不再世襲制,改為軍功制。

2:當時的土地耕種還是井田制,使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大打折扣,商鞅便改成土地均分,這一舉措大大的提高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是國家國庫充盈。

3:軍隊不再歧視任何人,秦國軍隊不再管士兵的出身。無論是奴隸、農民、貴族、還是皇室子弟,都只能憑軍功晉升職務和爵位。這樣的舉措激勵了士兵的士氣,自此秦國的軍隊戰鬥力結界攀升。


秦國的變法成功不單單是秦國一代君主的努力結果,雖說秦孝公死後秦惠王車裂了商鞅,但是秦惠王卻把商鞅所留下的一套法律和體制保留了下來。還有就是秦國注重“布衣卿相”的良好品德。

在秦國任職的官員不論出身,不看長相,不分貴賤,只要有能力就可以,這在其他六國是看不到的。

而與之形成顯明對照的是,其餘六國要麼根本沒有變法,要麼先變後廢。最典型的是“吳起時代”和“後吳起時代”的魏國,魏文侯主政時期,任用吳起進行變法,迅速實現富國強兵,魏國也成為戰國第一雄。魏惠王即位後,恢復舊制,任人唯親,吳起奔楚,魏國又迅速衰弱。

但相比來說,魏國還不是最差的,其他的像魯國,孔孟故鄉,禮儀之邦,鞠躬作揖,一團和氣,拋開“親親上恩”的家族政治不說,思想上的迂腐和僵化才更嚴重製約其發展。

當魏、楚、秦、趙紛紛變法圖強的時候,他們還在為父喪守孝幾年、見了領導鞠幾個躬、外國來人奏什麼音樂而糾纏和糾結,所以,它除了一直受齊、楚欺負之外,還早早地就被鄭國給消滅了。

以上就是秦國為什麼變法能成功的原因。而其他六國要不是沒有變法,要不就是變法不徹底,以及各國老舊貴族實力的阻攔!!!







奇談野史


不是沒有學過,最早變法的其實是魏國,當年的吳起變法相信題主應該聽過,其實商鞅的變法算是吳起變法的加強版。

別的國家看到了秦國變法,紛紛效仿,但是多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其實還是國君不給力的鍋。

你看秦惠文王雖然殺了商鞅,但是並沒有將變法廢掉,別的諸侯國了?

所以所別的國家不是沒有學秦國變法,而是變法夭折了。


飲茶看歷史


變法是建立在鐵和血上的。既得利益者百般阻攔,變法必須有強力的後盾才能完成。能強力支持變法的能有幾人?作為一方諸侯,你支持變法可以,還沒施行幾天,你的哥哥嫂嫂,舅舅姨夫奶奶外甥侄子等。天天找你聒噪,哭著喊著反對變法,你咋辦?會動搖不?能堅持多久?

然後就是變法的人才,雖說列國幾乎都有變法,能徹底變法的有幾個?機會都是表面上的膚淺的變革,嚴格說壓根不算變法,只是整頓吏治或者政治整肅而已。只能收到短暫效果,如果支持你的國君駕崩,後世之間必然不會再比支持你。只會幹掉你,變法也半途而廢。


古樓殘卷


秦國和六國都不同程度的進行了變法。六國的變法並不能說不成功,有的甚至比秦國更有成效,比如魏國在戰國初期,通過變法就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對秦國形成了壓制。只是,六國的變法都只是持續了一兩代的國君,沒有秦國變法那麼長的持久性,最終導致秦國先後兼併了六國。對於原因,可以從秦國變法的出發點,和目的來和六國做比較。

首先,秦國的變法是在追求獲得認同的情況下進行的。六國之中,齊國是周武王分封姜子牙建立的國家,楚國是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而建立,燕國是周武王分封自己的弟弟姬奭而建立,魏、趙、韓三國都出於晉國,而晉國是始於周成王桐葉封弟。秦國地處西垂,直到秦襄公幫助平王東遷,才正式成為諸侯國,與六國諸侯相比是最晚的。同時,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長期與西戎相交,又受到晉國及後來的魏趙韓的封鎖,並不為中原諸侯國所認可。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獲得與中原諸侯國同等的地位,及打破中原諸侯的封鎖,秦國進行了變法。

其次,秦國變法的目的是求存,六國變法的目的是圖強。秦國的變法可以說不得不為。秦國地處西垂,南面與楚國相接,東面北面和韓趙魏相接,雖然疆土千里,但是人口少,農業生產落後。想要在群雄並立的時代,不被兼併,只能先變法求存,然後向東擴張。六國變法的起因和方式各有不同,但總的來說,目的都是為了圖強爭霸。經過春秋時期的兼併,到戰國時期存留下來的六國,都是中原諸侯中的大國,區別在於國勢強弱的不同,誰能率先變強,誰就能在爭霸兼併中取得先機。

正是因為以上原因,才使得秦國的變法能夠持久,並取得最大成效。



伶官撰


改革最容易在原始或最接近原始的社會狀態中完成,因為沒有傳統勢力的阻礙,就像在一張白紙上做畫更容易一樣,而戰國時期的秦國就相當於一張白紙。

改革為什麼在秦國獲得巨大成功,簡單歸納一下的話,大體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地理因素。首先是秦國地處大西北,和現在不一樣,那時候就是華夏最偏遠和最邊緣的地方,處於被列強遺忘的角落。其次是因為他的鄰居們,除了東面的晉國,它的西面是戎、北面是狄、南面是巴蜀,都是荒蠻未開化地區。在這種情況下,秦國就像一個天天和臭棋簍子下棋的棋手,無論政治、經濟還是軍事、外交,水平都爛地一塌糊塗。就拿官制來說,在第一批人才(百里奚)進入秦國的時候,他們幾乎還停留在少數民族部落制時代。因此,變法圖強,在秦國變得尤為迫切。

二、傳統因素。秦國的成功,第一是因為舊觀念不深,舊勢力不強,包括國君在內的舉國上下對新事物的接受都比較容易。這一點歸功於他們一直不被周室重視,因此沒有受到“偉大”周禮的輻射,腦子裡沒有條條框框的束縛。這就讓變法的開展變得相對容易,雖然有來自儲君(嬴駟)、皇弟(嬴虔)、數朝老臣(甘龍)等舊勢力的阻撓,但是,只通過割掉一個鼻子(太子老師)就基本解決了。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人亡政不息。秦孝公死後,接任的秦惠文王雖然從政治角度出發車裂了商鞅,但他整套的思想和做法卻都保留了下來,尤其是他法西斯式的軍事思想一直照耀著大秦,直到把六國全部滅亡。

三、體制因素。秦國的用人機制是最讓人稱道的,不管出身、不分貴賤、不看長相,只要有才華就行。於是乎,從百里奚開始,蹇叔、公孫枝、商鞅、張儀、范雎、蔡澤、呂不韋、李斯……秦國的政壇一直持續換血,不僅始終保持著清明和活力,也保證了變法的成果被一代代延續併發揚光大。“布衣卿相”的傳統並非始於秦國,但卻在秦國紮根深種、開花結果。這裡還有兩個有趣的故事,一個是當秦國第一個人才百里奚被引進後,秦穆公的弟弟當時是“左庶長”,非得把位置讓給他。另一個是秦孝公臨死的時候,竟然要把王位“禪讓”給商鞅。這兩個求賢若渴的故事表明了一種沒有被所謂“文明”侵蝕的質樸純真,這在其他諸侯國是絕對看不到的。

而與之形成顯明對照的是,其餘六國要麼根本沒有變法,要麼先變後廢。最典型的是“吳起時代”和“後吳起時代”的魏國,魏文侯主政時期,任用吳起進行變法,迅速實現富國強兵,魏國也成為戰國第一雄。魏惠王即位後,恢復舊制,任人唯親,吳起奔楚,魏國又迅速衰弱。但相比來說,魏國還不是最差的,其他的像魯國,孔孟故鄉,禮儀之邦,鞠躬作揖,一團和氣,拋開“親親上恩”的家族政治不說,思想上的迂腐和僵化才更嚴重製約其發展。當魏、楚、秦、趙紛紛變法圖強的時候,他們還在為父喪守孝幾年、見了領導鞠幾個躬、外國來人奏什麼音樂而糾纏和糾結,所以,它除了一直受齊、楚欺負之外,還早早地就被鄭國給消滅了。

以上就是為什麼變法只在秦國成功的原因。至於其他六國為什麼不學,原因很簡單:自以為有文化、有修養的文明先驅和禮儀之邦,一是看不上西北的“蠻子”,二是即使想學也低不下驕傲的頭顱,更何況老貴族們也就是既得利益集團根本就不想學。




彼岸歷史


為什麼秦國會成功了,我來講講。

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秦朝的土地其實主要不是封的,是自己打下來的,秦國祖先為周王養馬的部落,周朝內亂,秦王護駕立功,把西邊封給秦國,其實是叫秦國為周守邊境,做個看家護院的鏢頭,對付西戎,(就是西邊的遊牧民族)糾糾老秦就在戰火中,搶地盤。所以,民風彪悍,非常能打。有木有點像普魯士。

2改革的思想基礎,後來者居上,秦國為中原諸國看不上,認為是蠻夷,會盟也不叫它,國際地位低,木有話語權,憋了一口氣,歷代國王無不求賢若渴,勵精圖治,富國強兵,木有出過昏王。因為壓力山大啊!各國人才如潮湧般進入秦國。(因為周朝實行長子繼承製,家當都歸長子,老二老三們只有到處流浪,學得文武藝,貨買帝王家。)布衣卿相比比皆是。

3改革的物質基礎,秦國地理位置好,不斷擴張,興修水利,鄭國渠,和都江堰,使關中平原和四川平原,成為兩個大糧倉。

4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不像韓趙魏,四戰之地,四面受敵,不能安心抓革命,促生產。改革和發展也不是一天天的事!

5秦國本是落後的部落,沒有像東方六國的宗法制度和世卿大家。就是一個國王下面,有幾有權有勢有兵的名門望族,就是世襲大地主大軍閥,這些人是既得利益者,對於商鞅的軍功爵位制,不感冒,戰場上砍一個人頭回來換二畝地,不把地主家的地都分了,地主家也木有餘糧啊。所以,反而秦國國王有實權,改革的阻力小。六國改革先後虎頭蛇尾,一大半原因,是保守勢力反撲。

先想這麼多,其它以後,再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