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男孩跳橋身亡:與其追究原罪,不如強大自己

17歲男孩跳橋身亡:與其追究原罪,不如強大自己

媽媽是怎麼來的?

在韓劇《請回答1988》中,有一句臺詞是這樣的: 上帝無法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

而現實生活的媽媽呢,是生下我們之後成為媽媽的。


因為她生下了我們,所以從此被冠以“媽媽”這個頭銜。

被冠以“媽媽”這個頭銜的女人,從她生下我們的那一刻開始,這個世界對她就不那麼友善了:

她生的孩子最好懂事乖巧成績好,否則她就不是好媽媽;

她必須照顧好丈夫讓他能安心工作開心生活,否則她就不是好妻子;

她必須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搞得好衛生做得好飯保持好得體漂亮,否則她就不是好主婦;

她必須照顧好老人讓他們吃得好睡得香,否則她就不是好兒媳;

她還必須能賺錢能養家,否則她就不是好女人。

給你個“媽媽”頭冠,你自個兒承擔它的沉重去吧!


可她在成為媽媽之前,也曾是她爸爸的掌上明珠她媽媽的小寶貝,也曾十指不沾陽春水。

但生育之後,內從子宮、外從家庭角色,一切都變了。

婚姻成了她的生命,孩子成了她的生活。彷彿她就該是個完美妻子完美媽媽,否則就是失職。

但我們忽略了一個問題:

我們的媽媽,除了是我們的媽媽,她還是個個體——一個人、一個凡人、一個女人,她不是上帝創造的聖人,太難十全十美!


這兩天,上海17歲男孩跳橋的事件沸沸揚揚,於是我們很多人開始感同身受的評論道:

我媽媽曾經也是這樣的,她怎麼怎麼樣的不理解我、怎麼怎麼樣的不體諒我,當我和別人發生矛盾她不安慰我反而從我身上找原因、當我考試成績出來她不管我是不是進步一上來就否定我···

大家紛紛追溯自己的原生家庭,追究所謂的原罪;

不少自媒體人紛紛追討為母的過失;不少專家紛紛追尋正確的家庭教育——教育天下媽媽如何做一個好媽媽。


當我們談論家庭教育時,有誰去追問過中年老母的失控中,有著怎樣的焦慮、緊張和無力?

這個時代給媽媽們的壓力實在太大了,就像編劇柏邦妮說的:

“這個時代把中國女人推向了世界,卻沒有把中國男人拉回家庭,所以,大多數中國女人都在辛苦地打著兩份工,一份叫事業,一份叫家庭。”

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有丈夫要照顧,外有工作內有家務要處理,她們光是要保持正常有序的生活已經拼盡全力,想走好下一步就已經是連滾帶爬。

當媽不易,我們與其追究原罪,不如強大自我。

與其追討與教育,不如開導與疏通。

17歲男孩跳橋身亡:與其追究原罪,不如強大自己

她們難道不想給孩子更具智慧的教育嗎?

當然不是。只是實在分神不能、分身無術。

在事業上,媽媽們披荊斬棘謀生路,在家庭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事業上的打拼讓她們知道在這個社會生存的不易,於是只好在子女的教育上傾盡全力以便他們日後可以生存得更順利。


而傾盡全力的媽媽,往往一不小心就用力過度,導致孩子無所適從、抗拒、叛逆。

而這些孩子長大後,一不順,就開始從“原生家庭”找原因,比如——

我沒安全感,是因為父母重男輕女、以學習成績衡量我的一切;

我婚姻不順,那是因為父母總是爭吵打架硝煙不斷;

我懦弱,是因為父母控制慾太強···


像我,前面幾年一言不合就追溯我的原生家庭:

比如,我以前在學校被人欺負時,媽媽怎能從不教我怎麼強大怎麼反擊?為什麼總說我不去惹人家人家就不會來惹我?以至於不管遇到什麼事,我都以為是自己的錯,一直自責自己到了自卑的地步!

我總在心裡想,假如媽媽給我的教育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之”, 也許我以前就不會變得那麼懦弱、那麼敏感、交際能力那麼差、還遭受那麼多欺負了,我成年後也就不用花那麼多年來成長了。


比如,媽媽總是向我抱怨生活的不易,給我輸送那麼多的負能量,以至於我總覺人生困難重重容易陷入絕望。

如果不是這樣,我就不用花這麼多年尋找面對人生不幸的勇氣了。


但,當我告訴好友,她打抱不平一句一個釘子的批判我媽時,我又受不了了,開始回想起我媽愛我的無數個瞬間。

比如,她給我很大的自由,不會試圖控制我、干預我、左右我;

她對我很有信心,認為我自己能搞定一切,包括成績下降、跟朋友鬧矛盾、跟同學起衝突。


我想你也是這樣,你抱怨媽媽,但當別人批判她,你又立馬能想出她無數個感動的瞬間。

因此,當我們追究原生家庭時,還是多想想我們是怎麼無災無病走到今天的吧,這一切離不開我們媽媽的關愛~

17歲男孩跳橋身亡:與其追究原罪,不如強大自己

在我們心中,媽媽的愛是天經地義的、媽媽的無微不至是理所當然的、媽媽的付出是應該的,甚至我們不會這麼想,因為這一切存在著。就像我們不會去想石頭為什麼是石頭,樹木為什麼是樹木一樣。

我們只會在媽媽沒有這樣做,或沒有那樣做時,我們在心裡默默的失望,或以反叛來表達我們的失望。

彷彿媽媽是為我們而存在的,是為了成就我們而存在的!而假如我們人生失敗了,那就是原生家庭的錯!



不否認有時候我們的媽媽確實溝通方式不太好,比如上海17歲男孩跳橋而亡前,很多網友說她媽媽不應該批評他,或許她可以心平氣和一些~

某種程度上他的衝動跳橋跟他媽媽的教育方式有關,但這也離不開時代、學校、社會加在他身上壓力,以及他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但,誰家的媽媽就是完美的呢?怎樣的媽媽才算完美呢?為什麼同一個媽教育出來的孩子會有截然不同的人生際遇呢?

嗯,已經長大成人的你可以去研究這些問題,比去追究你的原生家庭更有意義。

研究著研究著,說不定你就打通了“家庭教育”這個領域的任督二脈,成為這個領域頂尖的專家,人生從此就逆襲了呢~

17歲男孩跳橋身亡:與其追究原罪,不如強大自己

我們從小不喜歡媽媽拿別人當成我們的表率,同樣的我們也不要拿別人的媽媽當成我們媽媽的表率,如果真要比,你的媽媽能像張韶涵的媽媽、蔡少芬的媽媽、梅豔芳的媽媽、張曉彤的爸爸、孫儷的爸爸那樣無情?

但人家抹抹眼淚一路通關斬將,最後還是逆襲了人生。

在自我成長自我成就的路上,本來就是要不停的升級打怪,而原生家庭正是你要通的第一關。


如今,你不爽也好岔岔不平也好、媽媽都無法帶你回去了,已經比她強大的你,要學會跟自己和解。

你找一個自己可以接受的工作領域一頭扎進去,在奮鬥過程中去釋放原生家庭帶給你的負能量,通過事業成就感喚醒我們的正能量。

這樣,你將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選擇人生,慢慢活出強大的自我。


退一萬步講,我們誰能保證以後我們成了媽媽,就一定會做得比我們自己的媽媽還好呢?

我們現在能做的,不過是提升自我,用智慧和財富完善自己,避免自己成為下一代的原罪。

17歲男孩跳橋身亡:與其追究原罪,不如強大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