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档案66——暴龙

恐龙档案66——暴龙

暴龙

年代:白垩纪晚期

地点:北美洲(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萨斯喀彻温省,美国蒙

大拿州、得克萨斯州和怀俄明州)和亚洲(蒙古)

大小:长15米

食性:食肉

这几年暴龙长毛而不是鳞片的说法似乎很流行。有证据表明羽王龙是绝对有羽毛的暴龙科,其它大型暴龙科不确定。目前发现有好几个鳞片和裸皮的印痕化石,还没有直接有羽毛的化石证据,结合体型来看,即使有羽毛也不会覆盖很多,但不排除幼年暴龙有毛发覆盖。一些小型原始暴龙科还是有羽毛的,如冠龙和帝王龙等。

恐龙档案66——暴龙

幼年暴龙复原图

该兽脚类恐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大的,也是已知最大的陆生食肉动物之一。

暴龙的平均长度为12米,高达6米,体重大约为7吨(比现代非洲成年公象还重)。仅头部就长1.25米有余,每颗牙齿长度都在15厘米左右。目前尚未发现暴龙的完整骨骼,不过自1902年在美国被首次发现之后,它的许多骨骼和牙齿都已经出土。早期的复原通常不太准确,组装起来的骨骼显示它长有鞭子状的尾巴,身体呈45°向后弯曲。但随着其他暴龙骨骼的发现,如蒙古的特暴龙,如今我们对它的站姿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对暴龙结构的调查引起了它是否为可怕的食肉动物方面的争论,它的臀部和腿部显示它只可能是移动缓慢的食腐动物,仅能笨重地小步移动。通过计算,人们还发现它的体重和高度过大如果奔跑中跌倒,冲撞力足以撞碎其头骨,而细小的前肢根本无法缓解冲撞力。

不过,有些古生物学家认为其眼后的头骨异常宽阔的区域,就是用来固定超级强劲的颌肌的。综合其他特征,如强健的锯齿边牙齿、灵活而强有力的脖子、与视觉和嗅觉相关的大片脑部区域以及可能的双目视物,这些发现都倾向于说明它是活跃的食肉动物。

据推测,暴龙的食物可能主要由鸭嘴龙构成。这些鸭嘴龙科(见第290-297页)则以北美洲的阔叶树为食,群居遇到危险时靠两足迅速冲刺逃跑。所以暴龙很可能躲藏在树林中伏击猎物。任何形式的冲撞力都会被其强健的牙齿、坚实的头骨和强有力的颈部抵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