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之死(三國小故事)

孔融之死(三國小故事)

《三字經》裡有兩句:融四歲,能讓梨。這裡的“融”,就是大名鼎鼎的東漢名士——孔融。

孔融,之文舉,孔聖人的二十世孫。說他的名聲有多響呢,即使是劉備也不禁美滋滋地問了句著名的話: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耶?“孔北海”指當時孔融所擔任的職務,劉備欣喜的是沒有想到孔融這麼大名氣的牛人,居然還知道我劉備。

可是,這麼牛的一個人,我們的陳壽老師居然在《三國志》中沒有孔融的傳記,好在《後漢書》中留有記錄。

孔融之死(三國小故事)

孔融有沒有讓梨,難考證。不過從小機靈善辯,確有其事。

有一次,少年孔融想去拜訪下時任河南尹的名士李膺。本來名士又是大官,不好見,加之李膺深居簡出,不願輕易結交,往來都是非富即貴的名人。一開始,門房肯定不會讓孔融進的。於是孔融就說:我是你家老爺的遠方親戚。這讓門房不敢怠慢,就給他通報給李膺。李膺一見孔融,很是驚訝,想不起來這是哪個親戚家的孩子。孔融倒鎮定自若,迎上前施禮,道:我的祖上孔子和您的祖上李耳(老子),‘同德比義,而相師友’,所以我們兩家屬於世代通家之好。李膺和他的賓客聽孔融這般說道,心裡是大大的“服”啊。後面晚來的陳煒也聽說了,隨口說了句:小時候聰明機靈,大了就不一定了。孔融立即回應道:照你這麼說,那你小時候也很聰明瞭(言下之意,你如今平庸無奇就是因為聰明得太早了)。李膺一聽哈哈大笑,讚賞到:將來一定成大器。

孔融之死(三國小故事)

熟悉三國曆史的朋友,都知道孔融最後死於曹操之手。《後漢書》中記載了幾個孔融懟曹操的事件。比如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擊敗了袁紹,隨手就收編了袁家老少,甚者曹操的兒子曹丕直接霸佔了袁熙的老婆甄氏。於是孔融來了一句“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聽了很是不解,就問此句出自哪部典籍。孔融笑笑說:哎呀,這不是應景,隨口說著玩的啊。

後來,曹操要征討烏桓,孔融覺得曹操這是勞師動眾、假公濟私,又諷刺道:大將軍,辛苦遠征,勞民傷財。是不是把以前肅慎不納貢箭簇,丁零偷取蘇武牛羊,有損我大漢威嚴的,都解決了。

孔融之死(三國小故事)

《三國演義》裡,曹操是個“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奸雄,殺孔融也是因為曹操嫉賢妒能,睚眥必報。不過集合《三國志》,以及曹操最終的成就來說,羅老師這是在刻意抹黑了。

之所以曹操殺孔融,還是因為這位聞名貫耳的孔文舉與曹操的政治主張相勃。孔融畢竟是孔子的世孫,其影響力不可小窺。又其人恃才傲物,據理力爭,機善雄辯、剛正不阿。他是堅定的保皇派,是大漢劉姓皇朝的鐵桿粉絲。曹操是什麼,“奸雄”,“漢賊”。一開始“挾天子以令不臣”,對待保皇派,不僅要忍耐還得籠絡,這是形勢所需。隨著三足鼎立的形成,加之曹操本人年事已高,其政治抱負也就越發緊迫。同時為了自己的子孫能夠平穩地接管劉姓江山,放手解決那些堅定的保皇派,也就不成稀罕了。

畢竟,政治不分敵友、不分善惡、不分好壞,只有利益。

歷史,往往是勝利者書寫的。陳壽既然捧了人家的飯碗,就得謹言慎行。沒有孔融、楊修的傳記,也就不足為怪了。

大家好,我是“來自水泊不是梁山”,最近一段時間蒐羅了幾篇關於“三國人物”的故事,資料來源陳壽的《三國志》、《世說新語》,以及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等。本人才疏學淺、文筆粗陋,有些觀點僅為一家之言,歡迎更多的朋友幫忙指正,也感謝朋友的關注。

孔融之死(三國小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