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書法,如何蘸墨才是講究的?

DALONG1111


蘸墨舐筆,是有方法的。很多人拿起筆,直接蘸上調好的墨,提筆就寫。其實這種方法是不對的。



正確的方法是:晾乾的筆,先以筆毫入清水浸透,在廢宣紙上將水舐幹,再蘸墨書寫。

一般地說,寫篆隸楷書,用墨宜稍幹一些,蘸墨舐筆後如毫中墨豐,可在廢宣紙上略為揩拭,然後落筆。


書寫行草,墨色宜稍滋潤,以濃潤為主,兼以枯筆,故蘸墨後可直接書寫。

無論哪種書體,蘸墨時不可將筆毫深浸在硯池中,而應採用蜻蜓點水式的方法,著墨三分,使墨從筆尖處滲入,則落筆後不致毫弱無力而墨色洇化,點畫模糊。當然,點榜書非深浸不可。

此外,筆不同,蘸墨也有所不同。羊毫性柔,水墨下注較慢,蘸墨宜豐。狼毫性剛,水墨下注較快,蘸墨宜幹。

蘸墨舐筆還應以腕在硯池邊上旋轉舐筆,讓筆毫四面理順,方可落筆。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初學書法,該如何蘸墨呢?

這個問題曾經很困擾我,我就是個初學的。在老師及學姐的建議下,我買了一得閣的墨,還有靜德齋的生宣紙。

在從半生半熟宣紙過渡到生宣的那段日子,我感覺才會了一點兒筆畫兒的我,又被重新打回到了零點,橫豎撇捺啥也不會了,啥也寫不出來了。筆一下去,就是一個墨疙瘩,稍稍寫快一點兒吧,就又拉不動筆畫。那些日子,好是鬱悶!

後來,在課堂上,我把自己的感覺告訴了老師,在老師的詳細講解中,我才初步懂得了關於蘸墨的一些知識!

原來,一得閣墨汁濃度過大,還是需要兌一點點兒水或酒的。在生宣紙上寫字,控筆能力很重要,初學的,一定要記得,多刮筆,勤刮筆。哪怕刮一次筆,就寫一個筆畫也沒事兒。就是要慢慢去適應它,當在紙上寫字,線條流暢,且多少有點點兒澀感,(筆與紙的摩擦力),那個度才是最合適的!

感恩我們老師!讓我學到了很多,很多!讓我在學書路上,沒有半途而廢!




水邊綠地31664269



初學書法,對筆墨紙硯的特性都不熟悉,需要一個適應和實踐探索的過程。用墨看似簡單,用好墨又是一件複雜的事,有需要從筆墨紙硯和書寫速度,蘸墨量的綜合考慮和實踐。一般來說毛筆蘸墨要適度,以毛筆蘸墨後離開硯臺時,毛筆筆法仍然要保持鋒穎的尖銳為度,有些像毛筆還沒有開膠時的形狀。如果蘸墨後看不到鋒尖,且墨在筆尖上形成一個欲滴的墨珠,說明過飽了需要在硯臺裡調墨至適宜。蘸墨過少了也不行,寫不了一個字或一畫就需要重新蘸墨,就會影響書寫效果。

蘸墨的多少還和書體與生宣熟宣紙有關。行書墨宜淡,楷書墨易濃。熟宣墨濃淡焦溼枯的幅度要寬泛一些。生宣上寫字,線條容易產生韻味,但蘸墨量難度略大一些。

再者,蘸墨的多少還和用筆速度有關,速度慢,墨易幹些,速度快,墨可以適當飽一些,但速度快需要技法嫻熟。

對於初學來說,使用的紙多為毛邊紙或元書紙,按照上述做法基本上沒有大的問題。具體到自己用墨的實際情況,還需要自己在實踐中總結,蘸墨量是因人和是否技法嫻熟而有很大區別的。從細微上說,夏天和冬天也可能有細微的變化。還有墨的濃淡問題,墨濃,可以蘸飽些,墨淡就要略少些。這裡只是大約如此介紹一些,僅供參考。







翰墨書道


寫字畫畫,都離不開墨,古論言“墨分五色”濃、淡、幹、溼、焦。所以,蘸墨自然也就成了一門技術活兒。可能很多人都在老一輩書法家中看到這樣一種蘸墨方式“筆肚蘸墨,筆尖蘸水”,其實這種用墨方法是適用於“長鋒筆”的,更適合寫行草書。

笪重光:“磨墨欲熟,破水寫之則活。”意思就是用濃墨,然後蘸水破之,寫出來的字就會“潤”,這一點在近代林散之先生的作品上是清晰得見的。


早年,林散之學墨法,聽得一句“字之黑大方圓者為枯,而乾瘦遒挺者為潤”,期初不以為意,年過七十後才開始理解了這番話。

當我看見這句話時,也以為是故弄玄虛的反話,後來在劉墉、林散之先生的作品中得到見證。劉墉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有“濃墨宰相”之稱。眾所周知,寫字濃墨顯“肉多”,視覺上“筋骨”比例會極不協調,功夫不深難以駕馭。

有一日去看劉墉劉石庵的作品,才悟出一個道理,如想駕馭濃墨,顯得筋肉多,就必須要“重骨”,只要架子穩正,肉多一點少一點是沒有關係的。前幾日去博物館看劉墉真跡,對此更深信不疑。

“黑大方圓者為枯”,因為盡顯其骨。

至於“乾瘦遒挺為潤”,則更容易理解了。

行筆至墨枯之時,更見筆力,一絲一毫的遲疑,頓澀,都會在“飛白”之中顯現出來。太慢,則墨不夠用。太快,墨又不能著紙,所以這個運筆的節奏和尺度是非常見功力的。

林散之先生用墨,近代行草諸家中,無可比擬者。用筆細,墨淡,但是能盡其潤,乃是多年的篆隸基礎所養下的根基,一筆墨中盡顯五色,則是對中國寫意畫中的借鑑與實踐。

墨分五色,其實並不難,無外乎蘸墨蘸水之學。可在這方寸之間,讓變化能顯露出自然和諧之美,讓線質枯潤得當,則成了難題。很多名家都曾說過,墨法是必須要學的,但是一定不要在自己還未成熟時就盲目追求。無論是“乾枯”“溼潤”都需要紮實的基礎來運作,營造。如用盡了技法,卻顯得毫無美感,則“墨法”就不是一項為作品增色之學了。

用墨的至高技巧講求的是自然,但是之前要“刻意”去做很多積累,積累到有足夠的功夫去控制這股“自然之氣”,所謂“墨要熟,熟中生”,就是這個道理。

去看懷素王鐸,都是此中大家。懷素的線質變化不大,墨色也不刻意,能在無墨中求筆,在墨枯時顯潤。王鐸一筆重墨從濃到枯,中間過渡從不添墨,且變化極為自然,不會出現墨未枯時又重的情況,我常看王鐸,這一點難度是有所瞭解的。一筆由濃到枯很容易訓練,但是如何在中間運筆中顯得自然,則是非常困難的。


每一位大家用墨都非常講究,也非常“不講究”。他們心中有對墨色的追求,但又因為用墨極為熟練,所以有非常自然。

不是不可學,是隻能“從熟中生”。


梁宇航


哈哈哈哈,你這提問有意思!

我給你想要的答案:

講究的蘸墨過程:

1、能邀請到的人都叫來,一字排開站到跟前“快來看啊,大師要蘸墨啦”;

2、有攝像機的佔據最佳拍攝位置、有單反的要在關鍵位置準備好隨時拍照、有手機的全部拿出手機做好準備;

3、尋一德高望重且能HOLD住場子的人(以防圍觀者造成混亂),宣讀注意事項後,倒計時5秒讀數

4、倒計時歸零時,大師正式蘸墨。

OVER


檀紙間


問題很複雜。第一,大字還是小字?第二,生宣、熟宣還是半生熟?第三,黑條還是墨水,一得閣還是曹素功?因為問題太氾濫化,不好提供建議。


李老闆著臉


墨有差異

筆有差異

紙也有,

人也有。

善書者不擇筆墨,應該說的就是能遊刃有餘的控制。。。。“能控制”就是“量”


不醉書家


寫20公分以上的篆、隸、楷大字要飽墨慢行,筆筆到位。


陳明隆


筆、墨、紙、研都知道此乃文房四寶,因為有了墨汁研墨的人少了,所以想同古人比肩是不可能的了。所以開始學寫毛筆字一定要幹研墨,古人喜歡用濃墨比如米元章的墨跡千年不退色,因為那時候沒有什麼墨汁之說,用墨汁寫個通知廣告什麼的還是可以的,用來搞書法創作是不行的,因為他千篇一律,分不出濃淡乾溼的韻味來給書品減色不少。天己晚不羅說了,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