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漢服復興是歷史和文化上的必然?

安慶王一大地之城


不可思議,竟然認為漢服會復興!

漢服定不會復興

歷史和文化的遺留,讓漢服半死不活。到了這個時代,2019年,漢服從漢族至少消失了300年。

我先問,穿了漢服,你穿什麼鞋子?勢必耐克,安踏,特步,穿不得。

你穿了上了木屐,你穿什麼內衣?勢必吊帶,絲襪,抹胸要不得。

你穿上了肚兜,那你住什麼房子?就現在我見過的木製建築只有寺廟。

完全沒有一個匹配的“社會環境”,完全沒有。

突然覺得只有漢族沒有傳統服飾。

有人說旗袍是三俗

有人說旗袍是“三俗”,我先嚇了一大跳,求求你們放過旗袍吧!民族服裝傷不起。

上邊修身,下邊開叉是為嘛,這不是我考慮的問題。

為什麼西方不可抗拒?為什麼日本永遠擺脫不了中華文化?

中國控制了日本的服飾,住房,文化架構。‘

現在西方控制了我們的這些,有些人不愛聽,這些明明都是中國企業何來控制?

企業雖然不同,但是“鋼筋混凝土”建築是西方人的,“西服婚紗”西方,“汽車,手機”等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都是西方,即便是近幾年所用的“線上付款”,親爹也是西方。

用了這些東西,勢必難以復興古老的東西。

服飾從無到有,本就不可思議。

大學生的自發運動

整天嚷著復興漢服的是“當代大學生”,特別是一些“漂亮的小姐姐”。

學校是一個封閉的文化圈子,他們不瞭解他們的父輩,他們不瞭解上班族,他們不瞭解那些服裝巨頭。即便是在日本,和服也不是常用服飾,一些重要場合的服裝而已。

說實話我對此並不樂觀。

我們的這個環境對此不是包容,既得利益者不會允許,已經習慣的人不會再做出改變。

清末,人們不願意剪辮子,認為是“傳統祖制”,他們忘記了漢人的老祖,留髮不剃頭。

現在,人們不願意脫去“西裝革履”,認為是“禮儀文化”,他們忘記了漢人的老祖,不興這個。

我們就生活在殘垣斷壁上,不僅是物質還有精神。


逸謙吧唧吧


“歷史和文化上的必然”?是不是沒有漢服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此完蛋?中國崛起也無從談起?沒有漢服宇航員上不了天、航母也下不了水了?沒有漢服你老婆都要跟別人跑了?這叫什麼?這不就是文化自卑的體現嗎。阿Q的一句名言“老子祖上也闊過”,非要炮製出來所謂的“漢服”來證明老子祖上也也有民族服飾,有意思嗎?

談漢服,先說漢族,說漢族,比說漢人。漢人的稱謂始於漢朝,距今2000多年曆史,其中經歷五胡亂華、南北朝等民族大融合之後,如今的漢族血統早已融入其他民族的基因。連舉族內遷的匈奴人如今都已成了漢族的一份子,再去強調漢族怎樣怎樣?民族血統尚且不純,何談什麼文化、服飾?

中華幾千年,每個時期都有自己典型的服飾樣式,以哪個時代為準?以貴族服飾為準還是以老百姓的服飾為準?是貴族的常服還是禮服?現在這幫玩“漢服”的,要麼是受和服、韓服的刺激,要麼就是自己是開“漢服”店的,無利不起早,所以才會拼命的鼓吹。所以也別扯什麼“文化和歷史的必然”了,不是老祖宗的墳裡扒拉點什麼都可以拿出來當寶的,醒醒吧,都2019年了。

漢人之所以成為漢人,是因其博大寬廣。中華文明自古就是“多元一體”,漢文化之所以能綿延五千年就是因為其包容性。近代歷史上因為民族問題造成國家內亂的案例還少?如今的民族崛起需要中華民族全體一起努力,任何強調“大漢族主義”的極端言論都應該被千刀萬剮,這些人的目的都值得立案偵查。

什麼是“漢服”?今天的漢人穿什麼,什麼就是“漢服”!拿電視劇的道具當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服裝,簡直就是貽笑大方。真想復興民族服飾,下次請說“中式”,至於“漢服”還是讓它在影視作品裡待著吧。


老夏說


上一個我回答的“反對漢服復興的都是一些什麼人?”這個問題,惡評如潮。

如今看到題主這個問法,我只是能說題主是嫌唾沫不夠大,噴子不夠多麼……



言歸正傳

漢族的歷史,不知道出於什麼緣故,一直被有意無意的淡化,說起中國人的組成,大家更願意以中華民族自居,本來這樣沒什麼不好,可問題是身份證上偏偏要民族這一欄,然後漢族以外的其他少數民族們在一些方面卻得到了一些特殊照顧。

於是無可避免的,出現了一些比較激進的言論。這種言論的起點究其原因就是這種看破說不破的民族政策引起的。很難去說這種政策到底是弊還是利,但顯然給中華民族這個概念造成了定的負面影響。

說好的56個民族是一家,但結果是55個民族比較受到大家長的照顧,而作為人口眾多的漢族卻一直以來被有意識的淡化民族屬性。甚至很多漢族人也傾向於淡化自己的民族屬性,激進點的甚至認為從來不存在什麼漢族……



我記得有一段時間,我們老家為了高考加分,真的是各種各樣的想辦法改民族……

就是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很多漢族朋友們開始意識到漢族文化不應該完全被中華民族這個概念融合掉,於是有了漢服運動。但悲劇的是,認同的人裡面有言論激進的,有敵對少數民族的、而反對的人裡面有肆意曲解本意的,有偷換概念的,一時間搞得漢服運動成為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這無疑是漢文化的一種悲哀,也是漢族人民的一種悲哀。我們是中國人,但也是漢人。如果一開始就要淡化民族概念,就不應該在身份證戶口本上有民族這一欄,不應該有少數民族的照顧政策。大家一起認同中華民族這個概念就好,祖宗是什麼族也不用扯來扯去的。

而現在的情況是,許許多多的吃瓜群眾把“漢服復興”理解為大家全部人都要穿一樣的衣服搞復古主義,搞形式主義,並且還是要每天穿……



我實在不能理解,“漢服復興”的本意只是希望漢文化得傳承和認同,讓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一樣能夠在節日或者祭祀的場合穿自己民族特色得衣服。課隨著漢服運動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醜化,仇視、各種各樣的矛盾越來越多,涉及的人群也越來越多。

少數民族同胞反對,還可以理解,畢竟他們有立場,而漢族自己人反對,這就真的有點不講道理了。

既然有漢族這個概念,那麼必然就要有其對應的文化,和特色得服飾。這是一種文明的延續,是必然的需要,是精神上的認同,和物質遺產的繼承。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

這是每一個漢人都應該意識到的。

漢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不應該被中華文化完全淹沒,它的特性和歷史貢獻應該被髮揚光大。既然官方都認為我們是漢族,那麼復興漢族服飾又有什麼問題呢?

這與日常生活裡穿什麼又沒有衝突,不需要時時刻刻把漢服提升到要強迫每一個人穿的高度,又不是要你“剃髮易俗”。

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歷史、我們得祖宗、都希望我們還能把漢服這樣的東西一代一代保留下去,而不因時間的流轉、時代的演變而被拋棄。因為這一件衣服承載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外表,還代表這同一個族群的概念。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大家討論交流,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順手點個贊,關注也是極好的。


文話史


漢服跟“歷史和文化的必然”這種東西沒有半毛錢關係。

知道漢服這種東西存在的人有多少個?願意穿漢服的人又才有多少?在網絡上鬧得歡,不代表現實中大部分人買賬。

歷史的必然是: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人類從被奴役的狀態走向徹底的解放。

漢服恰好是與這個趨勢相反的。古代的服飾,其主要的作用不只是穿戴,還包括維持社會等級秩序——古代的服制依照用途分為朝服、吉服、常服、便服、喪服等幾種;達官貴人的衣物,與平民百姓的衣物有等級之分,嚴禁底層的老百姓跨級僭越。

這就是所謂的“禮不下庶人”,也正是古代社會奴役大眾的手段之一,屬於典型的封建糟粕。

所以,解放到今天再翻出漢服,哪裡是什麼發展的必然,逆反社會趨勢還差不多。

更何況,漢服運動的發展是90年代左右才開始,它的普及與影視劇密切相關。與其說是歷史的必然,倒不如說是歷史題材影視劇發展的必然。

當一部部影視劇拍出後,必然有人看出商機,推廣所謂的傳統服飾。

總而言之,服飾的發展方向是美觀和方便,兩點都不貼的,就不要說什麼必然了。


HuiNanHistory


什麼是必然,就是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

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於其思想,繼而典籍,其次文物,再其次技藝,然後是民俗,最末為服制器皿雜件。

聖人宣揚的忠恕之道,仁義禮智信,孝悌勇仁,百家之精華是其思想,籍此思想而成就的三千年經典圖書文集,由內在精魂而向外延伸為禮樂射馭書數,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醫卜星象等為技藝。載體為文字,展現為古籍,古文,辭章,歷史,文學作品等,這些才是華夏精髓。

而服飾,器具,奢侈工藝品這些與上對比反而是皮毛。華夏傳統文化根本的精魂今天覆興了麼?沒有。

復興上述的精髓一定要先換身衣服麼?不用,這就是不必然,因此這題目是典型的毫無理性邏輯的亂題。

但必須表明立場,本人是喜歡漢服,並穿用漢服的,我自己就有幾套,但只是個人喜好而已,不會左右我對正統國學的主次判斷。

如果從做學問的角度上說,衣物顯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傳統文化精華部分,我們至今仍然沒有意識去觸及,所謂的復興就是修幾座古城,建幾處古景,穿幾件古裝,這就能復興文化?這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流於形式啊?

一面說要復興傳統文化,一面又捨本逐末,拼命的鐘情於封建貴族,達官貴人,公子小姐的綾羅綢緞,整一個就是現代年輕人貪慕古代貴族的虛榮,這有什麼好自豪的?貧民百姓的漢服,你們還喜歡穿麼?

其實在本質上,很多穿漢服的人不是喜歡漢服,而是喜歡封建貴族王孫公子,侯門千金的麗服華衣。

而某些人更喜歡在純潔的漢服裡滲入和宣揚民族仇恨,我更不贊同,我以前就多次撰文,闡述過漢服消亡主要還是我們漢人自己選擇的原因,少民統治的強壓其實非常短暫和無力。原因還得從自身找。漢服作為中華文化復興的其中一維,本來可以很純粹的,不要讓它沾腥染血,充滿戾氣,而要讓其純美祥和,自然阻力全消。

再者,很多喜穿漢衣又不通漢史的人知道麼?我皇漢典服是一個等級森嚴,繁複龐雜的服制體系。是封建皇權,孔儒禮教的衍生品。

其規制,顏色,材質,刺繡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在古代,用錯了,是要入刑憲的。

如今服漢服者,滿街都是飛魚服,夾弓帶劍,儼然以錦衣衛自詡,自封職官得意洋洋,這不是官本位思想作祟於服制是什麼?如果放在明朝,那是逾禮違制,形同謀反。

依唐制,庶民只能服本色衣,什麼是本色衣,就是麻布的本色白色,白丁就是這麼來的,想穿五顏六色,不行。依宋制,商民不許服綾羅綢緞,就是你做生意家財萬貫也好,只要不是官紳,就只能穿麻布,棉衣也不行,棉衣要到元朝才普及到百姓。依明律,非官員命婦之家,不許服紅,藍,綠品官服色,只能服間色,什麼意思,就是官服的正紅,正藍,正綠等的正色不許民間服用,百姓只能用淺紅,深藍等不純正的顏色,違者依律治罪。直到清朝,才規定百姓可以服明黃以外的所有顏色,商民可以用綾羅綢緞。

另外像現在那群漢服愛好者滿大街都穿的麒麟服,鬥牛服,飛魚服等蟒紋服飾,除宗親,部分太監,旗衛可服用外,必須天子所賜才可服用,是典型的賜服。那我要問滿街飛魚是哪個皇帝賜給你們的?依明律,私自穿蟒衣者形同謀反,輕則杖責流放,重則抄家問斬。真是穿明朝的衣,違明朝的禮,造明朝的反。

還有那些喜歡穿官服者,你們知道什麼是禮制麼?公服乃國之名器,你是何代的官,哪朝的吏,豈可無職服用,都想做剝削階級?但誰給你的封建品級啊?這是典型官本位思想,封建主義思想在作祟,理應受到正統文化的批判。

此外,對於那些真正致力於漢服復興,努力做出精美純正的漢服,不畏人言,勇於把傳統的漢服穿出舞臺,街頭傳播傳統文化的人,我是由衷敬佩的。但還是要從理性邏輯的角度指出,不必然。


梓凌2018


很多回答邏輯有問題,弄錯了因果關係。持反對意見的多是單純地反對漢服而已,被網上那些不負責任地胡亂解釋的人誤導了,沒有看到歷史和文化上的關係。


我先來講個真實的故事。

從前有一些人住在朝鮮半島上,生活很落後,直到有一天他們遇到了一個叫箕子的人。在這個外來人的帶領下,他們學會了蠶桑織作耕種,更學會了禮儀。他們突然發現這種生活太好了,於是對箕子這個外來人的故鄉特別嚮往,他們認為那裡才是真正的禮儀之邦,他們還認為自己無論怎樣都比不上那個叫做“中國”的地方。於是,不論是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還是高句麗或者新羅,他們都痴迷中國的文化,對那個國家的政府稱臣。他們以說漢語為榮,以講本國語言為恥,以穿著最新款式的“漢服”為榮,以不跟進時代為恥……就在這種氛圍裡,他們一天一天地強大了。直到有一天,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人終於想明白了,他們要做自己,不能再去模仿,他們才是真正的一家人,對“中國”來說,他們永遠只是一個外人。於是,他們開始用筆來記錄本土語言形成文字,貴族們不再歧視那些用本土語言創作的作家,市場上也不再只認可來自“中國”的錢幣……這個國家現在就叫朝鮮和韓國,他們後來萌生的這個想法叫做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中國的環境其實和他們是相似的。在上個世紀,我們突然發現了西方的文明似乎比我們更先進,於是開始懷疑自己,追求一味地西化。而當我們現在越來越強盛的時候,我們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便開始覺醒了。我們需要自己的東西,不能再去做“西方人”。自己的文化是什麼,漢服、中醫、武術、漢語……等等等等。不是因為我們復興了中國的文化才會變得強大,恰恰相反,是因為我們強大了才會去復興傳統的文化。漢服是傳統文化的一種,這個我想不會有人來反對吧,那漢服的復興就是歷史和文化上的必然。其實把漢服換成中醫、武術、中國畫、中國式建築等等,這種說法都成立,我想也不會有很多人來反對。當下漢服的復興被反對是因為民族的隔閡,因為很多人認為漢服就是漢族的傳統服飾,網上確實也是這麼解釋的。但網站書籍編寫錯誤還少嗎?有興趣的朋友去翻翻古籍,體會一下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漢服這個詞彙。漢服的語意更多地是和非我們國家統治地區服飾對立而存在的,只是作為正統服飾的代表,更多的是精神象徵而已。


待曉兒


真正需要復興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部分,自然包括中國傳統漢族服飾!

中國歷史上每一段歷史時期和每一個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徵以及留下了自己的歷史印記。先秦時期的古裝,秦漢時期的漢服,隋唐時期的唐裝,明朝的明服都擁有著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即雍容華貴又氣質優雅。是當代的我們提倡中華文化復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復興漢服、唐裝以及中國歷史上其他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當代中華兒女需要努力的。是每一代中華兒女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當然,旗袍、馬褂並不需要復興了。很多人定以為我刻意在抹黑滿清王朝以及民國初年的服飾。然而並不是,只不過是因為旗袍馬褂在當代本就有自己的存在的市場和位置。

中華民族不僅僅擁有的人口眾多的漢族,還擁有著滿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回族等55個少數民族。56個民族共同的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自然也為中國這片土地的文化和歷史書寫著自己的貢獻。 縱使歷史上滿清時期的服飾,曾經被人多次詬病。尤其是滿清政府剛剛入主中原時,強制推行剃髮易服的政策,徹底的改變了漢族的傳統文化服飾。因此中國傳統的漢族服飾被迫改變,而且從歷史的長河中被抹去,因此復興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對於中國文化的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



而為何我說旗袍馬褂不需要復興呢? 原因是在現在社會,依然有很多女性以身穿旗袍,出席各種場合酒會,也有很多男性在逢年過節身穿馬褂,所以說,旗袍馬褂這種在滿清服飾的基礎上又改良過後的服飾,並沒有從中國人的生活中消失。所以我認為沒有必要去刻意的復興旗袍馬褂這兩種服飾。指的就是這兩種服飾依然在中國社會有著十分廣泛的基礎。

但是反觀更為優美的漢服,以及令世人驚歎的唐裝,卻因為年代久遠,歷史戰亂等等原因,從中國人的生活中消失不見了。

當然復興唐裝、漢服,並不是提倡人人都有穿著唐裝漢服生活工作,而是指對於唐裝、漢服這種中國傳統文化催生下的服飾,這些承載了中國文化基因的物品,要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然而現實中很多人對於漢服、唐裝有著太多的誤解。很多人會誤認為漢服是日本的和服。

對於這樣錯誤的看法,我想大家在生活中都有所而聞。這正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沒有得到好好傳承和弘揚的結果。 因此,我們很高興能夠看到旗袍馬褂能夠得以傳承,同時我們更希望看到漢服、唐裝等具有傳統漢族文化氣息的服飾,再次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因為這些都是祖先曾經留給我們的物質文化遺產。 如果將這些物質文化遺產失傳的話,一方面對不住祖先不斷改良和創造這些服飾;另一方面也對不住我們的子孫後代。沒能好好的把中國文化傳承發揚下去。



珞珈山的貓


1、“漢服”是“偽傳統”?

漢服當然不是傳統的全部,但是,至少,漢服與傳統並不衝突。

2、漢服阻礙中國進步?

民族服裝不會阻礙民族進步。正如日本和服,蘇格蘭草裙,中國境內各個少數民族的服裝,都沒阻礙什麼。

3、歷史上各個朝代服裝不同,並不存在固定“漢服”?

“飲食衣服”作為民族識別之一,選擇漢唐或宋,當然可以;“再造一個+約定俗成”,又有何不可?

4、漢服與“復興傳統”無關?

民族服裝,與民族榮譽、個人對民族的責任、個人的民族歸屬,個人與民族的自律,等等,都有關係。

穿漢服,就是一種承諾。

怎能與民族復興無關!


九瓶烏蘇


漢服的復興,被大家吹的有些過了。漢服是華夏曆史上的一顆明珠不假,但是要說讓現在的人去穿漢服日常生活的話,那是不可能的。

漢服的文化復興是必然的,因為隨著中國的強大,文化領域的東西也必然會被拿出來大肆宣傳。

但是要知道,漢服屬於歷史,而不屬於我們今天。經過千年的發展,淘汰漢服的不是現代的我們,而是歷史社會演變的結果。

人類社會的發展,並不是說好看的東西會持續的長久,簡單實用才是趨勢。

我們強烈的有復興漢服的願望,或許大多數心理來自於日本的和服。

和服作為日本的一個標誌性文化,我們會覺得很美。或許有人會想,在日本,大家都是穿漢服出行,就像生活在古代一樣,恬靜美好。

但是,但是事實真的不是這樣的。和服作為一種文化,他們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會穿。但是日常生活中是不會穿的。別人工作也是西裝革履,生活也是運動休閒的。

漢服很美,但是我們可以想一下,滿大街漢服穿起來是什麼感覺。作為一種文化來弘揚是沒問題的,但是要用來普及和迴歸的話,只能說很不現實。




看點兒歷史


萬事萬物都是在普遍聯繫中發展,漢服運動亦是如此!

中華民族之傳統建築亭臺樓閣雕樑畫柱園林景緻還剩有多少?中華民族傳承的琴棋書畫在青年人群中還有無吸引力?中華民族傳承的詩書禮儀還有多少人在崇尚?中華民族傳承的真正武術還有多少人在學習?如果失其真義,空有服飾又奈何?

我認為目前漢服運動開展是一種文化新氣象,是中國以漢族為主體的物質文明和人文精神發展的必然結果,能夠引領中華民族文化復興事業,許多配套行業和文化活動應該同步跟進,而不是某個約定日期大家穿漢服遊行遊戲一番!

漢服運動的目標應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承前啟後和繼往開來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