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也曾經入主中原,但人們卻極少像“蒙元滿清”一樣視鮮卑為侵略者,這是為何?

聖母程心


誰說的?五胡亂華怎麼講😊,,。立題有誤。。蒙元滿清有滅族性質,說侵略者是輕了,,不過後來統治者都以大一統為由,把他們拉進來,,所謂強者👍為王,歷朝歷代都如此,,中國人崇拜強權政治,是歷史逐漸演變成的。比如殷革夏命,夏桀被罰敬酒而已,,武王伐紂,則是在屍體上還開刀,,到了商君變法以後,更是強權崇拜,費封建,建集權,直到現在國人也奴性地拜倒在強權之下。。。鮮卑後來就是隋唐,二者都是胡族,,李世民並不李,,借用老子統治而已,,看看唐朝軍隊服飾就知道😊了,,這不就是胡族嗎!與宋朝差異太大了。行禮也是胡人禮節。。鮮卑沒能獨立存在,消失了,,欲加其罪,沒辦法😭了。。。所以,崇拜強權👍而已,歷史隨意修改,國人缺少獨立思考的人,,所以至今為止沒有大歷史學家,哲學家,法學家等等。


seahow


因為鮮卑全盤接受了漢文化,並且徹底改變了自己的民族屬性,這點是蒙古和滿洲都沒有做到的。


在最早的時候,中原的漢人也是視鮮卑為入侵者的,無論是穿著打扮還是生活習慣,鮮卑人和漢人都有著極大的區別。所謂西晉末年的五胡亂華中,鮮卑就是其中的一個大頭。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北方亂世的一百多年以後,鮮卑拓拔式建立的北魏統一了北方,為了更好的統治中原、極大的發展生產力,北魏孝文帝開始推行漢化改革,雖然後來孝莊帝時期權臣爾朱榮倒行逆施,但是最終經歷了100多年的洗禮,鮮卑人已經變得和漢人沒有什麼區別了。而且在文化上,已經徹底融入漢族。

與之相比,蒙古和滿洲的漢化歷程則十分艱辛。大元蒙古所接受的文化不只華夏一家,因此漢化趨勢非常緩慢;滿洲為了凌駕於漢人只上,對漢文化也是進行閹割奴化。但是終究是蒙古和滿洲本身的文化底蘊不夠強大,最終只能被逐步漢化。此外還要考慮蒙元和滿清距離現在都比較近,所有蒙滿兩族的漢化歷程終歸來說還是有點短,以至於還沒有融入漢族,便迎來了民族成分劃分的政治舉動。但事實上今天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滿蒙兩族從生活習慣到襲承文化上都與漢人無異,可以說除了戶口本和身份證上民族名稱不同,大家早就是一樣一樣的人了。



火器工坊


看了評論,一大半都是歷史學了半吊子的人,鮮卑殺進來的時候可沒把你漢人算個人奧。另孝文帝漢化是失敗了奧,你們歷史書沒告訴你吧。。再告訴你,北魏就是因為漢化導致了六鎮兵變,分裂的東西魏都又鮮卑化。宇文泰為了抗衡高歡,不得不聯姻漢族豪門。長期的通婚導致鮮卑漢人在北周的區別越來越小,隨著北齊的被滅,鮮卑已逐步融入漢人之中。到唐朝前期鮮卑這一民族徹底融入漢族。至於為什麼沒人恨鮮卑,第一年代太久遠,第二北方漢人很多祖上可就是鮮卑人奧,恨自己祖宗嗎?第三政治宣傳孝文漢化大寫特寫。第四鮮卑都不存在了找誰洩憤。。。再告訴你們,鮮卑,蒙古,女真,滿洲,都特麼出自東北深山老林東胡。都是部落雜交群體。


楓葉聖教軍


鮮卑建立的政權曾經一統北方,定都中原腹地洛陽,後稱為“北魏”。之所以鮮卑不會被視為侵略者,大致有三點原因:

第一,自己不把自己當外人。儘管有種種關於鮮卑起源的傳說,但是北齊史學家魏收所著的《魏書》明確指出“魏之先,出自黃帝軒轅氏。黃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也就是說,鮮卑是黃帝之後,和中原同出一統。北齊來自於東魏,東魏是北魏一部分,這應該是當時官方的流行觀點。不管真是黃帝之後假是,至少在鮮卑統治者的官宣裡就把自己的立足點放在黃帝后裔上,這樣明顯能避免中原百姓的敵視。

第二點非常重要,北魏並沒有結束或直接取代哪個中原的漢政權,這一點與蒙元和滿清都有本質區別。正相反北魏在某種角度來說是為中原收拾殘局了十六國時期四分五裂,北魏繼前秦之後擊高車、破後燕、取胡夏、敗柔然,再次統一北方,甚至有南面取宋之志,在一定程度上平定了局勢,緩解了戰亂。

第三,就是北魏的主動漢化。北魏的建立者拓跋鮮卑從大興安嶺南遷,到內蒙古扎賚諾爾,到盛樂,再到平城即大同,最後遷到洛陽,各種矛盾必然瘋狂見漲,其中就包括民族矛盾。馮太后及孝文帝通過一系列的漢化政策緩和了矛盾。這一系列漢化改革中甚至包括禁胡語和改漢姓,以及和漢族高門士族通婚,主動融合。

基於這幾點原因,又是在十六國及北朝胡族更替的大背景下,鮮卑就被反襯得不那麼難以接受了。


沅汰


沒錯,現在很多人對元朝和清朝無好感,當然也包括我自己,為什麼?因為歸屬感真的不強,他們入主中原都幹了些什麼事呢?無非大肆殺戮,屠殺無辜百姓,把人按等級分類,強迫漢族剃頭去發,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大興文字獄,大肆毀滅中華文化,試問,這樣的朝代,怎麼能讓人有好感?

那麼曾經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鮮卑為何並沒有人去痛恨,反而有人能給予充分肯定呢?我個人覺得主要原因就是鮮卑對漢文化得認同和融入。

其實早在五胡亂華之時,鮮卑就是五胡中的一支,那麼為什麼到最後不再憎恨他們了呢?這裡面就不得不提一位很傑出的少數民族皇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後世對他的評價很高,稱其為傑出的改革家和政治家。

他繼位後廢除了鮮卑很多陋習,改為向更先進得漢文化學習,他他鼓勵少數民族和漢族通婚,並帶頭娶漢族姑娘,他要求王室大臣說漢語,穿漢服,幾乎完全融入到了漢族文化之中。

他還以南伐名義,遷都洛陽,甚至連姓都改成就漢姓,拓跋改為元,自他以後,鮮卑族的姓氏幾乎就很少用了,因為全部漢化了,他還參照南朝制度,對國家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在位時間,真正實現就民族大融合。

拓跋宏的一系列舉措最終帶來可什麼影響呢?我就說最重要的一點,由於他鼓勵少數民族個漢族通婚,當時人口的基因的到了很大的改善,晉少朝那種近親結婚所產生的惡劣影響幾乎沒有了,換來的是後來的人身體強壯,戰鬥力強,這也為後世兩個著名王朝,尤其是唐朝得崛起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一個少數民族把自己完完全全融入到漢族之中,幾乎摒棄了自己所有得文化,試問,對於這樣得,大家怎麼可能不去認同呢?這就是為何大家憎恨元清而認同鮮卑的原因。





西平郡司馬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分析題主所問的問題前,無月先簡單介紹一下鮮卑,因為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民族,以及這個民族所建立的功業。


鮮卑

鮮卑屬於阿爾泰系蒙古語族,繼匈奴之後崛起於大興安嶺,起源東胡族。

秦漢時,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擊敗,分成兩部退守烏桓山和鮮卑山,由此以山名形成烏桓族和鮮卑族。

鮮卑族自是由此而生。

公元85和87年,鮮卑兩次擊敗匈奴,隨後北匈奴被迫遷往西亞,鮮卑於是佔據蒙古草原。

十六國時期,已分裂的鮮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亂不堪,先後建立慕容氏諸燕、西秦、南涼、代國等國家。

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並在439年統一北方。這是鮮卑族在中原打下的最大帝國。

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漢化。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鮮卑族共建立十個國家。另外在青海、甘肅一帶,還有由鮮卑慕容部分化出來的吐谷渾政權,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併。

到了隋唐時期,鮮卑作為民族實體和政權實體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漸消亡。

這裡多說一句,唐朝李氏皇族也是有鮮卑血統的。


介紹完了鮮卑,現在我們把話題扯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

少為人知

這一點其實我在回答的開頭就說了,很多人可能就從歷史課本上看到過拓跋宏漢化那一段,其他的就不清楚了。北魏打哪來的?存在了多久?有些什麼特點?一概是不知的。

知道的人少,也就沒有特意去說的必要,說了也沒多少人知道。

未統一

未統一是相對於蒙元和滿清而言的。

未統一表現在內外兩方面。

對內,鮮卑是分裂的,鮮卑殺進中原後就開始了分裂,因此建立了多個國家。而看蒙古和女真,都是以統一的部族發動的戰爭。

對外,鮮卑也未統一中國。最強的北魏也只是佔據北方,坐擁半壁江山。南方依然是中原王朝的天下。

所以,中原士族是不會承認北魏的,我們還有南方,你北魏不算什麼。


存於亂世

鮮卑在中原馳騁的日子,那真是中原歷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時期。

先是東漢末年開始暴亂四起,黃巾軍掀開了黑暗時代的序幕。

天下三分,三足鼎立,三國時代出了那麼多英雄豪傑,卻也埋下多少枯骨。

好不容易盼來晉朝建立,皇帝的屁股還沒在寶座上坐熱,幾場皇族內鬥開始。

內鬥方止,晉王朝立國未穩,中原百姓尚未休養生息。外族這時又快速崛起,紛紛跳出來要分上一杯羹。

史稱五胡亂華。

這段時期被稱為南北兩朝十六國!

亂世攻伐,你來我往,還分什麼侵略!


漢化論調

就像大多數朋友從課本看到北魏漢化那一段一樣。對於鮮卑的主要論調也隨著漢化這一舉措而板上釘釘了。

既然你們公開宣佈要漢化,也就是承認我們漢族的比你們好。那就行了,面子是有了!

就是這麼一回事,就是面子的事。


其實有個道理,要說給朋友們聽。

侵略是分為兩種的。

一種是用武力,佔領對方的領土,佔有對方的財產和統治對方的人民。誰武力強,誰就贏了。

另一種是思想文化侵略,是無形的,哪一方的文明程度高,哪一方就是勝利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漢化”。

在文化侵略方面,中原民族一直都是勝利者,當仁不讓的常勝將軍。

所以,到底是誰侵略了誰?



原創作品,請勿抄襲,喜歡無月你就關注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拓拔鮮卑為什麼不被如今的漢人視為侵略者,原因其實很簡單,有這麼幾個:

一,歷史盲很多,北魏知名度太低。但這真不是原因,原因是下面這條。

二,這條很有意思了,因為北魏根本不是漢族的侵略者啊,儘管嚴格說,北魏確實主動進攻過劉宋並且取得了一些土地,但是,北魏明明是慕容鮮卑、匈奴、羌的侵略者!北魏滅掉的國家有:胡夏(匈奴鐵弗部)、北燕(鮮卑化漢人政權)、北涼(匈奴政權)、北魏打殘的國家有:後燕(慕容鮮卑政權)、柔然,西域諸國,而劉宋丟掉的是劉裕當年短暫收復的黃河附近的一些土地,所以漢族人憑什麼說北魏是侵略者呢?

三,北魏很快的接受了漢族文化,儘管有過滅佛,但是主體還是漢化了,甚至姓氏都改了,漢族人對北魏的民認同也就更高了。


microkof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有意思,確實,歷來給華夏族帶來巨大災難的少數民族政權被近現代詬病的有很多。尤其是蒙元和滿清,一般提到這兩個政權許多人基本上是咬牙切齒的痛恨。

蒙元屠殺漢人,奴役漢人,滿清屠殺漢人,大搞胡化風,文字獄…………

不過,很多人對鮮卑族卻不是那麼痛恨(慕容氏這支鮮卑除外,畢竟這是真正吃人肉的惡魔!),尤其是鮮卑拓拔氏建立的北魏深受好評!

為何拓拔氏建立的鮮卑政權會受到好評呢?

這與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很大的關係,北魏孝文帝改革除了加強統治以外,還做了一件讓很多人津津樂道的事情:鮮卑族舉族漢化!

讓鮮卑貴族學習漢文化,取漢名,比如他就給自己弄了個元姓,讓鮮卑和漢族相互通婚,他自己就娶了幾個漢氏族大家的女兒,具體的漢化措施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

孝文帝元宏漢化政策實施以後,鮮卑和漢族逐漸融合在一起,水乳交融,不分彼此。以至於,以後的隋唐皇帝都帶著部分鮮卑血統。

當然,正是因為鮮卑皇族孝文帝引導的改革,促進了名族融合,為後來北魏,北周,隋唐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隋唐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也與漢化的鮮卑族做出的貢獻分不開的!





馬豌豆


鮮卑屬於東胡中的一支,是西晉末年五胡亂華中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的五胡之一,東漢後期,匈奴勢力逐漸退出草原,而鮮卑人開始走出東北大山,填滿了匈奴退出草原後的權力空白,到西晉末年,匈奴人、羯人先後在中原掀起五胡亂華的序幕後,鮮卑人也開始在北方蠢蠢欲動。而真正南下進入中原的鮮卑人主要有兩支,分別有遼西進入中原慕容鮮卑的燕國和從代地(陝西)進入中原的拓跋鮮卑的魏國。

羯人建立的後趙統一北方,殘暴帝王石虎進行野蠻統治,石虎死後,後趙大將冉閔,起兵反抗後趙,建立冉魏政權,頒佈殺胡令,公開屠殺羯人。此時已經佔據遼西的建立前燕的慕容鮮卑南下,擊敗冉魏,將前燕的疆域擴展到河北、山東一帶。後來氐人建立的前秦在關中崛起,前秦在苻堅帶領下滅亡前燕。

慕容鮮卑的前燕

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中失利,原來投降前秦的前燕皇族慕容垂等重新復國,建立後燕(還有一股慕容皇族在山西境內建立西燕,後來為後燕所滅),後燕的疆域輻射遼西、河北、山東等地,基本恢復了前燕的疆域,然而只是經歷了二代,後燕便被新崛起的拓跋鮮卑打回了遼西老家,又遭遇馮氏兄弟的政變,後燕滅亡。後燕北逃後,殘留在山東南部的部分慕容鮮卑建立了南燕,不過很快被北伐的劉裕擊敗亡國。

慕容鮮卑建立的後燕

此後慕容鮮卑徹底退出中國歷史舞臺,只剩下慕容復們在慨嘆。

而另外一支入主中原的拓跋鮮卑,其原來的主要實力集中在塞外草原上,氐人的前秦強大時,他們屈服於前秦,前秦瓦解之後,他們在塞外崛起,開始不斷與同為鮮卑人慕容氏的後燕國進行爭霸,最終後燕被趕出中原,而後拓跋鮮卑的對手為東晉的劉裕、匈奴的赫連勃勃,當中最強大的對手為劉裕,不過劉裕忙於回南方篡位,留在中原的偏師最終被北魏擊敗,赫連勃勃建立夏國最後也被北魏亡國,此後北魏還滅掉了北燕,統一了北方,結束北方亂世,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代。

拓跋鮮卑的北魏統一北方

而之所以無論是拓跋鮮卑還是慕容鮮卑,他們在歷史上給人留下印象並不壞原因主要有這樣幾點:

一是慕容鮮卑和拓跋鮮卑,他們都是起自亂世,他們的對手也多為羯人、匈奴人、氐人等其他異族人,雖然他們也曾與華夏正統的東晉為敵,但是東晉不是他們唯一的對手,而且作為華夏的正統王朝,東晉給人留下二代印象也並不好,重要的他們幾乎沒有滅亡和摧毀漢人王朝。而無論蒙元還是滿清,他們統一全國時,都對漢家王朝中宋、明進行侵略,滅亡了宋、明王朝並對發宋人和明人進行了野蠻屠殺和征服,

二是鮮卑入住中原,並沒有太過激烈的抵制和塗炭漢文明,反而迅速融入漢文化,特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進行積極漢化改革,將整個鮮卑民族最終全部溶於漢民族,而蒙元則十分抵制漢文化,入住中原百年,居然仍舊沒有完全融入漢文明,而滿清則是閹割漢文化,將漢文明進行了有利於滿清統治的閹割和改良,並進行剃髮易服、文字獄等漢人滿化政策。

剃髮易服最讓漢人不滿

三是鮮卑人融入漢文明,鮮卑王朝成為漢家王朝,並承接隋唐盛世。拓跋鮮卑建立北魏,統一了北方,不僅維持長期的統一,並且通過漢文化復興,讓漢文明的主導權,重新東晉時遷往南方,成功的轉移回到北方,並有此後北周、隋、唐進行延續,保證漢文明的星火傳遞,這樣的王朝,讓我們生不起恨意。而蒙元王朝和滿清王朝,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他們刻意保持著他們的民族獨立性,讓國家處在絕對多數的漢民族感覺到格格不入。


大東北的小豆包


鮮卑族作為五胡亂華的主力之一。對於當時的漢族而言理應算為侵略者。之所以沒有人這麼說,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1、年代久遠,現實意義不強。兩晉南北朝距今已經上千年了。長久的時間早已經無人關注鮮卑這個少數民族政權。時間是最好的療傷藥,當年鮮卑在對漢族侵略中造成的殺戮早無人記得。時間的久遠,讓鮮卑民族已經消逝在了歷史的長河中,現代人對其很難產生明晰的感觸,特徵不夠鮮明,現實意義不大。




2、民族融合強,文化已經徹底同化。鮮卑族雖是外族,但是自從北魏孝文帝實施漢化改革到隋初鮮卑族與漢族之間的差異已經微乎其微。再加上之後崛起的新的北方少數民族使得鮮卑遺民與漢民遭受同樣境遇。逐漸也就被視同為漢族,甚至連獨特的鮮卑姓氏都已經不復存在。

3、五胡亂華過程中,鮮卑殺戮不重。西晉末年,天下大亂。五胡進入中原為了爭奪生存空間大肆殺戮。但是當時主要進入中原殺戮的是匈奴、羯人和氐人。相對而言當時的鮮卑族還生活在北方一代。等到後趙滅亡才大批次遷來中原。而北魏時更是如同收拾北方殘局(當時劉宋撤兵,關中在赫連勃勃的夏國手中,此人無比殘暴)的拯救者一般。所以史書中對於其的記載多為正面。



我覺得就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現代人才不將鮮卑族視為侵略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