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從古到今公認書法最好的,但是是否有超過他的書法家?

聖圖書畫


書法史是變化史,不是進化史。

孫過庭《書譜》開明宗義“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從張芝鍾繇到二王,代表了行草書從起步到成熟的兩個起訖標誌。

從東漢到東晉,行草書得到空前發展,很快完成了從隸書到行書,從章草到今草的過渡。其中貢獻最大的就是二王父子。

唐蔡希綜《法書論》“晉世右軍,特出不群,穎悟斯道,乃除繁就簡,創立制度,謂之革新”。

南齊王僧虔《論書》說,沒有王羲之的變革,人們“至今猶法鍾張”。

王羲之在書法風格上變兩漢的恢弘博大為清朗俊逸,在字體上“創立制度”,“增損古法,裁成新體”(張懷瓘《書斷》語),促進行草書走向成熟。因此,他當之無愧的成為行草的祖師,贏得“書聖”桂冠。

必須指出的是,字體的發展以藝術與實用合一為標準,因此,今草比章草先進,行書比隸書(行書由隸書演化而來)先進。

但書體的風格變化卻無所謂高低優劣。它只反映審美趣味的轉變,不能說魏晉書法勝過秦漢,同樣也不能說後世的書法都不如魏晉。更不能說後世的書法都不如王羲之。

書法風格的多樣性是中國書法永續傳習,繩繩弗替的根基。環肥燕瘦,各具情致。因時而異,因人而異。

把王羲之在一種風格上的盡善盡美當作凌駕於所有風格之上的至高至尊,是一種愚昧落後的,無知短視的藝術理念。如同把孔子的思想凌駕於所有思想之上,定於唯一一樣,是帝王將相所謂“禮教”,“書教”的範榜而已。

如果一定要說誰超過誰,那超過王羲之者,歷史上何止一人。

從書法風格來說,王獻之超過王羲之。王羲之風格內擫,王獻之風格外拓。內㩵的寫法筆致緊斂,結構方折,字的外輪廓線稍向內彎曲;外拓的寫法筆致開張,結構圓轉,字的外輪廓線向外彎曲。

從書寫的便利性來說,圓轉外拓是順勢的,翻折內擫是逆勢的。順勢則快,逆勢則慢,寫圓轉比寫方折快。王獻之的風格比王羲之的風格更契合行草書的實用性質。

王羲之勁挺的線條和方折的結構比較質樸,王獻之彎曲的線條和圓轉的結體比較秀媚。行草書法,其風格的演變趨勢是“古質而今妍”,小王的書法風格比大王更接近後人的審美觀念。

基於這兩個原因,隋唐以後,小王的外拓書風更加流行。

書法史上,承襲大王風格者,寥寥可數,歐陽詢,李建中,楊維楨,張瑞圖等數人而已。而其餘歷代行草大家,除碑帖結合一路外,無不是王獻之的粉絲。

書法風格的開闊重大,氣象雄渾,顏真卿行書超過王羲之;清末民國的碑帖結合,大幅巨幅作品的技法革新,都超過了王羲之;王鐸,林散之的墨法變化,超過王羲之。

神聖崇拜,定尊於一,在思想和藝術發展上,是進步,發展,變化的最大障礙。

古今中外的藝術,都沒有誰的是千古不易的唯一。這是基本常識。

王獻之《委曲帖》局部

顏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王羲之《十七帖》局部

“快樂書法營”專注於書法結構與造型的研究和探索。不迷信權威,不隨俗說,刨根問底,獨持己見,以事實為依據,獨立觀察立論,判斷解析書法方面的各種課題。杜絕講故事,杜絕弄玄虛,杜絕口水文,持續為喜歡書法的朋友們奉獻絕招乾貨。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快樂書法營


王羲之被譽為書聖,是有兩點原因的:

首先,王羲之的書法確實是好。《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而且經過歷朝歷代的書法大咖們的鑑賞,形成的共識。這點用討論,況且這幅天下第一行書還不是真跡,還是唐人的鉤摹本,就這麼厲害了。如果有真跡,真跡只會更好。

其次,羲之所處的時代背景,是後世無法複製的。那個時期是楷書剛有雛形的時候,草書由章草向今草轉變的時候,行書剛剛面世的時候。所以羲之除了字好,還做了一個推動楷書、草書、行書轉變的人。這個功勞,因為時代背景的限制,後世再難有人達到這樣的成就。

到了唐代,各種書體已經基本進入成熟期,太宗皇帝李世民又極力推崇王羲之,於是世人皆以羲之為楷模,爭相效仿。最客氣的是,讓大家都學王羲之,他還把羲之的真跡蒐羅乾淨,一股腦全帶進墳墓裡了。

大家試想,學王羲之,學的還不是真跡,那麼如何超越呢?而楷、行、草三種書體又已經發展的比較完善和成熟了。所以很難超越。

書法本身又是講究歷史傳承的藝術,如果脫離現有古代法帖,完全自己另起爐灶瞎寫,又會變成“醜書”。

所以現代人,真的很難超越王羲之,而且現代人功利心又重,因此內心的境界就很難達到古人那個水平,文化修養和學識更有距離。所以要想超越羲之,談何容易。








翰墨今香


如果硬要從一碑一帖去比較 ,後來出現的書法大師,可能在書法某一方面超越王羲之。比如顏真卿米芾的行書,張旭懷素的草書,楊凝式赴孟頫的楷書等等,等等。

但站在中國書法文化的高度,從王羲之對中國書法藝術作出的貢獻去審視,我敢斷言,從古至今任何一位書法家都無法超越王羲之。為什麼呢?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王羲之書法最契合中國文化的審美意向。中國哲學的核心之一,就是看問題或者處理問題不偏不倚、中正和平。而王羲之的書法,無論是真書小楷,還是行草鉅製雖極盡變化,都能給人一種和氣靜美,自然流轉、落落大方的藝術感受。從而成為歷代統治者在書法文化方面極力推崇的對象,甚而把王羲之神化。

二是變古隸為新體的貢獻。大家知道,漢至東晉前,官方和民間使用的文字,都是隸書和章草,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文字已不適應時代的要求,而王羲之作為改舊為新的代表人物,在他的時代完成和完善了文字由隸變楷、由章草變今草的轉變過程。由於他和同道們的貢獻,開啟了中國文字的一代新風。至今,我們還延用著東晉以來創新的文字字體。可謂利在千秋,功在千秋。

三是五體皆能,書法藝術綜合實力無人可比。這方面我就不多說了,因為現時正是學習王義之書法的熱潮階段,大家從各個方面,都能看到和臨習王流傳於世的各個碑貼,自然對王的書法全面性有所瞭解。我要說的一點是,在大家習王字的同時,多看一看中國書法史和歷代書法論文選,更能深切體會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性,及王義之書法之所以受到歷代推崇的原因。

總之,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座不可超越的豐碑。

我是晉風。願與大家在書法藝術,詩詞楹聯及人文知識等方面,同學習,互交流,共進步!








晉風


書法藝術能比的只有楷書,而楷書能比的一是臨帖(比誰臨得像)、二是比各自的風格(要形成自己的風格)。臨帖是楷書的初級水平,能出帖形成自己的風格才是楷書的高水平。唐歐陽詢之後幾十年才出了顏真卿!中間多少臨習歐體的大家被歷史省略,唯有顏真卿的顏體再領風騷,柳公權的柳體亦然!所以出不了帖的書法作品沒資格和原作比;出了帖有了自己的風格別人又如何比,歐、顏、柳各領風騷沒法比!愛那種字體完全是個人的事並不影響他們各自的成就。王右軍的《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截止目前無人超越;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書截止目前也無人超越。在行書裡比,目前寫得天好也只能算第三!若干年以後第三能不能超越第一則由後人評說!寫好自己的字,接受他人的字!以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態度廣集百家之長為我所用,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才是硬道理!最後發幾張圖片,僅供參考!相互學習!相互進步!











周輝明心跡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很難說誰的文章是歷史之最或者說誰的書法天下第一,尤其是書法作品不同的歷史時期書法的風格也是不一樣,就書法的字體而言也是分很多種的,而歷史上的大家擅長的領域也是不盡相同的,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再者不同時期的書法家的作品也是沒有可比性的,就好似關公和秦瓊誰更厲害一樣都沒有定數,而且任何事情都是發展變化的,書法也不例外!我覺得宋徽宗的瘦體真的很漂亮,最近也在臨摹,瘦體遒勁有力,沒有經過大量的練習是很難達到那個境界的,書法真的是中華名族的瑰寶,總之,依在下愚見書法作品沒有誰是第一誰是第二之分,只有一流和二流之別。



犀利姐弟


題主推崇王羲之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是值得肯定的。

在楷書初現的歷史時期,王羲之的楷書集當時眾家之大成,對楷書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行書更是被歷代所推崇。到了唐代更是由於唐太宗的喜愛,到了無以復加的崇高地位。所書蘭亭序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本人也被尊崇為“書聖”。

但對事物的認識上,也要有唯物主義思維,古人尚有“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說法,因為沒有絕對和度量的標尺,所以說有沒有超過他的人的問題本身就不嚴謹。在王羲之擅楷書和行草,但如果用篆書和隸書比,他肯定不是歷史上最優秀的書法家,所以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能絕對的來認識一件客觀事物。

王羲之在書法史上的地位不容質疑,雖然需要客觀解讀,但也是近兩千年的過程形成的,是絕大多數書法家的共識,不是說超過就能超過的,就像現在網絡上的什麼當代王羲之的狂言,給人的感覺就是跳樑小醜,徒增笑料而已。



三悟軒


可以說,王羲之之後的書法家,沒有一個超過王羲之書法的。也沒有哪個書法家說自己已經超過王羲之書法的。這就是事實!

對於王羲之的書法,我們只要學習的份,千萬別談超過他的話。因為王羲之是書聖,既然是聖人的書法,又有誰能超過呢?



我認為,當下的學書之人,學上三十年王羲之的字,如果真的能得其王羲之書法的四五分神韻,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每一個學習王羲之的書法,應把著重點放在領悟王羲之書法精神上,這個很重要的!如果只是一味的臨其形似和神韻,那也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領悟王羲之的書法精神,才能得王羲之書法的精髓,否則,即便是臨摹的有十分像,而不得其他的書法精神,就會像喝白開水一樣淡然無味的。



天才源於勤奮。學書須具天賦。天賦源於善悟。學書法,悟很重要!學習王羲之書法也是一樣的。

對於王羲之的書法,我們必須持敬畏態度!反之,是學不好王羲之書法的。關於超過王羲之書法的話,做為一個書法人,還是不去想的好,不去說的好,因為我們根本就不可能超過王羲之的書法!但“神人”除外。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和討論!


中州耕牛堂主


在這個世界上,是不存在最好的東西的,你說太陽大嗎?它太大了,但是銀河系比太陽還要大,甚至是大到無法想象!還有......等等。你始終要明白一個道理,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王羲之稱為書聖一點也不為過,是因為他的書法《蘭亭序》等堪稱精典,極品,他的書法作品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是眾人矚目和學習的對象。但是,不能僅僅只因為這些條件就能他的書法是最好的。姚明的身高非常高吧,我們也不能說他最高,因為還有比他更高的。

由於中國的書法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寫出來的字完全是手臂結合人體的大腦及意思形態經過長期的磨練出來的效果,這種跟印刷體完全不一樣,手寫體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而不同的二個人,有可能寫出來的字完全不一樣,但是裡面氣息,韻味,形態等有時切是相當的豐富的。練習越久的人其裡面蘊含的味道越是深刻。


所以說,中國的書法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王羲之是舉世公眾的書聖,這一點不假,但是不能說他的字就是最好的。不知有沒有同樣觀點的,如果還有不同觀點,請在下面討論留言。


書畫大世界



可以說沒有。雖然歷朝歷代書法都在發展演變和完善,但王羲之在書法史上所處的歷史地位以及在書法創新、書法理論上的貢獻,是不可能被超越的因為我們甚至晉代以後都無法達到王羲之書法造詣和在書法歷史上的地位。這就像一棵與歷史同步的參天大樹,王羲之的書法就像樹的軀幹,自此以降無論如何變化出新仍然是以王羲之書法為本生髮出的新枝,而不是另闢蹊徑,獨樹一幟。這主要原因在於王羲之是集晉以前書法之大成者,同時有在原有的高古樸茂書風的基礎上創新了妍美一路新風,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王羲之的書法眾美兼具,到了盡善盡美的自然境界。正是這樣的原因,自此以降,書法的發展演變與完善,無不以王羲之為宗。即便我們學習其它書體,如篆隸書,再風格上仍然難以超越王羲之所創立的書風,包括章草書,如《豹奴帖》。所以說,我們只能在此基礎另發新枝,而難以獨闢蹊徑,獨樹一幟。雖然書法發展到現代,與王羲之的書法有非常大的區別,但書法所擁有的文化內涵同樣達不到王羲之書法所創立的高度。王羲之的書法也因此成為了自此以來書法的源。






翰墨書道


王羲之書法

王羲之的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其書法恰如曹植《洛神賦》:“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一句所言,美得空前絕後,無與倫比。

酷愛書法,無與倫比。王羲之是世上難得的書法天才,七歲時已擅長書法,十二歲時偷看父親藏在枕中的書法古藉,隨後父親把書給了他,不足一月,書法大有長進。衛夫人見了後,對擔任太常官的王策說:“王羲之一定是看了《筆說》,最近看他的書法,已有了老成穩重的風格”,斷言“這孩子一定會比我還有名。”

勤學苦練,無與倫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王羲之少小時不僅愛好書法而且更是勤於練筆。據傳,他練字用壞的毛筆堆成了一座小山,人們叫它“筆山”。他任江州刺史時,已經很有名氣卻筆耕不輟,常在後院臨池練筆,用池塘水清洗毛筆和硯臺,以至池水變黑,被人們稱為“墨池”。宋朝文學大家曾鞏寫下《墨池記》,記述了墨池的由來,頌揚了王羲之苦練書法的精神。

博採眾長,無與倫比。王羲之小時候師從衛夫人學習書法,後來採書家之長,不斷研習。他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一變漢魏以來波挑用筆,擺脫了漢魏筆風,融各家聽長而獨創圓轉流利之風格,行書兼備各體,自成一家,影響深遠。他的書法,隸、草、正、行各體皆精,被奉為“書聖”。

精研體勢,無與倫比。王羲之酷愛書法,常常心摹手追,精研書法體勢。傳說他為了琢磨字體結構,常常以指代筆,比劃書法。他白天走路時在衣服上練字,以至於磨破衣襟; 晚上睡覺時在身上比劃字體,一次不注意把手錯放在老婆肚皮上,被老婆斥笑: 為啥不到你的身體上畫,你有你的體,我有我的體,因之深受啟發,練習自己獨特的體來。

影響深遠,無與倫比。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書家。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顏真卿、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等歷代書法名家對王羲之心悅誠服,現當代書家更不必說。

德藝雙馨,無與倫比。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倍受歷代書家推崇,他的為人品質同樣得到世人敬仰。據傳有一天,王羲之遇到一個老婆婆在集上叫賣簡陋的竹扇,眼看集市將散賣不出去了,老人十分著急。他上前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 老婆婆不認識他,見這樣熱心就把竹扇交給他。王羲之提筆在每把扇面上寫了字。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人們一看是王右軍的書法,一籮竹扇不一會搶買一空。

後世的書法人,大多功利心切,怎能靜下心來專攻技藝? 眼睛如銅錢那麼圓那麼冷的人,書藝怎能超過王羲之? 永遠不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