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海軍和陸軍不和到什麼程度,有哪些具體的例子?

軍武小咖


舊日本帝國時期的陸海軍可以說是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葩,屬於同一國家的部隊卻像仇敵一樣互相爭鬥,也是讓人無語了。舊日本陸海軍的矛盾可以說從它們建立的第一天起就存在,再加上後來對於資源、戰略目標、政府控制權等等方面的爭奪,以至於仇恨越來越深,到了雙方官兵一見面就互相侮辱甚至動手打架的程度。

由於日本特殊的歷史,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長期處於割據狀態,軍隊也分別控制在幕府將軍和各地藩閥首領手中。經過倒幕運動之後,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拉開了日本近代化改革的序幕,而軍隊作為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從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親兵部隊,到1871年設立東京、大阪、九州、本州4個鎮臺(也就是後來的師團),經過3年博弈天皇才收回各藩主的兵權,使軍隊掌握在日本政府手中。

軍隊是從藩主手中收回了,但是因為倒幕運動中長州藩、薩摩藩的維新志士出了大力,他們成為新組建的日本政府中的實權人士,因此兵權實際上是掌握在這些人手中,長州藩控制海軍,薩摩藩控制陸軍。而且日本軍隊的建設學習的是當時的世界頂級列強,陸軍向德國學習,海軍向英國學習,日本人的學習不只是學習表面上的編制、指揮什麼的,更是將兩國的軍隊文化學過來了,比如日本陸軍學習德國講究吃苦,因此伙食、住宿等物質條件非常糟糕;而日本海軍學習英國的紳士生活,吃的是大餐,沒事還開個舞會、喝個下午茶,這使得日本的陸海軍格格不入,互相看不順眼。

如果只是歷史和文化的問題還不會鬧得太大,但當牽扯到現實利益的時候就問題大了。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致力於對外擴張,這就要擴軍備戰,但是日本土地貧瘠、資源匱乏,發展軍隊所需要的鋼鐵、石油等資源都要進口,這樣一來日本陸海軍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就開撕了。不論是對於日本政府主導權的博弈,還是二戰中“北進”和“南下”戰略的抉擇,本質上都是日本陸海軍對於資源的爭奪。利益之爭從不會溫情脈脈,日本陸海軍各種檯面下的手段齊出,栽贓陷害、造謠生事、甚至於直接暗殺,仇恨就這麼積累下來了。

日本陸海軍敵對到什麼程度呢?為陸軍生產武器裝備的工廠就不能為海軍服務;陸軍和海軍同樣的飛機,螺絲擰的方向要不一樣;海軍從德國花錢引進一項新技術,陸軍要多花一筆錢再引進一次。小的方面互相爭鬥不算,在戰時還互相扯後腿,比如日本是島國,日本陸軍出征必須通過海運,日本海軍就趁機要挾要好處,最後逼的日本陸軍組建了自己的運輸船隊和護航戰艦編隊,但因為陸軍缺乏專業海軍人才,組建的船隊完全沒有戰鬥能力,出海就是潛艇的活靶子;再比如為日本海軍生產軍艦的船廠工人並不在徵兵範圍內,日本陸軍就故意將造船工人強徵入伍,耽誤海軍軍艦建造進度,最後逼的日本海軍大臣向天皇投訴才把工人要回來。

舊日本帝國時期的陸海軍最大的一次衝突就是發生於1936年的“二·二六事 件”,陸海軍雙方差點兵戎相見。1926年裕仁天皇登基之後,大力提拔青年軍官,推動日本的軍國主義化,慢慢的在日本陸軍內部就形成了“皇道派”和“統制派”兩個派閥。“皇道派”主張通過武裝政變等行動建立軍部獨裁體制,和蘇聯展開決戰;“統制派”主張不使用武力,通過自上而下的合法途徑建立軍部獨裁,說白了“皇道派”比“統制派”激進。因為“統制派”的主張更符合日本政界、財閥甚至於天皇的利益,因此受到大力支持。

到1934年的時候“統制派”大佬林銑十郎大將接任陸軍大臣,此後林銑十郎利用職務之便先後將“皇道派”骨幹荒木貞夫、真崎甚三郎等人轉入預備役或趕出中樞決策機構,“皇道派”遭到重創。1936年2月26日,不滿“統制派”的“皇道派”青年軍官率領千餘名士兵發動兵 變,襲擊文武大臣,包圍首相官邸、陸軍省、參謀本部、警視廳、天皇皇宮等要害部門,企圖脅迫裕仁天皇按照“皇道派”的主張改造日本,這就是“二·二六事 件”。

要說“二·二六事 件”不是日本陸軍內鬥麼,關海軍什麼事?其實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歷次兵變從來沒有秘密可言,每次兵變之前軍隊高層都收到了消息,只不過出於各種利益考慮沒有提前阻止罷了。“二·二六事 件”爆發前,日本海軍高層提前就知道了消息,只不過覺得是日本陸軍內鬥,抱著看熱鬧的心態沒有管,最後自己躺槍。“皇道派”軍官覺得鈴木貫太郎,岡田啟介、齋藤實三名海軍大將是日本發展的阻礙,直接派兵襲擊這三人,時任日本首相的岡田啟介僥倖逃得一命,天皇侍從長鈴木貫太郎身中三槍重傷垂死,內大臣齋藤實身中47槍死於自己臥室,日本海軍勢力遭到重創。

得到三名海軍元老遭到陸軍襲擊的消息後,日本海軍暴怒,聯合艦隊司令高橋三吉命令第一艦隊進入東京灣,第二艦隊進入大阪灣,聯合艦隊進入戰備狀態;海軍陸戰隊奉命開進市區保衛海軍各要害部門和海軍將領的安全,海軍軍令部總長伏見宮博恭王要求日本陸軍迅速鎮壓兵變。開始的時候,陸軍高層一看海軍吃虧,為了謀求更大的利益,對於海軍要求鎮壓兵變採取的是曖昧的拖延態度,後來是裕仁天皇看到局勢不對,怒斥說:“如果陸軍大臣無能為力,朕就親率近衛師團去平定叛亂!”。1936年2月28日,在裕仁天皇的怒火下,日本陸軍迅速出兵平叛,“二·二六事 件”主謀全部處死,“皇道派”被徹底瓦解。

“二·二六事 件”後,日本海軍發現在國內真是玩不過動不動就掀桌子、搞暗殺的日本陸軍,此後日本政府內閣中的重要職務基本上都由日本陸軍軍官或傾向陸軍的人擔任。但是日本畢竟是一個島國,不論是保衛本土,還是對外侵略,海軍的作用永遠是第一位的,所以雙方的內鬥一直沒停過,一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日本陸海軍全部解散為止。


當狗容易做人難


時間:日俄戰爭奪取旅順港爭奪203高地


陸軍(失聲裂肺道):這裡是陸軍前線指揮部,目標203高地,請求炮火支援,請求炮火支援。

海軍(喝著咖啡拿起電話慢悠悠道):麼西麼西,不好意思,現在還沒到上班時間。什麼?你們陸軍上班打仗關我們海軍什麼事?想要炮火支援?有海軍部的批條嗎?有陸軍部和海軍部的蓋章嗎?沒有的話請預約。沒事我就掛了。嘟嘟嘟……

陸軍(憤怒的甩筆道):八嘎呀路,該死的海軍馬鹿,看來他們是靠不上了,只能靠自己了,全體上刺刀,吹衝鋒號。殺嘰嘰

203高地上的俄軍:什麼,日本人又像螞蟻一樣一起衝上來了。。。達瓦里氏,準備戰鬥吧,背後就是旅順港我們無路可退。拿著馬克沁重機槍的俄軍士兵怒吼到:來吧,小日本,馬克沁歡迎你………




隨著冒著藍火的馬克沁不斷噠噠噠,採用人海戰術的日本人成片成片的倒下。在奪取203高地的時候,從北海道調來的一個2萬人的師團在三天內被打剩下不到3千人,其慘烈程度可想而知。而在整個日俄戰爭中日本損失了8.84萬人,而俄軍損失5千多人。由於海軍拒絕提供重炮火力支援,陸軍不得不調來攻城用的大口徑榴彈炮。而陸海不合這僅僅就是其中的一個小小的縮影。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客觀的說,世界各國各軍兵種為爭軍費都鬧過矛盾,但像日本陸海軍那樣鬧的還真沒有。

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建設近代陸海軍。一開始日本的建軍原則是海主陸從,因為日本是個島國,敵人主要是從海上來,所以要以海軍建設為主。但1877年2月至9月,日本爆發了一場被稱為“西南戰爭”的內戰,改變了日本海主陸從的建軍原則。那一年,在內鬥中被轟下臺的明治維新功臣西鄉隆盛不服氣,打著“有話要對天皇說”的不明不白的旗號,起兵造反。陸軍卿山縣有朋帶兵平叛,戰爭打了半年多,陸軍死傷無數。這一仗就把海主陸從打成了陸主海從了。陸海軍之間的樑子也就結下來了。

他們之間的樑子有多深,咱們可以說幾件事。

一、凡是陸軍用過的東西海軍絕對不用,反之也一樣。比如說陸軍有參謀總長,海軍就沒這職位,而是設了個軍令總長來替代;陸軍建了個陸軍大學校(簡稱陸大),海軍同等學歷的學校就叫海軍兵學校(簡稱海兵),因為學校在江田島,所以又稱江田海軍學校,電影《啊!海軍》就是說它的。即便是同一件武器,佈局也不一樣。比方說陸海軍都裝備有零式戰鬥機,但裡面的座艙佈局就不一樣。你的駕駛杆在左邊,我的就要在右邊;你的螺絲是順時針方向扭,我的就要逆時針方向扭。陸軍的戰略是北進打蘇聯,海軍的戰略就要南進打美英。雙方是相互看不順眼,鬥氣打嘴仗是常有的事。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怕部下罵陸軍找不到詞,還專門給海軍編了本罵陸軍的詞典。

二、在軍備建設方面就更搞笑了。翻遍全世界,你聽說過有陸軍搞航母,搞登陸艦……的嗎?除了日本,你還真找不到。當時陸軍想北進打蘇聯,要海軍幫忙運兵,海軍不同意。於是陸軍就自己搞海軍。沒有運兵艦,自己造;造了運兵艦發現沒有護航軍艦,接著又自己搞;跟著又發現沒有負責空中掩護的飛機,乾脆自己搞航母……,尼瑪的,這是要搶海軍的生意嗎?海軍也不惶多讓,自己造坦克,自己造裝甲車……。當年,日本陸海軍同時看上了德國裝備在FW109戰機上的1500馬力的BMW801風冷活塞發動機,於是就先後引進技術進行生產。同一款發動機陸海軍居然先後引進兩次,連元首都覺得無語了。在研究武器裝備方面更是你幹你的,我幹我的,相互之間像防賊一樣防著對方。海軍截獲對陸軍不利的情報不告訴陸軍,陸軍搞到對海軍不利的情報也不告訴海軍。有人說,二點時的日本軍隊有六成的力氣要花在內耗上,剩下四成的力氣才是拿來對付外敵。

當然啦,說他們完全不團結也不對。起碼在瓜達卡納爾島撤軍時陸海軍合作還是很成功的。在戰況不利的條件下,海軍虛張聲勢,擺出一副要和美軍大打的樣子,趁著美軍摸不著頭腦的時機,將困在瓜島上的日本陸軍給撤了出來。


血染戰旗紅


二戰時期海軍和陸軍不和那可是“源遠流長”,早已成為不公開的秘密了,就連遠在德國的希特勒都知道日本海軍和陸軍不和的事。

希特勒又是怎麼知道的呢?

二戰爆發後,德國的BF109制空戰鬥機由於優越的各項性能,在二戰初期歐洲的天空大肆殺戮,由於德國的發動機技術一直是處於世界領先的,而日本的發動機技術源遠不如德國,日本陸軍就看中了BF109戰鬥機使用的Daimler-Benz DB 601發動機,向德國購買了改型發動機的專利,並應用在陸軍研發的三式戰鬥機上。這件事被日本海軍知道了,日本海軍的零式戰鬥機雖然先進,但是使用的發動機馬力較小,為了增加飛機的機動性,零式戰鬥機被迫減輕自身的體重,所以零式戰鬥機裝甲也及其薄弱。為了彌補發動機方面缺陷,海軍也對這款發動機很感興趣,但是由於和陸軍的矛盾,海軍拉不下臉來向陸軍開口要,於是竟然自己也向德國購買了專利。。。。於是德國人的一份發動機專利,賣給了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客戶,賺了雙份的錢,,,,,,,搞得德國人也很無語,用一個詞語形容就是人傻錢多速來

當然這個例子只能說明日本陸軍和海軍是搞冷戰,互不搭理關係,下面小油瓶介紹幾個陸軍海軍在作戰中“真坑對方”的例子。

馬里亞納海戰陸軍坑海軍

1944年6月在馬里亞納群島,爆發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航空母艦決戰。

在作戰前,日本的第一機動艦隊指揮官小澤本來計劃利用日本在關島、羅塔島等地設有航空基地的地利之便,便將艦隊部署在美國艦載機打擊半徑之外,然後利用日本艦載機起飛攻擊美艦隊後在飛至關島等地降落加油掛彈,這種作戰方案有3個好處,第一可以利用強大的陸基航空兵與海軍艦載機形成對美艦載機作戰優勢,第二由於艦載機可以不必返回航母上加油掛彈,可以有效增加艦載機的打擊半徑,第三可以使得美國艦隊攻擊不到日軍艦隊。

日本陸軍第一坑:

然而小澤的大好算盤卻被日本陸軍坑了,因為馬里亞納群島的守軍指揮官齊藤義次隱瞞了美國艦載機已重創角田航空隊的事實,並未告訴小澤真實的情形,導致小澤無法掌握其與美方的實力對比。

戰役一開始由於日本偵察機的頻繁偵查,率先清楚掌握了美國艦隊的動向,於是派出第一波艦載機攻擊美軍,但是由於小澤艦隊隱藏在美國艦隊打擊半徑之外,美國艦隊也沒有搜索到小澤艦隊,於是就對馬里亞納群島守軍開始了進攻,由於守軍的空軍力量本就受到打擊,實力受損,因此一開戰就被美國擊潰,之後便一直對馬里亞納群島進行空中壓制,這樣即使小澤的艦載機成功偷襲美軍後,也在降落後被美機重創。所以在馬里亞納大空戰中有不少日軍艦載機因此被擊落。

但是由於本就在艦載機性能以及飛行員技術上佔絕對優勢的美國,對日本率先發動進攻的大量艦載機開展了無情的攻擊,由於日本飛機性能落後,這場史上最大的空中艦載機決戰演變成了美國單方面打靶,史稱射火雞大賽,這使得日本好不容易集聚的艦載機力量毀於一旦,再也無力對美國航母艦載機對抗。

日本陸軍第二坑:

在馬里亞納海戰中,當日本和美國的航母正在激戰時,而此時有一隻日本艦隊其實就在附近,卻苦於燃料不足,無法參加戰鬥,這樣美國航母由於不受日軍海面艦隊的攻擊,所以美國可以隨心所欲的回收和發射艦載機。

要知道石油是戰爭中最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了,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美國主導的對日石油禁運可以說是切斷了日本的石油供應,為此日本不惜與美國人翻臉,日本海軍成功偷襲了珍珠港獲得了西太平洋的統治權,而日本的陸軍也攻佔了東南亞石油主產地荷屬東印度群島,佔領了大量的油田。

照理說日本的機械化程度並不高,僅僅是陸軍航空兵需要石油,整體需求不高。但是日本的海軍確是對石油非常的迫切,但是日本人對佔領地支配權上的安排確非常的奇特,誰先佔領的地區歸誰支配,這就是說率先佔領東南亞油田的日本陸軍掌握了呃住海軍咽喉的石油分配。

由於日本陸軍掌握了東南亞油田和6座大型的煉油廠,可以說日本陸軍掌握了前荷蘭屬地中85%的石油資源,而海軍僅掌握了為數不多的石油

為了滿足自己的石油需求,海軍就採取了近乎敲詐的手段威脅陸軍,如果陸軍不分給他更多的石油,他就扣留髮往日本的所有郵輪,為了調和雙方的矛盾,就成立了陸-海軍石油委員會來解決雙方的分歧,但是實際上對於委員會下達的石油分配命令,通常雙方都不理睬,這種矛盾在石油儲備還算充足的1942-1943年還不明顯,但是到了石油儲備不足的1944年這種矛盾的威脅被嚴重放大了。

第二次菲律賓戰役海軍謊報軍情坑陸軍

在第二次菲律賓戰役中,日本陸軍在菲律賓集結了將近50萬軍隊,企圖在菲律賓誓死頑抗,以保衛日本本土與荷屬東印度群島和海上的交通線。此戰可以說日本精銳盡出,但是由於美軍掌握著太平洋制空權,美軍先後空襲了菲律賓、臺灣、沖繩等地,炸燬了大量日軍飛機,隨後派出大量部隊進攻菲律賓島,併成功在萊特島東岸登陸,日軍決定調集陸海空兵力與美軍決戰,10月23日雙方的海軍在萊特灣附近海域進行了大規模的海戰,結果是美軍以較小的代價取得了重大勝利。

但是日本海軍卻宣稱自己擊沉了美軍11艘航母,日本陸軍大本營竟然信以為真,便組織部隊對萊特島登陸的美軍展開了反擊,這正中美軍下懷,美國海空軍對主動出擊的日軍開展了疾風驟雨般的轟炸,日軍慘敗!

此役萊特島7.5萬名日軍全部被殲滅。


小油瓶侃歷史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各國的各兵種基本上都不和,一來都是拳頭,總想比比看誰的大,二來國家每年就那麼多軍費,誰都想多拿一點,但是一但有事,海陸空基本上都是能團結一致,共同保衛國家的,但是海陸不和到日本那種地步,真的不多見,也就是土耳其海空軍能比一下。

(陸軍坦克)

日本海軍陸軍的不和是有悠久的傳統的,倒幕運動完事後,長洲藩控制日本陸軍,薩摩藩控制日本海軍,這兩個強藩在倒幕時統一戰線,但是在之前可是世仇,因此日本的海軍陸軍從一生下來就是世仇。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日本陸海軍是獨立的,沒人能管得了他們。日本軍部獨立於日本政府、議會之外,名義上由天皇直接統帥,但是天皇又不親政,所以日本軍部基本上就是自己說了算,沒人能管得了他們,而且日本軍部直接分為海軍本部和陸軍本部,各自都有各自的參謀部和指揮系統,政府所做的就是每年把錢準備好,怎麼用,誰該拿多少就是各憑本事了。

(海軍坦克)

海軍陸軍矛盾有多抗勁,陸軍演習的時候靶子是海軍,海軍學員在學校門口修戰壕防禦陸軍學員的挑釁。

當年諾門坎日本陸軍被蘇聯人炸懵了,海軍在那放鞭炮慶祝。

當年陸軍主張北上打蘇聯,海軍主張蹈海打美國,但是日本陸軍到蘇聯也要坐船,日本海軍打美國也需要戰車,怎麼辦呢,兩方拒不配合,於是就開始了陸軍搞軍艦,海軍搞坦克的大運動。


二戰時期,日本的海軍和陸軍有各自的軍工體系,為了鬥氣,他們連坦克上擰螺絲的方向都是反的,搞飛機你海軍是推杆,我就是拉桿,必須要不一樣才行。大名鼎鼎的零式戰鬥機是海軍專屬,陸軍連根毛都撈不著,陸軍搞到鋼鐵、橡膠、石油等資源那是沒有海軍什麼事的,能陸運就陸運,實在要海運那陸軍就自己造船運,海軍要不不管,要不管了那東西和陸軍就沒關係。

整個二戰,日本陸軍和海軍基本上是各打各的,基本沒什麼配合,這也是日本戰敗的原因之一,當然,對於我們來說,他們還是真槍實彈打起來更好。


守仁讀仁


古事今説,今説古事!

日本海軍與日本陸軍的矛盾由來已久,最為嚴重的應該是海軍與陸軍因為戰略分歧的原因,在二戰前期日本陸軍派遣軍隊包圍了日本海軍省(海軍軍部),海軍的海軍陸戰隊也接到進攻陸軍的命令,雙方荷槍實彈,內戰幾乎一觸即發。這應該是雙方鬧得最兇的一次。

具體的案例:

1.淞滬會戰中,現實中國軍隊包圍了上海日本租界的海軍陸戰隊,海軍向陸軍請求支援,陸軍表示,支援可以,要求海軍過來認個慫,援兵馬上出發否則免談;後來日本陸軍與中國軍隊在上海附近戰場激戰,陸軍多次衝擊沒有取得有效戰果,他們向日本海軍請求火炮支援,得到的海軍的回覆是,我們的任務中沒有對陸地攻擊的要求拒絕了海軍的要求;

2.中途島海戰,日本海軍損失慘重,四艘主力航母以及300多假飛機,此戰是日本在珍珠港戰爭爆發後吃的最大的一次虧。日本海軍為了顏面對國內宣傳是取得了勝利,但是陸軍上層知道消息後竟然燃放煙花以示慶祝。

3.在日本海軍與日本陸軍中,雙方都稱呼對方“馬鹿”,意思是笨蛋。

4.海軍與陸軍不僅有分歧並且不會相會協同作戰,因此海軍有自己的陸軍,陸軍有自己的海軍在日本海軍的不僅僅有海軍陸戰隊,而且有獨立的坦克部隊以及坦克研發、生產中心;日本陸軍不僅僅有戰艦(這個已經很難理解了)而且有航母(雖然實際上並不具備起降航空飛機的能力),但是這種涇渭分明海軍、陸軍在時間軍事歷史中也並不常見。

5.雖然日本海軍與日本陸軍都是日本的軍事力量,但是雙方在武器設備上不但不互通而且儘可能早就與對方不一樣的武器,比如最常見的螺母,海軍與陸軍的旋轉方向都是反的。

日本海軍與陸軍之間爭鬥趣聞還有很多,有種說法是,二戰日本海軍的戰鬥力是10,日本陸軍的戰鬥了是10,兩支軍隊聯合起來的戰鬥力是負數。雖然這有些誇張的,但是日很海軍與陸軍的爭端確實對日本整體的戰鬥力是一個非常大的損耗也是中國之幸,世界之幸。


古事今説


日本海陸兩軍由於地位不同而被區別對待,導致兩軍的關係不和。最大的不和應該是在關東軍南調的時候,當時日本最好司令部已經在籌劃發動太平洋戰爭,把40萬關東軍調離東北地區,準備南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日本陸軍要求日本海軍派艦船到大連港接送關東軍士兵,可是被日本海軍拒絕了,日本海軍直接回復,沒空。最終日本陸軍不得不把關東軍通過火車運送到上海杭州等地才坐上了船前往太平洋戰區。

其次,給養也不同。日軍在太平洋派駐的守島部隊有兩種,一種是直屬於日本海軍,當時雖然沒有所謂的海軍陸戰隊但是這支部隊就是日本海軍下轄直屬的,日本海軍對自己這部分部隊的給養肯定是按自己人來配送的;另外一部分就是日本陸軍調過去的,這些陸軍部隊就慘了,由於給養是被日本海軍輸送的,因此吃喝斷頓是常有的事,這些人不得不吃草根刨樹皮,甚至不得不以人肉為食。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日軍海陸兩軍不和主要是因為日本海軍拿走了大量的軍費預算,所有的日軍預算都要優先配給給日本海軍。這種格局直到中途島海戰以後,日本聯合艦隊被重創,日本海軍大臣被天皇斥責之後日本陸軍大臣才開始抬頭。


優己


作為中國的鄰居日本,對日本說好聽一點是一衣帶水,說的不好聽一點就才狼虎豹,無時無刻不想侵略中華,這種思想自戰國其實就形成,而戰國時期形成從影響不僅僅只有日本侵略中國的思想,還有很嚴重的地域思想。

二戰日本陸軍侵略中國的同時,海軍也是在太平洋上大殺四方,然而日本的海軍和陸軍相互看不上眼,雙方之間的關係勢同水火。

造成這一切要從戰國時期開始,當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忙著征戰日本的中心區域時,日本北方的長州藩和薩摩藩可以說是天天打,一刻不消停,兩地區形成了很嚴重的世仇。到明治維新時,兩邊雖然不約而同的支持天皇,但是發展卻不盡相同,長州藩的部隊成了後來的陸軍,而薩摩藩主要都是海軍力量,這就註定了海陸兩方不和。

日俄戰爭期間,日本海軍在擊退了沙俄的海軍之後就撤退了導致了日本陸軍在缺乏炮火掩護的情況下,死了4萬多人,在此之後,陸海軍的矛盾就逐步的開始了。

事情發展到二戰時,雙方已經是勢同水火。1941年,在東條英機剛剛坐上首相這個位置的時候,天皇裕仁就向東條英機說道:“請你一定記住,在目前陸軍和海軍之間的合作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我還打算召見海軍大臣,告訴他同樣的話。”

而在戰爭中相互敵對的情況也是相當嚴重,據說又一次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被美國擊沉了,那起飛的飛機只能停到陸軍的機場上面,結果沒想到的是當時的陸軍機場卻拒絕了,並且還說他們如果飛到自己上空就擊落他們。

海軍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曾經有一次當著一位喋喋不休的將軍之面推開椅子拂袖而去,以此表示對陸軍的蔑視。豐田副武司令,是戰時的聯合艦隊總司令,他經常把陸軍稱為“馬糞”,而且再三宣稱他寧可把女兒嫁給一個乞丐,也不會嫁給一個陸軍裡的傢伙。

由此可見雙方之間矛盾自上至下,都是一種相互敵視的態度,當然這也和日本的資源不足有關,發展海軍那麼陸軍就要停滯,發展陸軍那麼海軍就要停滯,所以雙方之間才會勢同水火。


帝國烽火


e.g.1

擰螺絲的方向是反的,也是夠反人類的

e.g.2

海軍花了票子買了歐洲的技術,陸軍想要就得照原樣再來一遍,共享是不可能的

e.g.3

軍禮是不一樣的,日本陸軍的軍禮和現在我們印象中的軍禮是一樣的,但海軍為了和陸軍馬鹿區分開,敬禮時右臂不是向右側伸展,而是向右前方伸展。美其名曰軍艦上空間不足,這樣在船艙裡敬禮可以節省空間,實際嘛,呵呵


皇家騎士16


仔細想了想,除了咱中國人津津樂道的各種段子之外,我還真沒覺得他們有啥大不和的。一起入侵中國入侵東南亞燒殺搶掠的時候我覺得他們挺和的,要真不和,海軍不出船陸軍能游到中國還是游到菲律賓?

天天熱衷於討論這些,我也好有一比。兩個強盜進你家無所不為,你被欺負得跳河投井。最後強盜惹事生非被聯防隊趕跑了,但贓物也沒退賠。然後你天天笑話兩個強盜常吵架,也不想想他們要是不吵你褲子都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