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陽谷博濟橋 —石橋遺蹟今猶在,耆老指談如見君。


聊城市陽穀博濟橋 —石橋遺蹟今猶在,耆老指談如見君。

聊城市陽穀博濟橋 —石橋遺蹟今猶在,耆老指談如見君。

聊城市陽穀博濟橋 —石橋遺蹟今猶在,耆老指談如見君。

聊城市陽穀博濟橋 —石橋遺蹟今猶在,耆老指談如見君。

聊城市陽穀博濟橋 —石橋遺蹟今猶在,耆老指談如見君。

博濟橋,位於原陽穀縣城東關,今陽穀縣城中心廣場東側,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距今已逾四百年,仍保存基本完好。1999年4月被批准為聊城市第一批古建築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舊志記載,博濟橋為當地人董憲章捐資修築。“博濟橋在東門外,其關廂之半,及壽張抵東昌南北通衢,歲久窪下。每雨後注水,或至沒頂,致令東西張秋之路梗塞寒不通,其關之居民隔若兩泮然。明萬曆二十五年,知縣傅道重命義民董憲章架石橋三空,旁設欄杆以翼之,勒其竭日:博濟,改故道於東偏之高阜焉。”

博濟橋長8.3米,寬5.1米,有三孔,青石砌就,拱券式架構,橋的四角各有一形態逼真的石虎,而橋兩側為浮雕石欄,欄柱上端雕塑著石獅,柱之間的護攔石板上及柱身均刻有各種山水、花鳥及人物圖案,如“八仙過海”、“柴王推車”、“壽星下棋”、“農夫開山”等等,取材廣泛,雕工精細,妙趣橫生,實為先人留下的一件橋類藝術珍品。

但是,在陽穀,甚至在陽穀城內,提起博濟橋,卻並不是家喻戶曉,而若說起它的“俗名”,提到“石牛拉石車橋”,可就人人皆知了。“石牛拉石車”的圖案也刻在博濟橋的護欄石板上,四百年來引人駐足,發人深思的也大概在於這一真實的歷史故事!

據《陽穀縣志》記載:明萬曆年間,江西德興縣人笪一順來陽穀任縣丞。笪公為人忠厚,居官清廉。他到陽穀上任時,是自馭一牝牛駕車而來。在任期間,牝牛生下一隻牛犢。三年後,笪一順任滿離開陽穀,堅決要求將牛犢留在陽穀,他說:“小牛犢是在陽穀生的,吃著陽穀的草料長大的,是陽穀人的財產,我不能私自據為己有”。這樣,小牛犢留下了,笪一順走了,而“車去留犢”的故事和他清正無私的精神卻一代代地流傳下來。

修建博濟橋時,人們將這一真人真事同“八仙過海”等歷史故事一起刻在了橋的護欄板上(下圖),畫面中:一人駕車而去,一人牽犢而回,架車人、笪公、老農、牝牛、牛犢均回頭相望,依戀難捨,使人頓生崇敬之情。

聊城市陽穀博濟橋 —石橋遺蹟今猶在,耆老指談如見君。

車去留犢

清代《陽穀縣志》曾錄有一詩,名為“石牛流芳”,專誦此事,其序曰:“邑有縣丞笪公,居官清廉。蒞任之時,唯一牝牛駕車而來;及解任時,牝生一犢,公諭令僕人留犢於邑,仍駕一牝牛去,後人思其德,因刻其像於博濟橋上,至今猶存”。

詩云:

已駕牛車子母分,犢鳴悲切不堪聞。

石橋遺蹟今猶在,耆老指談如見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