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寬鬆政策結束”的判斷不正確

4月19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了當前經濟形勢,並傳遞出政策調整的信號。市場認為,此前中央所提的“六穩”消失了,要求“堅持結構性去槓桿”,重提房住不炒等,所以,這無異於宣告過去一個季度的寬鬆政策“結束”。

此次會議,認為今年以來通過適時適度實施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主要宏觀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市場信心明顯提升,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實施,改革開放繼續有力推進,一季度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好於預期,開局良好。

在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則強調了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這些問題是前進中的問題,既有短期的也有長期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結構性的。要增強憂患意識,抓住主要矛盾,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

應當說,經過適時適度實施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逆轉了“穩中有變、變中有憂“的趨勢,對短期問題有針對性的加以解決,使得經濟總體平穩,預期改善。

但是,中國主要挑戰依然是長期問題,即除了週期性因素外,更多的是結構性、體制性問題,因此,在解決了短期經濟形勢不穩的挑戰後,還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改革耐力,針對困擾中國發展的結構性與體制性障礙攻堅克難。

因此,對第一季度的政策寬鬆不應視為週期性轉變,而是為了守住底線,做到穩中求進,其目的是為推進改革創造穩定的環境。所以,一旦經濟平穩,就要重新回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推動高質量發展。

另一方面,一季度的逆週期調節,包括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及大力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由於過於集中與高效,雖然扭轉了市場預期,增強了自信,但給市場帶來一種”放水“的印象,刺激一些資金投機意識復燃,對經濟平穩增長與防範金融風險帶來潛在挑戰。因此,貨幣政策實時迴歸到“鬆緊適度”的狀態,有利於抑制這種破壞性預期,就像一季度較為寬鬆的政策抑制“悲觀預期”一樣。

“寬鬆政策結束”的判斷是不正確的,因為它割裂了當前貨幣政策的整體性,一季度的寬鬆與現在的鬆緊適度不是處於不同的貨幣週期,而是共同服務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是“穩中求進”中“維穩”的工具。包括貨幣政策在內的宏觀經濟政策為了實現經濟平穩,會堅持逆週期調節,適時適度的預調微調,保持平衡,穩定市場的預期。

我們處於一個改革大週期當中,改革永遠是主線,而貨幣政策的調整,財政政策的變化,都是服務於改革。我們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改革主線,全面深入的推進改革,攻堅克難。畢竟,利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維穩”的空間是有限的,改革的時機也是有限的。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