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蚨園之春秋霸業——春秋十二霸主列傳

天蚨園之春秋霸業——春秋十二霸主列傳

天蚨園會議室

嵩山天蚨園位於登封少室山清澈崖下,佔地60餘畝,黛瓦白牆,茂林修竹,古樸秀麗,環境幽美,宛如世外桃源。非常適合研學旅行、企業培訓、旅遊接待、團體聚會、禪修辟穀、書畫寫生、丹道修真、道醫養生等活動。歷史上 、 、 、 、 等均在此隱居耕讀,號稱天蚨園五友。天蚨園是嵩山的“隆中”,座標對比史上之春秋孔夫子杏壇、戰國鬼谷子道場、隋唐文中子龍門等。蚨子學堂是以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稷下學宮”概念建立的一個國學講堂,追慕春秋古風,學習吸收春秋戰國“士”的精神,蚨子學堂所教乃大人之學,定位為實學。追求真才實學,修煉雄才大略。不袖手空談心性,也不沉迷逐物異化。憑盛德立命,以大業安身。

今天講講春秋十二霸主列傳

春秋時期是中國歷史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天蚨園之春秋霸業——春秋十二霸主列傳

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天蚨園之春秋霸業——春秋十二霸主列傳

這一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他們串聯起了整個春秋時代,共同見證了這數百年的興衰榮辱。

天蚨園之春秋霸業——春秋十二霸主列傳

鄭莊公—四方是維

鄭莊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姬姓,名寤生,鄭武公之子,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鄭國第三任國君,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在位。

前743年鄭莊公即位,在平定共叔段之亂鞏固了政權之後,與齊魯結盟假命伐宋,由於鄭國勢大,周天子企圖分解鄭莊公權利造成鄭莊公不滿,而後發生周鄭交惡。後繻葛之戰中鄭國擊敗周、虢、衛、蔡、陳聯軍,前719年又擊敗宋、陳、蔡、衛、魯等國聯軍,使得鄭國空前強盛,就連當時的大國齊國也跟著鄭國東征西討,因此鄭莊公被稱為“春秋小霸”。

天蚨園之春秋霸業——春秋十二霸主列傳

齊桓公—尊王攘夷

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

齊桓公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3子、齊襄公弟,其母為衛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齊國內亂後,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 。

齊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在齊國北杏(今山東聊城東)召集宋、陳、蔡、邾等諸侯會盟[6] ,是歷史上第一個代替周天子充當盟主的諸侯。

當時中原華夏諸侯苦於戎狄等遊牧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齊桓公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後,任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

天蚨園之春秋霸業——春秋十二霸主列傳

宋襄公—春秋大義

宋襄公,宋桓公次子,子姓,宋氏,名茲甫(?-前637年),《史記》中說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時宋國第二十任國君,在位於前650年至前637年。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兒子,宋成公的父親。

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裡應外合,擁立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繼承齊桓公的霸業,與楚國爭霸,一度為楚國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展開泓水之戰。楚兵強大,宋襄公講究“仁義”,要待楚兵渡河列陣後再戰,結果大敗受傷,次年傷重而死,後葬於襄陵。

天蚨園之春秋霸業——春秋十二霸主列傳

晉文公—制霸中原

晉文公(前671年 或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的人。驪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殺晉懷公而立。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 前632年於城濮大敗楚軍,並召集齊、宋等國於踐土會盟,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天蚨園之春秋霸業——春秋十二霸主列傳

秦穆公—稱霸西戎

秦穆公(公元前682年—公元前621年),一作秦繆公,嬴姓,趙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還是繆氏先祖,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在位。被《史記》認定其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繼位後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國、芮國、滑國等。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人為良將;還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以實現秦晉之好。晉文公死後,聯盟瓦解,秦晉對抗;秦穆公本欲東進,到中原完成霸業。後分別在公元前627年崤之戰(今河南三門峽東南)和公元前625年彭衙之戰(今陝西白水東北)中兩次被晉軍擊敗,三將被俘,秦軍全軍覆沒,秦東進的路自此被晉牢牢地扼住。

秦穆公於是掉頭向西發展。他用計將從晉國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來作謀士。秦國根據由余的計劃,逐漸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有說20個)。秦穆公對戎人的勝利,周王特加祝賀,並賜金鼓,希望他擂鼓繼續向戎人進攻;秦穆公於周襄王時出兵攻打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為日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諡號穆,葬於雍城(今陝西寶雞鳳翔東南),殉葬的人數達一百七十七人。《左傳》文公六年曾這樣記載:“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三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

天蚨園之春秋霸業——春秋十二霸主列傳

晉襄公—續霸中原

晉襄公(?—前621年),姬姓,名歡,晉文公之子,春秋時晉國君主。前628年,晉文公逝世,晉襄公即位。前627年,晉襄公以先軫為帥,於餚山大敗秦軍,生俘秦軍白乙丙、孟明視、西乞術“三帥”,旋再敗秦復仇之師於彭衙(崤之戰)。秦穆公傾國復仇時主動避讓其鋒。

在位時舉賢任能,為政寬仁,保持晉國霸業。襄公嫡母文嬴請放“三帥”歸秦,襄公從之。先軫因之大怒,“不顧而唾”,襄公以袖掩面稱謝,未治其罪。後先軫在與狄人作戰時孤身“免冑”直入狄人陣中,戰死謝罪。前622年,晉大夫趙衰、狐偃、欒枝等人去世。前621年,晉襄公崩,趙盾攝政。

天蚨園之春秋霸業——春秋十二霸主列傳

晉景公—續霸中原

晉景公,姬姓,名據,《左傳》名獳,是中國春秋時代諸侯之一晉國的一位君主,前599年至前582年在位。其父為晉成公,晉成公即位後七年就死了,由其子繼位,是為晉景公。前599年,在穎北之戰中晉國士會率軍擊敗楚莊王率領的楚軍。前597年,楚莊王在邲之戰擊敗晉軍後稱霸後,前585年晉景公即派兵擊敗楚國(前585年晉楚繞角之役,前583年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使楚國霸業結束。晉景公亦曾在晉齊鞌[ān]之戰,擊敗被楚國欺騙、與楚國結盟的齊國(楚國欺騙齊國結盟對抗晉國,但卻在晉國攻打齊國時不敢出兵救援齊國),迫使齊國臣服於晉國(詳參見晉齊鞌之戰)。

晉景公是個知人善任、有所作為的君主,但是他設立六卿制度卻為後來晉國的分裂埋下了隱患。

天蚨園之春秋霸業——春秋十二霸主列傳

楚莊王—問鼎中原

楚莊王(?—公元前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戰國楚簡作臧王),羋姓,熊氏,名侶(一作呂、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是各史籍當中高度認可的春秋五霸之一。

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併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衰落後,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中原各國背晉向楚,楚莊王開始成為中原霸主。在與晉國爭霸的過程中,楚莊王曾經率領楚軍北上,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主力大軍開至東周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當年即位不久的周定王聞訊忐忑不安,派巧言善變的王孫滿去慰勞。莊王接見王孫滿,二人談論天下大勢,楚莊王一時興起,向王孫滿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即:問鼎中原)。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挑戰周王室的權威;欲完成祖先“窺中國之政”的夙願,其勃勃野心昭然若揭。

楚莊王曾曰:夫文止戈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他是在楚國大力推行華夏文明的第一人。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訪楚國,稱楚莊王的政治思想與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在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華夏文化之外;自楚莊王始、使楚國強大,為華夏文化的傳播、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巨大作用。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諡號莊。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天蚨園之春秋霸業——春秋十二霸主列傳

晉悼公—獨霸中原

晉悼公(前586年-前558年),姬姓,名周,一作糾,又稱周子或孫周。為惠伯談次子,其祖父桓叔捷為晉襄公的小兒子。在堂叔晉厲公被弒後,被迎立為君。諡曰“悼”,侯爵,稱“晉侯周”,簡曰“晉周”。

晉悼公乃晉襄公曾孫,桓叔捷之孫,惠伯談次子,晉厲公侄。悼公少聰慧,居洛,師侍單襄公,兼君、相之才,許有爭國之望,嘗揣窺晉之心。年十四即入主晉國,以韓、欒為股肱,祁、楊為謀主,重用韓厥、智罃、魏絳、趙武等一干賢臣,嚴軍紀而恤民力,治律歷而行禮法,於是晉宗諧睦,舉國大治,戎狄親附,惠及中原。史載凡晉之盟:“如樂之和,無所不諧”,故華夏盡附。悼公矯天子之命,僭天子之尊,十年之功,以靖外難。晉國在其治下,國勢鼎盛,軍治萬乘,成為了當時絕對的天下霸主。

前573年至前558年在位,前558年卒,年僅29歲。他的文治武功引領晉國再次走向全盛,鑄造軍國霸權,挾天子而令諸侯,和戎狄以徵四方,最終得以再次稱霸中原。他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縱橫家,同時也毫無疑問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偉大的諸侯之一。

在位時重用呂相、士魴、魏頡、趙武等人,懲亂任賢,整頓內政,晉悼公四年(前569年)魏絳推行“和戎狄”的策略,同戎狄相處融洽。聯宋納吳,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將晉國霸業推至巔峰。

終晉悼公朝,晉國鎮齊、懾秦、疲楚,天下不能與之爭衡。

天蚨園之春秋霸業——春秋十二霸主列傳

吳王闔閭—縱橫江淮

吳王闔閭(公元前537年―公元前496年),一作闔廬,姬姓,名光,又稱公子光,吳王諸樊之子(《左傳》、《世本》作吳王餘眛之子),春秋末期吳國君主,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在位。

公元前515年,吳王闔閭派專諸刺殺吳王僚,奪取吳國王位。吳王闔閭執政時期,以楚國舊臣伍子胥為相,以齊人孫武為將軍,使國勢日益強盛。公元前506年,吳軍在孫武、伍子胥率領下,從淮水流域西攻到漢水,五戰五勝,攻克楚國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後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師,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復國。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在與越國的槜李之戰中,被越大夫靈姑浮揮斬落他的腳趾,重傷而死。

天蚨園之春秋霸業——春秋十二霸主列傳

吳王夫差—爭霸中原

吳王夫差(前528年―前473年)姬姓,吳王闔閭之子,吳國末代君主,公元前495年―公元前473年在位。

夫差為了洗雪其父闔閭敗給越王勾踐的恥辱,夫差勵精圖治,吳國也迅速增強。夫差二年(前494年)於夫椒之戰大敗越國,攻破越都(今浙江紹興),使越屈服。

前486年,夫差在邗(今江蘇揚州附近)築城,又開鑿邗溝,連結了長江、淮河,在艾陵之戰中全殲10萬齊軍。前482年,夫差在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會盟諸侯,與晉爭霸獲勝。但夫差僅使太子友和老弱守國,勾踐乘虛而入,大敗吳師、殺太子友。夫差與晉爭霸成功,奪得霸主地位後匆匆趕回。

夫差二十三年(前473年),都城姑蘇(今蘇州)被勾踐興兵攻破,夫差被圍困在吳都西面的姑蘇山上,吳國滅亡,而夫差也被勾踐流放,最後自殺身亡,時年55歲。

天蚨園之春秋霸業——春秋十二霸主列傳

越王勾踐—東南稱雄

越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名勾踐,又名鳩淺、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前496年即位。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進攻越國,圍困越王勾踐於會稽(今浙江紹興),迫使越國屈服。接著又打敗齊軍。公元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附近)與諸侯會盟,爭得了霸權。越王勾踐自被吳國打敗後,臥薪嚐膽,立志報仇,經過幾十年努力,轉弱為強,滅了吳國。勾踐乘勢北進,與齊、晉等諸侯會盟于徐(今山東滕縣),成為霸主。

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命為伯。勾踐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里。當是時,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于徐州(今山東滕州南),周天子使人命勾踐為“伯”(霸)。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泗上十二諸侯(宋國、魯國、衛國、邾國、薛國、郳國、滕國、莒國、任國、郯國、費國、邳國)皆率九夷以朝。《淮南子齊俗訓》

天蚨園之春秋霸業——春秋十二霸主列傳

擴展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