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0張地質學圖,看似簡單,卻未必看得真切!

可視化圖表為信息的傳播帶來了無限的便捷。抽象、繁雜的地質概念以及系統理論利用圖表便可以實現方便、簡潔的傳播,也更易於接受。小桔整理了10張代表性的地質圖表,既好看又好用!


01

地球圈層結構

這10張地質學圖,看似簡單,卻未必看得真切!


圖片來源:USGS


地球圈層結構分成外部圈層和內部圈層。

  • 地球外部圈層分為水圈、生物圈、大氣圈;地球內圈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圈以上)由堅硬岩石組合,合成岩石圈。
  • 地核的外核為液態或者熔融狀,內核為鐵鎳固體。
  • 地幔為鐵鎂固體,地幔上部的軟流圈層為岩漿發源地。
  • 地殼厚度不均,陸殼厚洋殼薄,地殼上為硅鋁層,下為硅鎂層。


02

地質時間螺旋



這10張地質學圖,看似簡單,卻未必看得真切!


圖片來源:Ethan Hein


  • 大約46億年前,地球形成。此前稱為天文時期。此後成為地質時期。地質時期,由於各種地質作用形成的岩石,以及保存在岩石中的各種地質時間的痕跡,稱為地質記錄。
  • 地質年代是指地殼上不同時期的岩石和地層,在形成過程中的時間和順序。時間表述單位:宙、代、紀、世、期、時;地層表述單位:宇、界、系、統、階、帶。
  • 你需要找一張地質年代表。最新地質年代表(2017.2)



03

地質年代與化石

這10張地質學圖,看似簡單,卻未必看得真切!


圖片來源:Dylan Gibson


  • 標誌化石:能夠或可能用以確定其產出地層時代或闡明其生活環境的化石,多用於區域地層對比的標誌,也用於指一個組合帶中最為特徵的代表性化石。
  • 寒武急(萊德利基蟲、蝙蝠蟲等)、奧陶紀(中華正形貝、中國角石等)、志留紀(王冠蟲、耙筆石等)、泥盆紀(拖鞋珊瑚、六方珊瑚等)、石炭紀(小紡錘䗴等)、二疊紀(新米斯䗴等)、中、新生代(麗蚌,J-Q;克氏蛤,T;粗飾蚶,K-Q;等)
  • 地層年代表也可以看到每個地質年代的生物種類。


04

褶皺



這10張地質學圖,看似簡單,卻未必看得真切!


圖片來源:Learning Geology
  • 褶皺要素:核、翼、拐點、翼間角、轉折端、軸面、軸跡、樞紐。
  • 背斜:形似拱門的褶皺。岩層沿著樞紐向下彎曲。
  • 向斜:形似槽狀的褶皺。岩層沿著樞紐向上彎曲。
  • 單斜褶皺:形似階梯,一翼明顯地比另一翼陡峭的不對稱的褶皺。
  • 傾伏背斜:褶皺樞紐與水平面有一定夾角,樞紐與其水平面的投影之間的夾角稱為傾伏角。
  • 穹隆:形似倒轉碗狀的特殊褶皺。平面上地層呈近同心圓狀分佈,核部出露較老的地層,向外依次變新,岩層從頂部向四周傾斜。
  • 盆地:形似正常碗狀的褶皺,平面上地層呈近同心圓狀分佈,核部出露較新的地層,向外依次變老,岩層從四軸向頂部傾斜。


05

威爾遜旋迴



這10張地質學圖,看似簡單,卻未必看得真切!



加拿大人威爾遜按照大洋盆的生命週期順序,把大洋發展史分成六個階段,形象的概括了大洋從張開到閉合的整個過程。杜威和伯克將這一發展過程稱為威爾遜旋迴。上圖和下圖結合觀察:

  • 胚胎期——在陸殼基礎上因拉張開裂形成大陸裂谷,但尚未形成海洋環境。如現代的東非裂谷。
  • 幼年期——陸殼繼續開裂,開始出現狹窄的海灣,局部已經出現洋殼。 如: 紅海、亞丁灣。
  • 成年期——由於大洋中脊向兩側不斷增生,海洋邊緣又未出現俯衝、消減現象,所以大洋迅速擴張。如大西洋。
  • 衰退期——大洋中脊雖然繼續擴張增生,但大洋邊緣一側或兩側出現強烈的俯衝、消減作用海洋總面積漸趨減小。如太平洋。
  • 終了期——隨著洋殼海域的縮小,終於導致兩側陸殼地塊相互逼近,其間僅存殘留小型洋殼盆地。如地中海。
  • 閉合期——海洋消失,大陸相碰,使大陸邊緣原有的沉積物強烈變形隆起成山。 如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脈。



這10張地質學圖,看似簡單,卻未必看得真切!



06

岩石循環

這10張地質學圖,看似簡單,卻未必看得真切!



岩石分為三大類: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三大類岩石可以通過各種成岩作用相互轉化,從而形成地殼的物質循環。

  • 岩漿岩:處於地下高溫高壓條件下的岩漿,或侵入地殼上部或噴出地表,岩漿冷卻凝固形成岩漿岩。
  • 常見岩漿岩:花崗岩(侵入型岩漿岩)、玄武岩(噴出型岩漿岩)。
  • 沉積岩:地表裸露的岩石在風、流水、冰川、海浪等地質營力作用下,發生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最終形成沉積岩。
  • 常見沉積岩:礫岩、砂岩、泥岩(機械沉積);石灰岩(化學沉積);煤炭(生物沉積)。
  • 沉積岩的特性:具有層理構造,常含有化石。
  • 變質岩:地殼中先形成的岩漿岩或沉積岩,由於岩漿活動或者處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礦物成分、化學成分、岩石結構和構造發生變化形成變質岩。
  • 常見的變質岩:石灰岩→大理岩;頁岩→板岩→千枚巖→片岩→片麻岩。


你或許更喜歡這樣的一張圖!(後臺回覆“岩石循環”獲取)

07

沉積環境

這10張地質學圖,看似簡單,卻未必看得真切!



沉積環境分為三大類:陸地、海陸過渡和海洋。

  • 陸地:沖積扇、辮狀河、曲流河、網狀河、沼澤、湖泊、冰川等。
  • 海陸過渡:三角洲、扇三角洲、辨狀三角洲、瀉湖、河口灣、障壁島等。
  • 海洋:淺海、半深海、深海。
  • 各種沉積環境圖解


08

地質事件的先後順序

這10張地質學圖,看似簡單,卻未必看得真切!



上圖中各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是什麼樣的?歡迎留言討論~

  • 由於地殼運動、岩漿作用、沉積作用、剝蝕作用的發生,常常會出現地質體(岩層、巖體、岩脈)之間的彼此穿切現象。
  • 被切割的岩層比切割的岩層老;被侵入的巖體比侵入的岩層或岩脈老。
  • 利用這種關係來確定岩層的相對地質年代,就叫構造地質學法。


09

地震勘探

這10張地質學圖,看似簡單,卻未必看得真切!


地震勘探是利用岩石的彈性差別,研究人工激發的地震波在地層中傳播的情況,勘測地質特徵的地球物理方法。

  • 地震勘探分為三大工作流程:地震資料採集、處理和解釋。
  • 地震資料採集:測區佈置測線,開始人工地震,建波器接受地震信號,地震記錄儀記錄等。
  • 地震資料處理:利用計算機對原始記錄的地震信息進行各項處理,包括靜校正、疊前噪音控制、疊前反褶積、剩餘靜校正、疊後時間偏移處理等。
  • 地震解釋:將處理後的地震信息變成地質成果。一般包括合成地震記錄、層位標定、建立連井剖面、斷層及層位解釋、求取速度場、時深轉換、流體預測、屬性建模等。


10

菱錳礦



這10張地質學圖,看似簡單,卻未必看得真切!



菱錳礦是錳的碳酸鹽礦物,成分MnCO3。

  • 顏色:粉紅色
  • 光澤:玻璃光澤至亞玻璃光澤
  • 透明度:透明至半透明
  • 形狀:塊狀、粒狀、腎狀等。
  • 解理:三組菱面體解
  • 晶系:三方晶系
  • 硬度:3-5
  • 沉積作用形成為主


限於能力所及和篇幅,文字描述未能詳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