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扶貧激發活力——宣恩縣黃坪村金融扶貧經驗分享

恩施日報記者 王 俊 通訊員 楊 盈 周 莉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宣恩縣椒園鎮黃坪村大膽創新金融扶貧路徑,以“金融扶貧互助社+”方式,引金融活水破解貧困戶產業貸款難題。

5年來,該村“金融扶貧互助社”累計開出貸款擔保函161筆,金額1150萬元,承貸銀行實際投放157筆,金額1135.3萬元。

昔日的貧困村,得益於金融扶貧,變成了產業致富的“明星村”。

創新工作機制,探索放大扶貧資金效益

黃坪村位於椒園鎮西北部,距恩施城區36公里,距縣城9公里,全村12個村民小組、675戶208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00戶555人。“中間一條槽,二面都是坡;大米吃不飽,玉米也不多。”曾是黃坪村的真實寫照。受制於地形地貌,該村經濟發展水平一直落後。

缺水、糧食無收成,產業無基礎,老百姓增收無門,村民紛紛外出務工。為改善貧困面貌,黃坪村村支“兩委”通過多次考察,最終決定發展黃金梨產業,但發展產業需要資金,沒有資金就是空談。

在縣扶貧辦的努力下,2013年底,黃坪村作為金融扶貧試點,由扶貧辦為該村注入扶貧風險補償基金15萬元,成立村級“金融扶貧互助社”,指定縣農商行椒園支行為合作銀行,並按照1:10的比例放大貸款規模。對勞動能力較強、誠實守信的貧困戶,通過“金融扶貧互助社增信+戶貸戶還”扶貧小額信貸模式,支持他們發展生產經營;對勞動能力不足、依靠自身脫貧困難的貧困戶,通過“金融扶貧互助社增信+帶動脫貧市場主體貸款+貧困戶”模式幫助脫貧,推動市場主體與他們建立幫扶脫貧的利益聯結機制,實施帶動支持,並將幫扶協議納入貸款准入前置條件,將幫扶效果作為享受貼息的主要依據。金融扶貧試點的推進,有效解決了老百姓貸款難、擔保難等問題。

有了資金,黃坪村大膽發展黃金梨產業,經過幾年發展,全村黃金梨達3000餘畝。2017年全村實現總收入2500萬元,人均1.19萬元,其中依靠金融扶貧貸款實現的產業收入達2000萬元,佔比80%。

突出重點難點,加速推進金融扶貧工作

“我們全家4口人,有3人患殘疾,還有1名學生。考慮到我的實際情況,合作社為我墊付了價值2100元的果袋和肥料,待梨豐收售出後再償還,解了我的燃眉之急,2畝梨一年下來純收入有6000元。”黃坪村十一組村民黃再良高興地說。

黃坪村將兩家黃金梨專業合作社“聯姻”,開展合作,累計貸款240萬元購買黃金梨生產資料,實行黃金梨生產“四統一”,即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生產資料配送、統一技術信息服務、統一銷售。對無勞動力、差資金的貧困戶,由合作社聯繫提供幫工、前期墊付生產資料(袋子、農藥、肥料)等。

在“金融扶貧互助資金合作社”的支持下,借款對象對所有有融資需求的人開放,除貧困戶外,其他人借款後必須建立“1+1”結對幫扶機制。截至目前,黃坪村貧困戶全部納入互助社與大戶結對。

創新產業發展方式,鞏固金融扶貧成果

“難得的好天氣,出來賞梨花、吃農家飯,我們在這裡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假期。”4月7日,張家界遊客吳孟星開心地說。

在實現金融扶貧益貸擔保貸款項目有效覆蓋全體農戶的同時,黃坪村積極探索營銷模式,通過舉辦“梨花節”“採摘節”等節會活動聚集人氣,打響名氣,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遊人和客商。旅遊發展起來了,黃坪村還及時啟動“在黃坪村認養一棵黃金梨”農業眾籌項目,大山裡的黃金梨被廣東、武漢等多地客戶網上認養,黃金梨市場知名度和佔有率不斷提升。

與此同時,該村還依託“阿尼阿茲休閒旅遊區”項目,逐步形成景村聯合、農旅互動、區域協調的發展格局。如今,黃坪村名氣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而來,村民以產業實現增收,吃上了“旅遊飯”,走出了一條“金融扶貧+產業+旅遊”的鄉村振興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