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一生有很多妃子,為何最終只有5位與其合葬裕陵?

風雪夢不逝




人們常說,夫妻“生同衾、死同穴”,無論一對夫妻去世時間相隔多久,通常子女都會將他們合葬在一起。清明節快到了,相信掃墓時大家一定都會看到很多夫妻合葬的墓碑,這是中國長久以來的傳統。但是,在中國古代,所謂夫妻合葬,指的是夫與妻合葬,妾是沒有資格與夫合葬的!帝王之家亦然。清雍正元年之前,只有皇后才能與皇帝合葬,即便是明朝便已經存在的、僅次於皇后的皇貴妃也沒有資格葬入帝陵地宮。不少朝代,甚至連原為側室的皇太后去世後也沒有與皇帝合葬的資格,只能另建陵寢。除此之外,部分朝代帝后實行同塋異穴合葬,並不養在同一墓穴之中,但是這種葬制仍然被視為合葬。再後來,因為所謂“卑不擾尊”,在皇帝入葬地宮之後去世的皇后(含原為側室的皇太后)也不能入葬帝陵地宮,只能另建陵寢。但是,這種葬制同樣被視為同塋異穴合葬。換句話說,在中國古代,只有妻才能與夫合葬,繼妻視歷朝歷代具體情況而定,妾肯定不行!



制度畢竟是人定的,制度是死的、人卻是活的。清初有制度:只有在皇帝入葬帝陵地宮之前去世的皇后才能入葬帝陵地宮。但是,清世宗(雍正帝)為了鐵桿十三弟、怡賢親王胤祥,打破了這個祖制。雍正元年,清世宗追尊胤祥的生母敏妃章佳氏為敬敏皇貴妃,並且破天荒地將敏妃的梓宮從景陵妃園寢遷出,與清聖祖(康熙帝)和自己的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一道葬入了景陵地宮(此前已有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三位已故的皇后入葬)。自此,清世宗開啟了清王朝皇貴妃入葬帝陵地宮的先例。也就是說,雍正元年之後,清朝不僅皇后可以入葬帝陵地宮,皇貴妃也可以。當然,前提是這些人必須是在皇帝入葬地宮之前去世的,之後去世的不行!皇后(含原為側室的皇太后)只能另建後陵,至於皇貴妃和其他妃嬪,那就只能在帝陵妃園寢裡躺著了。



說到這裡想必大家都明白了,清高宗(乾隆帝)的裕陵地宮之中,只有他的皇后、皇貴妃才有資格入葬,其他妃嬪沒有資格。那麼,清高宗的皇后、皇貴妃有哪些呢?原配孝賢純皇后富察氏、繼後烏拉那拉氏(一說輝發那拉氏)、清仁宗(嘉慶帝)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入葬時為令懿皇貴妃)、哲憫皇貴妃富察氏、慧賢皇貴妃高佳氏、淑嘉皇貴妃金佳氏、純惠皇貴妃蘇氏和慶恭皇貴妃陸氏。其中,繼後被“不廢而廢”,自然是沒有資格入葬帝陵地宮的。慶恭皇貴妃陸氏是清仁宗在嘉慶四年親政後為報答其撫育之恩追尊的榮譽性頭銜,清仁宗並沒有將其重新遷葬,慶恭皇貴妃陸氏仍然葬在原先入葬的裕陵妃園寢。唯一的特例就是純惠皇貴妃蘇氏,身為皇貴妃的她也沒有入葬裕陵地宮,而是和其他妃嬪一道被丈夫清高宗葬在了裕陵妃園寢。



按理說,純惠皇貴妃蘇氏是生前被冊封的皇貴妃,雖然冊封之後沒幾天便去世了,但卻是實打實的皇貴妃。關於她為什麼沒有入葬裕陵地宮,有一種說法:裕陵地宮給皇后、皇貴妃留下的棺床數量有限,只有六座。乾隆二十五年,純惠皇貴妃蘇氏去世時,繼後烏拉那拉氏仍然在位,還沒有被“廢”,必須給她留出一個位置。而其他幾位已經入葬的,自然也不太方便再遷出。除此之外,還必須多預留出一個空位。給誰呢?繼任皇帝的生母。如果繼任皇帝是嫡出,當然不存在這個問題。如果繼任皇帝是庶出,而他的生母又在皇帝父親入葬地宮之前去世了。那麼,繼任皇帝的生母也是會獲得追諡皇后身份,並且以這個皇后身份入葬帝陵地宮的,而這座棺床便是專門給她預留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世宗的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烏雅氏在雍正元年去世,彼時清聖祖尚為入葬。因此,被兒子清世宗追諡為孝恭仁皇后的烏雅氏並沒有另建後陵,而是葬入了景陵地宮。因為清王朝並沒有嚴格執行嫡長子繼承製,所以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預留這麼一座空棺床是有著現實意義的,即便用不到,也必須空出來!總不能讓皇帝他親媽沒地方葬吧?那麼,就只能委屈純惠皇貴妃蘇氏了。畢竟,他的一個兒子永璋早已被清高宗公開否決了皇位繼承權並且於蘇氏去世的同年也去世了;另一個兒子永瑢也已經被清高宗過繼給了小宗旁支為嗣,徹底與皇位絕緣了。



正如有些人說的,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既然純惠皇貴妃蘇氏已經不可能成為“皇帝的親媽”,永遠也沒有可能會用到那座預留的棺床。那麼,那座預留的棺床自然還是必須留著的,純惠皇貴妃蘇氏也就只能另葬他處了。如果純惠皇貴妃蘇氏在乾隆三十年繼後烏拉那拉氏被“廢”之後才去世,或許也就葬入裕陵地宮了。只可惜,她沒能熬到那個時候。至於慶恭皇貴妃陸氏,她沒有親生兒子,清仁宗追尊她為皇貴妃無非也就是報恩,為了給她一個更高的名分、給她孃家一些更大的實惠。既然皇貴妃的名分已經有了,遷不遷葬意義並不大。更何況,有裕陵妃園寢裡躺著的純惠皇貴妃蘇氏在前面擋著,清仁宗也不便跨過資格更深的庶母蘇氏,而將資格較淺的庶母陸氏遷葬裕陵地宮。而兩個都遷葬,顯然棺床又不夠用了,清仁宗索性兩個都不動,省的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因此,裕陵地宮之中,除了清高宗,只葬了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哲憫皇貴妃富察氏、慧賢皇貴妃高佳氏和淑嘉皇貴妃金佳氏五位后妃。而這五位當中,除了清仁宗的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都是清高宗潛邸時期的妻妾,另葬他處的純惠皇貴妃蘇氏也是出身清高宗潛邸。由此可見,清高宗對自己潛邸時期的妻妾們還是頗為善待、甚至優待的,她們的待遇是清高宗成為皇帝之後所納的那些妃嬪所無法相比的。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在封建社會,女子的地位比較低下,因此能夠與丈夫合葬,是一種榮光。放到皇宮裡頭也是一樣,我們知道皇帝只有一位正妻皇后,其他的女子即使地位高至皇貴妃、貴妃,也只是妾氏,那麼除了死後可以和皇帝合葬,對她們來說是身份寵愛的象徵,是一種無尚的死後哀榮。

說回我們的主角乾隆帝,他後宮中的佳麗數,有歷史記載的有四十多位,大部分都葬在裕陵妃園寢,僅有這五位有資格與他合葬。我們先看看分別是哪五位。

第一位 孝賢皇后富察氏

富察氏是乾隆的原配嫡後,滿洲鑲黃旗出身,察哈爾總管李榮保之女,鑲黃旗是上三旗的首旗,可見富察皇后出身之高貴。雍正五年嫁給還是寶親王的乾隆帝,小兩口婚後感情很好,十分恩愛。乾隆帝即位後,冊封其為中宮皇后。與乾隆帝孕育有兩個兒子,接連夭折,之後身體和精神大受打擊,於乾隆十三年東巡途中病逝。

作為乾隆帝的原配嫡後,加上與乾隆帝感情十分恩愛,她在乾隆帝心中的地位無人能比,與乾隆帝的合葬也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位 孝儀皇后魏佳氏

魏佳氏是乾隆帝的第三任皇后,但這個皇后是死後追封的,因為她是乾隆帝的繼承人嘉慶帝的生母。魏佳氏出身內務府包衣,初入宮封為貴人,同年晉為令嬪,三年後晉升妃位,乾隆二十四年晉為貴妃,乾隆三十年繼後輝發那拉氏出事後,魏佳氏晉皇貴妃,攝六宮事。乾隆四十年病逝,冊諡令懿皇貴妃。直到乾隆六十年宣佈其子十五阿哥永琰為儲君時,才同時追封她為孝儀皇后。

作為給乾隆帝生育子女最多的妃嬪,作為乾隆帝后宮晉位最快、穩步受寵的妃嬪,作為嗣皇帝的生母,孝儀皇后與乾隆帝合葬也是情理之中。

第三位 哲憫皇貴妃富察氏

這位富察氏與孝賢皇后雖然同姓,卻並不出自同一脈,因此身份不如孝賢皇后尊貴。雍正初年成為皇四子弘曆的侍妾,為乾隆生下一子一女,注意哦,這位富察氏是第一個為乾隆帝生子的,早於孝賢皇后,而她生下的就是乾隆帝的皇長子永璜。可惜這位富察氏命運不濟,在乾隆帝登基前兩個月病逝。乾隆帝登基後,追封她為哲妃,乾隆十年以哲妃生育皇長子,追晉為哲憫皇貴妃,這也是清朝第二位死後連升兩級而晉封的皇貴妃。(前一位是胤祥的生母敏妃,且是由雍正帝追封)

作為乾隆帝最早的女人,作為陪伴乾隆帝年少時光的女子,這位富察氏雖然早逝且出身不高,但其年少時的陪伴和最真摯的感情,讓念舊長情的乾隆帝難以忘卻,因此將她選入合葬的妃嬪名單之中。

第四位 慧賢皇貴妃高氏

高氏是乾隆朝首位貴妃,首位皇貴妃。她是大學士高斌之女,雍正年間為弘曆的侍女,由於其父優秀的政績加上乾隆帝的寵愛,雍正十二年,超拔為側福晉,乾隆帝繼位後冊為貴妃,同時下令將其母家從包衣佐領下撥歸滿洲鑲黃旗。高氏沒有生育子女,卻能夠一晉封便得貴妃之位,且十年間穩坐貴妃之位,除了其母家的功勳政績外,她本人也是十分得寵的,是乾隆帝早期的寵妃了。乾隆十年,高氏病重時,乾隆帝下旨晉封她為皇貴妃,兩日後高氏薨逝,諡曰慧賢皇貴妃。

後宮之中除了母族的勢力外,最講究的就是子嗣。高氏沒有生育子嗣,母族雖然給力,但是給予的助力也是有限的,在後宮之中生存及帝王的寵愛只能靠自己去博取。高氏穩居貴妃位,且臨死前能得皇帝的晉封皇貴妃,可見她在乾隆帝的心中是有一定分量的。

第五位 淑嘉皇貴妃金佳氏

金佳氏出身內務府包衣,後奉旨出包衣,改為金佳氏。雍正年間入侍潛邸,乾隆帝即位後,初封貴人,乾隆二年晉為嘉嬪,六年晉嘉妃,十三年晉貴妃位。乾隆二十年金佳氏病逝,賜諡為淑嘉皇貴妃。

金佳氏是乾隆後宮中,生育子嗣僅次於孝儀皇后的妃嬪。關於選擇金佳氏合葬,很多人是心存疑惑的。我們都知道乾隆帝有五位皇貴妃,除了慶恭皇貴妃陸氏是嘉慶帝追封的外,其他還有四人,前面我們介紹了三位,還差一位純惠皇貴妃蘇氏。如果說前面四位的合葬選擇都是情理之中,那麼最後一個位置的選擇就好像沒有那麼站得住腳了。

金佳氏與蘇氏家世都不算高,皆有子嗣傍身,生前的位份都是貴妃。總體說來,金佳氏母族的勢力要更強一些,其兄金簡為官至吏部尚書。我們也知道母族的勢力並不能起決定性作用,畢竟乾隆時期還是皇權強盛時期,那麼最終看的還是帝王的恩寵。蘇氏也是乾隆帝早期的寵妃之一,且有子嗣,起點比金佳氏高,照理說更加受寵(從其晉封速度來看)。可惜她有個豬隊友,那就是她的兒子皇三子永璋。孝賢皇后駕崩時,永璋迎喪,但其間因表現得不夠傷感,被乾隆帝斥責不合體統,不懂禮節,被取消立儲資格。自此事之後,純貴妃母子在乾隆帝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雖然純貴妃最終病重時,乾隆帝念及舊情,將其晉為皇貴妃,以皇貴妃禮下葬,但終究沒能獲得合葬資格。


浮生若淺


"生則同衾,死則同穴"。這是很多神仙眷侶夢寐以求的事。在等級制度森嚴的清代,后妃能與皇帝合葬,這不僅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也說明皇帝對這位妃子是非常寵愛的。乾隆皇帝的後宮,自是美人無數。史料記載,在乾隆後宮眾多佳麗中,有名份的就有29位。這也包括了乾隆的3位皇后,5位皇貴妃,5位貴妃。這麼多妃子,最終卻只有5位與乾隆同眠於裕陵地宮,這恰恰說明這5位美人,才是乾隆的真愛。那麼,究竟是哪5位妃子,有此等福氣呢。



①孝賢純皇后富察氏

想必看過《延禧攻略》的人,肯定知道這位皇后。雍正五年,在盛大的宮廷選秀中,雍正將端莊典雅的富察氏指給了愛子弘曆,雍正為他們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富察氏作為弘曆的嫡福晉,在乾隆繼位後名正言順成為中宮皇后。富察皇后深受乾隆寵愛,為乾隆生育了兩位皇子永璉、永琮。可惜這兩位皇子全都早夭,皇后因而大受打擊。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在乾隆東巡途中病逝於龍舟之上。皇后病故後,乾隆深為悲痛。皇后所居寢宮長春宮長達40年原封不動,乾隆時常前來憑弔,以遙寄哀思。



②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如圭如璋,令聞令望",她就是乾隆的令妃。令妃也是為人熟知的,令妃是首位攝六宮事的皇貴妃,她一生為乾隆生育了四子二女,自然也是受到無比恩寵。而且,令妃所生皇十五子永琰最後成為了嘉慶皇帝。所以,令妃與乾隆合葬也是理所當然,無可爭議的。


③慧賢皇貴妃高佳氏

乾隆朝大臣高斌之女,在乾隆潛邸即為側福晉。乾隆登基後,高佳氏成為貴妃,不久又進位皇貴妃。她是乾隆朝首位貴妃,首位皇貴妃。可見,高佳氏在乾隆心中的份量也不輕。乾隆十年,高貴妃殯天。乾隆十七年,高佳氏入葬裕陵。

④哲憫皇貴妃富察氏

這位富察氏是正黃旗人,佐領翁果圖之女。他也是第一位為乾隆生育子女的人。這位富察氏更加福薄,雍正十三年便去世了。乾隆登基後,追封其為折妃,乾隆十年,又追封為皇貴妃。她能與乾隆合葬,大概是乾隆感念其功勞與往日的情份吧。

⑤淑嘉皇貴妃金佳氏

金佳氏是朝鮮人後裔,屬於內務府包衣,也是通過選秀入宮的。乾隆繼位後,金佳氏被封為貴人。從貴人至貴妃,金佳氏足足用了十二年。這十二年,她為乾隆生育了四位皇子,分別是皇四子永珹,皇八子永璇,皇九子和皇十一子永瑆。乾隆二十年,金佳氏病故。

這五位妃子各有千秋,乾隆寵愛她們,也是合情合理的。就算平頭百姓,有五位摯愛至死相伴,也不枉人世一回。何況,乾隆還是皇帝,這是千年修得的福氣呀。


風雪夢不逝


除了諸如明孝宗這樣只有一個皇后沒有妃嬪,或者英年早逝還沒娶很多妃嬪的皇帝,其他皇帝都不可能跟所有妃嬪一起合葬的,畢竟地宮就這麼大,不可能放下這麼多棺槨,只有選擇地位最尊貴的一些藏入地宮,其他的都會葬入妃園寢。

乾隆共有妃嬪四十六人,如果全都藏入地宮,那真的很沒樣子。那何人能夠進入地宮,自然是最高等級的皇后或是皇貴妃。乾隆共有三個皇后、五個皇貴妃,但八人中只有五人進入地宮,分別是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孝儀純皇后魏氏(後改為魏佳氏)、慧賢皇貴妃高氏(後改高佳氏)、哲憫皇貴妃富察氏、淑嘉皇貴妃金氏(後改金佳氏)。其餘一後二皇貴妃還是進入了妃園寢安葬,理由分析一下。

首先看乾隆的三個皇后。

原配皇后孝賢純皇后富察氏,這是理所當然要與乾隆合葬的。富察氏出身名門,祖父米思翰是康熙早年戶部尚書,鼎力支持康熙平定三藩,伯父馬齊歷相三朝,德高望重,弟弟傅恆、侄子福康安更是為乾隆東征西討立下大功。富察氏早在雍正五年就被雍正欽點為皇四子弘曆嫡福晉,雍正十三年乾隆即位後被冊立為皇后,為人賢惠節儉,與乾隆伉儷情深。又先後為乾隆生下皇長女、皇次子永璉、皇三女、皇七子永琮。永璉被乾隆欽定為繼承人寫在傳為詔書上藏於正大光明匾額後,可惜,皇長女、永璉、永琮都先後早夭,富察皇后難以承受打擊,於乾隆十三年去世。

乾隆第二任皇后那拉氏,原本也有資格入葬地宮。她於雍正十二年被指婚為寶親王弘曆側福晉,與另一位側福晉高氏一樣,地位僅次於嫡福晉富察氏。由於高氏死於乾隆十年,所以在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死後,時為嫻貴妃的那拉氏就進位皇貴妃,統攝後宮事務,並於乾隆十五年被冊立為皇后,生下皇十二子永璂、皇五女、皇十三子永璟。一度比較得寵。但是乾隆三十年南巡途中帝后失和,那拉氏剪髮,被乾隆收回冊寶,雖然表面保持了皇后的身份,但視同被廢,次年去世,雖號稱以皇貴妃禮下葬,實際僅僅以嬪的標準,沒有諡號、沒有配享,所以,等同於罪人身份,乾隆自然不願意死後再與她相見,只能入妃園寢,而且還是在純惠皇貴妃墓穴內,連自己單獨的墓穴都沒有。

孝儀純皇后魏氏,本為漢人,約乾隆六年選秀入宮,後低位一路攀升,由嬪晉升至令貴妃,並於乾隆三十年繼後失寵後成為皇貴妃統攝後宮。連續生下皇七女、皇十四子永璐、皇九女、皇十五子永琰(嘉慶帝)、皇十六子(未取名)、皇十七子永璘,十年間四子二女,包攬了乾隆最後四個兒子,可謂榮寵無比。乾隆四十年去世。乾隆六十年,永琰被立為皇太子,乾隆追封魏氏為皇后,孝儀純皇后不僅是乾隆親自追封,加諡號,更是嘉慶的生母,進入地宮與乾隆合葬理所當然。

然後是五個皇貴妃的情況。兩個生前獲封,三個死後追封。

首先是慧賢皇貴妃高氏,於雍正十二年被雍正親自指定成為寶親王弘曆側福晉,次年乾隆即位,獲封貴妃,是乾隆第一個貴妃,乾隆十年病重,被進封皇貴妃,也是乾隆第一個皇貴妃,不久去世。雖然沒有生下子女,但乾隆對高氏的寵愛明顯遠勝其他早期妃嬪,寫過許多詩悼念。高氏的晉封禮儀、下葬禮儀也都超過其他皇貴妃。因此,以高氏早期的僅次於富察皇后的尊貴身份,有資格進入地宮。

第二位皇貴妃是純惠皇貴妃蘇氏,也是乾隆做皇子時的侍妾,乾隆即位後由嬪一路晉升為純貴妃,早期生下皇三子永璋、皇六子永瑢和皇四女,但是中期以後明顯沒那麼得寵,獲封貴妃或許是因為資歷老。尤其是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去世後,純貴妃之子永璋和大阿哥永璜因為不夠哀悼被乾隆痛斥,表示兩人不配繼承皇位,徹底失寵,從此永璋鬱鬱寡歡,純貴妃可能也受到牽連。乾隆二十五年,蘇氏和永璋先後去世,乾隆應該是對兒子有些歉意,追封永璋為郡王,並在蘇氏臨終前晉升她為皇貴妃。這是愧疚的表現,並不能說明蘇氏的得寵。所以,乾隆應該並不想死後與蘇氏合葬,但蘇氏地位尊貴,所以在妃園寢中單獨為純惠皇貴妃添建單簷綠瓦明樓一座並設碑,後來繼後也葬入此處,算是對蘇氏與其他妃嬪的區別對待。

第一位追封的皇貴妃是哲憫皇貴妃富察氏(出身正黃旗,與鑲黃旗的皇后富察氏沒有親戚關係),雍正早年就到弘曆身邊,是弘曆早期侍妾。雍正六年就生下皇長子永璜(因富察皇后死後不夠哀悼被乾隆痛斥,後鬱鬱而終),三年後又生皇次女。是第一個給乾隆生育子女的,足見在乾隆做皇子時非常得寵。但是在雍正十三年乾隆登基前去世,乾隆先後追封其哲妃、皇貴妃,可見對這個早年陪伴自己的女人很眷戀,可能也是對乾隆十五年鬱鬱而終的大阿哥永璜的一種愧疚,故而入葬地宮。

第二位淑嘉皇貴妃金氏,內務府包衣出身,地位低下,也是乾隆皇子時的侍妾。乾隆即位後由貴人晉升至嘉貴妃,生下皇四子永珹、皇八子永璇、皇九子(未取名)和皇十一子永瑆,與孝儀純皇后一樣是乾隆后妃中生育皇子最多的,足見比較得寵。而且永璇和永瑆都比較長壽,活到了乾隆去世後,也是一種福分。她生前沒有獲封皇貴妃,但是乾隆二十年死後不久立刻追封皇貴妃,死後哀榮超過了蘇氏,入藏裕陵地宮。

第三位慶恭皇貴妃陸氏,她是肯定沒資格進入地宮的。因為在乾隆朝,陸氏只做到貴妃。乾隆三十九年去世後乾隆也沒有追封,一生無兒女,所以沒有理由晉升皇貴妃。後來之所以獲得皇貴妃的追封是因為早年曾經養育過年幼的嘉慶一段時間,所以是乾隆死後嘉慶追封的,自然要比乾隆親自追封的皇貴妃低一級了。

其他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等,地位實在太低,自然不可能有資格入地宮與乾隆合葬,只能在妃園寢了。


伊耆角木


清高宗乾隆皇帝一生共有後妃41人,其中有5個女人與之合葬。她們是:孝賢純皇后、孝儀純皇后、慧賢皇貴妃、哲憫皇貴妃、淑嘉皇貴妃。因為這5個女人可以說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有幸和乾隆皇帝合葬在裕陵地宮。

  NO1、乾隆皇帝的原配皇后富察氏

  雍正五年(1727年),她16歲的時候,被雍正帝指婚給弘曆為嫡福晉。富察氏一入宮,就得到了夫君的尊敬。那麼,富察氏何以獲得如此的禮敬呢?

第一,出身高貴。富察氏的先祖旺吉努,率領族眾歸順努爾哈赤,南征北戰,戰功煊赫;曾祖父哈什屯,歷經皇太極、順治兩朝,功勞卓著,贈太子太保;祖父米思翰,康熙時任戶部尚書,議政大臣;父親李榮保,任察哈爾總管;伯父馬齊,康雍乾三朝保和殿大學士;伯父馬武為領侍衛內大臣。

  第二,節儉。我們談到清帝后妃的時候,往往用節儉這個標準來衡量是不是合格。這很好理解,大清發祥於關外,條件艱苦,歷來節儉。這位中宮皇后是非常節儉的。資料《嘯亭續錄》裡面舉了兩個例子,一是皇后的首飾,“珠翠等飾,未嘗佩戴,惟插通草絨織等花”。這很了不起,身為中宮高位,卻不戴金銀珠寶。二是敬獻給皇帝的荷包,不用金銀線織成,她認為那樣很浪費,而是用鹿羔絨織成,獻給皇帝,以示“不忘本之意”(《嘯亭續錄》)。皇后的這種做法,就給後宮做出了榜樣。

  第三,勤勉。皇后在宮中非常勤勉,有責任心。照顧太后,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侍孝聖憲皇后,恪盡婦職。”(《嘯亭續錄》)照顧夫君,更是無微不至,盡職盡責,最能體現東方女性的特點了。資料記載,乾隆帝身上曾長了癤子,很厲害,御醫說:“須養百日,元氣可復”(《郎潛紀聞二筆》)。皇后聽到這個消息後,怕奴才們照顧不周,便主動搬到乾隆帝寢宮外面,日夜照顧,直到一百天滿,乾隆帝康復之後才回宮。

  乾隆帝為了表達對皇后的敬愛,便決定立她的兒子做太子。

  雍正八年(1730年),皇后生下了弘曆的第二個兒子,這讓弘曆欣喜若狂。弘曆把給這個孩子起名的權力交給了父皇。雍正帝極為重視:“當日,蒙我皇考命為永璉,隱然示以承宗器之意。”(《清高宗實錄》)也就是說,那個時候就為將來這個皇子做皇太子做好了準備。乾隆帝即位後,肯定要學父皇秘密立儲的辦法的。於是,在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把寫有永璉為皇太子的匣子,放到了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的後面,並且告知了諸王大臣:“朕已命為皇太子矣。”(《清高宗實錄》)

  這是乾隆帝首次立儲。他是十分認真的,皇后雖然並不明確知道,但是,也會隱約瞭解一些。所以,她心懷感激,更加努力。可是,不幸發生了。

  這個永璉是個短命的孩子,於乾隆三年(1738年)“偶患寒疾,遂致不起”(《清高宗實錄》),竟然一命嗚呼,年僅九歲。這讓乾隆帝、中宮皇后都很傷心,這是沒想到的事情。但乾隆帝並沒有虧待這個孩子。他一面命人把早年秘密立儲的詔書取下來,一面佈告天下,要隆重治喪,按照皇太子的禮儀行禮。一方面,在東陵的西面朱華山,修建了規制很高的皇太子園寢,準備將這個只有九歲的孩子葬入。孝賢皇后和乾隆帝的第一次努力,就這樣失敗了。

  但是,皇后並沒有氣餒,她知道,這個時候一定要再努力才有機會。所以,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終於又有了結果,皇后又生下了一位皇子,這就是皇七子永琮。這個名字無疑是乾隆帝給起的,具有特殊的含義。琮,《周禮.春官》記載:“以黃琮禮地”,就是用於祭地的玉器。很明顯,乾隆帝對這個皇子也是寄予了厚望的。乾隆帝也確實因為他是嫡子,而“可屬承祧”(《清高宗實錄》)。真是天不作美,這個孩子僅僅活了兩歲,就出天花而亡。而這個孩子去世這天,恰恰是大年三十,宮裡因此而沉浸在悲痛氣氛之中,往昔過年的歡樂氣氛蕩然無存。乾隆帝能說什麼呢?他也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第一,勸解。永琮的去世,無疑給皇后以最大的打擊,她的憂傷心情可想而知。所以,這個時候也只有乾隆帝能夠撫慰皇后的心靈。乾隆帝責無旁貸,他考慮到皇后:“乃誕育佳兒,再遭夭折,殊難為懷。”(《清高宗實錄》)便曲為勸解,使她心裡好受些。

  第二,提高喪葬規格。按說,這個皇子永琮並沒被真正立為皇太子,他的喪葬也就是一般皇子那樣就可以了。但是,乾隆帝為了安慰皇后,還是進行了破格處理,“皇七子喪儀,應視皇子從優”(《清高宗實錄》),並把永琮葬入了朱華山皇太子園寢,與他的親哥哥永璉葬到了一起。

第三,自責。乾隆帝對這兩次“太子之喪”,沒有絲毫責怪皇后的意思,而是進行了自我檢討。他說我本來想實現“元后正嫡紹成大統”(《清高宗實錄》),讓皇后所生皇子做太子,以前到現在都沒有實現過。這種以嫡子承統,“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獲之福”(《清高宗實錄》),我做到了,那既對得起列祖列宗,也對得起中宮皇后,是多好的事啊。可是,事與願違,出了這麼不幸的事,“此乃朕過耶”(《清高宗實錄》),這都是我的錯。

  第四,陪同出遊。這麼鬱悶,這麼沉重。春節都沒有過好,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樣的。乾隆帝深知太后心情不爽,皇后就更不要說了。於是,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初四,春節過後一個月,就決定侍奉母后,陪著皇后出遊泰山。傳說登山有辟邪的作用,去去邪氣,是很好的事情。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乾隆帝確實喜歡遊山玩水,他會找出種種藉口,到名山大川盡興遊覽。

  這次山東之行,規劃得很到位,由於乾隆帝很崇拜孔子,於是先到曲阜拜孔子。然後,登泰山一覽美景。最後,到濟南,看那遠近聞名的趵突泉。從二月初四到三月初八,過去了一個多月,決定返程回京。可是,皇后就在這返回的途中出了大事。

  三月十一日,乾隆帝一行達到德州,決定改行水路,沿運河北上。可是,就在這天晚上,皇后卻死在了船上。關於皇后之死,我們查閱了一些史料,發現是由於她的皇子病逝,悲傷過度,加之連日勞累,感染了風寒,不幸猝然離世。這真是誰都沒有想到的事情,真是太突然了。皇后此行,本來是乾隆帝精心安排,為她排解愁悶的一次旅行,卻不幸讓她走上了不歸之路。就連皇太后都很驚訝,她聞聽噩耗,趕忙來到皇后的船上,看著死去的皇后,很久都沒有離開。

  乾隆帝為了表達自己對皇后的尊敬、禮敬,做了最後的努力:

  第一,推恩母家。乾隆帝為了報答孝賢皇后,格外照顧她的孃家人:“故寵侍後族,先後膺五等封爵者,富察氏凡十四人。”(《清宮述聞》)一個家族就有14人封有爵位,可真是太離譜了。所有這一切的榮寵,都是來源於對孝賢皇后的敬愛。孝賢皇后的弟弟傅恆官至一等忠勇公、領班軍機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士,對此,乾隆帝說:“傅恆之加恩,亦由於皇后。”(《清列朝後妃傳稿》)同時,還通過富家與皇家聯姻的形式,榮寵孝賢的母家,比如孝賢皇后侄子福隆安娶高宗第四女和碩和嘉公主,乾隆帝第六子永瑢娶孝賢皇后侄女為嫡福晉。

  第二,為皇后喪事大興案獄。皇后去世後,乾隆帝異常煩悶,心情急躁不安。所以,他看什麼都不順眼,不斷處置王公大臣,興起了一個又一個案獄。比如“永璜案”,永璜是他的長子。孝賢皇后和她的兩個嫡子病逝,永璜表現得不夠悲傷,乾隆帝覺得永璜心存僥倖:“母后崩逝,兄弟之內,惟我居長,日後,除我之外,誰克肩承重器?遂至妄生覬覦。”(《清列朝後妃傳稿》)意思是,永璜在覬覦太子之位,永璜究竟有沒有這種想法,並無確切史料。但是,遭到父皇如此打擊,永璜早已暈頭轉向,誠如乾隆所說:“若將伊不孝之處表白於外,伊尚可忝生人世乎?”(《清列朝後妃傳稿》)永璜不久在惶恐中去世。比如“光祿寺案”,他認為光祿寺這些人辦事不認真,應付他,準備祭祀用的桌張不乾淨:“光祿寺所備餑餑桌張俱不潔淨鮮明。”(《清高宗實錄》)於是,他處置了光祿寺大批官員。比如“剃頭案”,在孝賢皇后喪期內,發生了總督周學健、塞楞額,巡撫彭樹葵、楊錫紱等地方大員剃頭的事件,其中,好多省份的大小官員也都紛紛剃頭,乾隆帝大怒,殺一儆百,將江南河道總督周學健賜令自盡,對其他官僚也給予不同懲處。此外,他還不斷興起了其他的案件,懲處了好多人。

第三,作文追思。乾隆帝是一位詩文俱佳的帝王,一生傳世的詩作就有4萬多首,居歷代帝王之冠。孝賢皇后去世後,乾隆帝的風流才情便多有展示,但那不是附庸風雅之作,而是發自肺腑的動情之作。比如,在孝賢皇后喪滿百日的時候,寫了一篇《述悲賦》,句句含情,字字珠淚,感人肺腑。其中“痛一旦之永訣,隔陰陽而莫知”(《述悲賦》)之句,讓人讀之落淚。再比如《悼皇后》中有 “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當初盼夢熊 ”(《乾隆御製詩文集》),更是表達了對皇后的殷殷之情。這裡“夢熊”緣自《詩經.小雅.斯干》:“維熊維羆,男子之祥”,也就是說,夢見熊羆,則是生男孩的徵兆。

  第四,睹物思人。孝賢皇后薨逝後,乾隆帝在其曾經居住過的長春宮建立紀念館,在那裡保存了皇后生前的所有陳設:“凡平日所御奩具、衣物,不令撤去。”(《清宮述聞》)並且,每到年節,都在那裡張掛孝賢皇后的畫像,乾隆帝會經常到那裡去憑弔皇后。這種情況延續了幾十年,一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退休,新皇帝登基,才告結束。

  第五,為皇后圓夢。大家可能沒聽說過誰生前為自己要諡號。所謂諡號,就是皇帝對死者的蓋棺定論。活人一般忌諱這個事情,可是,皇后富察氏卻在生前向乾隆帝要諡號。這裡面還有一個故事。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帝的慧賢皇貴妃薨,乾隆帝為她擬諡號。當時,議定的諡號為“慧賢皇貴妃”。本來,一般人聽到這個諡號不會有什麼反應。可是,皇后富察氏聽到這個諡號後,竟然哽咽起來,她對乾隆帝說:“我朝,後諡上一字皆用‘孝’字,倘許他日諡為‘賢’,敬當終身自勵,以副此二字。”(《清列朝後妃傳稿》)皇后的意思是,如果將來給我諡號為“孝賢”,那我將終生為之努力。而說到富察皇后的諡號“孝賢”二字,就不得不提乾隆的另一位寵妃,慧賢皇貴妃了。

  NO2、千古第一寵妃——慧賢皇貴妃高氏

  慧賢皇貴妃高氏乃包衣高氏出身,大學士高斌之女。本為漢人,卻被雍正相中封為了寶親王弘曆的側福晉,這使高氏一躍成為寶親王藩邸僅次於富察氏嫡福晉、那拉氏側福晉之後的第二位側福晉。。高氏雖然一生無子無女,但乾隆依舊非常寵愛她,登基後僅二十一天,就將她封為了貴妃,同時還下令將高氏的母家從包衣抬為鑲黃旗。後來舉行冊封貴妃的儀式時,乾隆又讓高氏特別享有了公主王福晉和三品以上命婦到她的寢宮向她跪拜叩頭朝賀的禮儀。

  雍正帝駕崩,剛即位二十一天的乾隆帝就封高氏為貴妃,使之超越藩邸第一側福晉那拉氏(乾隆初封為嫻妃)成為乾隆後宮僅次於皇后的第二尊貴的人物。並於雍正十三年九月,在尚未改年號前下旨:“貴妃之外戚,著出包衣,入於原隸滿洲旗分。”從而使貴妃高氏成為乾隆朝唯一得享皇帝親自抬旗的特例后妃(乾隆元后繼後本身就出身上三旗,不需抬旗)。在乾隆二年,乾隆帝為雍正帝守孝的孝期滿後正式冊封后妃大典時,高氏被冊封為貴妃,只有她和皇后一樣,享有了公主王福晉和三品以上命婦到她的寢宮向她跪拜叩頭朝賀的禮儀(在十多年後高氏貴妃去世後冊封嫻貴妃,純貴妃,嘉貴妃這些由妃嬪逐步晉升上來的貴妃時。乾隆以“初封即系貴妃,與由妃嬪晉封貴妃者不同,前者位份尊貴,所以得享公主王福晉大臣命婦的叩頭。由妃嬪逐級晉升貴妃的則不同,未便照初封即系貴妃的典禮”為由取消了貴妃的應享公主福晉命婦齊集叩頭的大典)。在生活中,高氏也享有較高的待遇。純皇御製詩二集《填倉日》中,記錄了她在圓明園獨居在緊鄰九洲清晏西側的景色絕佳的茹古涵今韶景軒,與皇帝寢宮九州清晏西路的“樂安和”隔岸相對,而皇后與其他隨侍妃嬪則集體住在九州清晏中軸東路“天地一家春”。在紫禁城中,貴妃居住在乾隆年間皇帝偶爾起居之所的鹹福宮和御花園之間的儲秀宮。儲秀宮前殿懸掛著乾隆皇帝親筆書寫的大匾:“茂修內治”,與乾隆皇帝為其皇后所居住的長春宮而親題的“敬修內則”匾相輔相成。在《心寫治平》圖中,只有皇帝、皇后和貴妃三人是乾隆元年郎世寧親筆所畫,此圖中貴妃和皇帝皇后一樣身著明黃龍袍(按例貴妃只能著金黃龍袍,太后、皇帝、皇后、皇貴妃級別才能使用明黃色)。

乾隆十年元旦,高氏舊疾復發,乾隆為了讓她心情好一些,將她晉封為了皇貴妃,誰知三天後,高氏便因病逝世了。

  乾隆對高氏的離去十分傷心,親自為她擬定了諡號“慧賢”,而富察皇后眼見丈夫給高氏定的諡號為“慧賢”二字後,心中十分羨慕,又想到自己的身後也是要定諡的,於是悲從中來,一時間不禁淚流滿面,哭著對頗感詫異的丈夫說道:“我朝皇后諡號的前一個字必定都是‘孝’這個字,如果日後能讓我諡號中的另一個字為‘賢’,我一定會終身勉勵自己,讓自己的所作所為都配得上這‘孝賢’二字。”

  這本來就不是什麼大事,何況妻子都流著淚請求自己了,乾隆當然沒有不答應的理由。所以富察皇后逝世後,除了“孝”這個字是清朝皇后皆有的諡號外,另一個“賢”字,也就在慧賢皇貴妃定諡的這一天確定了下來,日後孝賢皇后又與慧賢皇貴妃一同葬入裕陵地宮。而與慧賢皇貴妃、孝賢皇后最先一同葬進裕陵地宮的,還有乾隆的另一位寵妃哲憫皇貴妃。

  NO3、哲憫皇貴妃富察氏  

  哲憫皇貴妃,富察氏。佐領翁果圖之女。雍正初年成為皇四子弘曆的侍妾。雍正六年五月二十八生皇長子永璜,九年四月生皇二女。但是,富察氏命運不佳,就在弘曆即位前兩個月,即雍正十三年七月初三病死了。乾隆二年十二月,乾隆追封他的這位最早的妻子為哲妃。乾隆十年正月又以哲妃生育皇長子,追晉為哲憫皇貴妃。金棺暫安於靜安莊殯宮,乾隆十七年與孝賢皇后、慧賢皇貴妃同日入葬裕陵。

  她是第一個給乾隆帝生育子女的女人。

  雍正初年,入侍為藩邸,為格格。雍正六年戊申五月二十八日午時,生弘暦長子,永璜,即乾隆帝皇長子。雍正九年四月,生皇次女。當年十二月殤。雍正十三年七月初三日(1735年8月20日),格格富察氏卒。她在寶親王弘曆即位前兩個月病逝。

  乾隆帝登基後,追封格格富察氏為哲妃。乾隆元年十月,行哲妃追封禮。

  乾隆十年正月二十四日,以哲妃誕育皇長子,追晉為皇貴妃;二十六日,冊諡皇貴妃富察氏為哲憫皇貴妃,四月,行哲憫皇貴妃冊諡禮。其金棺暫安於靜安莊殯宮,乾隆十七年與孝賢皇后、慧賢皇貴妃同日葬入清東陵的裕陵地宮。

哲憫皇貴妃富察氏早在乾隆還只是寶親王的時候,就被雍正選中賜給兒子當格格,不過富察氏沒能等到丈夫登基就不幸早逝了,但乾隆一直惦念著她,一即位就將她追封為了哲妃,後來又將她晉封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貴妃,並上諡號為“哲憫”,與孝賢皇后、慧賢皇貴妃一同安葬進了地宮。

  不過有人認為富察氏之所以會被追封為皇貴妃,是因為她在乾隆眾多妃嬪中資歷較高,且為皇帝生育了皇長子,但愉妃和富察氏一樣,都是一早就是侍奉了乾隆,而且愉妃的兒子是乾隆最為鍾愛並意欲立為皇儲的五阿哥永琪。結果愉妃在乾隆生前也就是個普通的妃子,直到死後才被以皇貴妃的規格下葬在裕陵的妃園寢,而不是和富察氏一樣被安葬進地宮中。所以乾隆對哲憫皇貴妃的寵愛是毋庸置疑的。

  NO4、淑嘉皇貴妃 

  雖然這三位心愛的后妃都不幸相繼早逝,不過好在還有淑嘉皇貴妃陪伴在乾隆的身側。這位淑嘉皇貴妃金氏本是漢軍包衣出身,也並非滿人而是漢人,卻在乾隆一即位後便被封為了貴人,次年晉封為嬪,此後十年的時間裡,金氏一路晉封為了嘉貴妃,並接連為乾隆生下了四位皇子。而金氏死後乾隆將她追封為皇貴妃,上諡號為“淑嘉”,同樣將其葬進了裕陵地宮中。

  她是上駟院卿三保之女,其兄為 金簡,乾隆中授內務府 筆帖式,三十三年為管 番役郎中,累遷奉宸院卿。三十七年,授 總管內務府大臣。四十六年,命總理工部。四十八年,擢 工部尚書、鑲黃旗漢軍 都統。五十七年,調 吏部尚書。五十九年,卒,令皇孫奠醊,賜祭葬,諡勤恪。

  雍正年間,入侍高宗潛邸。雍正十三年,高宗即位,賜號貴人。乾隆二年晉封為嘉嬪,六年晉封為嘉妃,十三年晉封為嘉貴妃。

  嘉妃四子

  皇四子永珹履端親王

  皇四子,永珹,履端親王。乾隆四年己未正月十四日卯時生,母淑嘉皇貴妃,時為嘉嬪。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奉旨嗣履懿親王允裪孫。

皇八子永璇儀慎親王

  皇八子,永璇,儀慎親王。乾隆十一年丙寅七月十五日午時生,母淑嘉皇貴妃,時為嘉妃。乾隆四十四年三月封儀郡王。嘉慶四年正月晉儀親王。道光十二年壬辰八月初七日巳時薨,年八十七。諡曰慎。子二。

  皇九子未命名幼殤 未封

  乾隆十三年戊辰七月初九日亥時生。生母為淑嘉皇貴妃金佳氏,時為嘉貴妃。乾隆十四年己巳四月二十七日未時殤,年二歲。隨葬端慧皇太子園寢。

  皇十一子永瑆成哲親王

  皇十一子,永瑆,成哲親王。乾隆十七年壬申二月初七日辰時生,母淑嘉皇貴妃,時為嘉貴妃。乾隆五十四年封成親王。道光三年癸未三月三十日午時薨,年七十二。諡曰哲。嫡福晉富察氏,傅恆之女。清代皇室書法家。

  NO5、孝儀皇后

  心愛的淑嘉皇貴妃的逝世讓乾隆再次悲痛萬分,但好在溫柔而善解人意的孝儀皇后一直默默地陪伴在他的身邊,而這位孝儀皇后不是別人,正是日後嘉慶皇帝的生母、曾經紅極一時的電視劇《還珠格格》中溫婉賢淑的令妃娘娘!毫無疑問,孝儀皇后是乾隆帝最後一位皇后,也是他一生中最愛的女人。

  這個女人姓魏佳氏,出生在一個五品管領的家庭,而且還是包衣出身,所以,她入宮後,封號也很低下,僅是一個貴人。這樣的出身,使她在宮中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也正因為如此,宮中的環境使她練就了一些本領,比如察言觀色,比如見風使舵,等等。所以,這個魏佳氏在乾隆帝的眼中,是這樣一位佳人:

  第一,柔嘉的女人。乾隆帝一直認為,魏佳氏是一位性格柔嘉之人,乾隆十年(1745年),晉封魏佳氏封號,首次稱她有“柔嘉之質”(《清列朝後妃傳稿》);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再稱讚她有“柔嘉之質”;二十四年(1759年),稱讚她“居心柔嘉”(《清列朝後妃傳稿》);乾隆四十年(1775年),魏佳氏去世,乾隆帝評價她“性稟溫恭”(《清列朝後妃傳稿》);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追贈她為孝儀皇后,稱讚她“淑順柔嘉”(《清列朝後妃傳稿》)。可以說,乾隆帝的眼中,魏佳氏就是一個柔嘉的女人。

  第二,年輕的女人。魏佳氏出生於雍正五年(1727年),小乾隆帝16歲。這個年齡,在宮中非常佔優勢。因為乾隆帝25歲做皇帝,之前與他結婚的女人,年齡也大體如此。而當乾隆帝做了25年皇帝以後,皇帝已經50歲了,那些與他早年結婚的妃嬪們也已經四五十歲了,而魏佳氏則剛剛三十幾歲,正是一個女人最佳的年齡。所以,乾隆帝五十歲左右的時候,他眼中的貌美妃子,魏佳氏恐怕是最佳的人選。

也正因為這樣,魏佳氏在宮中如魚得水,順風順水,備受乾隆帝的寵幸,因而,也就有了最大的收穫了。

  一是封號穩步上升。魏佳氏初入宮的時候,僅是一個地位低下的貴人,在後宮之中,位次是倒數的了,根本無優勢可言。經過她的努力,她的封號居然穩步上升:乾隆十年(1745年),被封為令嬪;乾隆十四年(1749年),晉升為令妃;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晉升為令貴妃;乾隆三十年(1765年),晉升為令皇貴妃。從魏佳氏的宮中封號可以看出,她是紮紮實實的由最基層的貴人升起,幾乎沒有跨越任何一個等級,可謂穩中求進。到最終,她的封號已經是最高的了,因為到乾隆三十年,她晉封為皇貴妃,皇后在第二年去世,至此,直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魏佳氏去世,這十年的光景,後宮之中沒有皇后,她就是宮中的老大了。

  二是生育了六個子女。魏佳氏與乾隆帝生育了六個孩子,誠屬不易。因為,在乾隆帝的後宮之中,妃嬪成群,也有更為年輕的女子,只有她和乾隆帝生育最多,達到六個子女,是一件很榮耀又很不易的事情。我們看看她的生育情況: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生皇七女;二十二年(1757年),生十四子永璐;二十三年(1758年),生皇九女;二十五年(1760年),生十五子顒琰;二十七年(1762年),生皇十六子;三十一年(1766年),生十七子永璘。我們從魏佳氏生育的年份看,從二十一年(1756年)開始,乾隆帝46歲,魏佳氏30歲,一直到三十一年(1766年),乾隆帝56歲,魏佳氏40歲,他們之間保持了10年的生育期,這在宮中十分難得。可以看出,在這段時間裡,魏佳氏寵冠後宮,是乾隆帝在這一時間裡最愛的女人。

  其實,魏佳氏的得寵遠不止這些。乾隆帝寵她、愛她、信她,給她以最優厚的待遇,讓這個女人盡享勝利者的快樂:

  第一,在宮鬥中大獲全勝。毫無疑問,魏佳氏是一個敢於挑戰強者的冒險家,她的對手就是中宮皇后烏喇那拉氏。在後宮之中,那拉皇后的下面是令貴妃,位置是最近的了。可是,令貴妃心氣很高,她有更高的要求,就是晉封為皇貴妃。但是,她確實犯了忌諱,因為皇貴妃的位置直逼皇后,為了不給皇后壓力,清朝皇帝一般不設皇貴妃。儘管如此,她還是要得到這個封號。就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陪同乾隆帝南巡途中,在杭州的“蕉石鳴琴”,這一問題被提上了日程。皇太后、皇帝都支持魏佳氏,決定晉升令貴妃為皇貴妃。可是,那拉皇后堅決抵制,最終竟然以剪髮相威脅。其結果是:那拉皇后“論其行事,即予廢黜,亦所當然”(《清列朝後妃傳稿》),被打入冷宮,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黯然死去;而魏佳氏,在皇后被打入冷宮,備受煎熬之時,她卻如願以償:“乾隆三十年六月,晉封皇貴妃。”(《清列朝後妃傳稿》)魏佳氏打敗了皇后,大獲全勝。

  第二,兒子被立為皇太子。打敗了中宮皇后,並晉封為皇貴妃,魏佳氏如願以償。但是,這肯定不是她的最終目標。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她又生育了乾隆帝第十七子,使她達到生育六個子女的最高紀錄。那拉皇后去世後,她在宮中位置最高,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至節,她的兒子顒琰被“高宗密建皇儲”(《清皇室四譜》)。雖然魏佳氏並不能完全確定,但是憑她的宮中地位,憑她的直覺,還是很有把握的。

第三,死後享哀榮。乾隆四十年(1775年),魏佳氏不幸病逝,走完了她49年的人生。她的去世,乾隆帝非常悲痛,他痛苦地寫道:“強收悲淚為歡喜,仰體慈闈厪念諄。”(《高宗御製詩四集》)表達自己悲痛而又思念的心情。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禪位,做太上皇,魏佳氏的兒子顒琰即位,她母以子貴:“著贈為孝儀皇后,升祔奉先殿。”(《清高宗實錄》)她的神牌被擺放到太廟、奉先殿和陵寢大殿,她的棺槨被安放到裕陵地宮。這一切都是那些宮中妃嬪們求之不得的事情,真是死後享哀榮。

  但自古人間不許紅顏見白頭,乾隆這麼寵愛令皇貴妃也改變不了令皇貴妃盛年而逝的命運,於是乾隆再次懷著悲痛的心情,目送著令懿皇貴妃的棺槨運進了裕陵地宮。乾隆六十年,令懿皇貴妃所生的十五阿哥永琰登基為帝,並奉太上皇的旨意將生母令懿皇貴妃追封為孝儀皇后。三年後,88歲的乾隆皇帝駕崩,嘉慶將父親奉安於裕陵地宮。時隔多年後,乾隆終於與這五位一生摯愛的女人們重逢了。

  事實上乾隆皇帝一生風流多情,不僅臨幸過很多嬪妃,也寵愛過很多嬪妃,比如純惠皇貴妃、慶恭皇貴妃、忻貴妃、穎貴妃、敦妃、舒妃等等,即郎世寧所繪的《心寫治平》上的諸位妃子,也都是乾隆的寵妃,但要論及最愛的女人,非以上這五位莫屬。因為如果不是自己最愛的女人,乾隆不可能將她們葬進地宮中陪伴自己,等著和自己在黃泉相聚,等著和自己共赴來生。


通俗歷史故事


太多放不下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