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魚雷機是三座而俯衝轟炸機是雙座?

Saudi沙隆巴斯


飛機在一戰時就被用於戰爭,而到了二戰時期的應用更是廣泛,也因此衍生出了各類不同用途的戰機,比如用途相似的俯衝轟炸機和魚雷機等。若有細心的軍迷們發現,基本上俯衝轟炸機都是雙座,而魚雷機卻有三個座位,為什麼一些戰機要有多個駕駛員呢?原來是這樣!網友:飛行員不容易。

而這兩種戰機在應用的形式上有所不同,而且在同等水平發動機和先進程度上,魚雷機的載彈量是要高於轟炸機的。這也是由於作戰方式所決定的,俯衝轟炸機在工作時需要飛到目標上空,然後進行快速俯衝,同時快速用肉眼進行瞄準攻擊。此時距離地面目標近,因此在攻擊精準度方面要略高一些,不過以二戰時候的水平,這樣俯衝對機體的要求很高,一般材料無法承載,因此只有犧牲一部分載彈量。

而魚雷的作戰形式是飛到目標海域上空,然後打開艙門,放出磁性魚雷。魚雷入水之後,可以根據磁性對艦船進行吸引,引導魚雷快速衝向船隻造成巨大的攻擊效果。不過當時的魚雷重量很重,基本上都要在幾百公斤以上。雖然爆炸起來威力很大,不過卻拉低了魚雷機的速度和航程。

魚雷機為了保證命中率因此需要儘可能的低空低速飛行,在距離目標上百米之後開始投彈,因此對於飛機的速度和高度以及角度,都要求很高。那時候並沒有電子作戰系統,如果這些工作讓飛行員一個人去做的話,壓力很大,所以才會配備三座,飛行員負責駕駛,中間的擔任指揮和瞄準,後方那位則主要負責通訊方面的工作,這樣一來把工作分開也能夠最大效率的完成任務。

而相反轟炸機就不太需要這麼嚴格的操作要求,想要攔截必須要再俯衝前就要實施,開始投彈以後,一些大型目標是很難躲避的,雖然有的船隻裝甲很厚,但是可以反覆多次,因此只需要兩名人員就能夠完成工作。

在二戰結束之後,飛控數字系統飛速發展,因此大部分戰機都由一人駕駛就能夠搞定,剩下的導航和瞄準都交給電腦去做,不過有些重型戰機還是會配備雙座,也是為了更好執行任務考慮。


思遠軍事


其實並不是定數,魚雷轟炸機有三座也有雙座的,甚至還有不止3個機組成員的。不過3個機組成員是比較普遍的做法,比如英國著名的“梭魚”魚雷轟炸機,它就是典型的3座魚雷轟炸機。除了飛行員,還有水平投彈手兼領航員,無線電通訊員兼機槍手。魚雷轟炸機配備三名機組人員最大的原因是,魚雷轟炸機除了掛魚雷攻擊之外,還會客串掛載普通航空炸彈水平轟炸地方地面目標的角色。在水平轟炸的時候,飛行員無法直接瞄準,所以會加一個領航員作為水平轟炸的投彈手。


魚雷轟炸機是二戰時期一種特有的艦載攻擊機,主要武器是魚雷。先來說一個非常滑稽的事情。二戰時候,魚雷其實是一個非常脆弱的東西。怎麼個脆弱法呢?容易摔壞。在發射魚雷的時候,如果從太高的地方扔到水面會摔壞,二戰英國的軍艦就沒少把自己的魚雷摔壞。所以為了避免把魚雷摔壞,二戰軍艦的魚雷大多安裝在軍艦的第一層甲板上,以降低和水面的距離。而從飛機上扔的航空魚雷經過強化處理之後,強度依然不夠,還是容易摔壞,所以魚雷轟炸機在投彈的時候必須貼近水面。

粗暴,掛三枚

魚雷轟炸機在攻擊的時候,通常分以兩個分隊,貼近水面飛行,從軍艦側舷兩邊一定角度迎著敵方艦隊進行攻擊。這樣的攻擊方式在那個時代其實非常先進,雖然命中率也低,但是扎堆扔魚雷總有一枚打的中。而且在這種攻擊方式之下,敵方軍艦無論往哪邊進行機動規避,都會迎面對上魚雷轟炸機的魚雷。相對來說,是一種效率較高的攻擊方式。因為投彈時飛機飛行高度相當低,所以在投彈的時候,位於機首的飛行員視角最好,可以用機頭的機械瞄準裝置直接對準目標,於是飛行員還會充當魚雷投彈瞄準手。魚雷轟炸機投彈時飛行高度非常低

魚雷轟炸機除了扔魚雷之外,還會幹水平轟炸機的活。水平轟炸的時候,飛行高度較高,飛機水平飛行,瞄準方向垂直戰機軸線向下。如圖所示英國“梭魚”魚雷轟炸機,圖中它掛載的是460毫米,700公斤的航空魚雷。注意它的座艙佈局,相當長,別說三個人了,我覺得7個人都能坐得下。而且,為了方便水平轟炸時的瞄準,梭魚還在機身兩側開了兩個窗口。而俯衝轟炸機顧名思義,就是掛載航空炸彈,通過俯衝的方式,以提高戰場生存力和投彈準確性的轟炸機。俯衝轟炸機和魚雷轟炸機不同,俯衝轟炸機的功能比較單一,主要對付戰列艦或航母的大型水面艦艇。在俯衝的時候,俯衝轟炸機對準目標高速俯衝,飛行員負責瞄準。而機槍手兼無線電通訊員視線朝上,只能對付高處的目標,所以只需要兩名飛行員即可。不過俯衝轟炸機的攻擊方式特殊,在投放炸彈之後,要迅速拉起,需要承受巨大過載,所以俯衝轟炸機為了提升機身強度,也擁有較大死重。


魚雷轟炸機是二戰時期最流行的一種反艦武器,雖然效率不高,但是魚雷的威力巨大,只要命中一發可以使數萬噸的大艦立即減速,損失機動性。如果命中兩到三枚,數萬噸的裝甲戰列艦都會沉沒,是當時威力最大,效果最好的反艦方式。不過隨著電子技術發展,導彈的發展讓魚雷轟炸機再無用武之地。到現代,超音速反艦導彈的出現讓軍艦的反艦能力迅速提升,在衛星網絡的協助下,可以實現數千公里之外擊沉敵方水面艦艇,效率和威力都遠遠強於二戰時期的魚雷轟炸機。


赤焰噠噠噠


這個問題其實不確切,多發的岸基魚雷機往往乘員多於3名,比如96陸攻和一式陸攻都是7名乘員,雙座的魚雷機在歷史上也有不少,應該說,二戰期間主流艦載魚雷機,如英國的劍魚,大青花魚,梭魚,美國的TBD,TBF/TBM,日本的B5N97艦攻,B6N天山艦攻都是三座,但也不是沒有例外,日本的B7A流星是雙座的,美國的AD/A-1多用途攻擊機則是單座,而俯衝轟炸機則是以雙座為主。

掛載魚雷的AD多用途攻擊機

這個區別的原因,筆者理解主要是在二戰期間,艦載魚雷機設計時通常都要考慮到客串中高空水平轟炸機,反潛巡邏機等角色的需要,一方面,作為高空水平轟炸機,有可能需要一名領航員/轟炸瞄準手,另一方面執行反潛巡邏時,多一雙眼睛能夠提高搜索效果,所以除了飛行員和尾部機槍手/無線電員之外,還在座艙中段設置了一個領航員/觀察員/轟炸瞄準手的座位,這個座位位置往往會在側面和底面設置觀察窗以便觀察

梭魚,可以看到觀察員座位兩側的觀察窗


但是在二戰的實戰中,發現這個領航員/轟炸瞄準手的作用非常有限,很多時候是白白浪費飛機載重,美國海軍的TBD和TBF/TBM在多數情況下往往只搭載兩名乘員,而英國人乾脆經常把劍魚中間那個座位改成輔助油箱

TBF實戰中經常只搭載兩人


DDG的老船塢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筆者以為題主提問的對象應該是指二戰時期的艦載魚雷機和艦載俯衝轟炸機。確實,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和二戰時期,各國海軍研發裝備的艦載魚雷機大多采用三人機組,比如日本海軍的九七式艦攻,“天山”艦攻(日本海軍的艦載魚雷機即艦上攻擊機),美國海軍的TBD“蹂躪者”和TBF“復仇者”,英國海軍的“劍魚”、“大青花魚”、“梭魚”等,均採用三人機組,而各國的艦載俯衝轟炸機基本是雙人機組,比如日本海軍的九九式艦爆、“彗星”艦爆,美國海軍的SBD“無畏者”和SB2C“地獄俯衝者”,英國海軍的“大鷗”等,都是雙人機組。

日本海軍九九式艦載俯衝轟炸機


艦載魚雷機與艦載俯衝轟炸機在機組成員數量上的差異主要源於兩者攻擊方式上的不同。在二戰時期,艦載魚雷機除了掛載魚雷進行魚雷攻擊外,還可以掛載炸彈進行水平轟炸,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海軍九七式艦攻,比如在1941年12月7日奇襲珍珠港時,第一攻擊波的89架九七艦攻中有49架掛載800公斤炸彈進行水平轟炸,40架攜帶1枚九一式魚雷進行雷擊,第二攻擊波的54架九七艦攻則全部掛載炸彈。

日本海軍九七式艦載攻擊機


在進行魚雷攻擊時,飛機由低空進入攻擊航線,從水平方向發起攻擊,此時由位於座艙最前方的飛行員通過機首方向的瞄準具進行目標觀測並投擲魚雷;在進行水平轟炸時,飛機由中高空進入攻擊航線,從垂直方向上發起攻擊,此時飛機仍處於平飛狀態,飛行員難以觀察到目標,所以需要由座艙第二位的轟炸瞄準手通過機腹的窗口進行瞄準投彈。簡而言之,艦載魚雷機需要兩名機組成員分別負責雷擊和水平轟炸兩種攻擊方式,而第三名成員通常擔任無線電員兼後部機槍射手。相比艦載魚雷機,艦載俯衝轟炸機只有一種攻擊方式,即掛載炸彈進行垂直方向上的俯衝轟炸機,而飛機在俯衝狀態下,飛行員就可以完成瞄準投彈,因此無需增加一名乘員。

美國海軍TBF“復仇者”魚雷機


除了攻擊方式的不同外,艦載魚雷機還常常擔負諸如偵察、反潛巡邏、校射等任務,相比艦載俯衝轟炸機更注重多用途性,而增加一名乘員有助於更好地分擔任務強度,提高作業效率。比如在太平洋戰爭前期,日本海軍航母上沒有專用的艦載偵察機,多由九七式艦攻執行偵察任務,同時也兼用於反潛巡邏。在執行偵察任務時,位於座艙中部的轟炸瞄準手就擔負領航員和觀察員的角色。英國海軍在一機多用方面顯得更為突出,比如著名的“劍魚”在設計時就作為雷擊/校射/偵察三用機,因此採用三人機組是順理成章的,這一設計理念也被後續的“大青花魚”和“梭魚”所繼承。

英國海軍“劍魚”魚雷機,屬於典型的多用途機型。


當然,艦載魚雷機的機組成員配置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任務類型進行調整,比如執行雷擊行動時就可以取消轟炸瞄準手。而且,到戰爭後期隨著飛機性能的發展,也出現了兼具雷擊和俯衝轟炸能力的機型,比如日本海軍號稱“攻爆合一”的“流星改”,美國海軍的SB2C“地獄俯衝者”也可以掛載魚雷,上述機型均為雙人機組。

日本海軍愛知“流星改”攻擊機,兼具魚雷攻擊和俯衝轟炸能力。


崎峻戰史


二戰大部分艦載魚雷轟炸機確實是三座的。那麼對比一下同時期三座魚雷轟炸機和二座俯衝轟炸機相比乘員多了哪一個呢?是中間的瞄準/投彈手。不過這個傢伙其實通常不負責魚雷的瞄準,那是前座飛行員的職責。中間的這位負責水平轟炸的瞄準。二戰時期的艦載魚雷轟炸機是個多面手,除了魚雷攻擊,還可以執行水平轟炸、偵查搜索、觀察校射、甚至反潛等等一系列工作。如此一來兩個人就不太夠用了。魚雷攻擊的時候,飛行員視野最好最直觀,就由飛行員直接瞄準。水平轟炸的時候,飛行員負責控制航線並穩定飛機,中間的投彈手負責瞄準投彈,這個時刻他暫時是飛機上的老大,飛行員此時也要根據他的口令調整飛機。這時如果有敵機攔截,後座的機槍手就負責開火自衛了(如果是飛行中飛行員可操縱前向固定機槍,部分機型中間投彈手可以操作腹部機槍,但投彈時這兩位就心無旁騖專心轟炸了)。至於搜索,多一雙眼睛總是好的。校射麼,有專人負責肯定比飛行員兼顧要強得多。反潛的話,投彈類似水平轟炸,早期是目視搜索,後期型號更需要專人操作雷達和聲納浮標。所以說,魚雷轟炸機的投彈手,更多的是為了水平轟炸和多用途任務設置的,如果是純粹的魚雷攻擊,倒不需要他。所以歷史上有些時候單純執行魚雷攻擊任務,只上飛行員和後射手,比如英國的劍魚魚雷轟炸機就曾取消中間的投彈手,並在其座位上加裝油箱以增加航程。奇襲塔蘭託的劍魚執行轟炸任務的則取消了機槍手。至於俯衝轟炸機就不多說了,任務相對單一,投彈軌跡與航向和飛行員視野重合,瞄準投彈飛行員自己一個人搞定,加上自衛的後射手,兩個人足矣。


錫兵中士


魚雷需要裝填數據(駕駛員、投彈手、裝填員),而俯衝轟炸機不需要(駕駛員、投彈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