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你,所以你要聽我的”

昨晚,看了上海17歲男孩跳橋自殺的視頻,久久不能入眠。

“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

17歲生命的隕落,就在那麼一瞬之間,監控視頻的畫面太沉重,難以承受。

網絡的聲音很多,有人斷言男孩心理承受能力差,也有指責生而為人不配為父母的聲音。

在實情始末尚未有定論的現在,我們無法輕率就此事斷言。但就這個視頻而論,我看到更多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不對等的親密關係。

1

我愛你,所以你要聽我的

你是我養的,怎麼能不聽我的?

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

你得給我爭口氣!

你看看別人……

生你有什麼用?

你腦子被狗吃了嗎?

……

這些家庭式對白,幾乎以極高的頻率出現在我們的日常之中。父母的居高臨下,從家庭關係的一開始,就讓天平失了衡。

“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

父母高高在上,是家庭關係的支配者。孩子被迫處於下方,成為服從者。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父母更愛說“我希望你好”,而不是“我希望你快樂”。

“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

“愛”似乎成了一種魔咒,在孝道當行的文化體系裡,“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聽話”成為了一種可怕的綁架。

這甚至讓我們忘了,當我們在親密關係裡面臨巨大的懸殊之時,“愛”這個字完全可以把天堂變為地獄。

前段時間杭州童模妞妞在拍攝時被媽媽踢踹的事情,算是一個比價極端的例子。

“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

母親作為整個事件的得利者,似乎並未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而是讓3歲的孩子困於繁重的拍攝工作中,以每天拍攝119件的工作量高速運轉著。

甚至在妞妞媽媽的道歉聲明裡,都難以看到她對此事更深層次的省思。

孩子是我的,怎麼“教育”是我的事情,哪怕她是我的搖錢樹,那也因為她是我的親骨肉。

“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

就是這樣“你是我的,所以我有權利替你決定任何事”的邏輯,釀成了無數家庭的悲劇。

“愛”在某些父母的眼裡,成為某種包裝完美的糖衣——唯我獨大,暫且可以把孩子的感受擱置一邊。

“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說,一個人的心理,是由其所有的體驗所組成的。

作為一名合格的父母,面對孩子的挫折或困頓,或許第一時間不應該是處理問題,而是學著去傾聽孩子的感受。要學會去理解孩子眼中的“事實”,而不是父母自以為是的“事實”。

大概正是因為許多父母無法正確認知這一點,才為像楊永信這樣的網癮機構提供了土壤。

“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

家長為了最高效地讓孩子“改造”成懂事的樣子,不惜一切,也要把孩子送到那裡。他們摒棄孩子所有的感受,哪怕用極強的控制力,也要換回一個“聽話”的孩子。

所以楊永信成為了家長眼中的救星,他讓孩子服從管教,“電擊底下出孝子”,何樂而不為呢。

這個時候,若我們再大言不慚地談“愛”,是不是太過毛骨悚然。

2

無條件的愛,而不是“教育”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理所當然地美化“挫折教育”,而忘記了在孩子的成長構成裡,只有學校和家庭聚集最密切的人際關係。

若在學校受挫後,回家仍處於喋喋不休的責備環境之中,這種“無法逃離”的夾擊,無疑導致孩子負面情緒的一再升級。

成年人總是認為自己才是社會壓力的揹負者,只寄望於他人理解自己,而忽略了理解他人。

“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

所以在支配欲強佔的情況之下,父母通常無法給孩子獨立自由的理解空間,而是對自己看不順眼的事情大動干戈,將“聽話”視為評判孩子的唯一標尺。

一旦孩子的感受被父母自身的感受替代,這種壓制性,反而容易造成被動攻擊的產生。

“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

心理學者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裡寫:父母能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是無條件的愛,而不是“教育”。無奈,家庭關係又偏偏充斥著“通過自我犧牲,給對方製造愧疚感,然後以此逼迫對方服從”。

可見,尊重孩子的感受,是每一個父母的重要課題。

作者畢飛宇在給兒子的信中,看重平等交流的同時,也強調父母之愛不應成為裹挾人生的依據。

“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

《見字如面3》之《畢飛宇寫給兒子的信》

他寫:

我想清清楚楚地告訴你,父愛就是父愛,母愛就是母愛,無論它們多麼寶貴,它們都不足以構成人生的邏輯依據。

孩子,爸爸最享受的事情就是和你交流。囿於當年的特殊環境,你爺爺和你爸交流得不算很好,你和爸爸的環境比當年好太多了,我們可以交流得更加充分,不是嗎?

“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

《見字如面1》之《劉慈欣寫給女兒的信》

劉慈欣給女兒的信中,在暢想兩百年後的世界之時,也仍忘不了問那時的女兒是否快樂。

他在信的最後,對女兒說道:

親愛的女兒,現在夜已經深了,你在房間裡熟睡,這年你13歲。聽著窗外初夏的雨聲,我又想起了你出生的那一刻,你一生出來就睜開了眼睛,那雙清澈的小眼睛好奇地打量著這個世界,讓我的心都融化了,那是21世紀第一年的5月31日,兒童節的前夜。

現在,爸爸在時間之河的另一端,在二百多年前的這個雨夜,祝你像孩子一樣永遠快樂!

只有當我們尊重一個生命的獨立性之時,才能把其真正放在平等的位置。只有當我們學會理解與擁抱他人的感受之時,愛才能夠變成融化冰山的暖意。

愛,是讓人成為他自己,而不是讓他成為別人眼中的自己。

最後送給大家一首紀伯倫的詩歌。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紀伯倫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大家好,我是小C,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填寫2019“C1區”調查問卷,我們將隨機送5本熱播節目《見字如面》明星簽名書 +簽名信。

【問卷調查,2分鐘即可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