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一座小島的聲音!鼓浪嶼的“鼓浪石”是否能“鼓浪”?

聽,一座小島的聲音!鼓浪嶼的“鼓浪石”是否能“鼓浪”?

隨著春節的到來,廈門又一次開啟了遊客蜂擁而入的旅遊旺季。鼓浪嶼作為廈門的地標之一,是遊客的必到之處,島上一塊只有天文大潮時才會被海水漫至腳下的風化石,被立碑冠以 “鼓浪石”之名也常是遊客們駐足觀賞之地,據說它給“鼓浪嶼”島名的來歷注入聲形可繪的人文色彩。但不少人到實地參觀時都會提出質疑,島上雖然確有能和潮水碰撞出擂鼓聲的天然石洞,但西南角這塊地勢較高、平時連海水都漫不到“鼓浪石”,果真能“鼓浪”?

明弘治《八閩通志》中出現“古浪嶼”這一地名。明天啟二年(1622年)黃振山墓誌銘中的第一句寫到“宗人世居鼓浪”。曾任英國駐廈門代理領事的赫伯特·艾倫·翟理斯(1845年-1935年)在1878年出版的《鼓浪嶼簡史》中提到了鼓浪嶼的“風水”,他說,Koolangsu是3個分開的詞,Koo即鼓,lang是海浪,而su就是閩南語“島嶼”。它之所以被稱作“鼓浪嶼”,乃由於海浪在其西海岸某處發出一種特別像鼓的聲音。這座小島西南海灘上屹立著一堆數人高的海蝕巖,中間被海水沖蝕成天然穿洞,每當大潮波湧,風浪拍擊巖洞便發出擂鼓般隆隆聲,尤其是刮西南風的夜晚,鼓浪之聲能夠傳遍半個島嶼。美國人畢腓力在1910年所著的《廈門縱橫》中,更具體地指出那塊“為海水衝擊”而發聲的石頭,就在今天的鼓浪嶼美華海灘。

聽,一座小島的聲音!鼓浪嶼的“鼓浪石”是否能“鼓浪”?

1900年代明信片“鼓浪嶼南部海岸浪擊鼓聲的岩石”

以前“鼓浪石”的位置比現在低,更接近海面,也更容易聽到“轟隆隆”的“鼓浪”之聲,只是後來被漸漸填高,才變“啞”了。所以要想聆聽鼓浪嶼的“鼓浪”就得做好功課,選擇大潮時期方能領略鼓浪之美妙。專家分析說,從廈門的地質發展史和潮汐情況來看,海浪衝擊鼓浪石發出如擊鼓一般“轟隆隆”的聲響,島名由來自鼓浪石的說法是可靠的,特別是每年農曆九月大潮,海水都可以漲到“鼓浪石”位置,如果再加上大浪,時至今日依然可以見到海浪衝擊“鼓浪石”引起“擂鼓陣陣”的景象。一張攝於1900年代由英資鼓浪嶼美璋照相館發售的百年明信片和英文原注“The Drum Wave-Rock onKulangsoo South Bench, after whichthe island is called.”(鼓浪嶼南部海岸浪擊鼓聲的岩石),便可見證“鼓浪石”的前

世今生。看百年前的歷史影像,大海與鼓浪石相伴,那個能夠鼓聲的洞穴不大,而且直對著海面,只要潮位、風力和風向組合適宜,一定會有奇觀出現。

這座島真的需要我們去“聽”!

聽,一座小島的聲音!鼓浪嶼的“鼓浪石”是否能“鼓浪”?

1910年代,在鼓浪石上玩耍的中外兒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