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大湾区概念下,深圳首先要做的就是这个字

通!大湾区概念下,深圳首先要做的就是这个字

文/宋丁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

4月16日,距2月18日极为重要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仅仅过去不到两个月,国家发改委就批复同意总投资约93.5亿元、可满足2030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60万吨的目标的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工程开工建设,这对深圳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这让我想到大湾区纲要里专门提到的支持香港机场开建第三跑道,里面并没有提到深圳建设第三跑道的问题。但如今国家批示这么快就下达了,预计三年内深圳就可建成,而早深圳四年拿到批示建第三跑道的香港由于填海等因素影响,反而第三跑道的建设滞后了。

机场跑道建设有多重要?

通!大湾区概念下,深圳首先要做的就是这个字

看看广州机场吧,预计2030年将有第三、第四跑道,预计旅客吞吐量高达1.2亿人次!果然是华南门户城市。然而我们都知道,深圳机场在港穗深三大机场中属于小弟弟,但是,从大湾区未来发展趋势看,深圳机场的区位最佳,在整个大湾区的核心位置,前海、南沙、横琴三大自贸片区就在其周边,是大湾区高端客源的最大集聚区,极具竞争力,这也是为什么多年来让香港和广州方面紧张的核心原因。

深圳机场第三跑道获批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表明国家明确支持深圳尽快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这就是“不通”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在大湾区,广州是门户中心,深圳是产业中心,什么意思?广州负责珠三角的客货流集散,深圳负责产业经济的领军增长。听起来天衣无缝。然而,你们去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看看,有这么分工的吗?人家都是门户和产业经济在空间布局上合二为一的,分开本身就是对城市群格局的最大讽刺,因为把门户和产业分开,何来城市群效率、效能和效益?

我们知道,做大交通、大门户,这个事是一定要政府规划的,而产业经济发展则更多地是要依赖市场,这就意味着,在珠三角,多年来发生的一种奇闻怪事就是,政府拼命把大交通枢纽的事放在广州,而深圳则拼命依托市场去发展高端产业链,最后硬生生地把门户枢纽和产业经济枢纽分开了。难道广州就不能在大门户基础上搞好产业经济吗?难道深圳就不能在产业经济基础上发展大门户吗?难道广深两个城市甚至加上香港,就不能联手共同打造大湾区大门户和大产业的共同枢纽吗?

好在大湾区纲要对此很清醒,很明确,除了强调巩固香港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外,多次谈到了广深两大城市的共同门户地位:“增强广州、深圳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广州和深圳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加快广州-深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看到了吧?是“广深”,不是“广州”,这就是说,从此,大湾区不再搞门户枢纽和产业枢纽的分离,而是连体打造,这才是大湾区的人间正道。

从一个第三跑道就很清楚地看出,深圳在大湾区概念下,目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不通”的问题,就是要达到路路畅通,因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连四十年前改革开放刚开始时的内地都知道,要想富,先修路,讲的就是解决“不通”的问题。以深圳年2.4万亿的经济总量、近1400万常住人口、1200万流动人口的巨大潜力,长年以来,在陆、铁、地、海、空等大交通、大门户体系内一直严重存在“不通”的问题。一个机场,跑道严重不够不说,叫了个“国际机场”,但就是不给你批国际航线,发展了这么多年,才区区30多条,仅仅是广州机场的十分之一,深圳人如果出国还得麻烦借道香港和广州机场,这是不是太“不通”了?

通!大湾区概念下,深圳首先要做的就是这个字

深圳的“不通”何止航空领域,来看看地面,前几年为了打通深盐通道,花了巨大代价,总算有了深盐二通道,但是,现在逢节假日又堵成一锅粥,交警部门不得不采取预约出行的笨办法。至于那些所谓高速公路:梅观高速、水官高速、机荷高速等等,现在哪一条是真正能高速起来呢?常常慢到20/30迈的低速,耽误事不说,还得交高速公路费,司机们是不是冤得慌?早该取消收费,早该市政化,但迟迟未动,或者说动得太慢。

地铁也问题多多。2018年,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的地铁通车里程,北京636公里,上海588公里,广州346公里,深圳286公里。论深圳实际管控人口,也是2500万人了,但地铁里程差距还很大!像这样的超大城市,地铁发展速度跟不上,真的是一件很悲哀的事,说到底,还是一个词:“不通”!

当然,深圳并没有坐等,一直致力于解决“不通”的问题,一直期待全城皆“通”。比如,大湾区纲要中专门提到,支持深圳发展前海口岸,这当然是一个大大的“通”,是国际门户之通;再如,深圳在积极推进通往盐田、大梅沙乃至大鹏半岛的地铁8号线以及通往惠州方向的地铁14号线的建设;又如,深圳已经大规模启动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管理和开发,计划投入巨资开通深圳至深汕合作区的高速和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还如,政府已经在研究逐步取消深圳境内所有高速公路的收费,等等。

当然,让深圳更具影响力的“通”在西部。

通!大湾区概念下,深圳首先要做的就是这个字

目前,影响深远的深中通道正在加紧建设,预计2023年就可提前通车。此外,深珠通道也在深入研究中。加上深茂铁路等跨江大型交通的建设,如此这般,深圳必然成为珠江东岸联通西岸的最重要的桥头堡城市,这对于深圳和西岸的中山、佛山、珠海、江门等城市的互联互通意义十分重大。

在深圳持续变“通”的背景下,未来的大湾区,门户枢纽将由广州单一枢纽格局向南部深港地带延伸,形成华南地区广深港大交通枢纽带的全新格局。深圳不再是交通的死角地带,而将成为全国乃至国际上重要的交通门户枢纽地。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过去这些年,深圳依托国内外市场,成功地打造了在国内外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中国高端产业集聚的中心城市。但深圳的软肋是,交通“不通”、门户地位缺失的困局一直严重制约着深圳经济的再发展。如今大湾区规划纲要出台了,深圳获得了与广州同等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这意味着,困扰深圳多年的大交通瓶颈就要突破了,“不通”的困局就要解决了,一个门户中心地位确立、路路畅“通”的深圳必将与广州、香港等兄弟城市一道演绎大湾区更加辉煌的未来,这一时刻,值得期待!

通!大湾区概念下,深圳首先要做的就是这个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