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中学“大爱教育”办学文化解读

曾经交通闭塞、环境恶劣的“穷山恶水”之地,有一所中学,不仅历史悠久,更在共和国历史上培育出3位将军、1位中科院院士、5位长江学者、3位全国杰出青年、200余位博士研究生、300余位优秀企业家。

这所中学就是南江中学。

南江中学“大爱教育”办学文化解读

承续传统立大爱

“河岳英灵钟此辈,国家元气在斯文。”走近南江中学,大门两侧这副对联让人心生崇敬。

100多年前,南江中学的前身公山书院,由社会贤达徐炳堂书写的这幅对联,凝练出南江中学办学的精神源头——培养莘莘学子,即是培育国家元气。

这种超越“书里自有黄金屋”的大爱训诫,成为了南江中学文化基因。

1928年,新建的南江县立初级中学校首任校长岳晓荃为学校谱写了校歌《唤醒少年国魂》:“几水澄清,公山嶙峋,望巴峪关下,河岳英灵,巍巍我县中学校,弦歌雅化,唤醒少年国魂。”

“假如我们以‘南江县立初级中学校’作为南江中学的源头,到2018年正好90年。90年来,南江中学体现了一种独有的办学担当,那就是既‘弦歌雅化’,又精铸‘国魂’,体现出源头文化的大气与育人目标的大道。”杨小松说。

南江中学“大爱教育”办学文化解读

2016年任南江中学校长后,杨小松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尤其是对南江中学文化的凝练,迫在眉睫。

从县志里找寻南江中学办学历史,拜访南江中学老教师,联系南江中学历届优秀毕业生,召开关于南江中学办学文化座谈会……一系列关于南江中学办学文化凝练的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名言,让杨小松灵光一闪。

2017年12月,南江中学梳理出一份2万余字的学校文化材料,把学校教育文化核心词语定位为“大爱教育”,对育人目标的凝练是“大爱无疆,卓行天下”,并把“大爱教育”的核心内容解析为“五爱五学会”:一是爱自己,自尊、自信、自强,学会做人;二是爱他人,尊重、包容、给予,学会关心;三是爱集体,团结、合作、分享,学会交往;四是爱国家,敬业、忠诚、奉献,学会感恩;五是爱天下,诚信、文明、公正,学会担当。

高扬大爱造氛围

提出“大爱教育”后,南江中学在教师、家长、学生中广泛开展宣讲活动,在教师大会上宣读“大爱教育”材料,在家长会上做“大爱教育”讲座,在文化墙贴出“大爱教育”标语……为促进“大爱教育”入脑入心,南江中学制定了四条“大爱教育”实施措施:全员育人,构建大爱网络;文化育人,弘扬大爱精神;活动育人,培育大爱风范;课程育人,提升大爱品味。

为形成家庭、社区、学校育人网络,南江中学建立了七个“大爱教育”子系统,包括“校长—学生处—年级组—班主任”的“爱的管理”“学生会—班委会—班小组—学生”的“爱的塑造”“校党委—校团委—团支部—团员”的“爱的组织”“校长—教务处—教研组—任课教师”的“爱的知识”“校长—后勤处—职工—学生”的“爱的服务”五个校内子系统和“德育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家长”的“爱的合力”“德育委员会—社区德育委员会—家长”的“爱的联动”两个校外子系统,架起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之间的桥梁,集中优势资源促进“大爱教育”的全员、全域覆盖。

南江中学“大爱教育”办学文化解读

为弘扬“大爱精神”,南江中学从五个方面展开大爱文化教育。

一是大力开展“八个一”“大爱”教育活动。每天一句“大爱”箴言,每天一次“大爱”晨训,每天一次“大爱”演讲,每天一个“大爱”善行,每天一首“大爱”歌曲,每周一次“大爱”班课,每月一本“大爱”读物,每期一次“大爱”报告。

二是建立“大爱”制度文化,制定了《南江中学学生文明礼仪规范》《南江中学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等。

三是建设“大爱”环境文化,以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四个维度,以广场浮雕、援建纪念碑、校训石雕、多彩喷泉为重点景致,扮靓校园,把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实践区精心设计、绿化隔离,分文昌、文庙、文光、公山四个学苑,彰显文化底蕴、文脉相承,以师生艺术作品建设廊道文化、教室文化、楼体文化、宿舍文化,尽力做到景显自强、物有大爱。

四是开发“大爱”节庆文化,通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节等节日,渗透“大爱”主题内容,让师生在体验中受到爱的熏陶。

五是倡导“大爱”示范文化,通过在教师、党员干部中提倡做大爱师长、当大爱使者,形成师生宣传爱、践行爱、弘扬爱的氛围。为培育大爱风范,南江中学把“大爱教育”有效地融入每天的课外活动、每周的校外活动、每月的主题活动之中,通过活动,增强体验,外化行为礼仪。

南江中学先后开发和出版了《雅韵南江》《红色南江》《大美南江》等校本教材,在学校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为“大爱教育”提供课程支撑。

如今,南江中学师生把“大爱无疆,卓行天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课间,友爱的欢笑盈满校园;课堂,友好的评价迎来掌声;食堂,有序的队列显示谦让;校园,文雅的身影充满阳光——大爱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滋长。

时事最是好教习

南江中学“大爱教育”办学文化解读

2018年10月28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发生后,杨小松在学校管理群里发送了关于事件细节和教育意义的长文,教务处主任立即转发给班主任。语文老师陶筝以说唱的形式开启了同学们的讨论;胡仕清老师则印发了关于此次事件的一篇时评,讨论最后聚焦到“规则的遵守”。

在胡仕清看来,明末东林党人的教育主张,体现出的就是一种“大爱教育”。“立足时事,鉴照德行;心忧国事,学子本分。所以,时事最是好教习。”胡仕清每周都会给学生印发一篇时评。

南江中学“大爱教育”办学文化解读

视生如子是大爱

在体育老师、艺体班班主任张开宇的记忆里,已经毕业的学生小艺就是自己的女儿。他说:“上届高三,小艺转到我班,我开始不知道她曾经得过抑郁症,有段时间还想自杀,只是看她见到老师也不打招呼,就让学生多和她说话,多拉她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同学们课后都拉着小艺晒晒太阳,拉拉家常,让小艺有了“家”的感觉,小艺也不知不觉间把张开宇当成了父亲。

毕业的时候,小艺哭着对张开宇说:“我是复读生,来的时候有很大压力,没想到这么快就融入了集体,是你救了我的‘命’。”

尽管小艺已经考入大学,但张开宇要求小艺每周六都要和他通电话。“到大学后,你还是我的学生。”张开宇笑着说。

有时小艺没有打来电话,张开宇就主动打过去。从电话中得知,小艺现在经常参加学校开展的活动,还竞选了班干部。2018年国庆,小艺回学校看望张老师,还主动关心起他:“张老师,要多注意身体哦。”

南江中学规定,每位教师每天至少和5位学生谈心,班主任一期要与全班学生进行2至3次谈心。

南江中学“大爱教育”办学文化解读

爱到“最后一公里”

“在学生宿舍,每栋楼都有两位老师值班,保证学生尽快就寝、处理突发情况等。晚上,两位老师就住在学生宿舍。”陈小魁说,“如果值班老师住在家里,遇到突发事件,时间就来不及。”

休息好才能学习好,寝室熄灯后,就不允许学生再学习。在南江中学看来,严格作息制度,本身体现的就是一种爱。

学生就寝后,值班老师巡查并做好记录。如果发现学生没有熄灯在学习,值班老师就会把情况发在班主任群,让班主任及时知晓,以便在第二天询问学生。

“相对于宿管员,学生更听值班老师的话。”在宿管的基础上增加值班教师,主要目的是陪伴和引导学生。

每栋宿舍楼的4位管理员,全天值班,负责卫生、内务、纪律、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每晚,保卫科2位安保人员要巡查宿舍,主要查看是否有安全隐患和学生违纪情况,比如水电线路的检查、维修等,比如学生是否玩手机等。

“宿管员、值班老师、安保人员,从不同层面保障学生在回到寝室之后,依然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关爱和帮助。”

南江中学“大爱教育”办学文化解读
南江中学“大爱教育”办学文化解读

每个年级的主题班会则根据学生成长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来引导,高一以感恩、大爱情怀、角色转变等为主,高二以个性成长为主,高三升学压力大,则以心理疏导为主。

爱在细微处,点点滴滴间,让学生在小事中体会到老师的爱。爱不是喊口号,爱的表达有很多方面。学生有进步,拍拍学生的肩膀,“能不能再进步一点点?”通过一个小动作传递老师对学生的大爱。

“大爱教育”理念的基础是一切为了学生。它要求学校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统一,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格局。

“大爱精神”代代相传

南江中学“大爱教育”办学文化解读
南江中学“大爱教育”办学文化解读

1960年至1982年,1982年至2012年,2004年至今,这是一家祖孙三代人在南江中学的工作时间轴;语文老师—后勤厨师和花工—语文老师,是这祖孙三代人在南江中学的工作岗位。

1982年,陶筝跟随爸爸妈妈举家从重庆万州来到了南江中学。2岁的陶筝不知道,爸爸妈妈是为了照顾生病的爷爷,不得不来到这“好远的地方”。

早在1972年,陶筝的爷爷一只眼睛视网膜脱落。由于耽误了最佳治疗期,导致双目失明。但学校师资紧张,爷爷在失明的情况下,毅然要求回到教学岗位。

不久,陶筝也回到了南江中学。只是,她已经是一名语文教师了。参加第一次教师大会,当校长点到自己的名字时,陶筝才感觉到自己身份的不同。“以前,都是爸爸参加教职工大会,自己和其他老师的孩子就在走廊上玩耍。”

一个夏天的午后,陶筝在教学楼一楼上课,爸爸正好在教室外面除草,除草机的声音特别大。不少学生被除草机的声音吸引过去。

陶筝停下来,用手指向教室外,对学生说:“你们看窗外那个花工,他是陶老师的爸爸。”学生一时交头接耳,陶筝坦然地说:“我的爸爸,就是我们学校一名普通的花工。他很普通,但懂得一个基本道理:无论太阳多么毒辣,自己的工作没有完成,就不能‘偷懒’。”

下课后,陶筝来到了忙得一头大汗的爸爸身边:“带水了吗?”然后,递过水杯。

南江中学“大爱教育”办学文化解读

陶筝爷爷的毕业证

让陶筝难忘的是,自己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学校再度邀请她年逾70 岁的爷爷回到学校,给学生上了一堂古文课《赤壁赋》。

“当时,爷爷已经双目失明,由奶奶扶着站上讲台。给比孙女还小的娃娃上课,爷爷非常激动。”

爷爷诵读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讲解精辟透彻、深入浅出。坐在台下的陶筝,既为爷爷骄傲,又心疼爷爷的身体。

“爷爷之所以选择《赤壁赋》,是想带领学生理解苏轼那种豁达的胸怀,而爷爷自身面对病魔缠身的教育坚持,又何尝不是一种豁达?他教育了学生,更在教育我。”陶筝说。

“14年的教师生涯,最大的动力,就是吸纳前辈的教育情怀,进行大爱精神接力。这是我们南江中学教师集体的感受。”陶筝说。

就这样,这个南江中学的“教三代”常常把爱学生、爱职业做到细微处。

有爱能兴大教育,唯有大爱方卓行。

正是在“大爱精神”的传续中,一代又一代南江学子,在这里锤炼精神,激扬青春,走向为国家民族富强贡献力量的舞台。

“我从士兵到将军,从农家子弟到国家部委领导,得益于良好的教育,而这个教育的初始阶段就是在南江中学的6年。6年的中学生活,使我初步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018年10月26日,在南江中学90周年校庆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会长、南江中学高1962级校友岳宣义感谢南江中学的培育。他的感言,代表着南江中学历届优秀毕业生的心声。

南江中学“大爱教育”办学文化解读

南江中学90周年校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