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怎麼認知?

玄牝中道


此語出自《道德經》第二章,應該結合上下文,才能夠形成比較全面的理解。

現代流行版本《道德經》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段話的大意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這是因為有醜陋存在。大家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這是因為有邪惡存在。所以說,有和無相互轉化,難和易相互形成,長和短相互顯現,高和下相互襯托,音與聲相互應和,前和後相互跟隨,這就是相對偶然性中的絕對必然性。因此,得道的聖人都是能夠道法自然處無為之事,用身體力行推動文明教化,遵循萬物興衰週而復始的自然法則,促進社會生產循環而絕不截留為私人所有,因勢利導有所作為而絕不獨斷專行任性冒進,有了成就也絕不貪戀功名獨享其利。正因為不居功自傲追求私人利益,也就不存在什麼失落感。

顯然,只有聯繫上下文和作品的時代背景,我們才不會陷入斷章取義咬文嚼字的誤讀誤解。因此,我們這裡就不妨參考閱讀第一章的內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人們通常所說的道,並不是原初本真自然存在的天倫常理大道。人們通常所說的名詞概念,也並不是世間萬物的原初本真自然存在。天地原初無以名狀,這就是看不見的無形之氣。萬物始生有名可稱,這就是看得見的有形之象。因此,只有上升到忘我無私的虛無境界,才能夠感知天倫常理大道。而從為我所用的現實角度,也可以探索和掌握天倫常理大道的運動變化規律。實有與虛無,原本同出於道生一之源,只是人們描述的名稱說法不同。這種一生二的同根同源,就可以稱為玄虛。玄虛而又玄虛,這就是自然宇宙世界氣象萬千的奧妙之源。

由此可見,第二章的內容,就是對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的進一步闡釋和論證。“故常無慾以觀其妙”,當然就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玄之又玄”,一般人對此也很難理解。到了“常有欲以觀其徼”,就是正邪善惡美醜真偽黑白分明基本判斷的“常道”,這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如前所述,就像中國人“知道不知道”的口頭禪一樣,在經“孔子刪詩書繩春秋”後形成的《尚書》版本中,也倖存著這樣的記載:“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乙、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用現在的話來講,此所謂《三墳》之“大道”,就是中國人祖傳的“大道主義真理”。此所謂《五典》之“常道”,就是“大道主義真理”的時代性闡釋和實用性發展。

眾所周知,古漢語文言文中,有很多同音字和通假字。這裡的伏犧,就是“三皇五帝”中的伏羲氏,在古籍記載裡又有太昊、青帝、宓羲、皇羲、犧皇、庖犧、包犧和伏戲等多種稱呼。據傳,伏羲氏為風姓,是燧人氏後裔華胥氏之子,大約生活在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相傳在經歷了“女蝸煉石補天”的“大洪水”劫難之後,伏羲氏與女媧氏“滾石磨盤兄妹成婚”生兒育女,從而在“華胥之州”延續了華胥部族的繁衍生息。伏羲氏“始作易八卦”,這就是中國文字和中國文化的“大道之源”。自從“盤古氏開啟鴻蒙”,再到“有巢氏教民建房築屋”和“燧人氏教民鑽木取火”,又經“華胥氏教民結繩織衣”和“女媧氏教民煉石補天”,直到“伏羲氏作易八卦通天道”和“神農氏嘗百草教民稼穡”及“黃帝振德修兵替天行道”,就形成了“上下五千年”中國大道文化的延綿傳承。


網聞博報


我是文開石,我有靠譜的答案。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流行本,原本沒有【生而不有】。

給大家對比一下,《道德經》第二章

甲本: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流行本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怎麼解釋呢?(按照甲本)

所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有名)興起而不干擾,有所作為而不自恃,功成名就而不自居,正是因為他懂得從不自居所以才不被別人所拋棄。

關鍵點:

“萬物作而弗始也”就是不人為去幹擾和破壞萬物(有名)的自然運行。對於這一句讀者還可參照甲本(37)第三十七章“道恆無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來理解。


文開石




  1. 生而不有本意是指道生萬物但不據為己有。
  2. 為而不恃本意是指道滋養萬物而不驕傲自滿。
  3. 功成而弗居本意是指道滋養萬物成就萬物但不自恃有功。
  4.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本意是指道生萬物、滋養萬物、成就萬物,但不據為己有、不驕傲自滿、不自恃有功,所以也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失去。

這段話出自《道德經》第二章,表面說的是大道的德性,實則也在告訴我們人處天地間,亦當效法大道,效天法地,通天徹底盡力去做,為而不爭,以為聖人,則人可與天地同壽,生命雖有涯但精神可永恆,視為得道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