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李白就等於沒有半個盛唐,那沒有蘇軾會怎樣呢?

校園才子周星星


題目的說法肯定是不對的,李白雖然極具寫詩的天賦,但政治上的貢獻卻甚微。沒有李白,盛唐仍然是盛唐。可以這樣說,是盛唐成就了李白,而非李白成就了盛唐。



但假若是題目出現筆誤,是在盛唐後面漏掉了“氣象”兩字,則是可以討論。因為通常人們都將李白、杜甫作為盛唐氣象的代表,那小了李白,沒有了半個盛唐氣象也似乎說得過去。當然,除了李杜,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等一批詩人,對盛唐氣象也是有所貢獻。



所以,我們再分配一下,說沒有了李白等於沒有了三分一的“盛唐氣象”似乎更合理。

但要注意一點,我們所說的盛唐氣象,是《中國詩歌史》和《中國詩歌批評史》上的一個專有名詞,是指在盛唐時期形成的一種詩歌風格。最初是由宋代的嚴羽針對江西詩派崇尚瘦硬奇拗的詩風而提出,認為寫詩應學盛唐。並在《滄浪詩話》等著作中,概括出盛唐詩歌的特徵:“既筆力雄壯,又氣象渾厚。”

此後的歷代文學批評家,多借承嚴羽之說,把雄壯、渾厚的詩風(合稱雄渾),作為盛唐詩歌的風貌,並稱之為“盛唐氣象”。



那麼蘇軾又該怎評價呢?習慣上人們將蘇軾和辛棄疾作為宋代豪放詞的代表。那麼如果我們參照以上對李白的說法,那可以這樣評價:如果沒有了蘇軾,北宋等於沒有了三分之一的豪放詞。


詩詞書院


首先說明一點該問題的說法是錯誤的。從歷史上講,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人,都不影響歷史的進程,歷史總是要向前發展的。只不過有傑出的歷史人物,歷史會前進的快點,沒有的話前進的步伐會慢點,但一樣會進步的,漫長的原始社會雖然發展慢,但人類社會依然在進步和發展。當然,傑出人物的歷史作用是絕不可漠視的,有時的影響甚至具有革命性的推動意義,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毛澤東,他們對歷史的推動作用可以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其次該問題有點指向不明。從提問者角度本義上看應指李白、蘇拭在文學上,準確說就是在詩詞上他們的影響力影響他們所處的歷史時代,在這一點上的確有一定道理。但把他們放在他們所處的整個時代看,他們僅至影響到文學(準確說詩詞成就)方面影響深遠,但永遠頂不上半個盛唐的歷史、或宋朝的什麼歷史,因為唐宋時期除了文學(詩詞成就)外,政治、經濟、文化方面也都有各自鮮明的特點,絕不能因一人之詩、之詞的成就一葉障目,不見森林了。

最後還需說明一點,在唐朝李白的確是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我崇拜他的詩的豪邁與奔放、灑脫與大氣、隨性與自如,他真是一位古今許多詩人難易企及的偉大詩人,不虧為詩中仙人。蘇軾是我國偉大的散文家、詞人,他的詞讀後,使人嘆為觀之,真是叫人膜拜透頂,什麼時候能寫出《赤壁懷古》的十分之一可謂文人了。

總之說的似乎隨意一點,但我希望我的真心話不誤後人!

(左下:李白 右下:蘇軾)




文趣視點


沒有蘇軾就沒有一代文學特色的宋詞,這個結論已經成為學朮界的共識。

縱觀蘇軾之前的詞家,包括唐.五代及宋初的詞家,他們的作品都沒有衝破媚詞.豔科的樊籬,寫的都是情。范仲淹的《漁家傲》,王安石的《桂枝香》雖然涉及了戍邊和史政,偶然突破了雕紅刻翠,披風抹月的詞風,但哪隻是曇花一現,瞬間即逝,沒能產生大的影響。

到了蘇軾,徹底打破了“詩言志,詞言情的傳統,從內容.形式上解除了詞的束縛,無意不入,無事不言,給詞開闢了一條嶄新.寬廣的道路。蘇軾拓寬了詞的內容,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提高了詞的表現力,使詞真正的成為了一種說古論今,言情敘志,寫景詠物,記事書人的文學形式。蘇軾在詞發展史上的貢獻是前無古人的。

蘇軾之後的詞家,受蘇詞的影響極大。如黃庭堅,晁補之,陳與義,辛棄疾等都直接受到蘇詞的影響。很多豪放派,甚至婉約派的詞人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蘇詞的影響,在他們的作品屢屢可見蘇詞的影子。

如果說沒了李白等於沒了半個盛唐詩,那麼,也可以說沒了蘇軾就沒了大半個宋詞。


原卉詩詞


寫幾句李白與盛唐詩的話語: 首先,詩仙李白能千百年來不只在"詩詞領域內不斷探索其”酒仙之氣、神來之筆";在普羅大眾中亦不泛朗誦“舉頭看明月,低頭思故鄉"。 在盛唐諸多詩手一一詩聖詩佛詩魔詩鬼等眾多以詩言志言物中,在歷史人們感覺中難出其右者難。 其次,李白雖仕途不逐心願,詩編仍然鬥志滿滿:”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詩仙的:把酒問青天,"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滿腔家國情懷依然筆上。 再者,詩仙李白與同道中人亦體現其難得的大氣、恃重、不傲的風骨: "此地空餘黃鶴樓“。崔顥的“黃鶴樓“讓李白自感'有詩作不出'的感嘆! 草聖懷素給酒仙的來詩,詩仙不吝的回贈; 仙聖杜甫對李白的追祟和敬仰,足以說明詩仙李白在盛唐詩域中的舉足之輕重! 可見,用“數字的量"去評述詩仙李白是難以落筆。

置於李白與蘇軾,不處於同一時代,怎麼比呢? 只好借宋神宗的說:”白有軾才,無軾之學“。


手機用戶58500556093


蘇軾這樣的人,世上不可無一,但難得有二。

沒有了蘇軾,官員中就少了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文人中就少了一個悲天憫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就少了一個知心知趣的好朋友,歷史上就少了一個大詩人、大詞人、大散文家、大畫家、大書法家、大美食家、大工程師、大釀酒師、佛教研究者、瑜伽愛好者、諧星。。。。。。

其實失去蘇軾的世界也沒什麼,只不過就是花朵失去美麗,美酒失去芳香,月亮不再圓缺,星星不再閃光,琴絃不會振動,人類不會夢想。

如此而已。


濱海明誠


沒有蘇軾宋詞就不會登上大雅之堂,這是對蘇軾最好的評價。可以說,蘇軾對宋詞的影響並不亞於李白對唐詩的影響。

誠然,在蘇軾之前就有溫庭筠,晏殊父子等優秀的詞人。但他們的風格都太婉約,至於柳永,一直不被當時認可,宋詞一度被人們認為是俗物。

直到蘇軾的出現,成了宋詞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開創豪放派,把家國的感情寫入詞中,可以說,他給了宋詞新的生命。

所以蘇軾對宋詞的影響之大,不僅是通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的。整個宋詞發展史上,蘇軾無疑是最為濃重的一筆。



寫詩人艽野


蘇軾是"全才"式的文化巨人,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詩歌可以李白比肩,詞一掃粉脂之氣開豪放之先河,書法位列北宋四大家(蔡黃米蘇)之首,寒食帖天下第三行書,畫也可圈可點。如果沒有李白盛唐還是盛唐,因為唐朝是詩的國度,詩歌燦若星河交相輝映,不因李白是詩仙而掩蓋別人的光芒。唐朝有名詩人和有份量作品太多例如杜甫詩聖,白居民,詩佛王維,孟浩然,高適等等。

北宋離開蘇軾,北宋的文化就暗淡很多,因為蘇軾是化時代的人物。琴棋書畫無一不工,千古文章獨領風騷。雖然仕途坎坷屢受排擠,但是這種煉獄生活怡然自樂,用如椽之筆抒發千古憂思豁達的生活態度永遠值得逆境中的人們學習。


潤物細無聲的愛


李白被人們譽為《詩仙》,名符其實。

至於說:"沒有李白就等於沒有半個盛唐"。

這樣的評價未免不確實際。唐朝盛世不是憑李白的幾百首詩創造出來的。反過來說:"是盛唐的開明國度成就了李白。

如果李白生活在秦朝,說不定會被秦始皇"焚書坑儒"了。還有歷代的"文字獄",他能逃過劫數才怪。不可否認,李白為盛唐的文學領域作出了自己的特殊貢獻 。


白歡士


沒有李白,盛唐依然是盛唐,歷史並沒有記載李白在唐朝政治上作出什麼貢獻。李白詩賦文采確實是上乘,但並沒有達到沒有李白就沒有半個盛唐地步。李文采再高,與推行政治興盛無關。李白的詩賦只代表盛唐時期詩歌文化的高峰,後人的神化而把他抬到了頂點。他的貢獻與蘇軾的貢獻差多了,蘇軾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深遠,後世是無人超越過的。沒有蘇軾,中國儒學文化會少一份燦爛的色彩。


明世之瞳899


別沙雕了。一部分國人總是無法客觀評價人和事,不是無限拔高和神化,就是無底線的矮化和貶低。

什麼“半部論語治天下”、“孔丘不生萬古如長夜”、“道家是亙古不變的宇宙唯一真理”,這些沙雕言論層出不窮。

李白的詩是好,但遠遠沒到可以獨撐半個盛唐的地步。至少沒有哪個歷史學家在分析“為什麼會出現盛唐的繁榮時”,會給出因為有李白這個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