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欽宗被俘時說,當初若聽此人言,不會有今天的靖康之恥

宋欽宗被俘時說,當初若聽此人言,不會有今天的靖康之恥

宋朝既是個經濟繁榮、文化輝煌的朝代,又是經常被欺負的朝代,被西夏、大遼、大金、大元輪流打,尤其是在北宋末年,東京開封城被金兵攻破,北宋滅亡,宋欽宗成了亡國之君。雖說當時金兵強大,可是北宋並不缺名將,如果宋徽宗和宋欽宗能夠採納此人的計策,金兵可退,北宋可保,連宋欽宗都後悔當時沒有聽他的話。

宋欽宗被俘時說,當初若聽此人言,不會有今天的靖康之恥

他的名字叫种師道,從祖輩起就一直是北宋的忠臣良將。此人有學問,有謀略,憑藉著軍功做到節度使,並多次擊敗西夏。种師道一生為保衛北宋可謂是嘔心瀝血,多次向宋欽宗提出正確的計策,每當宋欽宗重用种師道、採納种師道計策的時候北宋便贏,而當宋欽宗罷免种師道、不再採取种師道計策的時候北宋便輸,直至亡國。

宋欽宗被俘時說,當初若聽此人言,不會有今天的靖康之恥

种師道提出的第一個計策是千萬不要聯金抗遼。有遼國在,大宋便可以在金國和遼國之間周旋,遼國還可以作為緩衝地帶,這樣金國不至於直接威脅大宋。而遼國滅亡之後,金國便可以長驅直入,攻打大宋。這個時候的皇帝還是宋徽宗,他就是不聽种師道的建議,不僅罷免了种師道,還繼續和金國聯合,並滅亡遼國。結果也像种師道預料的一樣,遼國滅亡後,金國長驅直入,攻到開封城下。

宋欽宗被俘時說,當初若聽此人言,不會有今天的靖康之恥

种師道提出的第二個計策是在金兵返程渡黃河時將其消滅。在金國攻入大宋時,种師道被重新啟用,帶兵前往開封。一路上种師道虛造聲勢,不到一萬兵馬被他造成百萬兵馬的樣子,嚇得金兵往北暫時撤退一段距離。這個時候的皇帝已經是宋欽宗了,在種師道見到宋欽宗後,提議說延遲賠款,讓金兵先回國,在渡黃河時將金兵主力全殲。

這其實是北宋後期為數不多的好時機了,但是宋欽宗再次錯失良機,沒有聽取种師道的意見,先是讓姚平仲去攻打金軍大營,失敗後又嚇得趕緊議和,就是沒有采納种師道的正確建議。氣憤的种師道再次和皇帝鬧掰,被宋欽宗罷了官。

宋欽宗被俘時說,當初若聽此人言,不會有今天的靖康之恥

种師道提的第三個計策是集中兵力在滄州和孟州一代設防,以抵禦金兵的到來。可是這個時候宋欽宗已經是六神無主,在主戰和主和之間來回搖擺,但是卻沒有及時採取种師道的意見,導致後來金兵再次進攻北宋都城時沒有有效的力量阻擊金兵。

宋欽宗被俘時說,當初若聽此人言,不會有今天的靖康之恥

种師道提出的最後一個建議、也是挽救北宋的最後一個計策是遷都長安。當种師道提前獲知金兵將大兵南下的時候,連忙派人給宋欽宗送信,並建議宋欽宗暫時遷都長安,躲避金兵的鋒芒。但是已經亂了方寸的宋欽宗又怎會聽种師道的話呢?

不僅如此,宋欽宗還把希望寄託在與金兵議和上,竟然下了兩道荒唐的命令:一是命令各地不得勤王,二是命令主戰派的李綱離開京城,通過這兩項措施來顯示議和的誠意。

宋欽宗被俘時說,當初若聽此人言,不會有今天的靖康之恥

种師道聽到消息後,憂憤而亡。而宋欽宗等來的不是金國的議和,而是攻破開封的鐵騎。种師道提出的四條計策,宋欽宗如果採納的話,北宋不至於滅亡,甚至能消滅金國主力,更不會有後來的靖康之恥。但是宋徽宗和宋欽宗每次都是完美的避開了正確的策略,而且宋朝對金國抱有太多的幻想,總是想著用議和換取和平。但實際上,只有打贏甚至消滅金國才會贏得和平,在這一點上种師道很清醒,可惜徽欽二帝過於糊塗,最終雙雙淪為金國俘虜,受盡恥辱。

參考文獻:《宋史》《廣名將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