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在地緣上是歐洲國家,但為什麼西方國家都討厭它?

用戶64152437203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第一,俄國的文明程度遠遠落後歐洲主要國家。

俄國最著名的聖彼得堡國立大學建於1724年,莫斯科大學建立於1755年。

而英國牛津大學建立於1185年,劍橋大學建立於1209年,法國巴黎大學建立於1261年,甚至德國慕尼黑大學建立於1472年,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建立於 1499 年。

大家看看,俄國文明程度是相當落後的。

用中國人的話來說:我們是人的時候,他們還是猴呢。

第二,俄國是不斷向外侵略的國家。

從莫斯科大公國開始,俄國基本無時無刻不在向外擴張。

俄國周邊所有國家,包括中國,都有被俄國野蠻入侵的經歷,有的還被殘酷屠殺。

歐洲大陸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有和俄國或者俄國人交戰的經歷。

俄國雖落後,軍事卻強大。

歷史上,法國、德國、奧匈帝國如此強大,先後都被俄國打敗,英國人控制的中東和土耳其也曾經被俄國嚴重威脅。

總之,歐洲所有國家都對俄國有畏懼心理,認為他們是野蠻的侵略者。

同時,俄國人在這些地方往往為非作歹。以二戰為例,蘇軍攻佔柏林,強姦了大量的德國婦女,留下嚴重的民族矛盾。

第三,俄國無論是沙皇時代還是共產主義時代包括普京,均是言而無信,不講信義的國家

俄國翻臉比翻書快,我們是深有體會的。

列寧許諾將佔領中國的領土全部還給中國,但後來一根毛也沒有還過,反而搶走了外蒙古。

斯大林承諾朝鮮戰爭會出動部隊支持,並且給予全面的空軍支持。結果也是毛也沒有一根,在我國不斷催促下,才出動了少量空軍,形成了米格走廊,僅僅防禦住後方的一塊,志願軍前線制空權還是全無。

美軍認為,朝鮮戰爭中空軍共炸死炸傷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共10萬人。

這不僅僅是國際政治問題,更是俄國人的民族性。

第四,直到今天,俄國和南歐國家貧富差距很大。

即便蘇聯鼎盛時期,俄國老百姓生活和西方還是不能相比。

在西方普及彩電的時候,俄國人還在看黑白電視。

今天德國GDP總量為3.36萬億美元,英國(2.86萬億美元)、法國(2.42萬億美元)、意大利(1.82萬億美元),而俄國只有1.33萬億美元。

而德國等幾個國家,人口只有幾千萬,俄國則有1.4億人,如果算人均GDP就相差更大了。

這麼落後,自然被人瞧不起。


薩沙


這個問題要講起來可是有相當長的歷史了。

中世紀的時候俄羅斯人曾經被蒙古人統治過大約250年,那時候俄羅斯人挺慘的,俄羅斯新娘的第一次全給了當時的蒙古領主,所以歐洲人內心裡總覺得俄羅斯人血統不純正,有看不起的意思。

但蒙古人帶來的一個好處就是,從政治上,蒙古人的壓力促使俄羅斯人意識到中央集權的重要性,俄羅斯人通過中央集權最終趕走了蒙古人,促成了俄羅斯的獨立。

俄羅斯獨立後在很長時間都是個農業國,由於堅持實行農奴制,它在很多地方是遠遠落後於歐洲其它國家的,13~15世紀的歐洲已經很發達了,但俄羅斯還處在閉關鎖國的狀態,所以歐洲人還是看不起俄羅斯人,他們認為俄羅斯是個很爛的三流的國家。

17世紀沙皇彼得大帝執政後,俄羅斯的情況發生了轉變,彼得大帝全面學習西歐的先進技術和經驗,並且努力尋找波羅的海的出海口。為此與當時北歐的強國瑞典發生了戰爭,並最終戰勝瑞典,奪取了今天的聖彼得堡。

在沙皇葉卡捷琳娜大帝(請注意:她實際上是德國人)時代,俄羅斯全力向歐洲和土耳其方向爭奪土地,帝國在南方和西方得到相當大的新疆土。1768年,俄國取得了黑海的出海口,1783年吞併了克里米亞。在西部,俄國則趁著波蘭立陶宛聯邦衰敗日虛之際,與普魯士王國、奧地利帝國三次瓜分波蘭。

1814年3月31日,打敗了拿破崙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親率反法同盟軍隊進入巴黎。

所以,從早期歷史上看,歐洲人認為俄羅斯人是一個不斷擴張的民族,他們一方面看不起俄羅斯人,一方面內心裡又對俄羅斯人充滿著擔憂和恐懼。

隨著蘇聯的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後蘇聯的反攻、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和其後的美蘇爭霸,歐洲對蘇聯以及俄羅斯人的恐懼已經融入到了骨子裡。即使蘇聯倒臺了,歐洲依然擔心俄羅斯會東山再起。

其實在蘇聯垮臺後的相當長時間裡,俄羅斯都是一蹶不振的。東邊沒有了威脅,歐洲多國便開始有了一體化的念頭,它們歐共體、成立歐盟、廢除各自的貨幣統一使用歐元,並探討在北約之外建立一支歐洲自己的武裝力量。

歐洲走向大一統,這對於美國來說是絕對不能接受的,那意味著美國在歐洲的影響力和利益受損,在世界上的領導力也可能受到挑戰。怎麼辦?美國需要給歐洲找一個敵人,一個強大的讓他們恐懼的敵人。這就是俄羅斯。

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是非常親西方的,其繼任者、處於第一個總統任期的普京也一直試圖與美國和歐洲國家拉近關係以融入歐洲。然而美國人始終帶領北約堅定地將防線一步步地向俄羅斯邊境推進,軍事上施壓、政治上孤立俄羅斯的同時,在意識形態上把普京貼上“獨裁者”的標籤加以各種抹黑。普京又不是善茬,自然要給予反擊。然後歐洲人害怕了,回到了美國的懷抱。

最後總結一下吧:

一、歷史證明,俄羅斯在強盛的時期往往伴隨著擴張性,所以俄羅斯的強大並不符合歐洲的利益、不符合其周邊國家的利益,當然也不符合我們的利益。

二、現在的俄羅斯並不強大,從某種角度來說它只能算是馬馬虎虎地在過日子,普京有雄心,但普京不是彼得大帝,世界也不再是當初的世界了,眼下歐洲對俄羅斯的恐懼有點杞人憂天的味道。

三、有人希望俄羅斯徹底瓦解,我們好報一箭之仇收回故土。我覺得在我們沒有真正強大起來之前,它的提前崩潰也不符合我們的利益。我們可以把它當成我們可以合作的夥伴,讓它去吸引西方的注意力和火力,對美國進行牽制,好讓我們能夠專心致志地發展我們的力量。

有他們衝在前面跟美國人鬥,跟西方鬥,這是好事。就讓他們鬥去吧!

(關注周志宏,看有態度的評論)


老粥科普


正是因為歐洲在地緣上接近俄羅斯,西方世界才恐懼。要知道所謂的西方世界不是鐵板一塊,英法德之間都有矛盾,但是打了幾百年勢均力敵,直到二戰的時候德國發動了世界大戰,西歐各國基本上都被毀滅了,才讓各國能夠團結統一起來形成歐盟。

如果在二戰前題主可能就會問,為什麼德國是歐洲國家,卻遭受了整個西方的敵視?當年德國被敵視的原因和目前俄羅斯被敵視的原因差不多,在地緣上就是歐洲的一部分,但是實力過於強大,於是遭受了敵視。

哪怕現在俄羅斯是其歷史上的最弱時期,實力仍然不可小覷,總人口有1.4億多,領土面積世界最大,有著豐富的資源,軍事科技也並不落後,隨時都可以拉起強大的武裝力量。在歷史上歐洲國家針對俄羅斯的敵對行動,如果不觸及俄羅斯的根本倒是容易獲勝,但是把俄羅斯逼急了也多半是敗了。

當年拿破崙何其威武,率領法國軍隊橫掃歐洲,逼迫普魯士和奧地利臣服,威脅英國,攻入西班牙,幾乎佔領意大利,解放波蘭。在拿破崙幾乎統一歐洲之後,揮軍東進侵略沙皇俄國,一路勢如破竹攻入莫斯科,最後結果我們也都知道了,戰線太長,補給線被游擊戰拖垮,輸得一敗塗地,拿破崙的帝國後來不久就滅亡了。

後來的希特勒何其囂張,閃擊波蘭,讓法國投降,又選擇進攻蘇聯。蘇聯一開始損失慘重,丟掉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甚至連列寧格勒和莫斯科都差點被攻下,但結果是幾次會戰粉碎了德軍的進攻,德國被蘇聯一路推到柏林。不可一世的德意志第三帝國就這樣滅亡了。

有了上述經驗的存在,你覺得歐洲國家敢不對俄羅斯心懷憂懼嗎?歐洲國家和俄羅斯的恩怨已經持續了幾百年,雙方的信任其實也並不多。所以現在的北約東擴,撕裂烏克蘭也是基於這種對俄羅斯的恐懼心理。


貓圖怪談


俄羅斯地域廣袤,橫跨歐亞兩大洲,東方人把他們當成西方人,西方人又把他們當成東方人。也不是所有的歐洲國家都討厭他,也不是所有亞洲國家都喜歡他。其實美歐這些國家也不是什麼好鳥。


早在沙俄時期,就侵略成性,西進東擴,全是靠武力拼肌肉,沙俄從彼得大帝時開始崛起,打敗北歐霸主瑞典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葉卡捷琳娜時期打敗了古老的奧斯曼帝國,佔領了克里米亞,取得了黑海的出海口,沙俄強勢融入歐洲。

十月革命後,蘇聯對外輸出革命,東歐各國全部納入他的勢力範圍,成立華約組織,聽他指揮,與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抗衡,把東歐這些小國拖入冷戰之中,充當犧牲品。


普京上臺後,更是鐵腕治國,敢於和歐美對著幹,特別在敘利亞問題上直接叫板。出兵格魯吉亞,奪回克里米亞,這些都深受西方國家的憎恨。


縱觀俄羅斯的歷史就是一部赤裸裸的對外侵略史,它的實質就是搶地、稱霸,從沙皇到蘇聯再到俄羅斯,這個國家都一直處於強勢,以強凜弱因此俄羅斯沒有一個真正的朋友。


其實最討厭的還是俄羅斯周邊的這些國家,因為地緣政治,他們不得不與這個如狼似虎的國家打交道,深受其害。



俄羅斯人搞經濟不行,但搞侵略擴張相當內行,現在還在虎視眈眈地想著侵佔下一個再下一個,這樣的國家誰不討厭。


中國人是真心討厭俄羅斯,與這樣一個大國為鄰也是無奈,但我們還需要這樣一個盟友來對抗美國和歐洲,因為我們現在還不夠強大。


遺產君


地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擁有1709.82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是全世界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幾乎相當於我國和澳大利亞之和。在俄羅斯這1709.82萬平方公里遼闊的國土之中大約有四分之三的面積位於亞洲,四分之一位於歐洲,然而就地理概念而言:目前國際上普遍公認俄羅斯為歐洲國家,之所以在地理概念上將俄羅斯歸入歐洲國家主要是基於以下原因:

人口原因:俄羅斯四分之三的人口都生活在歐洲部分的領土上,俄羅斯的主體民族俄羅斯族屬於斯拉夫語族的民族,同東歐的烏克蘭、波蘭、捷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保加利亞等國存在普遍的親緣關係。

經濟原因:俄羅斯的經濟中心和主要的工業基地位於歐洲,位於亞洲的領土在俄羅斯是相對較為荒涼的地區。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以及聖彼得堡等主要大城市也普遍集中分佈在歐洲。

歷史文化原因:俄羅斯的歷史崛起于于東歐平原上的莫斯科大公國,俄羅斯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就是一部自西向東擴張的歷史,可以說俄羅斯民族的發源地在歐洲。在漫長的歷史傳承過程中俄羅斯皈依東正教(基督教分支之一),俄羅斯因此被納入到基督教文明圈,在生活習慣、文化傳統上也是傾向於歐洲的,尤其是在彼得大帝進行西化改革後表現更為明顯。

儘管在地理概念上俄羅斯被國際上公認為歐洲國家,但在政治層面俄羅斯卻遭到其他歐洲國家的排擠,以致於俄羅斯始終處於徘徊在歐亞之間形單影隻的狀態,處於一種不歐不亞、非東非西的尷尬處境。那麼為什麼歐洲國家會對俄羅斯存在牴觸心態呢?

首先對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等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以及波蘭等前東歐華約陣營國家而言:歷史上長期被俄羅斯控制的處境使其同俄羅斯之間存在複雜的歷史積怨。以波蘭為例:沙皇俄國分別在1772年8月5日、1793年1月23日、1795年1月3日三次聯合普魯士和奧地利瓜分波蘭,使波蘭經歷了123年的亡國之痛。冷戰時期波蘭又長期處於蘇聯的控制之下,波蘭民間始終潛伏著對對俄羅斯的敵意。作為和俄羅斯同文同種的東斯拉夫兄弟的烏克蘭如今也因為克里米亞問題和俄羅斯關係緊張。可如果說前蘇東陣營國家是因為同俄羅斯的歷史積怨而有牴觸情緒,那麼西歐的英、法、德等國為什麼也在諸多問題上牴觸俄羅斯呢?

事實上西歐各國一直以來對俄羅斯有一種歧視心態:西歐各國同俄羅斯其實既不同文,也不同種——西歐各國的主體民族幾乎都是由日耳曼人演變而來,而俄羅斯卻是斯拉夫民族。當然有人會說:波蘭等國也是斯拉夫人,為什麼就可以被西歐各國接受呢?事實上波蘭等國儘管是斯拉夫人,但在歷史上一直同西歐各國有比較緊密的聯繫,也皈依了西歐各國普遍信奉的羅馬天主教派。而俄羅斯儘管也是基督教文明的一員,但信奉的卻是源自拜占庭帝國的東正教派,儘管東正教和天主教同為基督教分支,但歷史上兩派一直為競爭基督教正統的地位而存在矛盾。歷史上俄羅斯曾被蒙古征服並佔領過兩百餘年,因此俄羅斯在其他歐洲國家眼中是混有蒙古血統的,這導致西歐各國在心理上對俄羅斯存在隔閡。也正是由於被蒙古征服佔領的兩百餘年使俄羅斯同西歐各國發生的大航海運動、文藝復興等失之交臂,儘管彼得大帝通過效法西歐強國使俄羅斯得以奮起直追,但俄羅斯的在經濟文化領域始終落後於西歐,甚至直到二戰時期蘇聯強大的軍工在相當程度上仍是依賴於豐富的戰略資源儲備和巨大的人力資源而締造的,在技術層面仍是落後於西歐的。也正因為如此自認為文明層次更為先進的西歐各國視俄羅斯為蒙古化的蠻夷之邦。

俄羅斯擁有1707.54萬平方公里的遼闊疆域以及這遼闊疆域上蘊藏的豐富的資源儲備。在沙皇時代和蘇聯時代的疆域則更大——俄羅斯疆域最大時一度達到過2280萬平方公里。在機器化大工業時代到來前俄羅斯受制於高寒的緯度和出海口的缺乏難以對西伯利亞遼闊的凍土地帶進行工業化開發,也難以和外界展開經濟文化交流,因此擁有兩千餘萬平方公里領土的俄羅斯的綜合國力在相當漫長的時間內一直落後於在技術和制度層面更為先進的西歐、北美國家。然而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日益普及俄羅斯在極短的歷史時間內獲得了對廣袤國土進行工業開發的能力。俄羅斯的體量實在太過巨大,即使俄羅斯在開發技術上仍落後於西方,但哪怕只是對這兩千餘萬平方公里國土進行初級開發也完全可以實現質量不夠數量湊,於是俄羅斯的國力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強並具備了對周邊國家顛覆性的地緣優勢。這使西歐各國普遍感受到來自俄羅斯的戰略威脅,尤其是在冷戰時期雙方在各自不同的意識形態之下尖銳對立了幾十年,當時的西歐各國對以蘇聯為首的華約陣營的鋼鐵洪流始終充滿恐懼感,即使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國力一落千丈,但西歐各國鑑於俄羅斯龐大的體量仍對其充滿戒心。

俄羅斯曾一度以為西方國家對自己的牴觸來自於冷戰時期不同意識形態的對立,所以在葉利欽時代已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俄羅斯曾一度在內政外交上實行全面西化的模式:在內政上俄羅斯全方位效法西方的政治經濟制度,在外交路線上積極致力於改善與西方國家的關係。在北約東擴的大形勢下俄羅斯曾一度試圖加入北約以緩和同西方國家的關係。然而事實上北約在東擴這一問題上其實是將俄羅斯與其他東歐國家區別對待的:北約對東歐國家採取的是拉攏的策略,最終目的是將這些國家納入到北約的框架體系之下;對俄羅斯可就是另一個概念了——比其他歐洲國家加起來都還大的俄羅斯這樣一個龐然大物加入北約無疑將極大改變北約內部既定的權力格局,即使當時的俄羅斯正處於蘇聯解體初期的改革陣痛之中,正處於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低谷期,但就發展潛力而言卻是西方國家不能漠視的。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這時的美國開始在全球範圍內推行單邊外交路線,極力維持自己在全球範圍內的霸權主導地位。對身為世界霸主的美國而言:最忌諱的就是區域性霸主的存在,即使身為全球霸主的美國在綜合實力上強於區域性霸主,可畢竟強龍不壓地頭蛇,如果在某一地區存在區域霸主,那麼這個區域霸主就能憑藉天然的地緣優勢阻遏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利益擴張,進而可能對美國的世界霸權構成挑戰。俄羅斯由於其龐大的國家規模體量、強大的軍事工業、豐富的資源儲備使其具備一個區域霸主的實力,同時美國也需要塑造一個外部敵人來維繫北約內部的一致立場,而俄羅斯恰恰適合扮演這樣的角色,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於是北約方面拒絕了俄羅斯的加入。

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戰略擠壓一直都是“兩條腿走路”:北約從政治軍事上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而歐盟則從經濟上瓦解俄羅斯在東歐的傳統市場範圍。當然歐盟和北約畢竟不能完全劃等號,歐盟成立的初衷就是歐洲國家為了在美、蘇兩極之外增強自身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事實上歐盟國家和美國之間一直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俄羅斯也並不是沒嘗試爭取歐盟國家的支持:1993年底俄羅斯與歐盟簽署了《俄羅斯同歐盟之間關於建立夥伴和合作關係的聯合政治聲明》。1994年6月俄羅斯又同歐盟簽署了為期十年的《夥伴關係與合作協定》。1997年10月時任俄羅斯總統的葉利欽在出席歐洲委員會首腦會議是提出了同時涵蓋歐盟和俄羅斯的“大歐洲”思想。1998年5月俄羅斯與歐盟第一次首腦會議在英國舉行。與此同時俄羅斯與歐盟之間的經貿關係也日益密切起來:俄羅斯與歐盟之間的貿易額從1995年的603億美元攀升到2006年的2310億美元,歐盟對俄羅斯的直接投資也從2004年的60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71億美元,對歐盟國家的能源出口一度佔到俄羅斯出口總量的90%以上,歐盟也成為了俄羅斯最大的外匯來源地。

儘管俄羅斯與歐盟之間的雙邊關係在這一時期呈現日益深化的跡象,但歐盟的東擴仍使俄羅斯感覺到挑戰:2004年5月1日馬耳他、塞浦路斯、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10國正式加入歐盟,歐盟成員國增加到25個。2007年1月1日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正式成為歐盟成員國,歐盟成員國增加到27個。2013年7月1日克羅地亞正式成為歐盟第28個成員國。如果俄羅斯加入歐盟的話,那麼歐盟的東擴自然不會對俄羅斯構成挑戰,但無論是歐盟方面或是俄羅斯方面都對俄羅斯加入歐盟一事顧慮重重,至少在短期內這是壓根不現實的。從歷史上來看:俄羅斯儘管也是一個歐洲國家,但一直被西歐各國視為另類,三百多年前俄羅斯的彼得大帝曾一度實行過全方位的西化改革,然而俄羅斯獨特的地緣區位和人文歷史使其在歐洲一直保持著獨立獨行的狀態。迄今為止俄羅斯和西歐國家仍延續著歷史上的互不信任狀態,如果放任俄羅斯這個龐然大物加入歐盟,那麼究竟是歐盟消化了俄羅斯呢?還是俄羅斯消化了歐盟呢?與此同時俄羅斯的加入勢必導致本來在歐盟內部居於支配地位的德、法等大國的地位相對下降,從而對歐盟內部現有的權力格局造成衝擊,這也是這些國家所不願看到的。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說西方國家都討厭俄羅斯是不對的。討厭俄羅斯的,主要是美國、英國和一些“新西方”成員(如波蘭)。而法國、德國、日本等西方國家,則是長期與俄羅斯保持相互利用的關係,絕對沒有“討厭”一說。


19世紀的政治漫畫,象徵法國的裸女與象徵俄國的熊在親熱


西方世界中,最“親俄”的就是法國。法俄兩國長期親善,沙俄時期法國文化對俄國影響巨大。兩國除了在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戰爭時期和拿破崙三世時期曾經反目成仇外,多數時候是肩並肩作戰的盟友,19世紀後期至今,兩國一直互稱為“天然盟友”,法國每年借給沙俄大量貸款,沙俄則堅定支持法國反德。

冷戰時期,法國雖然加入了北約,但一直是北約中最特立獨行的國家,跟蘇聯之間關係最好。直到前幾年,俄羅斯因為自己無法制造大型兩棲攻擊艦,還向法國求購“西北風”兩棲攻擊艦,兩國已經簽訂了協議。到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後,法國在北約壓力下不得不中止了這筆交易。


德國雖然在20世紀與俄羅斯/蘇聯打了兩場世界大戰,但是90年德國的統一,至少有一半是蘇聯默許的功勞,所以德國人直到現在仍然感謝俄羅斯。以默克爾為代表的東德出生的政治家尤其如此。

未來,隨著北約的影響力越來越弱化,歐盟自身的自主性越來越強,法國和德國會越來越傾向與俄羅斯開展務實合作。


日本就更不用說了。蘇聯解體後,日本一直大力投資俄羅斯遠東,希望拉攏俄羅斯一起制衡中國。安倍知道普京喜歡狗,連續送狗做禮物,對普京各種討好。


萊茵的黃金


當人面對大江大河、大山大海自會發出由衷的讚歎。人一旦面對龐大壯碩的動物則會渾身顫抖和內心恐懼。就像小孩為何怕大人,學生為何怕老師,士兵為何怕將軍,員工為何怕老闆,都是因為“大”的緣故。

與此同理,俄羅斯這頭巨大無比的“北極熊”橫跨亞歐大陸。西邊與芬蘭、挪威、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格魯吉亞等國接壤,南與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蒙古、中國等相連,東則與美國阿拉斯加隔海相望,同時又佔領日本的北方四島而不還。如此可怖的大國不僅擁有一千七百餘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還擁有可以摧毀地球幾十次的核導彈。即便俄羅斯口口聲聲叫喊“和平共處”,又有哪個國家不恐懼,哪個國家不設防呢?同樣都是“大”惹的禍,更招人煩。

歷史上,俄羅斯(包括前蘇聯時期),在歐洲及其它地區“橫行霸道”太多年,可謂是“劣跡斑斑”和“作惡多端”。雖然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顏色改變,但與歐美列國的嫌隙不但沒有春風化雪成為“朋友圈”中的一員,反而彼此之間的裂痕愈發加大加深,水火不容的事態愈演愈烈。這些國家無不巴望普京早日下臺,換上一個“聽話”的總統後,才能安安心心地睡覺和吃飯。


怡人之人148633009


俄羅斯在地緣上橫跨歐亞兩大洲,但在傳統上,世界上一直把其視為歐洲國家。但是俄羅斯與多數歐洲國家的關係卻一直不睦。小編認為其中的主要原因有:


歷史原因。在歷史上,俄羅斯從一個小國擴張為一個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從一個封建落後的國家成長為世界強國,其間俄羅斯民族所展示的侵略與擴張性讓不少國家震驚。因為歐洲多為小國,它們對俄羅斯的警惕是自然的。

民族宗教原因。俄羅斯人在人種上屬於斯拉夫人,在宗教上多信仰東正教。它雖與基督教同宗同源,但雙方也有眾多分歧與差異。


政治原因。歐洲國家是世界資本主義的發源地,目前多數國家仍是資本主義政體。而俄羅斯的前身蘇聯卻是世界上第一個,並且是最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它的成立之後,曾讓歐洲國家驚慌失措,爭相圍堵,並且在美國的帶領下以冷戰形式與蘇聯對峙多年。現在俄羅斯雖然也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但歐洲國家的心裡陰影還在。

軍事原因。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實力大減,但是它卻繼承了蘇聯的主要軍事遺產,這一點令美歐國家耿耿於懷。冷戰結束後,美國領導的北約軍事一體化組織並沒有解散,並且還進行了擴張,其主要意圖之一就是對抗俄羅斯的軍事力量。


姜運倉


自從俄羅斯強大以來,西方始終視俄羅斯為異端,稱呼其為野蠻人。

1、地緣因素上,俄羅斯在歐洲眼裡並不是一個純粹的西方國家,它橫跨歐亞大陸。俄羅斯的國徽是雙頭鷹標誌,也象徵了這個國家面向歐、亞的獨特地理位置。

2、俄羅斯人的民族性格,與歐洲人有著很大差異,雖然同是白種人,但由於俄羅斯嚴寒及相對較惡劣的生存環境,俄羅斯人骨子裡有種隱忍倔強、粗曠豪邁的性格。俄羅斯有句諺語,大致意思是,沒有原因的發笑是傻子才有的行為。的確,無論是走在大街上,還是平時的事務交流,俄羅斯人都板著一張臉從來不笑,這也是他們區別於歐洲人的一個特點。

3、文學映射生活,熟悉俄羅斯文學的人也許都瞭解,戰鬥民族的文學簡直是氣壓不能再低。舉幾個例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白痴》,契訶夫的《第六病房》《套中人》,有些是我們上學的時候學到過的。其中要麼心理陰暗,要麼社會腐朽,總之反應的世界是灰色的,這種悲觀主義在俄羅斯體現的尤為明顯。

4、政治因素,二戰後美國一向視蘇聯為頭號敵人,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這一角色,美國似乎總要為自己找出一個或幾個對手-假想敵,如今,政治上的對手是俄羅斯,而經濟上-是中國。介於歐盟與美國千絲萬縷的利益聯繫,歐洲國家自然不會完全接納俄羅斯。

歸根到底,就是俄羅斯太強大了,國土和人口都擺在那裡,俄羅斯親西方,就如同大象進浴缸洗澡,最後水都灑出來,洗澡洗不成,浴缸也會破碎。從“歐洲憲兵”到“鋼鐵洪流”,俄羅斯總能帶給西歐“驚喜”,西方大肆攻擊俄羅斯也就不奇怪了。


匯通網


1、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以後,世界成為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為主體的北約軍事集團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為主體的華沙軍事隼團。美蘇為了爭霸世界是兩大軍事對抗集團軍備競賽的根源之所在。在長時間的軍備競爭中,由於蘇聯制度上的僵化,統治階級的特權與忽視民生、以及入侵阿富汗而陷入阿富汗戰爭泥潭而不能自拔等,最終導致了蘇聯的解體,導致了蘇聯原15個加盟共和國除俄羅斯之好,都成為具有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導致了華約的解散與東毆國家的集體反叛。簡言之,作為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整體實力受到極大的削弱。 2、由於東歐各國紛紛加入北約與歐盟,意味著北釣、歐盟的不斷東擴。而烏克蘭、格魯吉亞等國家傾向於親歐脫俄,被俄羅斯視為威脅,因此俄羅斯不擇手段入侵格魯吉亞、克里米亞與在東烏製造分裂,千方百計阻止北約、歐盟東擴,而受到了歐美等國家極其嚴厲的制裁。所謂的歐洲國家害怕俄羅斯並不符合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