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藏珠——洋縣龍溪村龍洞河古溶洞群

幾年前,洋縣外宣辦和八里關鎮就聯繫記者到龍溪村龍洞河大爺洞(黑龍洞)、二爺洞,探險,由於當時是夏天,考慮到山高林密,蛇類出沒,未能成行。但洋縣八里關鎮龍溪村龍洞河,卻一直牽繫著探索者們的好奇心。

日前,應洋縣八里關鎮龍溪村兩委邀請,記者一行踏上龍洞河的旅程。

秦嶺藏珠——洋縣龍溪村龍洞河古溶洞群

出洋縣城,沿230省道穿越高聳入雲的漢王山,北上30公里,就到了龍溪村地面。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裡山高林密,藍天白雲,龍洞河與八里關河在龍溪村口龍嘴廟前交匯,青山握著眷戀,綠水繞進纏綿,左手一指上牛嶺,右手一指龍洞河。當地歌謠:“龍洞河,蟒丈山,龍溪八灘照龍山。八道河,九道灣,才到龍洞看奇觀。進龍門,飲龍泉,坐上龍床莫呼喚。石鍾石乳垂石簾,龍水噴瀉似龍鼾。”

秦嶺藏珠——洋縣龍溪村龍洞河古溶洞群

龍溪村轄14個小組,289戶918人,但卻擁有五十公頃面地。由於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限制,這裡以前經濟水平落後,土坯牆茅草房,抬腳無路全靠扛。佔著豐富的山林、藥材、景觀資源卻無法做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全村近半117戶296人長期處於貧困線以下,掙扎在溫飽線上。

2016年以來,在洋縣八里關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伴隨著扶貧攻堅、精準扶貧、美麗鄉村好政策在這裡落地生根,龍溪村幹群一心,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致富不等不靠,脫貧敢闖敢冒,鼓勵外出務工,大搞林下經濟、林藥樹木、土蜂養殖等等項目,立足傳統豬、牛、羊養殖產業,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優質生態環境資源優勢做文章,大力興辦土蜂養殖場、藥材種植、有機水稻種植、瓜婁生產等等,脫貧致富產業雨後春筍般地崛起。

秦嶺藏珠——洋縣龍溪村龍洞河古溶洞群

目前,全村藥材種植面積已經擴大到1000多畝,不施農藥,堅持生態有機發展,種植的元胡品質好規模大,深受市場青睞。2018年,村集體自己養殖土蜂100來箱,積累經驗取得收益,再傳授幫扶群眾共同參與,截止目前全村共養殖土蜂1000多箱,所產蜂蜜以"質純、味香、營養價值高"聞名縣內外,且供不應求。村上今年新建了有機水稻種植示範田15畝,帶領全村有機水稻上臺階。通過各種方式方法,全村累計已實現脫貧77戶245人,力爭到今年底完成整村脫貧的攻堅任務。

秦嶺藏珠——洋縣龍溪村龍洞河古溶洞群

230省道洋縣華陽旅遊專線開通在即,該村充分搶抓機遇,緊盯目標,提前動手,全村全面實施亮化美化工程,環境衛生整,大力推行門前"五包"責任制,掛牌監督檢查評定。廢除唱村罵舍陳規陋習,弘揚團結友愛互幫互助。該村一組村民王行照家不幸發生重大火災,全村幹群積極施救滅火,並把受傷人員第一時間送到六十公里以外的縣城醫院救治,村兩委發動群眾捐款8000多元,幫助王行照修建了三間兩層樓房。11組村民汪義成的女婿黃關利被查出患了尿毒症,全體幹群又一次伸出關愛之手,不僅每人捐出100元或200元不等的現金進行幫助,他們還積極幫助辦理合作醫療保險手續並正為其申請大病救助。

秦嶺藏珠——洋縣龍溪村龍洞河古溶洞群

龍溪村兩委以前在廢棄的村小破廟裡辦公,不倫不類,通過爭取基層政權建設資金支持,建設七間兩層辦公樓,建築面積600多平方米,紅旗飄揚,龍溪河纏繞,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龍溪村儻駱古道大店姚家溝,是中國首個朱䴉保護機構誕生地。

秦嶺藏珠——洋縣龍溪村龍洞河古溶洞群

1978年,國家成立了朱䴉巡查小組,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蔭增研究員領銜。劉蔭增帶著巡查小組成員3年行程五萬公里,在在姚家溝發現了一窩正在繁殖的朱䴉,當時有1對成鳥,3只雛鳥。此外,又在附近的另一山溝發現了2只成鳥。由此,一共發現了當時世界上僅存的7只野生朱䴉。他們也被稱為中國第一代“護䴉人”。姚家溝掛上了一塊牌子:“秦嶺一號朱䴉群體臨時保護站”,這也成為中國第一個朱䴉保護機構。

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1932年徐向前率領的紅四方面軍經陝入川,途經龍溪。1935年3月8日,程子華、許海東、吳煥先率領的紅二十五軍長征再次經過這裡。

秦嶺藏珠——洋縣龍溪村龍洞河古溶洞群

前蜀詩人韋莊《焦崖閣》詩中寫道:李白曾歌蜀道難,常聞白日上青天。今朝夜過焦崖閣,始信星河在眼前。當代詩人劉庚辛在《龍洞河傳奇》中唱到:柳樹溝,蟒丈山,龍溪八潭照龍山。八道河,九道彎,才到龍洞看奇觀。進龍門,飲龍泉,坐上龍床莫呼喊。石鍾石乳垂石簾,龍水噴瀉似龍鼾。幾代鄉土人相傳,舊時取租甚壯觀。古時年月古時天,五黃六月天爺幹。包穀乾的擰繩繩,芝麻乾的光桿杆。莊稼漢,沒盼盼,請起角馬上龍山。秦腔大戲唱幾天,鑼鼓傢俬鬧喧天。男女老幼都來看,敬神取租下龍潭。葛麻繩,五丈三,系的銅壺入龍泉。燈籠火把冒煙煙,角馬神漢亂跳彈。等的等,看的看,洞裡洞外人滿山。娃娃急的打轉轉,老漢凍得打顫顫。咕咚一聲水花翻,一隻銀壺出水面。上寫光緒三十年,欠雨還租三寸三。龍王悅心把壺換,驚得世人翻白眼。 老會手,一聲喚,提上龍壺要下山。趕租的人千千萬,前呼後應人馬翻。角馬神,也靈驗,精腳兩片闖三關。天上雷鳴加閃電,烏雲滾滾在後面。惡風暴雨下一遍,人和莊稼大喜歡。

秦嶺藏珠——洋縣龍溪村龍洞河古溶洞群

過去的龍溪村龍洞河沒有水泥路,四個村民組300多群眾出入家門在龍洞河道繞上繞下,極為艱難,特別是雨季龍洞河發大水,危機四伏。短短的幾年時間,在縣鎮各級領導高度重視下,村兩委積極實施通村路建設,截止目前,龍洞河修建滾水壩3處,橋涵2座,拓寬硬化建設3.5米寬的通村道路約8公里,部分路段安裝上了太陽能路燈照明,夜晚不在漆黑一片。

秦嶺藏珠——洋縣龍溪村龍洞河古溶洞群

昔日的"傷心河"經過環境保護治理,如今成了美麗的龍洞河景觀區。紀副縣長親自出面聯繫中國航天集團也捐助了48萬元承攬了1.8公里道路的建設費用。通往龍洞河源頭蟒丈崖的大爺洞(黑龍洞)、二爺洞的的旅遊道路正在拓寬改造,全面拉開龍洞河源頭古溶洞群旅遊區建設序幕,旅遊產業是不冒煙的工廠,業經開發,前程不可估量。(串劍博 記者 翟力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