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鄉的方言怎麼說早餐、午飯和晚飯?

農村開開


我的家鄉是湖南邵陽的,我們家鄉是一天三餐都是吃飯,不像深圳城市一樣早上吃包子,稀飯,河粉,米粉等。

早餐說洽早晨飯,一般是早上8點一9點左右,早晨洗臉刷牙後開始做飯菜,和正餐一樣。

午飯說洽半午飯,一般是1點一2點,正餐,菜品豐富,如有客人都是請吃中飯。

晚飯說洽夜飯,一般是晚上7點左右,有時吃午飯剩下的飯菜。



深圳標哥vlog


座標:重慶市秀山縣。

早餐:早飯。

午餐:哨(三聲音譯)午

晚飯:夜飯

我們這大致屬於川渝口音,只是各地有有差異,感覺還是挺接近普通話。

關鍵是這個吃字,比如吃早飯,都是說七(音譯)早飯,記得從小聽過的一個段子,有個四川人在外地餐館吃飯說:老闆,七(吃)碗麵。老闆果斷上了七碗麵。

四川人說:老闆,我是講七一碗麵。

老闆:一臉懵逼,我去,七十一碗,兄弟,秀啊。

想還有不一樣的,說逮飯,搞飯。😁

朋友見面,張三說:李四,逮飯了沒得嘛,還要搞點不。

李四回答說:我到屋頭搞了勒,不搞了,不搞了,搞不下切了,搞口酒可以。



拾二三農趣


我是廣西貴港這邊的,我們那說的家鄉話各地都認為是土白話,因為跟廣東的粵語有所相似,但是又有很大的區分,特別是口音上可以體現出來。

我們說的吃早餐叫吃朝(白話),吃午飯叫吃(音譯),然後吃晚飯叫吃夜(白話),然後一般年紀稍長點的互相打招呼很多都是說飲盟(吃飯了沒有),大概是因為都生長在農村,經常要幹農活,而幹農活又都比較累,然後回到家後大都會喝一二兩酒來緩解一下疲勞,所以後來也就見面就打招呼問吃飯沒有,也就是直接說飲盟。這只是我們那一片區說土白話的是這麼說,其他一些鄉鎮說其他方言的又會有所不一樣,因此還有很多土土的白話,不能一直說來,最好是親身體會才比較有感覺。




比薩外送哥


我是居在江西贛州的客家人,我的祖先在清朝時期從廣東梅州遷到江西的,所以我們叫法的分別是:

1.食朝,表示吃早飯。“食”就是吃的意思,“朝”就是早晨的意思,連起來就是吃早晨的飯。

2.食岸究,表示吃中午飯。“岸究”就是中午的意思,這是我們客家人獨有的口音。

3.食亞,表示吃晚飯。“亞”意思等同於“夜”,連起來就吃晚上的飯的意思。

這就是我們客家人的叫法,我們那裡的人說話口音跟廣東梅州人一模一樣所以我們對梅州有一種親切的感情。有朝一日真希望去梅州看看不為別的就是尋根問祖。





休閒風味


都說溫州話是難以破解的惡魔之語,今天就帶大家免費學習堪比摩斯密碼的溫州話。

溫州話說吃早餐、吃午餐、吃晚餐,直譯過來應該是吃早上、吃中午、吃晚上。

所以——


1.早上=天光,吃早餐=吃天光,溫州話發音:ci 替鍋。

溫州標誌性早餐代表:餛飩和糯米飯。



2.中午=日晝,吃午飯=吃日晝,溫州話發音:ci 膩舊。

溫州特色美食:鴨舌和江蟹生。



3.晚上=黃昏,吃晚飯=吃黃昏,溫州話發音:ci 阿須。

溫州特色:海鮮大餐


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可以來關注我的頭條號溫州日記哦!


溫州日記


我是仫佬族族,這個民族人口在少數民族當中算是為數最少的。關於早中晚餐三餐的稱謂,我的家鄉只有一個詞彙,那就是吃飯。

為什呢沒有早中晚只差,沒有人給我答案,我想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我的祖先在吃飯這個問題上非常尷尬,吃得苟且囫圇,吃上頓沒下頓,哪還有三餐之分呢,但凡是得吃就籠籠統統地稱之為吃飯。

這樣想來,我的祖先當時生之艱難,吃的文化無形中比其他民族要落後了。我的民族稱吃飯為“贊富”(分別讀第三第四聲),後來生活慢慢富足,變演變出早餐“贊門槓 ” ,中餐“贊很”(很讀第一聲),晚餐“贊fie”(fie讀第四聲)。很多音節無法從漢語裡找到。

聽得懂的朋友,一定是我的本民族同胞。





遠方的事件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方語言也有很大的區別。小編的家鄉,說早飯是“清早飯”,說午飯是“晌午飯”,而說晚飯是“喝湯”。

說早飯是“清早飯”,說午飯是“晌午飯”,外地人還好理解,但說吃晚飯是“喝湯”,還真讓一些外地人摸不著頭腦。

如果你來到小編的家鄉,你就會發現,傍晚時分大家見面都會問道:喝湯了沒有?這個“湯”可不是稀飯之類的湯,聽起來是喝湯,實則是主食,意即:吃晚飯了沒有?

至於把吃晚飯喚作喝湯的原因,大概是因為在過去,人們生活貧困,物質匱乏,基本的溫飽都成很大的問題。為了不影響下地幹活,老百姓早飯和午飯吃飽吃好就行,晚上不用幹活,就選擇喝面水之類的,這樣能夠節省糧食,久而久之,晚飯喝湯的叫法就被沿用下來了。

據老人講,喝湯這叫法,來源於山西洪洞搬遷到河南的移民。當時朝廷的徵稅非常重,移民們為了能夠逃避重稅就謊稱晚上只喝湯不吃飯,為此也就獲得了免交一年的徵積福利。其他地方聞所後紛紛效仿,喝湯的叫法便流傳了下來。不說了,說多了都是淚!

俗話說“十里不同音”,每個地方都有各自地方的習慣說法。大家的家鄉對早飯、午飯和晚飯怎麼說的呢?歡迎留言交流。我是秀峰觀世界,如果喜歡的話,點個贊吧!


秀峰觀世界


我老家山東,20歲前生活在德州,20歲後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山東煙臺。這兩個地方的方言相對了解的比較多。

我的老家德州慶雲縣,早餐稱為“早晨飯”,午餐稱為“晌火飯”(晌午飯),晚班稱為“烘上飯”(字不知道準備寫法,音譯)。外地人可能就只能知道早晨飯的含義,其他兩個恐怕不容易想到。

第二故鄉煙臺,早餐稱為“早晨飯(zou chen fan)”,午餐稱為“晌會飯”,晚餐稱為“下何飯”。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對同一事物的稱呼自然不同,方言,也代表了各地特色,是地域特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煙臺水果直採聯盟


您好,我是美食領域創作者,榮幸為您解答。

我是東北遼寧人,我們老家那邊一般把早餐稱呼為“早上飯”午餐稱呼為“晌午飯”晚餐稱呼為“哄上飯”可能每個地方對於三餐的稱呼都不一樣,都有當地的方言稱呼。我聽家裡的長輩說我們都是山東那邊遷移過來的,所以可能跟山東那邊的稱呼差不多,我也發現對於很多東西的稱呼都一樣。

對於方言我覺得,方言是相對於共同語的概念,但共同語本身也是一支方言。各支方言都是古漢語的繼承發展,沒有高低優劣之分。

方言中蘊含了很多珍貴文化元素,並保存了一些遠古語言遺存、觀念遺存。我認為,好多很有特色的方言,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不為過。但是,我也贊成推廣普通話。至於如何調和二者的矛盾,相信會有聰明人想出高明的辦法




可愛的胖頭魚啊


其實在我們東北這嘎達,雖然有很多方言,而且有些甚至響徹大江南北,但就吃飯而言,還真沒有太明顯的特殊方言,由於我們這基本接近普通話,所以說“吃飯”還是比較標準的,比如說早餐,午飯和晚飯,基本就是“書面語”了。

如果要強調方言的話,東北地區要屬遼寧的方言更濃重一些了,而遼寧也集中在遼南一帶比較明顯,比如說大連、丹東地區,把吃飯說成“逮”飯,一聽起來,跟“吃”毫無瓜葛,相差十萬八千里了,更沒人知道為什麼叫“逮”飯了,總之就是這麼叫的,哈哈。

遼寧除了大連和丹東地區叫逮飯外,本溪和鞍山也有著較為明星的方言,在這兩個地區,通常會把一聲的吃說成三生的“尺”,因為我本人就在本溪居住,所以對這一地區的方言還是有一定發言權的,在這裡不僅僅是“吃”字音調比較重,所有字發音都偏向三聲,比如說心臟的“心”,就說成三聲。


除了我們東北地區,我國的其他地區有都有自己的方言,比如說:天津方言:sai(三聲);河北邯鄲方言:che (一聲);上海崇明方言:切Wai;山東蓬萊方言:逮飯;江蘇海安方言: qe(入聲,調值3);內蒙鄂爾多斯方言:吃藍;四川方言:吃忙忙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