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羅楊村:水華寨村貧困戶搞起竹產業 實現家門口創業

下午兩點,陽光熱辣,博羅縣楊村鎮水華寨村貧困戶戴坤文和丈夫走出家門,把門前一捆捆竹片翻轉過來晾曬。這是改變他們家庭生活的小產業。“感謝黨和政府,感謝扶貧幹部的大力幫助,我們的生活越過越好。”戴坤文感激地說道。

自2016年4月惠州市生態環境局(原惠州市環保局)掛鉤幫扶水華寨村以來,駐村工作組幫助戴坤文發展竹製品加工產業助其脫貧致富。如今,戴坤文家庭年收入由原來的1.4萬元提高到6萬元左右,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以前的5000多元提高到1.6萬多元,生活節節高,幸福感不斷飆升。


博羅楊村:水華寨村貧困戶搞起竹產業 實現家門口創業

△ 戴坤文一家在家門口創業,掙錢顧家兩不誤。

■精準幫扶

家門口搞起竹製品加工業

“這批竹子剛買回來不久,才加工了一部分……”一捆捆竹籤在陽光下散發著竹香,戴坤文忙活著,閒聊間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

今年38歲的戴坤文腳部殘疾,腳底一碰到泥水,傷口便會擴張,她只能長年穿著襪子、水鞋做事。戴坤文的兩個孩子都在上學,生活開銷比較大,最困難時還要靠孃家接濟。戴坤文原本在家附近的一家工廠打工,每個月收入1000多元。丈夫則在家裡一邊耕地,一邊照顧孩子。

在工廠幹了5年,用工合同到期,戴坤文拿著手上的一點錢,尋思著自己能幹點什麼。2016年年初,她買了一臺二手的舊機器,在家門口搞起了竹製品粗加工,由於缺少資金,粗加工難成氣候,生活一直過得比較艱苦。“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

“文化程度不高,沒有資金、沒有技術,收入低,第一次看到她的時候,還沒說上幾句話,她就哭成了淚人。”市生態環境局駐水華寨村第一書記莫社成回憶道。2016年4月的一天,莫社成來到戴坤文家,瞭解其家庭情況。面對她的迷茫和無奈,莫社成耐心地做她的思想工作:“有志必能致富,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有什麼想法,只要合理,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

戴坤文身殘志不殘的精神深深感染了莫社成,為此,駐村工作組結合其家庭實際情況及其本人願景,謀劃出“1+1≥2”的幫扶模式,即讓戴坤文夫婦捆綁創業就業,丈夫和妻子能相互照應,同時也能兼顧孩子。“發展竹製品加工產業,投入成本不高,技術含量低。在家門口創業,方便她在機臺前做竹製品加工第一道工序和半成品的整理工作,孩子也能利用節假日及放學空閒時間幫家裡搭把手。”

■奔康致富

精神面貌好,收入翻幾番

為了解決資金問題,幫扶幹部籌集1萬元資金,幫助戴坤文搭建簡易工棚、平整場地、購置烘乾機,戴坤文也拿出資金購買了破竹機。

戴坤文夫婦每天早上7點就開始工作,中午簡單休息一會兒又繼續工作,他們經常工作到晚上10點多。

通過兩年的辛勤勞動,戴坤文的竹製品加工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以前一年最多隻能生產4批次,今年上半年就能生產4批次,每批次由原來生產1200公斤提高到現在3000公斤,純利潤由3000元提高到5500元,再加上其種植的水稻、蔬菜、瓜果等,戴坤文家庭年收入由原來的1.4萬元提高到6萬元左右,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扶貧前的5000多元提高到1.6萬多元。

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莫社成欣慰地看到,戴坤文一家的精神面貌也有了明顯變化。“以前她談起家庭情況時經常以淚洗面,如今談到今後的發展計劃,信心有了,笑容自然流露。”莫社成說,精準扶貧帶給貧困戶的是信心與希望,堅定了他們有志必能致富的信心,讓他們更懂得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