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豪科技2018年扣非净利大增近六成 加速布局军工信息化

4月19日晚,泰豪科技(600590)发布2018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1.27亿元,同比增长20.13%;扣非净利润2.39亿元,同比大增58.20%,创出公司上市以来新高。年报显示,2018年公司内生外延并举,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稳固“军工装备”和“智能电力”双主营竞争优势的同时,通过外延并购深化了军工信息化产业链布局,整体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

内生外延助力公司高速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状况有所好转。年报显示,公司2018年经营性现金流状况显著回暖,其中第四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入4.46亿元,在业务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实现了较高的回款效率。此外,报告期内公司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金额大增52.34%,显著高于20.13%的营收增长。总体来看,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将部分经营成本转移给了上游供应商,产业链上游的话语权也有所提升。

在泰豪科技业绩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军工装备板块的快速崛起和智能电力板块的国际化拓展。2018年,公司军工和电力板块分别实现了69.46%和12.61%的营收增长,其中军工装备业务毛利率从21.45%提升至22.70%,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

军工装备方面,公司在手订单充足,先后为六大军种研制生产了十九大系列、100多种军用特种产品,继续保持了公司在车载通信指挥系统、舰载作战辅助系统和军用电站等军用电子细分领域的竞争优势。智能电力方面,公司积极推动电网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巩固电力调度及运检系统第一梯队行业地位的同时,积极拓展海外电力业务,与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央企达成战略合作,结合双方优势,进一步开拓了海外市场。

此外,通过投资北京泰豪60%股权、基石通讯51%股权和中航比特25.76%股权,公司进一步深化了在军工信息化领域的布局,并迅速形成了在光电设备和无线通信装备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被投公司大多具有“科创”属性,是拥有核心技术优势并受到国家政策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输出平台和品牌优势,泰豪积极帮助这些公司进行商业化拓展,以“双生共赢”的发展思路提升了被投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2018年,公司持续致力于军工和电力信息化应用层产品的研发,全年共投入研发费用4.22亿元,同比增长44.03%。在人员配置方面,公司拥有1,321位技术人才,占总员工人数比例的40%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同时,为促进长期研发实力的提升,公司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了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为公司未来的人才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成功中标军内重大项目“无人作战平台动力源”及科技部重点科研项目“特殊环境下应急电源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此外,公司还完成了如电力交易和能效管理平台等能源互联网相关产品的研发和验收工作,是国内较早布局电力运维、节能改造和分布式能源等电力增值服务的企业之一。

体制改革激发活力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军民融合发展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以来,相关规划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军工体制改革的逐步落实,也使得相关民参军企业在市场准入门槛、企业盈利能力和专业人才引进等方面出现了较大改善。政策红利的释放结合国防装备需求的回暖使军工行业进入业绩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而作为贯穿全军种和全军装备的国防信息化板块更是呈现出景气度显著回升的态势。从当前披露2018业绩的国防信息化企业情况来看,板块整体营收同比增长21.71%;净利润同比增长27.88%,表现尤为亮眼。

智能电力方面,国家电网在2019两会报告中提出的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也对电力系统的信息处理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地和基建投资的逐步加大,产业链相关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加强。

此外,公司第一大股东同方股份(600100)于2019年4月发布股权转让协议公告,中核资本拟受让同方股份21%的股权并成为控股股东,这也意味着中核集团在协议实施之后将通过同方股份成为泰豪第一大股东。据了解,作为中国十大军工集团之一,中国核工业集团在以核军工为代表的特种材料和军工工程等领域竞争优势显著,研发实力和市占率处于领先地位。

对于未来发展,公司表示将围绕军工和电力信息化技术,持续专注于相关产品的研发与服务工作。此外,公司还将积极关注外延并购机会,围绕主营进行产业链布局,将泰豪打造成军工装备领域的规模化企业和智能电力领域的专家型企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