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男孩跳橋自殺:不要讓一時氣話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17歲男孩跳橋自殺:不要讓一時氣話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一、人間慘劇。

前天,上海盧浦大橋,一男孩突然跑下車後迅速跳橋,緊跟著的母親因沒能抓住他坐地痛哭。

這名男孩今年17歲,是某職校二年級學生。他母親說,兒子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自己接他回家的路上,在車內訓斥他,結果兒子承受不住,一時衝動跳橋。

這位母親看兒子下車,趕緊去追,卻沒能抓住他,只能眼看著男孩墜落,絕望得捶地痛哭。

這悲慘的一幕,讓我想起了卡夫卡的短篇小說《判決》。

兒子告訴父親自己已經訂婚,並且寫信邀請了俄國的朋友來參加婚禮,沒想到,父親不僅不為他感到高興,反而質疑他:“你真的有所謂的俄國朋友嗎?”,還指責兒子揹著自己做生意,是盼自己早死。

兒子很委屈,忍不住頂撞了父親一句,父親因此大怒,認定兒子“是一個沒有人性的人”,讓兒子去投河自盡。

兒子“快步躍出大門,穿過馬路,向河邊跑去”,抓住橋上的欄杆“鬆手讓自己落下水去”。

《判決》裡的兒子,父親的貶損,為他判決了死刑,而這樣的情節,居然真的在現實中出現了!

17歲男孩跳橋自殺:不要讓一時氣話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母親斥責的話,傷透了孩子的心,孩子感受不到生的意義,就像被宣告了死亡,最終走上絕路,怎能不讓人痛心?

二、愛孩子的父母,為何在孩子眼裡是“禍害”?

豆瓣上有個小組,叫“父母皆禍害”。

“父母皆禍害”的說法,出自英國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說《自殺俱樂部》,少女傑絲在姐姐出走後,與陷入神經質的母親及任教育部長的父親關係愈發緊張,在總結自己失敗的青春期時,傑絲如是說。

而在“父母皆禍害”的豆瓣小組裡,小組成員控訴著在家庭生活中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如直接肉體傷害,間接人格傷害,父母間的矛盾、爭吵、家庭暴力,或對孩子不關注、冷漠造成的傷害。以及試圖控制孩子的人生,或更為嚴重的猥褻子女、性別歧視等精神傷害。

17歲男孩跳橋自殺:不要讓一時氣話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小組成員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他們在苦苦探索著出路,在網絡上爭取著話語權。

不少網友表示,雖然知道父母都是為了自己好,但有些做法還是讓人難以忍受。也有網友反思,豆瓣上這個小組的名字,估計大部分父母看了都會怒從中來,然後傷心不已。

但如果仔細分析親子關係中負面情緒的來源,或許父母的確需要反省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表達方式。

有時候,在父母眼裡的愛,如果沒有恰當的表達方式,用在孩子身上,是傷害。

三、一個家庭的不幸,往往是從不好好說話開始的。

2011年中國官方公開報導的一組資料表明,中國兒童自殺率是世界第一,而這個第一的帽子一戴就是7年。

青少年自殺,很多是因為在家裡等不到尊重,家長的貶損,讓他們覺得“或者不如死了的好”。

發生這樣的慘劇,多半都是從不好好說話開始的。

父母明明很愛孩子,想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開口卻成了:要不是因為你,我們早離婚了!媽媽只是想提醒爸爸少喝酒,注意身體,開口卻成了咒罵:你就喝吧!早晚喝成酒精肝、肝硬化、肝癌!死了活該!爸爸本想讓孩子細心,一開口卻說成:跟你媽一個德行!都是沒出息的傢伙!細心點你能死啊!

那些難聽的話,像一把把鋒利的刀子,插進孩子的心裡,卻看不見傷痕。

17歲男孩跳橋自殺:不要讓一時氣話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曾經四川一名高中生,在高考後跳河自殺。在他自殺後,他的QQ空間發出的定時說說,控訴了對父親的不滿。

他考試成績幾乎全部滿分,爸爸不僅不表揚,還貶低他:“你驕傲自滿,半灌水響叮噹。”

他曾經有點不穩定,爸爸罵他:“你這一學期學了些啥子麻批。”

他只要上網,爸爸都會罵他,說要扇他耳光。

孩子說,“我的屍體,不用埋了,要麼燒了,要麼扔了,別把我拿回去。心煩!”

“我寧願從未在這世上出現過”。

其實,父親是深愛兒子的,為了孩子能安心學習,他甚至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套舊房子,每天給兒子做飯。

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的語言暴力,毀掉了孩子的自信和尊嚴,讓孩子無力承受。

17歲男孩跳橋自殺:不要讓一時氣話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去年曾經有一個讓人觸目驚心的視頻,泰國的一家超市裡,因為兒子沉迷遊戲,父親與他進行了爭吵,父親盛怒之下,掏出手槍拍在兒子眼前,並怒到:有種你別活了。

誰成想一句氣話,卻導致兒子果真扣動扳機,等到父親反應過來時,孩子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

不好好說話,有時候,就是因為一句氣話,一時衝動,就有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暴怒下,父母也不要口不擇言,語言的力量,真的比你想象中強大!


父母本是孩子身後堅強的後盾,不要讓自己成為壓垮他情緒的最後一根稻草。


四、安撫孩子的情緒,不要“譴責受害者”。

很多父母內心是心疼孩子的,可是孩子一出現狀況,他們的表達卻都是責備。

孩子在學校受了欺負,他們反問:為什麼別人不受欺負?孩子受到排擠孤立,他們譏諷:都是因為你性格不好。甚至孩子受到侵犯,他們居然會說:誰讓你穿著暴露?

這是典型的“譴責受害者”。

而年幼的孩子不會懂得父母的話是錯的,父母的這些話,就像釘子一樣扎進孩子的心裡,孩子從小就被植入了這樣的觀念:你要自我反省,你如果遭遇了不公平的事情,一定是自己有問題。

這樣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無法建立自信,他們永遠都在自我反省,自我否定。

17歲男孩跳橋自殺:不要讓一時氣話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在電影《新警察故事》裡,吳彥祖扮演的阿祖最終成長為一個讓人聞風喪膽的變態,就和他的父親密切相關。

阿祖的父親有嚴重的語言暴力傾向,從小對他非打即罵,他受了欺負,卻總被父親罵“你這個廢物”,“你太令我失望”,在這樣的環境下,阿祖的心理漸漸扭曲,併產生強烈的報復心,恨不得讓全世界的人都品嚐到痛苦和恐懼。

根據國家心理研究所對一些少年犯的犯罪根源的調查,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在童年都或多或少的遭受過父母的精神虐待。

這些孩子本是精神虐待的受害者,最後卻成了施暴者,實在讓人痛心。

當孩子無助的時候,父母怒其不爭的打罵,是把孩子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讓孩子感到,全世界都放棄了他,包括自己最親的人也不理解他、聲討他,無異於在他的傷口上撒鹽。

不善於表達愛的父母,不要再用“打是親、罵是愛”來解釋自己粗暴的行為了。

17歲男孩跳橋自殺:不要讓一時氣話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應該像《小偷家族》裡,信代抱著由裡說的話:“真正愛你的人,會像我一樣緊緊地抱著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