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暨一老人用廢舊材料編菜籃 10年2000只都送人!

退休老人王伯棠,憑著年輕時積累下來的手藝,使用收集來的打包帶等廢舊材料,編織出牢固實用的塑料籃,不管誰有需要,他都免費相送,累計送出近2000只,用實際行動倡導著環保理念。

諸暨一老人用廢舊材料編菜籃 10年2000只都送人!

收集廢棄打包帶做成環保籃

王伯棠今年78歲,家住山下湖鎮解放村,說起編織籃子這門手藝,那可是有來頭的。

高中畢業後的王伯棠應徵入伍,部隊裡得空的時候就會打畚箕,他的手藝就是那時候學的。退伍後,王伯棠當過教師,又到國稅局工作,直到退休,這門手藝都沒有機會再派上用場。

10年前的某一天,王伯棠去菜場買菜,他看到幾乎所有人都拿著好幾只塑料袋,只有一個人在用籃子。“我當時就想,這麼多塑料袋,太不環保了。如果人人都提著籃子,那就好了。”王伯棠又想到自己當兵時學的手藝,而做畚箕和菜籃子的工序差不多,他就萌生了製作籃子的想法,還取名為環保籃。

環保籃,顧名思義,除了可以替代塑料袋,材料也是廢品再利用。王伯棠經常騎著自行車,到解放村附近的工廠、垃圾站尋找廢棄的塑料打包帶,或是向收廢品的人購買,然後洗乾淨、曬乾,進行編織。

有時候編織籃子需要用到鐵絲,王伯堂就會自己掏錢購買,5塊錢一斤。他折算了一下,每隻籃子的成本大概是2元。這一堅持,就是10年。

費力氣又費腦子的技術活

王伯棠介紹說,一隻環保籃的編織,有好幾個步驟,要用到五六樣工具,不光費力氣,還費腦子。

首先,要先把一釐米寬的塑料打包帶剪成等分的三份,再根據籃子的大小選擇根數,一根一根交叉編織,編織的時候要有松有散,掌握力度

初步成型後,用削好的竹片挽一個圓。削毛竹是一個耐心活,稍不留神就會被毛竹的邊邊角角劃破手。

然後,把竹圈和編織的籃架子用繩子纏在一起。這時候就費手勁了,“一定要用力,籃子才不會散架。好在我身體還可以,這些都不成問題”。

最後一步就是給籃子裝毛竹手柄,這一步非常考驗技術。兩片毛竹要經過測量、打磨,竹節又要剛好卡在籃子的邊緣。這些工序下來,一個環保籃才算完成。

“10年前剛拿起這門手藝的時候有些生疏,編一隻籃子要花兩天時間。”漸漸地,王伯棠的技術越來越精湛,繼而他開始研究材料的優劣,打包帶顏色的搭配,籃子款式的設計。

王伯棠現在編織的是第二代環保籃,材料換成了更加耐用的硬塑料打包帶,款式也有籃子、小筐等。

諸暨一老人用廢舊材料編菜籃 10年2000只都送人!

送給鄰居親戚甚至陌生人

這些年下來,王伯棠編織了近2000只環保籃,都是免費送給親朋好友、隔壁鄰居。有時候鄰居到他家串門,帶走一隻;有時候他送蔬菜給親戚,連籃子一起送了;有時候朋友說這個籃子好,想要幾隻送人,他就大方地隨他們自己挑。

不光是熟人,就連陌生人王伯棠也不吝嗇。有一次,王伯棠拿著幾隻環保籃去坐公交車,想把籃子送到朋友家去。乘客看到了,以為他是賣籃子的,就上前詢問價格。“我回她說,我的環保籃,只送,不賣!我簡單向她介紹了一下,順便送了一隻給她。她開心,我更加開心。”

偶爾也有朋友會向王伯棠定製籃子,他都樂呵呵地接受,“前幾天,家住楓橋的戰友跟我說,他想要一個裝鉤刀的籃子,可以綁在腰間的那種。我沒有編到過,就讓他把圖片發給我看,我照著款式給他定做了一個,準備改天去市區打門球的時候給他帶去”。

王伯棠編織的環保籃,非常實用。村民去田裡收菜,或是去池塘裡洗番薯,都會用上王伯堂送的環保籃。“因為這個籃子底部是鏤空的,泥土就都鑽出去了。他送我3只,都用了10年了,一點都沒破。”村民王大伯一個勁地誇王伯堂編織的環保籃。

看到鄰居拎著自己編織的籃子上街買菜或是在地裡收菜,王伯棠就非常開心,他覺得自己的付出都值得,“現在大事做不了,做點小事給生活增加點樂趣。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給解放村的每家每戶都送一隻我做的環保籃,讓他們不再用塑料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