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提高讀書效率?

heruilive


哲學家蒙田說:“(讀書)令我擺脫百無聊賴之苦,隨時助我從煩人的應酬中脫身。它能磨鈍痛苦的刀鋒——只要不是那無法抵禦的劇痛。無以解憂,唯有讀書。”

讀書益處多多,學習提高閱讀效率的方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國學者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合著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就以“讀書方法”為主題,對我來說,最有幫助的有以下幾點。

1、學會提問題,是一個“好讀者”的必備技能。

在開始閱讀一本書之前,試著提出幾個問題,例如:這本書的主題是什麼?我希望從書中解答什麼問題?作者將會如何論證這一問題?得出的結論是什麼?
帶著問題去讀書,可以把閱讀的過程變成“假設--驗證”的過程,閱讀的目的性更加明確,也可以有效提升閱讀效率。

2、四個層次的閱讀依次遞進。

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將閱讀劃分為四個層次,分別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
基礎閱讀主要與我們在幼年時間培養的讀寫能力有關,此時已經具備了基礎的閱讀能力。
檢視閱讀是快速閱讀的方式,包括:有系統的略讀、粗淺的閱讀兩種方式,適用於我們想要判斷一本書是否適合深入閱讀,或者時間有限,或者對於較難的書籍先粗略通讀一遍的情形。檢視閱讀強調速度,可以通過看序言、目錄、重點章節等方式實現。
分析閱讀要求我們找到書籍的“骨架”,分析作者表達的主旨,並且能夠用自己的話重新闡釋書中觀點。
主題閱讀適用於我們希望對某一主題有深入瞭解的情形,通常需要閱讀3-4本書,找出其中相關的章節,深化對某一主題的理解,此時閱讀的重點從“書”轉移到了“主題”。

3、學會做不同類型的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可以幫助我們增強記憶,理清思路,但讀書筆記也分好幾種,在閱讀過程中結合使用效果更好。

結構筆記:用於梳理書籍內容大綱。
概念筆記:對於又長又難的書籍,特別是一些學術類書籍,可以通過整理作者的觀點,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
辯證筆記:在主題閱讀過程中最為常見,不同書籍對同一主題的闡釋會有所差別,通過比較、分析這些論點對於形成我們自己的意見很有幫助。

櫻汐筆談


為什麼我讀了那麼多書什麼也記不住,為什麼我還是不會寫文章,不是說通過閱讀可以提高寫作能力嗎?



很多人只知道讀書,但是方法就沒用對。


方法不對,書讀得再多也白費,人家讀一頁就有一頁的歡喜,你讀一頁只有一頁的遺忘,時間一長,連閱讀這種低成本的成長活動都能拉開人與人的差距,真是遺憾。

我看過不少雜書,對於閱讀我還是有體會的,我有一些體驗,現在想要分享給大家。


閱讀對我來說是一種體驗,我是體驗派,手指被劃傷,我會凝聚注意力在傷口上……感受.…刺、痛,打球鼻樑被撞斷我會去舔自己的血…黏稠、鹹……

閱讀也即是在感受書中的一切——這說的是虛構類閱讀,對此類閱讀,我會在具有情感刺激的情節反覆感受,追求情感歷程的體驗,此外我並不對其做過多的要求。

但還有一類閱讀,它承載著我的思考期望——非虛構類閱讀,這也是本文的主要談論對象。

從訴求思考的層面講,書上的內容就只是思考材料,書中的語言是刺激,它們以不同程度的能量讓我的感受器,產生振幅不等的反應......



因為我不只求輸入,還求感受上的對應輸出——否則我的思想就只能淪落為叔本華所說的“他人思想的跑馬場”。

這也是我閱讀的出發點。


我對閱讀有近乎苛刻的訴求:看過的東西都要能夠為我所用!哪怕只是一個零碎的散光點!

我發現書的內容在看第一次的時候可以觸發我產生很多想法,可是第二次再看的時候,發現自己不會再在相同的地方再次產生想法了,好可惜。

換句話說,第一次讓你有感覺的地方後來沒有感覺了,這真的好可惜——因為你自己產生的每一個想法對於你而言都是很值得珍惜的,那是你自己的東西。

另外,即便你閱讀時做了相應筆記,發現沒,你絕大多數的筆記內容是得不到利用的,更別說是充分利用了。

因此,閱讀時產生的想法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以及記錄下來的筆記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就成了高效率閱讀需求背景下一個有必要解決的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我從兩個角度出發:


背誦問題,讓「閱讀時產生的想法」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
0存筆記,讓「筆記」即時歸置,並且做到0存留。



歸置閱讀法

可以把這種閱讀方法叫做——歸置閱讀法。

方法很簡單,閱讀之前,我頭腦經歷了以下幾個步驟:

▍壹

根據主題找問題——比如你要閱讀《親密關係》這本書,就可以把“親密關係”作為主題進行定向搜索。

悟空問答等是個值得好好利用的網站,有很多值得參考的問題。你可以從網站上面蒐羅50個相關問題,再從中挑選30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從確定10個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貳

對問題進行沉浸思考——給每個問題定15分鐘的思考時間。

這15分鐘裡,針對問題展開頭腦風暴,簡要記錄思考要點。對其中的10個核心問題多花幾分鐘畫簡要的思維導圖。


▍叄

背誦——背誦這30個問題。

▍肆

閱讀——暫時拋開問題,進行閱讀。比如我在這一步就開始去讀《親密關係》。

▍伍

歸置——對那些你「感覺有用的閱讀片段」進行歸置,這是本閱讀方法的核心。

如果我們頭腦裡沒有那麼多和圖書相關問題,那麼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就不會主動去思考這些問題。背誦的作用就是讓30個問題在我們有頭腦裡發酵,而對它們進行沉浸思考,就是讓這些問題潛入我們的意識甚至潛意識裡——就好像在頭腦裡安插30個搜索放大鏡,這些問題將會在閱讀過程中讓我們和閱讀材料進行碰撞、思考。


反之,如果閱讀中我們頭腦沒有自己的問題或者疑惑,那麼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思想就只能被作者帶走。

這些問題帶領你去思考,請你把這些思考內容整理記錄下來,並進行——歸置。

歸到哪裡?歸置的內容是哪些?



1.歸到30個問題的其中一個問題下面。

2.歸置的內容包括:a.原文片段+b.感想或者思考內容。

怎麼做呢?

閱讀之前,先在印象筆記裡面寫30個問題,每個問題就是一條筆記。閱讀過程中,遇到可以幫助解開問題困惑的原文片段或者產生的感想和思考內容,請記錄在該問題下方。

▍陸

瓶滿成文——這三十個問題原本就像是三十個空瓶子,你閱讀的時候,但凡有一點心得、找到的一點相關內容,都可以把它們裝到相關的瓶子裡面去。直到有一個時候……其中有一個瓶子先滿了。

就是說,那個瓶子裡裝進去的內容已經足夠你想明白一個問題……這個時候,如果你是一個喜歡寫東西的人,你就可以把它們總結整理成一片文章了。

你看,寫一篇文章有時候就是這麼容易,或者說,當你不知道寫什麼的時候,閱讀就可以了——當然,別忘了像我一樣做一些輔助工作。

▍柒


換上空瓶——瓶子滿了你需要換上空瓶。

閱讀沒有完成之前,請讓你頭腦一直儲備著30個可以隨時接收材料的瓶子,當有問題被想清楚了,那就要再去尋找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別忘了要先進行「沉浸思考」再入庫。

直到閱讀的完成。

你會問,閱讀完後不還是有30個問題始終沒有解決嗎?那該怎麼對待這些問題呢?

對此,你可以帶著30個問題閱讀第二遍,或者閱讀另外一本主題相關的書,但這並不能最終消解掉這些問題。

那……你還可以放著,先不管。

好好利用這個方法,不要再讓你的閱讀效率低人一等了!

最後還是那句話:推薦者萬萬眾,實踐者几几人!

共勉。

白詩詩


我是一名諮詢顧問,需要快速吸收大量的知識,所以我每天早晨讀書,之前是6點,最近幾個月,由於讀的多了,速度也快了,改在6:40,我每年讀書差不多300本左右,分享下我讀書方法和建議,只為求分享、求關注,^_^。


我認為,最有效的讀書方法就是思維導圖。


相信90%以上的人,拿到一本書之後,會從目錄、序言開始,讀到最後一章。

我並不否認這種方法的正確性,但是又我們不得不承認:效率太低了。

其實,很多寫過書的人都知道,一本書的核心觀點,往往幾個段落甚至幾句話就能概括,而剩下90%的內容,都是以案例或情境來輔助核心觀點,以幫助讀者理解。

因此,我們不需要一字不落的讀完一本書,只要讀取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就行了其他90%與自己無關的廢話,讓它去吧,這樣讀書,才能提高效率,才能讀完後有所提升。


思維導圖的5步拆書法


比如,我拿到《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之後,怎麼做呢?

1、我們會首先閱讀目錄和序言,瞭解這本書的大致觀點

2、接下來,把書扔到一邊,通過豆瓣、知乎等渠道找相關書評,去看別人對這本書的總結

3、快速瀏覽,在花了幾個小時之後,我們大致可以

瞭解這本書的核心觀點

富人買入資產,窮人買入負債。

4、然後,帶著這個核心觀點,快速在導圖軟件中定義"窮人"、"富人"、"資產"、"負債"幾個關鍵詞分支,即圖形化筆記

5、瞭解主要邏輯框架後,回過頭來快速瀏覽整本書,重新理解作者如何得出上述結論,即瞭解結論的推理過程

最終,花了不到一天的時間,這本書的核心觀點,你已經掌握,還有額外的:

1、快速瀏覽了兩遍。

2、瞭解核心觀點。

3、瞭解推理過程。

4、最後圖形化過程相當於又重新讀了一遍,而且圖形化很容易理解和記憶。

這樣,小半天的時間,相當於讀了3遍,而且都是乾貨,避免那又臭又長的10萬字。


總結:


如何有效讀書,既能快速讀完一本書,又能讀懂書中的核心觀點併為己用:

1個工具:思維導圖工具;

1個方法:

  • 閱讀目錄和序言,瞭解這本書的大致觀點。

  • 找相關書評,去看別人對這本書的總結。

  • 快速瀏覽,瞭解核心觀點。

  • 整理圖形化筆記

  • 快速瀏覽整本書,瞭解結論的推理過程

我是小明,10年管理諮詢顧問,喜歡讀書、拆書,分享職場經驗、溝通訓練技巧、自我提升經驗。關注我可閱讀我的其他乾貨分享,當然,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探討。

思維導圖PPT


要想最高效率的掌握一本書,最不可忽視的就是寫這本書的人。


只有瞭解了作者和他身處的時代背景,我們才能迅速定位這本書的整個知識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書中出現的場景或者道理,這樣省了很大一部分你半懂不懂浪費掉的時間。


很多人拿起一本書翻開就逐字逐句的讀,生怕錯過任何一個字,其實這是最慢的方法。所以在我看來讀書的順序應該是:先查作者生平介紹,再稍微瞭解下時代背景,然後再看序言、目錄,最後才是正式翻看內容。


接下來我會粗略翻一下,大概瞭解其中的核心觀點,也就是說這本書在講啥,再回翻到自己想要重點了解的章節詳細閱讀。


在詳細閱讀這塊我想推薦一個曾看到過的很厲害的方法:首先把所有講到的重點都列出關鍵詞,然後再根據作者書中的描述,把這些知識點的關鍵詞,按照一定的邏輯線串起來。注意關鍵詞一定要儘量少的文字,然後在關鍵詞中間的箭頭直接標註上關係,比方說“因果關係”、“並列關係”等等,就是類似下圖這樣的形式:


這個過程有點燒腦,但絕對是最有效率讓你“吃透”這本書的方法,下次試試看吧!


卦嬸


你有沒有過明明讀了很多書,但是什麼都記不起來的感覺?

你有沒有過明明讀完一本書,卻雲裡霧裡不知道作者在說什麼?

你有沒有過很想讀書之後有很多收穫,卻又無從下手的苦惱?

如果你有的話,快點刷卡上車,帶你看如何用筆記有效地閱讀一本書。

以信息整理術聞名的日本“筆記本”作家奧野宣之,是一位日本學習方法論的培訓師,他獨創的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在商務人士中大受歡迎,不管是工作還是興趣,他都堅持使用筆記本記錄。傳媒業出身的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將告訴你如何將讀書的效率最大化,如何高效記錄精華。

通常來說呢,讀書不外乎這麼幾種方法:多讀法,速讀法,筆記法。

多讀法就是一本書讀好幾遍,忘了就再讀,一時興起就再讀,反覆讀,這樣的讀書方法比較浪費時間,現代生活節奏那麼快,我們的時間那麼寶貴,哪有那麼多時間啊?

速讀法就是快速地閱讀,這樣是節省了時間,但是大多數時候讀完了呢,問你這書講的是什麼,可能就說不出來了,內容穿腸過,半點不曾留啊,追求速度忽視質量也是不可行。

這兩種方法也有人用的很好,但是這方法比較複雜,如果你堅持不下去的話可以試試筆記法。

筆記法則是通過做筆記結合了前兩種的優勢,既能保留下書中的精華,又能節約時間,還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說起做筆記,可能很多人就想:上學的時候經常寫筆記,也沒什麼特別的啊?

然而就是一本普通的筆記,卻能產生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關鍵在於如何記筆記,《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介紹了一元化筆記方法,也就是把所有書的信息都記錄在一個本子上,包括從選書,購書,到讀書,做筆記以及檢索這五個步驟。

選書

選書的第一步是要記下想讀的書。

大多數人的書是在上下班或者放學時順便去書店買到的,偶然看到新上的暢銷書,不由自主拿起來就付賬了,事後可能後悔自己一時衝動。還有的人是出現“之前好像記得一本挺有意思的書,記不起名字了”這種情況,白白錯失了與書相遇的好機會。

所以平時要隨身攜帶筆記本,無論是在地鐵裡的廣告,還是網上的雜誌書評,隨時記錄下自己感興趣的書的信息。

第二步就是列出清單。列清單包括列出每本書的書名、作者、出版社。你記錄下的所有的信息就是原料,我們要邊記錄邊整理,原料組織起來有序的排列,這樣在買書的時候才不會浪費大量時間去翻以前的筆記。

之所以列清單,不僅僅是為了方便,更重要的培養讀書的目的意識。就是說,我們要明確自己讀書的目的,讀書目的不外乎三個:獲得信息,學習知識,消遣。帶著目的去讀書會影響你的閱讀速度,從而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此外,列清單能幫助你找的真正想讀的書。書店裡的書包裝精美,促銷有方,不經意就觸動了你的多巴胺分泌,一開心就失去了冷靜,買了自己並不想看的書。而在書店確認的過程中,清單能幫助你矯正主觀買書的衝動。

列清單還能幫助你看清自己真正的讀書需求。參考你的筆記本,上面記錄著你曾動過念頭想看的書,看到實物後,再確定你是否真正想讀這本書。

購書

現在大多數人都是從網上購書,方便快捷省時間,但是買書前除了簡介對內容一無所知,可能內容很學術枯燥,買來之後作廢了;也可能看著題目很有意思, 結果到手之後發現和內容不符。因此除了內容已知的書,不如試試去實體店,每次去實體店只看清單上的書,接著考慮是買不買?買哪本?是否有同類更好的書?多次考慮之後,你就會加深對書的印象。

購書時,隨身攜帶的清單也分為兩種,一種是紙質版,一種的電子版,兩種清單各有優缺點,話不多說,上圖。

讀書

為了記筆記而讀書。當你在大腦裡確定了這個想法之後,你讀書的時候就會想我該記點什麼在筆記裡呢?你會一邊確認重點一邊閱讀,這就是在知識輸出,當用這個前提去讀書時,你輸入的質量也會提升。

為了做筆記方便,讀書的時候要做好準備。《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裡指出來做記號的三個步驟:

在第三步做標記時,可以用圓圈,畫直線,波浪線等方法分別標出你認為有價值的部分。

此外,以上三個步驟可以同時進行,如果中斷時,可以分別用不同顏色的書籤確定位置。

記錄

養成做筆記的習慣可以從這三個要素開始:日期,書名,作者。就像寫日記一樣,記下你和書的故事,等你慢慢習慣之後,可以加上摘抄+感想這兩個元素。

摘抄首先加深對書的記憶。想想小學抄寫了多少遍古詩就知道摘抄的好處了。

其次,摘抄可以加深理解。摘抄的過程中,專注眼前這段內容,你會很容易發現作者藏在裡面的精華。

感想能給你提供思考的來源。無論是簡單的“寫得太有道理”還是自己深刻的感悟,都值得寫下來,一是為了提供以後的參考資料,二是感受自己與作者的差距。有多少人的文章和書僅僅是來源於一個小火花呀!這樣寫下來的筆記不僅融合了精華,更融合了自己的思想。

另外也可以參考別人的想法,比如豆瓣啊,書評之類的,看看第三方與書的故事,再審視一下自己的故事,會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檢索

檢索是為了方便重讀筆記,重讀筆記是為了把書的內容及自己的體驗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這一過程也是思想的輸出過程。

當你知道需要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傳達出來,你就會審視自己的內容是否有邏輯,是否結構化,無論是演講還是寫作,都是一樣,你會去調查資料,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所以寫完筆記還要養成重讀筆記的習慣,有時候內容太多,為了檢索方便,可以再在扉頁添加目錄,在筆記中貼上便利貼,當然也可以用電腦製作索引。

做完這幾個步驟,這本牛逼哄哄的讀書筆記寶典就出世了。利用這本筆記,就可以實現這幾個目標:

l 帶著明確的目的去讀書。

l 真正收穫書中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財富。

l 深入理解書的要點,有了參考資料來源。

無論用於寫文章,製作企劃書都能提供便利,既豐富了你的知識,也方便了你的生活。


無恙志


我談談自己讀書的體會吧。

我讀書比較雜,有次,由於噹噹全場買200減100的活動,我買了一批書:

《大日壇城》

《坐看重圍—徐皓峰 電影武打設計》

《旅遊美學導論》

《阿城精選集》

《朱光潛談美》

《行雲紀——拍攝側錄》/謝海盟

《論自由》/約翰·密爾

《認同感:用故事包裝事實的藝術》

這些書,有些是讀過的,要放在手邊可以反覆讀,有些沒有讀過,因為喜歡而希望擁有,有些是技能書,不過基本上,都是美學類、故事寫作類,還有哲學。

買書是容易的。讀是難的。

讀是容易的,思考是難的。

思考是容易的,輸出是難的。

輸出書評是容易的,轉化為生存的技能是難的。

然而如果我們侷限於“難”,也就無法進步了,所以,難不是問題,問題是害怕困難,越不過困難。

不管是世界讀書日還是平常,各處都會推薦書,於是你會擁有大量的書單,假如不展卷閱讀,這並不是擁有的富足,而只是假相。很多人也都會渴求各種書單,然而最踏實的行動,也許不過就是拿起手邊的一本書,讀,拿起喜愛的書,反覆讀。

現在,由於走在路上的時間多,我讀的書也不如去年,但是對於讀書的熱愛,始終不減,買書,不是為了囤,而是為了吸收知識、轉化知識,為了我能夠生活得更好,以及擁有更大的能力幫助人們。我信仰知識的力量,所以不輟閱讀,我迷醉於閱讀帶來的美好,所以越爬越高,直至越過高牆。

書、電影、旅行、寫作、攝影、工作……其實完全都可以打通,打通的前提,是我們的思維暢通,沒有滯礙。

徐皓峰的《師父》,電影我看了兩遍,小說看了幾十遍,反覆揣摩,要再看一遍,才能寫影評。

沿著《師父》往回追溯,看較早的《箭士柳白猿》和更早的《倭寇的蹤跡》,這三部電影,脈絡分明,從稚嫩到成熟,到形成徐皓峰的獨到風格,《師父》意味著徐皓峰在武打電影中正式有這一派。他的行進路線、宋洋的表演路線,歷歷分明。跳出書,跳出電影,我們所應看到的,應該是“靈魂”,每個人,都應該有靈性地活著,而非渾渾噩噩。

在這個世界上,擁有那麼多想讀的書、那麼多敬愛的人們、那麼多想去的美麗的地方,生命因此多麼美好!

那天,從烏魯木齊市回南山,在路邊的小鎮上,逸景營地的張經理讓車停下來,她去買鍋盔給我吃,我跑到一邊去拍盛開的花朵,天遠沒有黑,然而月亮已經升起來,在藍天下,看著花和月亮,有種想要流淚的衝動。

這樣的美,看到了,就覺得,死也值得。

(圖:烏魯木齊南山小鎮)

所以,沿著書本,沿著夢想的絲綢之路,人可以走得更遠,走向鄉土深處、心靈深處、文明深處。


蕭秋水


我在知乎還有公眾號上寫過不少關於如何提高讀書效率的文章,現在在這裡濃縮一下,希望對你們有用。

我發現很多人其實都是在盲目且無效率地讀書,經常會陷入“自我感動”的尷尬境地,所謂的“自我感動”就是不考慮後果和成本的學習行為,經常熬夜到深夜,白天又起不來,接著整天都無精打采,效率極低。

要想提高讀書的效率,你可以嘗試以下的幾個方法:

1,一定一定要做好讀書筆記。

很多人覺得自己不用做讀書筆記,上課的時候,也不用去把老師提到的重點給記錄下來,因為他們都高估了自己的記憶力,但俗話說的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做讀書筆記,可以讓你今後可以有往回看的載體,它可以讓你知道當時讀書的情景和感受。

2,除了背書,還要經常性地刻意回憶。

讀書遇到的最大困難,應該就是要記住的內容,經常記不住,不少學生會跟我抱怨自己存在這樣的一個問題。我想起之前有一個老師跟我說起一個增強記憶力的方法,就是假如你要記住一個內容,用眼睛看過一遍之後,就閉起眼睛,在腦海中回憶三到四遍,這樣會比一次又一次地靠著內容來背書要強很多。

看一遍,接著閉起眼睛回憶三到四遍,這個方法之所以會有明顯的效果,是因為當我們在記住內容的時候,我們大腦的神經通路會被激活,而被激活後,通過單獨地回憶,可以增加通路的活躍程度。

3,去一個好的讀書環境。

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為什麼那麼多父母拼了老命也要買好一點的學區房,因為好的學區房,可以讓孩子去更好的學校唸書,而一個好的學校,不僅教育的基礎設施更完善,老師更加有經驗,更為重要的是周圍擁有更好,更濃的學習氛圍。

你想想看,當你處於一個人人都在學習,個個都爭先恐後生怕自己被落下的外部環境中,你也會感受到群體的壓力,你會基於從眾的心理,在行為上也做出調整和變化,變得愛學習,樂於上進。

所以,當你沒有動力讀書時,可以去圖書館,自習室,不要待在宿舍,因為在宿舍想要靜下來讀書,你得花費更多的自控力。


曾少賢


信息爆炸的時代,越來越難沉下心來好好讀完一本書了,對於想認真讀完一本書的同學來說,或許這篇文章能帶來一絲啟發。

首先得界定自己對高效的定義,如果只是追求閱讀數量,那未必是一件高效的事情。我這篇文章定義的高效應該是,選準合適的書,並充分吸收書籍的內容。不浪費時間的閱讀,便是最好的高效。

我建議準備好後讀書前一定要想讀一下這本書《how to read a book》。

本文是我整理的讀書筆記,共分為這麼四個部分:

  • 書籍簡評

  • 讀書的四個階段

  • 讀書筆記怎麼做

  • 讀書而不能實踐的原因

#寫的略幹,只是把書籍的精華部分篩選出來了,想要更好的理解,還得看原書。

1.

簡評:本書是一本實用類書籍,就是以教你怎麼做為目的。實用書的意思並不是讀了就實用,而是去實踐了才實用,沒有實踐說明你還沒有認同和理解他的理念,不要歸結為懶。

本書的行文非常囉嗦,英文版也同樣,不是翻譯的問題。我懷疑作者在刻意用這種方式迫使你使用一些閱讀技巧。同一個重點或規則會不斷的反覆強調,建議閱讀的時候,按照書的內容調節閱讀速度。

附錄上有幾個金句,對理解下文有幫助。

  • 所謂藝術或技巧,只屬於那個能養成習慣,而且能依照規則來運作的人。

  • 一個人只要學習過一種複雜的技巧,就會知道要學習一項新技巧,一開始的複雜過程是不足為懼的。也知道他用不著擔心這些個別的行動,因為只有當他精通這些個別的行動時,才能完成一個整體的行動。

  • 要讓知識變成實用,就要有操作的規則。我們一定要超越“知道這是怎麼回事”,進而明白“如果我們想做些什麼,應該怎麼利用它”。

  • 所謂文章的清楚明白,就是跟綱要的區隔是否清楚有關,所謂文章的前後一貫,就是能把不同的重點條理有序地排列出來。

  • 只有行動能解決問題。行動只能在現世發生,而不是在書本中發生。

  • 一本書之所以能給你帶來新的洞察力或啟發,就是因為其中有一些你不能一讀即懂的字句。

2.

整本書主要談了一個讀書人大致會經歷的四個讀書階段。

第一階段是基礎閱讀,就是基本的識字,這裡不多說。

第二階段是檢視閱讀,這個階段最主要的目的是能快速判斷書籍的價值,值不值得細讀。

第三階段分析閱讀,該階段主要針對的是有價值的書進行細緻挖掘。也是大部分人需要學習的階段。

在閱讀的時候需要提出一些問題,和作者進行一些思想溝通,來確認自己理解吸收的很好。這裡有一些規則。

一、 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的規則

規則總結:

(1) 依照書的種類與主題來分類。

(2) 使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3) 將主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性列舉出來。將全書的大綱列舉出來,並將各個部分的大綱也列出來。

(4) 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這裡還不夠清楚為什麼要問這些?問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二、 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診釋一本書的內容規則

規則總結:

(5)診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他達成共識。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麼,從內容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重新架構出來。

(8)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三、 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規則總結:

A. 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9)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在你說出:“我讀懂了!”之前,不要說你同意、不同意或暫緩評論。)

(10)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11)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B.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13)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1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15)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 這段沒細讀,好像上面說的毛病,自己都沒有。略過,但給自己的警醒就是評價書確實要非常細心。

第四階段主題閱讀

這部分主要用來研究某一領域進行的拓展性閱讀。讀書計劃沒到達可以進行主題閱讀的階段,所以沒細研究。

進行主題閱讀需要知道的兩件事情是:

1、對一個特定的問題你來說,所涉及的絕對不是一本書而已。

2、要知道就某個問題,應該讀的是哪些書。

二、主題閱讀:閱讀所有第一階段收集到得書籍

1.瀏覽所有在第一階段被認定與你主題相關的書,找出最相關的章節。

在主題閱讀中,你及你關心的主題才是基本的重點,而不是你閱讀的書。

2.根據主體創造出一套中立的詞彙,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無論作者是否實際用到這些詞彙,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絕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這套詞彙來詮釋。

在這時候就是要由你來建立起共識,帶引你的作者們與你達成共識,而不是你跟著他們走。

我們不只要能夠堅決拒絕接受任何一位作者的詞彙,還得願意面對可能沒有任何一位作者的詞彙對我們來說是有用的事實。

3.建立一箇中立的主旨,列出一連串的問題——無論作者是否明白談過這些問題,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數的作者都要能解讀為針對這些問題提供了他們的回答。

4.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議題。談後將作者針對各個問題的不同意見整理陳列在各個議題之旁。你要記住,各個作者之間或之中,不見得一定存在著某個議題。有時候,你需要針對一些不是作者主要關心範圍的事情,把他的觀點解讀,才能建構出這種議題。

5.分析這些討論。這得把問題和議題按照順序排列,以求突顯主題。比較有共通性的議題,要放在比較沒有共通性的議題之前。各個議題之間的關係也要清楚地界定出來。

3.

做讀書筆記的方法

一、結構筆記

在檢視閱讀中,要回答的問題是:第一,這是什麼樣的一本書?第二,整本書在談的是什麼?第三,作者是藉著怎樣的整體架構,來發展他的觀點或陳述他對這個主題的理解?你應該做一下筆記,把這些問題的答案寫下來。......這些筆記的主要的重點是全書的架構,而不是內容——至少不是細節。

二、概念筆記

等你做分析閱讀時,關於這本書的準確性與意義的問題,你就要提出答案了。在這個層次的閱讀裡,你做的筆記就不再是跟結構有關,而是跟概念有關了。這些概念是作者的觀點,而當你讀得越深越廣時,便也會出現你自己的觀點了。

三、辯證筆記

對一個已經熟練同時讀好幾本相同主題書籍的專業閱讀者來說,還有一個更高層次的記筆記的方法。那就是針對一出場討論情境的筆記——這場討論是由許多作者所共同參與的,而且他們可能根本沒有覺察自己的參與。

這是從好多本書中摘要出來的,而不只是一本,因而通常需要用單獨的一張紙來記載。就一個單一主題,把所有相關的陳述和疑問順序而列。

4.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仍然沒用?

以本文為例子,如果讀完本篇文章。

(1)你同意分析閱讀是值得做的。

(2)你接受這些閱讀規則,當作是達到目標的基本要件,你會像我們現在所說的一樣,開始照著閱讀起來。

如果你沒有這麼做,可能並不是你偷懶或太累了,而是你並不真的同意(1)或(2)。

任何實用性的書都不能解決該書所關心的實際問題。一本理論性的作品可以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但是實際的問題卻只能靠行動來解決。

當你的實際問題是如何賺錢謀生時,一本教你如何交朋友或影響別人的書,雖然可能建議你很多事,但卻不能替你解決問題。沒有任何捷徑能解決這個問題,只能靠你自己去賺錢謀生才能解決。


怒馬


閱讀效率的提升等同於閱讀後自我內化的深度,以及對閱讀後自我思維和行動力的改變。

大部分喜歡讀書的人都有一個感悟是讀了很多書卻都沒記住,多年後再拿出曾經閱讀過的一本書發現內容毫無印象,這其實就是我們在閱讀過程中陷入低水平閱讀陷阱,就像聽過了無數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讀書存在升級的潛在力量,通過新舊知識建立聯繫是閱讀升級的不二法門。

科學研究發現,當你看到同一個人出現在另一張照片上時,相同的神經會受到刺激,也就是說我們大腦在看到新照片時,沒有為它開闢新的天地,而是調用舊的記憶,形成新的記憶。

當我們意識到閱讀過程中追求知識的內化,於是我們不再追求速度,反而會放慢速度,花時間去摘錄,去思考,去做很多知識卡片。

想要讓讀書事半功倍,在閱讀前要帶上這幾個問題:作者是用什麼樣的思路去解決這個問題?在這個解決方案背後有沒有我熟悉的知識?我還能把解決方案的原理運用到其他領域嗎?

當你帶著這樣的思路去閱讀一本書,遠比你盲目閱讀10本書所帶來的價值高,這三個問題就是你不斷深入的過程。

閱讀需要抱著兩種心態,一是綠燈思維,二是以慢為快。

瞭解綠燈思維之前先看看它的相對思維紅燈思維。紅燈思維就是一聽到不同的觀點就產生消極反應,準確說聽不進去他人的觀點。

比如在一個場合下,別人在表達自己言論,你不停地打斷,同時在內心為自己觀點尋找證詞予以反駁,甚至通過提高聲音來強迫他人接受你的想法。

而綠燈思維是當你遇到他人提出一個新觀點時,第一反應是:這個觀點一定有用,我應該怎麼用它來幫助自己,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方式。

維茨金在《學習之道》中提出,人們大致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整體理論,一種是激進理論。

整體理論認為人的成功與失敗是與生俱來的,沒有改變的能力,而激進理論認為“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我們踏踏實實努力,就一定會有回報。只要採取正確的方法,新人都有可能成為大師。

紅燈思維本質上也是一種習慣性防衛的心理反應,在心理學中稱為“基本歸因偏差”。

同樣的一個錯誤別人都是人品問題,而自己面對的時候就是外部環境問題。

不得不說習慣性防衛思維會阻礙我們成長。

想要改變這種狀態我們就要明白“我”和“我的觀點/行為”是不一樣的,我的成長來自“我的觀點/行為”的提升和改進,那麼別人的觀點正是我從不同角度獲取知識實現成長和啟發的機會。

對於以慢為快,幾千年留下的金句:書山有路勤為徑,就是最好的理由。

信息化不斷迭代時期,每秒都會產生幾百萬新的信息,越是想要提升快速閱讀的能力,反而越需要下慢功夫。

真正高效的學習一定是建立在知識融匯貫通的基礎上,當你對核心理論知識吃透,那麼運用起來就遊刃有餘了。

就好比我們學習做菜,只有先把刀法練好了,做菜速度和效率才會提高。

將慢功夫用在真問題上,將道理吃透,厚積薄發,以慢為快,才會真正提高閱讀效率的方法,也就是對自我思考和行動更容易踐行的方法。


用戶4998701940


讀書效率反映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讀得快,另一個是讀完能記住而且還弄明白。所以可以從這兩個方面來回答:

第一,提高讀書的速度

現在有一些快速閱讀的方法,比如王者速讀法、10倍影像閱讀法、高效閱讀術等等。這些方法的一些技巧,可以讓你快速吸收一本書的精華,忽略哪些沒有什麼價值的知識。我個人比較推薦一本《王者速讀法》,如果你有時間的話,可以看一下這本書。

它的基本理念:轉變讀書心態,書是死的,人是活的,你是書的皇帝,書要為你服務,這個方法告訴你要30分鐘讀一本書,5分鐘看書的前言和目錄,5分鐘快速翻頁查看書裡面的圖表、標題,剩下20分鐘讀你所關注的重點。這樣就可以快速讀完一本實用類書籍。

第二,讀完書後能記住

我有兩個非常高效的方法可以借鑑。一是讀完之後一定要做筆記,一定要做筆記,一定要做筆記,重要的事說三遍。

一切不做筆記的讀書都是耍流氓。做筆記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再次梳理、以及消化所收集的知識的過程。筆記可以做的非常詳細,但至少一定是一個大綱,能讓你在今後看到筆記的時候,就能夠回憶起書裡面重點講述了哪些知識。

二是一定要多分享。這種分享包括是寫作,也包括與人交流和互動,你在與別人分享的過程當中,一定會讓自己的表達更加結構化,觀點非常清晰,而如何將書裡面的知識變成自己清晰的觀點,這本身就要求你具備強大的歸納、總結、輸出。久而久之就提高了你的讀書效果,讓你讀完之後能夠,記住看得懂。

通過這些方法,絕對可以讓你在3個月內變成一個高效的讀書達人!

作者:千城(管理學博士)
讀書達人(年均300本)
公眾號:千城Slash
讀書行萬里,夢想走千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