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敢犯錯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那些不敢犯錯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來源:米粒媽頻道 ID:MilimaPinDao

那些不敢犯錯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前幾天,看到一條新聞讓我心痛不已。

江蘇句容一名9歲的小男孩,在撞碎了學校的玻璃後,選擇從17樓跳下,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那些不敢犯錯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他在現場留下一封遺書,稚嫩的筆跡,夾雜著拼音和錯別字的一句話,把所有人的心都“砸”出一個大洞。

“nai nai,我前天把學校的bo裡zhuang sui 了,我之到要chen fa,suo以我跳lou了。”

不過才9歲的年齡,不過是撞碎了玻璃而已,為何男孩沒有選擇求助,而是以死謝罪,他的內心該是多麼地絕望和恐懼啊。

恰如一位網友留言所說:

“可以想見這個孩子在家裡肯定是不敢犯錯的,否則怎會如此惶恐不安?甚至不惜以死謝罪。”

到底是經歷了什麼,讓這個小男孩變得不敢犯錯,也不願意求助了?背後的原因,我想和你們一起探討。

01

得不到父母接納的孩子,內心很苦

我身邊曾發生過這樣一件真人真事。

高中的時候,同班的一位女同學戀愛了,和男友非常甜蜜。倆人情不自禁地嚐了禁果,一不小心懷孕了,很不幸的還是宮外孕。

當同學感覺身體不適,送到醫院時被告知需要立即動手術,否則隨時會有生命危險,同學被嚇得說不出話來。然而一聽說手術必須經直系家屬簽字,同學馬上斷然拒絕。

男友十分著急,說自己代為簽字是否可行,得到的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因為那時兩人只是戀愛關係還沒結婚。

可是,同學就是無論如何都不肯給父母打電話,無論大家怎麼勸她,哪怕腹痛難忍到已經蜷縮在地,她也不願撥出號碼聯繫父母。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一邊是不肯聯繫父母過來簽字手術,一邊是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所有人的心都懸在了嗓子眼。

萬幸,最後女孩聯繫上了她的姐姐過來簽字,醫生在無可奈何、免為其難的情況下幫她做了手術,切除了一根輸卵管,一場危急的情況才得以解決。

在性命攸關之際,哪怕是面臨無可預測的大出血、死亡風險,她也不願意告訴父母。。。可以想象,她與父母之間的關係離得有多遠。

多年以後,同學和男友結婚併為人父母,她到如今都不願和父母談起這件事情。

因為在她父母的觀念裡,女孩應該守規矩有體統,讀書時談戀愛已經是他們眼中“敗壞家門”的事。

如今再出了這種事,她腦海中想的只有父母把她打個半死,再無情地把她的尊嚴踐踏得體無完膚的下場。

她曾哭著對我說: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即使是與死神狹路相逢,我寧願自己硬扛,也不願面對父母的眼神與指責。”

多麼令人心疼。

不禁想到北大留美碩士王猛,他不歸家12年,拉黑父母6年,寫過一篇萬字長文來控訴父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父母總是用指責和嘲諷的言語來對待他。

那些不敢犯錯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尤其是當他被同學欺負,回家後本希望迎來媽媽的懷抱,卻換來無情指責:“誰讓你要出去的”,令王猛無助至極,從此關閉自己的心門,也斬斷親子之間的羈絆。

心理學上說:

父母是鏈接孩子和世界的第一扇門。當父母全心全意接納孩子,能給孩子建立最充分的安全感,讓他們有底氣面對成長路上和未知世界的泥濘與荊棘。

如果父母不願意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總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進行批評和指責,孩子就會本能地想逃避父母,不會更不敢求助,只能獨自咀嚼苦澀。

那些不敢犯錯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02

揹負“完美”枷鎖的孩子

一生都不快樂

孩子不敢犯錯,不願犯錯,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們被“完美”的執念所捆綁,無法直麵人生的真實與複雜。

綜藝節目《奇葩說》中,有這樣一個辯題:

“做為家長,如果能給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會按鍵嗎?”

很多父母都說,當然要啦,既然能給孩子更好的起點,又為何要給孩子的人生留下遺憾。

這個論點乍看之下確實沒錯,但仔細一想就能發現,所謂的完美,到底是父母的追求,還是孩子的追求?

父母選擇一鍵定製孩子的完美人生,可否問過孩子的想法呢?

節目中傅首爾的辯詞非常動情,她告誡天下父母:“追求完美,是人生至苦。”

那些不敢犯錯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作為成年人的我們,都能明白這句話的真諦,可是一旦做了父母,我們被焦慮裹挾,害怕孩子會“輸在起跑線”,擔心孩子用盡一生都無法過上我們心目中的“理想人生”。

從而選擇一心盯著孩子的各項發展指標,就會容易忘記初心,當孩子還是個胎兒時,我們曾經拼命祈禱,只要他健康快樂就足夠。

殊不知,走偏了方向的愛與期待,會給孩子的成長蒙上陰霾。

父母希望孩子考第一,再不濟也要門門功課95分以上,所以會在孩子某門功課只考了81分時,對其拳打腳踢再把他丟在高速路口。

那些不敢犯錯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看不見自己孩子的優點和獨特,就會一直打壓孩子,否則孩子會“飄”起來。

那些不敢犯錯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那些不敢犯錯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在部分父母眼中,孩子的眼淚和無助,可以忽略。孩子的失誤或瑕疵,卻絕對不能容忍。

更可怕的是,久而久之,孩子會懷疑自己,被父母的“完美”執念所捆綁,不願面對挫折和失敗。

BBC紀錄片《交換人生》中,私立學校沃明斯特的校長馬克分享了一個很棒的教育理念:

“我們鼓勵孩子去嘗試和害怕,面對自己感到不自在的事情,嘗試但失敗了沒問題,關鍵是重新站起來。”

那些不敢犯錯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是的,失敗並不是只有壞處,瑕疵也並不是只有難堪,當孩子放棄“完美”的執念,去嘗試和冒險,去犯錯和成長,才能感受生命的豐富與無限可能。

03

活出自我的孩子

背後都站著一對“懂事”的父母

前不久,看《我家那閨女》時,我被傅園慧再次圈粉,更忍不住想瘋狂為傅園慧的父母點贊。

有一集是親戚聚餐,傅園慧因為親戚比約定的時間晚到近兩個小時,席間大家又只顧著自己吃飯而不互動,無論傅園慧怎麼積極調動氣氛都不行。

後來傅園慧直接發飆,離開餐桌跑到院子裡玩手機。

那些不敢犯錯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不同於一般父母指責孩子不懂事,傅園慧父母輪番出來勸說,表示自己能夠理解女兒的心情。

而當傅園慧發洩完情緒,又回到桌前調節氣氛,狀態非常舒服。

那些不敢犯錯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我們終於明白,那麼自信開朗的傅園慧,到底是怎麼來的。

尤其是當比賽拿了第二,其他人都感到惋惜甚至會泣不成聲,她會發自內心地爽朗回答:

“我真的很滿意!”

父母的接納和理解,是照亮傅園慧的陽光,令她充滿安全感,敢於安心篤定地做自己,從不為一時的得失而怨天尤人。

就像一位朋友說的那樣:

“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在我遭受校園暴力的時候,在我痛苦無助的時候,只要想到我的爸爸媽媽,我就會重新燃起勇氣。我永遠不會自暴自棄,永遠不會甘於墮落,我會一直好好的活。”

那些不敢犯錯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只有父母願意理解和接納孩子,只有家庭成為孩子的避風港,孩子才能不畏困難挑戰,勇敢去嘗試和冒險。

如果時光能倒流,我真的好想拉著那個9歲男孩的手,抱抱他並告訴他:

“沒有不會犯錯的孩子,也沒有任何一個理由能讓你放棄生命。我們都很愛你。”

與此同時,想借這篇文章告訴全天下父母的是:“有時候,壓死駱駝的,未必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稻草。”

從此刻開始,請好好愛那個“犯錯”的孩子吧,給他溫柔的傾聽和耐心的引導,無論到哪一個年齡,他都需要你的擁抱,更需要你的理解。

作者簡介:作者米粒媽,美國海歸、原500強高管麻麻一枚,專注於科學育兒、親子閱讀、剁手推薦。2-6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頻道 (ID:MilimaPinDao ),0-3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ID:milima666)。

本文為米粒媽原創,首發“米粒媽頻道 ID:MilimaPinDao”,版權歸原創作者米粒媽所有

那些不敢犯錯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延伸閱讀:

親子教育:父母的"智慧"真的很重要!

文|大老師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

父母什麼時候與孩子關係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麼時候與孩子關係不好,對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敗。

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其關鍵在於“定位”。

首先放棄“法官”的角色,開始接受學習做一個“律師”。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問題,便迫不及待地當起了“法官”,這是很危險的。

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父母要用心地影響與教育孩子,不瞭解其內心世界便無從談起。而瞭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呵護其自尊,維護其權利,成為其信賴和尊敬的朋友。

那些不敢犯錯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即父母對待孩子,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瞭解其內心需求,並始終以維護其合法權利為唯一宗旨。

其次,不當“裁判”,學做“拉拉隊”在人生競技場,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

父母既無法替代孩子,也不該自作主張去當“裁判”,而就應給予孩子一種持續良好競技狀態的力量,即“拉拉隊”的力量。

這樣更能幫忙孩子建立自信心,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隊”,既要善於發現和讚美孩子,還要引導孩子正確應對失敗,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戰友。

最後,不要時刻想著當“馴獸師”,要要求自己做一面“鏡子”。

那些不敢犯錯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孩子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戰勝自己,但他們通常只能依據他人的反饋來認識自己,這時父母的“反饋”作用即鏡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馴獸師”,學做“鏡子”,才能幫忙孩子提高自我意識,才能讓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權威”,轉而和父母溝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們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會沒事,若總去撓,卻要很長時間才能好。原因就是人體有必須的自我治癒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會好,施加外力只會適得其反。

教育也是同樣的道理。停下來等一等,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和孩子有效地溝通,不用教育就能解決問題。

那些不敢犯錯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不健康的家庭關係模式:

1、煩丈夫,愛兒子

2、「沒」丈夫,愛兒子

3、 太愚孝,輕妻子

勢必要分離的,不是最愛!要想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系統,必須將夫妻關係置於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不過,我們的文化傳統的確有這樣的傾向:

重親子關係而不重夫妻關係。就彷彿是,夫妻關係只是完成傳宗接代的工具,只是給長輩和晚輩服務的載體。

那些不敢犯錯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但是,不管你多麼敬愛父母,你終究要離開他們,去過你自己的生活。

不管你多麼愛兒女,他們也終究要離開你,去過他們自己的生活,而配偶,才是那個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

並且,為了父母的健康,我們不要太戀父母的某一方,認為自己與他(她)的關係勝於他們的關係。

為了兒女的健康,我們也不要太戀他們,認為自己愛他們勝於愛配偶。

因為最愛的我們都必然是最難割捨。所以勢必要割捨的,不要讓它成為最愛。

那些不敢犯錯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