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演員入鄉隨俗大有講究,馮鞏恰到好處,這幾位卻弄巧成拙

有經驗的相聲演員到外地演出時,總會關注當地的風土人情、語言習慣、熱門話題和流行語彙等,為的是方便與當地觀眾溝通,使自己的節目達到最佳的演出效果。

作者 崔琦

就說祖國寶島臺灣吧,雖然與大陸在歷史文化上同宗同源,但在生活用語上卻大不相同,如我們北京人常說的“地鐵”,臺灣人叫“捷運”;我們說的“盒飯”,臺灣人叫“便當”;我們說“渠道”,臺灣人說“管道”……最不相同的是“窩心”這個詞。一件事辦砸了,或吃虧上當受了委屈又說不出來,我們管這個叫“窩心”;可臺灣人管愜意、溫馨、欣慰、可心叫“窩心”,意思正好相反!如果不瞭解這些,在某些場合用詞不當,弄不好還真成“包袱”了。

1987 年,大連“星海杯”全國相聲大賽,馮鞏和牛群參賽。段子中,馮鞏數落牛群:“你對得起領導對你的培養嗎?你對得起觀眾對你的愛戴嗎?你對得起你……這麼亮的破鞋嗎?”本來,這幾句詞兒到這就完了,在房間排練時也是這麼說的,可到了臺上,在說完這幾句後,馮鞏用大連方言臨時加了一句:“看你這個樣子,膘乎乎的!”

相声演员入乡随俗大有讲究,冯巩恰到好处,这几位却弄巧成拙

“膘乎乎”的意思就是缺心眼兒、半膘子,就是這樣一句入鄉問俗時得到的當地流行的俚語,引得現場觀眾鬨堂大笑! 天津相聲名家李伯祥有一次去內蒙古演出,坐在車裡,別人都在閒聊或“砸掛”,李伯祥卻專注地看著道兩旁的路牌,不時向當地人詢問“這條路叫什麼?”“那條路叫什麼?”當時誰也沒在意,不想當晚演出,他把白天看到的這些街名、地名及著名的字號名稱巧妙地聯綴成一個小“貫口”,親和流暢,娓娓道來,觀眾笑聲、掌聲不斷。

“入鄉問俗”的即興運用,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可也有例外:1981 年,當時我在北京燕京曲藝團與王文林、劉洪沂、康松廣等一行去廣州演出,快開演了,不知哪位出了個主意,說我打聽了,廣州人管“說相聲”叫“講相聲”,咱們得按當地人的習慣說“講相聲”,大夥兒也認為有理。兩個演員上了臺,甲說:“今天我給朋友們講段相聲。”乙說:“誰不會講相聲啊?我講相聲三十多年了。”這時候前排站起兩位觀眾來,一邊說一邊往外走:“人家北京專業演員都說說相聲,這倆人一上來就說講相聲,一看就是業餘的,咱們走吧!”

得,弄巧成拙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