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朱元璋可以一統天下,而曹操不能?

90後女孩打工日記


曹操用人很有一套,但曹操幾個失誤,導致三國分立。一消滅劉表後,對孫吳輕敵,導致赤壁敗走。二後期曹操進取心不夠,導致劉備佔了四川,否則赤壁之戰後等幾年,東吳也可能統一。三曹操多疑不相信下面將領,導致軍隊沒有獨當一面的大將。事必親力親為。四人心不穩,後方多有叛亂。五曹操多用謀,沒有政治綱領,導致人心不齊。元未起義軍群雄四起,到頭來相互殘殺,元軍實力與幾支強大的起義軍相互損耗殞盡,朱元璋的地盤處於中間位置,他善於謀略,見識超群,他在關鍵時刻,總是與強手聯合擊敗對手,實行“廣積糧,緩稱王"的軍事理論,做到不驕不燥,在強勁對手面前演變一出"扮豬吃老虎"的把戲,據史料記載,他曾經利用北邊的元軍,左右挾擊他北面的勁敵,消耗同為起義軍的兄弟,以此壯大自己的實力,他與紅巾軍聯合,又與張士誠聯合,再與陳友諒聯合擊敗徐壽輝,最後剩下他與陳友諒了。可想而知十足的投機份子,他是合作共榮的最大受益者,最後強大了自己的實力,很快 成就了自己的帝王之夢。曹操側不同,是貴族之爭,爭奪者都是文化界的精英,身邊謀士雲集,切不會像元未農民起義軍那樣容易被算計,必竟起義軍的領導者,有勇無謀的居多,都是一些地主加農民武裝,政治覺悟低,很容易上當受騙。曹操的處境麻煩多了,必須一個個征服,諸侯林立,各擁兵自重,都不是省油的燈,只能慢慢的來,結果到死都沒完成大業,只能望天長嘆,生不逢時,下世再來!朱元璋只需要掃清一群群由叫花子組成的烏合之眾就行了,那個時候與其說是爭霸天下,不如說是爭丐幫幫主,因為大家都差不多乞丐出生。曹操要掃平的才是群雄,各路諸侯,軍閥,這些人全是世家大族,有幾百年積累,累世經營,根深蒂固的士族豪門,就是皇帝也要他們支持才能站穩,皇帝換了,他們也能屹立不倒,要搞定這些人難度可想而知。而朱元璋面對的是一個被蒙古人掃蕩過的中國,過去千年形成的宗族和社會階級被全部摧毀,所有一切全部重新洗牌,當然要容易的多。


農村大漢紙


朱元璋和曹操都是無可爭議的英雄人物,有人說曹操是奸雄,是梟雄,但是首先,他是佔一個雄字,他的能力和人格魅力同樣是是頂級的。

按照辯證法慣例,咱們先說相同點,再說不同點。

這兩位英雄的相同點:

個人能力出眾,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班底雄厚,人才濟濟。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少時貧寒,家人飽受苛政饑荒,後從軍反抗暴元,郭子興為其取名朱元璋,意為誅殺元朝暴政的利器。他也確實對得起這個名字,追亡逐北,打得元朝狼狽不堪,不敢南顧。生逢亂世,自強不息,靠著人格魅力和信仰目標凝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才。徐達、常遇春、李文忠、藍玉、劉伯溫、李善長這一個個閃耀史冊的名字早已成為了傳奇。

曹操,字孟德,養祖父是宦官曹騰,漢桓帝時封為費亭侯。父親曹嵩是曹騰養子,漢靈帝時官至太尉。家境優渥,人脈深厚。本身也是才華橫溢,志向遠大。名士許劭給曹操做出了“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的評價。他的一生從出仕開始就是功勳顯赫的一生,陳留舉義旗,會盟伐董卓,兗州降黃巾,封丘敗袁術,下邳誅呂布,官渡破袁紹,南陽收張繡,雍州滅馬騰。鞏固北方的統一政權。麾下同樣是人才濟濟,荀彧、荀攸、賈詡、郭嘉、張遼、徐晃、曹仁、張合具是青史留名的名臣猛將。

二位英雄的不同點:

民心所向、鬥爭對象或者說是當前統治者的政治基礎。

朱元璋的對手是元朝,鬥爭的原因是暴政,鬥爭對手的身份是當時的外族,當時的統治者由於自己的作死和身份,已經完全不得人心,佔社會人口比例極大的漢族人民早就忍無可忍了。朱元璋的軍事行動佔盡天時地利人和。除此之外他還有一批內戰的對象,陳友諒這些義軍領袖也是很難纏的對手。但是最大的對手陳友諒和張士誠,一個心狠手辣,不顧恩情,未成大事就原形畢露;另一個缺乏戰略眼光,格局太小,難以成事。

曹操的對手是割據的諸侯,鬥爭原因是爭奪中原正朔的主導權,鬥爭對手的身份是跟他社會地位一致的各鎮諸侯。比如說最大的競爭對手,劉備和孫權。前者是格局、眼光和人格魅力絲毫不弱於曹操的雄主,手下一樣的人才鼎盛,同時還有著漢室宗親的名頭,要知道當時的大漢朝雖然日薄西山,但是四百年的統治,不是那麼容易被抹去的;後者依長江之險,佔據南方三世。不誇張的說,三者都是雄主,都有著人才濟濟的班底,都有著高於常人的戰略眼光和胸襟策略。可以說,誰問鼎天下都是合情合理的。這種情況下,曹操的壓力是更大的,因為另外兩家沒事還搞個親密合作,一起在曹操邊境搗亂。


雲凱小哥



《不是曹操太弱,而是對手太強》


一、曹操的人才

曹操不能統一天下的主要原因是人才。曹操本身就是十分優秀的人才,他更是知道人才的重要性,曹操起兵之初,人才不足,於是廣收天下名士,慢慢地積蓄力量,與黃巾軍交戰,受降卒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曹操就是吸取黃巾軍中的人才即其精銳者才組成了強大的軍隊。

接著,曹操繼續招賢納士,使自己的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到了建安元年,曹操帳下的文武已經初具規模。他們對於曹魏政權的建立起了極大的作用。文官是以荀彧為首的潁川集團,主要有荀彧、荀攸、郭嘉、鍾繇等;武將是以夏侯氏和曹氏為主的譙沛集團,主要有夏侯淵、夏侯惇、曹仁、曹洪等將。

曹操還吸收了其他地方的人才如程昱、許褚、李典、樂進、徐晃等人才。是他們的才能才有了以後的曹魏。荀彧是曹操前期五大謀士之首,當世人稱王佐之才,曹操評價他說“吾之子房也,由是可見荀彧之才能。他是曹魏集團形成的關鍵人物,荀彧來投直接使整個潁川地區的士人傾向了曹操,這使得曹操集團人才興盛起來。可以說,三國中曹魏勢力最大,它的人才也是最多的。

二、劉備的人才

劉備在軍閥混戰的年代雖然也領過徐州牧,但是始終因人才不濟勢力弱小,只能東奔西走,無法和曹操對抗,直到諸葛亮出山才為劉備制訂了像樣的戰略,那就是《隆中對》,才有了轉機。即便有了諸葛亮這樣的人才,但是與當時其他的割據勢力相比較還有較大的差距,只能依附於劉表,後來又得向孫權求救。到了赤壁之戰後,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了荊州,劉備才改變了這種不利的局面。


劉備佔領了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收降荊州士人,像龐統、馬謖、霍峻等投靠了劉備,形成了劉備勢力中的荊州士人集團。之後劉備攻取了益州,得到了吳懿、李嚴、李恢等益州本土士人,加上馬超帶領的西涼人才來投靠,這些人才相結合,才奠定了蜀漢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劉備起兵於河北,稱雄於西川,他一生走過了中國大半的山河,這一路不僅是劉備的逃亡之路,更是吸收各地人才之路。像他起兵後有關羽、張飛在側,後收北海人孫乾、涿郡人簡雍、常山人趙雲,再加上荊州士人和益州士人,才形成了能對抗曹操的局面。劉備一生累敗於曹操,卻在漢中打了一次勝仗。就是劉備合數州的人才,才打敗了曹操一回。漢中之戰劉備不僅擊殺了夏侯淵就連曹操的援軍也被打敗了,這也就說明了人才的對抗就是兩大割據勢力的對抗,人才的勢均力敵就造成了鼎足之勢。

三、孫權的人才

孫吳政權是一個經歷了孫堅、孫策、孫權父子三人才形成的割據勢力。在孫堅時,就有程普、黃蓋、韓當、祖茂等將追隨。孫堅死後,他的兒子孫策統其眾,有朱治、呂範、孫瑜等人輔佐,孫策招賢納士,勢力迅速發展。公元195,孫策利用會稽募兵的機會得到了五千多的士兵,後破劉繇、敗王朗吞併了江東,在此間就吸收了周泰、張昭、周瑜、太史慈等以後吳國的主幹力量。孫權即位後,不僅吸收江北士人,而且使得江南大姓顧、陸、朱、張等族的傑出人才為他們效命,像顧雍、陸遜皆在此列。這就形成了孫吳的兩個支柱,江北集團和吳地氏族集團。

吳國的人才中有突出貢獻的就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位大都督。周瑜才華出眾,在孫策佔領江東時多出奇謀,後來官至水軍都督,駐守鄱陽防禦劉表。公元208年,在赤壁戰勝了曹操解決了東吳最大的外部危機。

魯肅有長者之風,計謀高人一等,戰略眼光遠大,建立了吳蜀聯盟,成就了三分之勢。呂蒙佔領了荊州,擴大了孫權的地盤,解除了長江上游對東吳的威脅。陸遜擊退了劉備,把蜀國的勢力遏制在了三峽以內。憑藉他們幾個的才能才有了吳國的江山社稷,也是因為他們的才能,才能使江東的孫氏集團能與曹操、劉備爭鋒。


秋姨講歷史


朱元璋能一統天下,而曹操不能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的,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民心所向問題。民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同樣是腐朽的王朝末年,東漢末年的那個歷史背景下,雖有之前的黃巾起義,但是黃巾起義的根基源於對信仰的堅持,沒有廣大的民眾基礎而言。雖然東漢朝廷腐朽,但是人心還是希望能向劉秀那樣來個光武中興,地方勢力很多都是劉姓諸侯,其餘的異性諸侯還是想自己能力挽狂瀾,曹操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也只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再加上曹操集團代表的是士大夫的利益,士族那時候只想著能榮華富貴就好,不想揹負謀朝篡位的名聲。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就是穎川望族代表荀彧,荀家一門都是為曹氏集團經營著,荀彧代表了當時大多數士族對曹操的冀望,他們還是想著曹操有朝一日能一統天下之後能夠還位於獻帝。他們的理念是降曹不降魏。僅僅得知曹操要稱魏王的時候荀彧第一個出來站在曹操的對立面,更何況稱帝了。在這樣的集團內部人心不穩定,外沒有民眾基礎的的情況下曹操又如何能一統天下。而朱元璋時代明顯就沒有這個原因制約。當時的黃河氾濫,淮南瘟疫,民不聊生。元朝又採取暴戾的政策對待這些問題。黃河氾濫主修黃河堤壩本是一件深得民心的事,由於民族思想觀念的不一樣,處理問題的手法也不一樣。導致了‘石人一隻眼,挑斷黃河天下反’紅巾軍起義在全國勢如破竹,民心所向那就是推翻元朝。這這樣的大時代的契機下,朱元璋又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加上千古第一軍師劉伯溫的輔助,自然就水到渠成的統一了天下。

二.種族觀念的原因。東漢王朝還是漢族人的天下,漢人對於朝代的更替沒有鮮明的種族觀,而反觀朱元璋時代卻不同。元朝統治華夏一直被中原人認為是外邦入侵,再加上蒙古人又對當時的人種進行等級劃分,漢人作為金子塔最底層的等級,更是激發了大家的同仇敵愾。驅除韃虜,恢復華夏。是那個時候統一的誓言。這樣的環境下具備了大一統的宏觀條件。

三.對手的原因。三國時代是一個群雄競起,逐鹿中原的璀璨時代。曹操雖然雄才大略,但是他的對手都很強大,征服這些對手耗費了他太多的光陰。窮其一生的精力都沒有一一征討完。其中比較有名的那個四世三公的袁紹就耗費了他一生的精力才得以全部翦滅。像苦心經營三世的江東孫吳,卻終生也沒法翦滅。而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後,各地的紅巾軍都是一些沒有多大謀略的人。僅僅也就陳友諒算個旗鼓相當的對手。

四.對對手的重視程度不同。曹操當時官渡之戰剛滅袁紹主力,然後討伐當時最大的諸侯劉表,這一段時期曹操及其所在的智囊團對對手劉表的研究和重視程度是一致的。所以很快就佔領了荊襄九郡,雖然劉表死了,劉琮投降,是事實。即使劉表不死,劉琮不降,劉表集團也一定是必敗的。因為曹氏集團對對手研究的很透,重視程度很高。兵多將廣的曹操自然能翦滅劉表集團。曹操此時開始膨脹了,然後在沒有對江東的孫吳集團展開研究的情況下,就要與孫權會獵於長江。此時的曹操是盲目的,在不知對手的情況下貿然發動了赤壁之戰。犯了兵家大忌: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不知己不知彼百戰百殆。於是有了歷史上最悲催的檣櫓灰飛煙滅。而此戰之後魏國國力消耗太大。短時間想統一天下,也是萬萬做不到的。赤壁之戰的時候曹操已經很大年紀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可以看出一二。從華容道走的那一刻,三分天下已經定格。如果說當時的官渡之戰是奠定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那麼赤壁之戰為孫劉聯盟埋下了伏筆。赤壁之戰後,曹操又多出了一個強勁對手劉備。江東六郡孫吳苦心經營三代,荊襄九郡吳得四郡,劉備得一郡。而且對手得到的都是靠近長江的富饒之地。有生之年曹操再也難以具備統一天下的條件了。反觀朱元璋時代不同,朱元璋聽從劉伯溫的‘高築牆,廣納糧,緩稱王’建議一直在暗中積蓄力量,時刻對最強的對手陳友諒保持高度重視,統一天下也是大勢所趨。


沉聆笑笑生


朱元璋,元朝乃歷史上著名皇帝,他是一個農民出生,

卻能帶領農民推翻當時的元朝,十五年統一天下,

成為大明王朝開創者,而三國時期的曹操,東漢末年戰亂紛紛,

吳國,魏國,蜀國,形成三足鼎力之勢,最先崛起的是曹操,

實力最強的也是曹操,而且又有軍事才能,可他臨終也未完成統一大業,

甚至連皇帝的稱號,都是在他死後,曹丕為他追封的,

而朱元璋完全白手起家,又沒有背景,全部靠自己實力完成統一的,

為啥朱曹相差之大,原因兩點,在中國歷史上,單憑軍事才能,除李世民無人能於朱元璋相比,

曹操雖有奸雄之稱,但他才能不足以統一天下,

歷史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曾評價曹操,一將之智有餘,萬剩之才不足,

意思就是曹操作為將領的話,才能綽綽有餘,當皇帝還不夠,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出現英雄人物最多的時期,

湧現出一大批,能力很強的謀士和武將,如關羽,張飛,馬超,趙雲,諸葛亮,郭嘉,等等,

所以曹操面對強大的對手,嚴重的阻礙了他統一的步伐,

而元朝,除陳友諒之外,能力出眾的並不算太多,

綜合兩個因素,必須要天時地理人和的結合,強大的實力外加好運,方可統一,表述不周,請諒解。





涼薄青年丶玖壹


這兩位人物可說都是能屈能伸的大人物,以前看電視劇《三國演義》總覺得曹操是壞蛋,朱元璋是個濫殺功臣的白眼狼,都不是什麼好東西。

可是看的多了,聽的多了,理解的層次深刻,不能用好壞評價一個人,這兩位都十分優秀。

曹操一生只做了魏王,挾天子以令諸侯,表面上還是尊奉漢獻帝的。曹操不是不想進皇帝位,是環境不允許,首先當時很多人仍然心向漢朝,連曹操自己手下都有終於漢室的人;如果稱帝首先遭到反對的一定來自集團內部,這不利於對抗南方的吳蜀政權。其次是當時除了曹操還有很多大的軍閥,先先後後在各種混戰中最終剩下三國,任何兩國聯合第三國都吃不消,曹操如果代漢自立的話,正好給了吳蜀攻打魏國的藉口,吳蜀同來打魏國,魏國也是很難兩面開戰。這不利於魏國發展,還不如挾天子以令諸侯好使。最後就是曹操既不稱帝也沒有完成統一全國的任務,因為魏蜀吳三個政權分別得到北方士族地主、蜀地士族地主和吳地士族地主的支持,其中比較強大的魏國也沒有實力一下滅掉吳蜀政權,所以三國時代出現既滅不掉又無法完成統一的三國鼎立的局面;最後等到了司馬懿時代,吳蜀政權的士族地主無心維護原有政權,倒希望國家統一,這樣有統一的國內市場,所以曹魏後期統一吳蜀沒有遭到頑強抵抗,直到司馬氏代魏自立建立晉朝後才徹底統一全國。

朱元璋跟曹操的環境不一樣,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權,但是它的種族歧視政策等各種壓迫已經徹底的喪失了民心,尤其是被壓迫最嚴重的漢族,這更加劇了漢族對蒙元的反抗,天才人物朱元璋看到了這種形勢可以利用,順勢舉起排蒙興漢的大旗,當時都是草莽出身的英雄,誰都不是世家大族,沒有根深蒂固的勢力,按現在的話說都是暴發戶,誰的兵法策略戰術厲害誰就會勝出。最後朱元璋掃出群雄把蒙元趕回了草原,民心可用,蒙元時代就是統一的,經過混戰朱元璋又沒有遇到實力相當的對手,統一全國也就很自然了。


過去即歷史


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天時暫且不說合不合適。地利方面,相對於吳有長江天險,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蜀道之險,曹操是不佔優勢的。人和方面,民心有向劉家傾斜的傾向,加之曹操有孫劉兩家勁敵,自己的實力確實沒有達到鼎立於三足的地步。朱元璋順天時民心,作戰也漂亮,所以勝了。


影子和你gvsgjt


曹操的敵人是:諸葛亮,趙雲,周瑜,魯肅等等歷史上都非常有名的謀士、將軍。

朱元璋的敵人是什麼?陳友諒?陳友諒其實是有本事,可是同樣名震歷史的劉伯溫,李善長是他的謀士。名將,忠臣更是長江波浪,比起陳友諒幾個確實有優勢非常多。

至於後期的張士誠,北元之輩都沒什麼好說的了。


辰巳I


朱元璋遇到元朝無能江山,張士誠陳友諒也不是朱元璋對手,明一統天下。曹操遇到劉備孫權兩大對手,曹操赤壁大戰成功可以一統天下,可惜失敗。


曾憲偉108309336


這就應了那句話,生不逢時!朱元璋之所以能滅元建立明朝,是因為當時元朝氣數已盡,真正能阻止朱元璋一統天下的人沒有。再加上當時政治混亂,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這也是時勢造英雄的最好時機,朱元璋這是順時勢,順民心,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但是曹操雖然也有傑出才能,但是當時各路諸侯並起,最後最強悍的對手有蜀國劉備,還有孫權,他們兩個人手下也是豪傑滿員,不論文官還是武將,也都是對外虎視眈眈!這也嚴重阻礙了曹操統一天下的道路,最終形成三國鼎立之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