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這是一種格局

《道德經》:懂得捨棄和給予,才有更大的回報。

《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這是一種格局

很多人都知道,當一個人懂得捨棄和給予的時候,自己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反而會獲得的更多。很多人剛開始看這句話的時候很難理解,為什麼給別人了自己還能獲得呢?其實這裡所說的給別人的東西或許只是在物質層面上的給予,但是,自己在精神層面上卻上了一個臺階,這是自己所獲得的一個回報,同時,你在施予別人的時候,能贏得別人的尊重,這也是一個回報。

比如說,在《道德經》中,老子認為大道的智慧就是那種養育了萬物,生出萬物,卻沒有向萬物索要回報,但是萬物同時都會歸順於他,這樣一個規律這也是我們所說的給予也會是一種回報。

《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這是一種格局

在《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句話的意思就說,聖人沒有私自收藏,他儘量會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富有。他儘量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天的法則是立於眾人而不妄加傷害,聖人的法則是施惠於眾人,但是卻沒有和眾人去爭奪。

在這一句話中,蘊含的就是《道德經》中所說的舍與得的智慧,在舍與得之間,體現的是一個人的品德高度。體現的也是一個人的格局,通常目鼠目寸光之人,他一定不捨得給予。因為在他的眼裡,絲毫利益都要佔為己有,更不要說無私的去奉獻了。而那些格局更高大的人,他們一定是在為人處事之間體現出來這樣一種哲理和智慧,懂得捨棄在另一個角度,換來回報。

《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這是一種格局

就像在這一句: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這也是一種智慧的存在,在這一句話中,他是用了一個事情來舉例子,他舉出的是人類的這樣一個例子。他說蒼茫的天地之間,人就像是大海的魚一樣,成群結隊的大小不一,我們就如同大海中的一個小魚一樣渺茫。

我們要面對著被強大的對手吞噬,我們也要面對這成長和衰老,其實這一切仔細想來,真的是很震撼的一件事情。在這些美麗的事物,之間,我們需要面對的東西都很多,我們也享受著很多的給予。

《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這是一種格局

比如說,我們作為人類,也享受著地球帶給我們的美好,它帶給我們的有風景,水和食物,也沒有去傷害我們,默默的奉獻者,也沒有要求我們去回報。正是這樣一種舍與得的智慧,沒有慾望,沒有要求回報,就是這樣的一種格局,是真正值得我們去學習的,這也是道德經中大道的一種智慧。

我們舉一個反面的例子,在生活中有一些人特別的小氣,心胸狹窄。他在和別人為人處事的時候,無論付出什麼,都想要馬上得到回報,這樣的人通常是沒有什麼好的人緣。

《道德經》:天之道,利而不害,這是一種格局

還有一種人,他在工作的時候,對於所付出的努力,今天付出,今天就想得到回報。這樣的人通常面對創業的時候也不會有什麼好的結果。因為都是格局太小,我們應該增長自己的智慧,讓自己擁有更大的胸懷,就像《道德經》中強調的大道的智慧一樣。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您對於《道德經》的這樣一種智慧怎麼理解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