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與清朝哪個更讓人恨?

紅花綠林


這個問題明顯就是在拉仇恨嘛。首先明朝和清朝都是我國古代的封建王朝,都有著一定的歷史侷限性,用恨這個字來評價一個朝代難免有些片面,一千個觀眾心中,有一千個阿姆雷特,本來就是重口難調,但是如果從歷史發展來看,小編認為還是清朝的貢獻要大一些。

一、開疆拓土,奠定今天的版圖

明朝建國初期尤其是經過,朱元璋、朱棣兩代帝王的開拓,使得明朝的疆域一度達到1000萬平方公里,可以說幅隕之廣,遠邁漢唐。但是,從朱棣去世之後,明朝的疆域就大幅收縮,先是明宣宗,撤銷奴兒干都司,之後又從越南撤軍,承認越南獨立,再到明英宗土木堡之變,明朝軍事一蹶不振,蒙古等邊境少數民族,大量內侵,可以說從明宣宗以後,明朝的疆域範圍和影響力在逐步的減少,最後使得明朝的疆域只維持在兩京十三省這一範圍。如果我們對從秦至明的疆域地圖進行對比的話,就不難發現,從漢到明除了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以外,餘下的中原大一統王朝,無論是強漢還是盛唐,其實力強盛的時候,都可以開疆拓土,封狼居胥,疆域版圖擴大,但是一旦其實力衰弱,其疆域就會大幅縮水,領土基本維持在秦統一天下時期的這個範圍。這可以說是歷代中原王朝的通病,明朝自然也不能免俗。但是清朝從順治入關統一兩京十三省的明朝故地,到康熙親征噶爾丹,再到雍正平定青海叛亂,順勢進駐西藏,到最後乾隆一鼓作氣收復新疆,可以說清朝祖孫四代一直在開疆拓土,最終奠定了今天版圖的雛形。

二、開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奠定中華民族的雛形

雖然朱元璋、朱棣兩父子實行了一些開明的民族政策,例如蒙古人可以當官、參軍等,但是歸根究底明朝的民族政策與除元朝以外歷代的民族政策別無二致,都是以羈縻統治為主,民族間很難進行融合。而清朝從努爾哈赤開始就主動和蒙古聯姻,這一政策一直延續到清末。清朝對蒙古、西藏、青海等邊疆地區一方面對其當地領袖,大家冊封,一方面派遣中央官員加以管理,把地方行政大權牢牢的掌握在中央手中,正是由於清朝包容的民族政策才使得在清末列強瓜分中國的時候,清朝依然可以保持大致疆域的原因,其他少數民族地區,並沒有因為清朝的衰弱,而脫離清朝,正是由於強大的凝聚力與認同感的作用。此時的清朝皇帝不只是漢人的天子,更是蒙古人的大汗,更是西藏、青海的法王。民國時期中央官員進入西藏,藏民高呼安班,安班在藏語裡是提昂將貴人的意思,也是藏民之前對駐藏大臣的稱呼。

三、強大的軍事實力,保證了社會的長期安定

現在在大眾的眼中清朝都是一副軟弱無能,軍事廢柴,任人欺負的樣子,但是這種情況基本發生在1840年以後,從清朝入關到1840年以前長達200年的時間裡,清朝的軍事表現可以說是可圈可點,軍事實力頗為強大。上文中已經提過清朝祖孫四代一直在開疆拓土,試問沒有搶的軍事實力做後盾,開疆拓土從何談起?即便實在內憂外患的清末,清朝依然可以收復新疆,也可以從側面證明,清朝的軍事實力在面對內憂是沒有問題的。由於從康熙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到太平天國起義200年間沒有發生大的戰爭,加上這一時期清朝的戰爭主要集中在邊境地區,中原內地基本沒有影響。社會長期安定,經濟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反觀明朝,朱元璋、朱棣以後,明朝的軍事戰略就從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禦,在北面要面對蒙古的威脅,東南要面對倭寇的入侵,西部要應付吐魯番汗國,可以說有明一朝都要面對外部極大地軍事壓力。


小川說史


我是漢人,我最討厭明朝,在那個技術發展的年代,不重視工商業,不重視火器發展,到了滅國還用著落後歐洲百年的三眼銃,而且火繩槍都是從日本引進的,而且明朝從頭腐敗到了根,連抗倭總司令胡宗憲都腐敗,還不如國土狹小的南宋有錢,相反清朝皇帝勵精圖治,淘汰了三眼銃,火繩槍成為制式裝備,收復了中華幾百年丟失的土地,就算到了後期道光帝為了節約開支連給太后過生日的豬都不捨得殺,咸豐帝支持洋務運動,打壓太平天國和捻軍,收復新疆,扶住了搖搖欲墜的華夏,光緒帝為了救國不惜把國家大權交給維新派……這些古今未有的壯舉在一個被帝國主義統治的時代能站穩腳跟已經是很不錯了!那些人(主要是漢人)為了自己的臉面唾罵非自己民族的皇帝真是恆古奇談啊!還把明朝吹上了天,這等偽愛國者還是多數的,難道只有漢人統治中華才是正道?


金坷垃銀坷垃


我相信大部分人是恨清朝的,朕史也不例外。最近,還在看中國近代史,正好看到清朝了。不是我恨他,連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國近代史》當中毫不留情的批評清朝。

說實在的清朝入主中原,真的是見了大便宜。清軍入關,不費一兵一卒,就成了中國的主人。呂思勉先生說,滿洲兵力極其強悍,居住北方一隅,能抵抗天下之兵。但是,清軍入關以後,戰鬥力急速下滑。下滑到什麼程度,估計沒人猜得到。皇太極在位的時候,就說過: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的八旗子弟,聽說努爾哈赤出征或者打獵,人人爭先恐後。而現在,很多人推脫妻子有病或者家裡有事情。而清軍入關以後,江南川陝地區,都是投降的將領平定下來的。三番叛亂的時候,清兵在荊州駐軍八年等到吳三桂病死了,三軍無首內部叛亂,清軍才將叛亂平息。

康熙的時候,所謂收復臺灣,全是漢人的功勞。比如與俄國的雅克薩之戰,俄軍遭遇瘟疫,簡直是神助攻,幫了清軍不少的忙。乾隆平定大小金川,金川國土不過千里,人口不到五萬,清軍卻打了五年,花了7000萬兩銀子。但是,在對越南和緬甸作戰的時候,一次都沒有勝利過,可見清軍入關後的戰鬥力,水分非常重,實力並不強。清朝後期,八旗兵就是一群老爺兵,毫無戰鬥力。呂思勉先生譏諷乾隆說,他以十全武功自誇,可謂厚顏無恥,簡直就是一個笑話。

再說,清朝從鴉片戰爭以後,一直被列強吊打。幾乎沒有打過一次勝仗,接二連三的割地賠款。尤其是被小日本揍,割地賠款。在甲午戰爭後,日本佔領中國東北和臺灣,並將朝鮮也合併了。在那時,日本從中國和朝鮮掠奪大量資源,加上清政府的賠款,日本正好用那些賠款來做軍費,掠奪來的資源造武器,以此來侵略中國。想到這裡,是不是很生氣。滿清誤我中華三百年,有誰反對的嗎?我不相信還有人不恨滿清的。


謀士說


“靜yeS”認為是明朝。

作為中國最後兩個大一統王朝,明朝和清朝都享國將近三百年,都進行了較為深刻的改革,都進行了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但明朝和清朝也有很多地方不同,這導致了明清在今天的評價大相徑庭。

作為兩個滅亡的王朝,毫無疑問二者都招人恨,否則他們不會被推翻,最終走入歷史的故紙堆。但二者相比,明朝的招恨程度顯然更深!理由如下:

1、歷史大倒退。很多網友認為清朝的建立是歷史的大倒退,從熱兵器時代又回到冷兵器時代云云,但這相比於明朝,則是小巫見大巫罷了。朱元璋作為草根出身的皇帝,雖然為中國貴族階層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但先天的格侷限制,讓他不可能像宋元時代的人民一樣包容四海,那麼他所建立的明朝也就自然而然成為一個封閉內向的王朝。出於對蒙元的深仇大恨,蒙元時代的各項國策都被新興的明朝刻意迴避。中國自宋朝之後商業發展逐漸超越農業成為經濟的重要支柱,元朝繼承這一國策,中國開始大規模走向海洋,中國成為名符其實的海上強國,而這一切,在朱元璋時代都戛然而止了。明朝主動退出海洋,重拾農業,在陸地上大規模修築長城,將自己故步自封在一個面積達幾百萬平方公里的“牢籠”裡,這一政策被清朝繼承,中國的閉關鎖國終於覆水難收;

2、內鬥永不休。這是導致明朝崩潰,清朝趁虛而入的最關鍵因素。縱然是小冰期來臨,縱然是內憂外患不止,但凡是明朝廷內部內鬥消弭的,明朝都可以取得戰爭的勝利。如嚴黨胡宗憲和戚繼光俞大猷抗倭成功,魏忠賢放任袁崇煥取得寧遠大捷。但是鬥爭終歸是明朝後期的主旋律,從東林黨開始,明朝的黨爭終於一發不可收拾。直到李自成攻陷北京,清朝趁火打劫,苟延在江南的南明諸王還在為誰繼承正統內訌不休,終於被清朝各個擊破。

3、領土拱手送。今天的我們說起清朝後期的割地賠款,無不咬牙切齒,痛罵清朝而後快。繼而掀起了對明朝的無限崇拜,於是有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偉大形象。然而現實呢,本人從不認為割地賠款是個光榮和值得稱道的事,但是這客觀上保留了統治的核心區域,也使得封建王朝能夠苟延殘喘更久的事件,這對於社會穩定意義是重大的。明朝的氣節值得稱道,但是稱道之後呢,領土從朱元璋時代的900多萬平方公里最後到崇禎時代的漢地十八省350多萬平方公里。明朝從沒有和外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他們是主動放棄,在敵人還未到來時已經收縮到長城一線,因此他們形象是光輝的。加上最後的氣節,明朝終於轟然倒塌。

著名歷史學者胡適曾對自己的學生說:“學習古代史,建議學習《明史》,因為《明史》是中國26個王朝中最典型的一個。”何為典型?在明朝身上就能看到中國社會發展的大致脈絡,可見明朝在封建王朝營造中措施的登峰造極。

歡迎各位網友批評指正!

我是“靜yeS”,歡迎關注!讀史使人明智,期待與君一起探討精彩的歷史!


靜夜史


我是荒野歷史,開宗明義:從國家存亡的的層面上講清朝比明朝做得好!雖然如此但我還是恨清朝。

為什麼說清朝比明朝做得好呢?我們試想一下,如果當時八國聯軍侵華列強們兵臨北京城,慈禧和光緒像不願意作出任何妥協的崇禎皇帝自殺或是同侵略者們死磕。最終結果只會有一個,那就是像明朝一樣被滅國!明朝被滅還好,算是內戰國家還在自己人手裡。清朝就不一樣了,這要是被滅國那中國就真的萬劫不復了!


首先以英美日法德俄意奧為首的八國列強早就有想瓜分中國的打算,甚至為此不惜互相大打出手。慈禧一行人如果不選擇外逃,清王朝政治核心必定被摧毀屆時整個封建體制土崩瓦解。為了更好地統治中國,列強們會扶持新的中央傀儡朝廷,隨之而來的便是殖民統治長此以往中國無任何翻身的機會!

慈禧出逃保存了清政府政治核心,不至於讓中國突然滅亡。也算是一次明智之舉,因為當時沒有比清政府更好的更替政權,慈禧自保也就等同於保衛了中國!當然這種當時是遭到後人唾棄的,等到袁世凱北洋新軍的出現才有了能替代清政府更好的政權,此時大清和平退位再一次避免了中國人民的災難。實現了歷史首個兵不血刃的改朝換代!清朝無能是事實,然而他也曾努力地反抗過,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甲午海戰!清政府都有作出過反抗,然而落後的制服落後的軍備落後的思想,讓整個國家好似陷入一攤淤泥舉步維艱。洋務運動、公車上書、百日維新這些都是他們勵精圖治的行跡!



然而我還是要恨他,畢竟明朝是最後一個漢人王朝!而清朝是滿人接管中國他卻沒有保護好這裡,讓中國遭受史上未有的巨大恥辱,極大地打擊了民族自尊心!


明清二朝,你更喜歡哪一個朝代呢?歡迎下方討論。


荒野歷史


當然,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說是清朝吧。

我們恨清朝,不是因為它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而是因為它作為中國最後一個王朝,統治者們很不爭氣,黑暗反動,喪權辱國,導致中國在世界其他主要國家大跨步的前進的同時卻在倒退,以至於中華民族遭受了無數的黑暗時刻,一直到了新中國建立才看到了光明。


而相對而言,明朝從朱元璋建立後,提倡的是民族平等,做的是揚國威於四方,雖然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但其整體是開放的,向前的,明朝有著史無前例的對外交流,富貴人家家裡都是有著西洋玩意兒,並且明朝的言論比較自由,整個社會都是比較開化的。明朝奉行的是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的政策,可以說是不管勝也好,敗也好,就是一個強硬曾策,就算到了最後明朝快滅亡了也沒有改變過。

更重要的是,明朝在對外交往中,從來沒有過什麼喪權辱國的事情發生。

當然,明朝也是有缺點的,甚至來說還很多,就比如說明朝的土地政策以及稅收政策導致了其最終的滅亡,還有明朝前期開始的海禁政策。


而清朝則不一樣,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它從入關開始就進行了對漢族的屠殺,通過剃髮易服打擊了漢族的精神,摧毀了較多對它不利的中華文明,以八旗凌駕於國家之上,形成了,皇帝,貴族,八旗,官員,百姓這樣的塔式政權,所謂的平等十分不到位,而且被嚴重誇大的康熙也不過是打了幾場內戰而已,這種形式的內戰,恐怕朱元璋比康熙做的多多了,清朝的文字獄限制了文化的發展,人們不敢說話,不敢思考,同時清朝也開始了禁海政策,這樣中國開始全面的落後於世界,失去了迎頭趕上的機會。

如果這些還能忍受的話,清朝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其對內內行,對外外行的戰爭了,從雅克薩開始,勝的太少,敗的太多,一打就簽約,一打就割地真是“勝也割敗也割是國就割,東也賠西也賠天下都賠”將中國生生的打成了超級弱國。

清朝有一定的優點,就是維護鞏固以及收復了自戰國時期到明朝就屬於中國的新疆,西藏,蒙古等地,或許這也是他們願意割地的理由吧。


有清一朝,雖然身處所謂“三千年之變局”有些人可以將其落後的原因推給明朝,說是自明朝開始就已經落後了,但事實上清朝的落後是自找的,因為同時期的歐洲國家,都能完成從封建制到資本主義的轉變,發生了工業革命,所謂別人都能變,你卻在看著別人變,還怪別人欺負你,怪誰?這不得不聯繫到統治者們的目光短淺把。


關河南望


明朝和清朝都是封建王朝,都有其自身的侷限性,無論怎麼看,這兩個朝代都不應該恨!

從朱元璋建立大明朝開始,中國歷史的進程明顯被加快,主要體現就是商人階級真正開始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因為明朝對於商業的管控,其實繼承了宋朝時期的制度,而且在治理方面,明朝則在宋朝的基礎上,進行了集權。

明朝是一個強大的集權王朝,集權自宋朝開始,到明朝趨於成熟,到了清朝則是到達了頂峰。

由於集權的存在,所以明朝這個朝代不同於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在明史記載中的那些不堪事,其實都是集權過程中的一些反應罷了。

朱元璋誅殺胡惟庸,最後卻將宰相制度廢除,可想而知朱元璋對於集權,可謂是煞費苦心。

明朝的侷限性也就產生,這種侷限性後來又被清朝繼承。

清朝入關之前,其實就已經在主動漢化,不斷學習漢人的文化和典籍,連制度也是照搬。

至於為何會如此,那是因為在努爾哈赤歸順大明的時期裡,親眼看到了漢人文化之深遠,自認為無法匹敵。

所以才會留下一句“我們學了漢人幾百年,這才能夠打進關”。

清朝同明朝,制度極其相似,基本都是繼承的關係。就連錦衣衛這樣的機構,清朝也有存在。

不過清朝也有一些是明朝沒有的,那就是“文字獄”和八股文,也就是思想禁錮。

然而在宋朝的時候,其實儒家思想就已經產生了扭曲,變為了輕“格物”,也就是此時的士子們,都是忙著讀書考取功名。

從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其實中國歷史就走進了死衚衕,儒家思想中的一些修身道義,被統治者所利用。

就說為何當時輕視商人,不就是因為儒家思想中,商人是無道義,追逐利益,有私慾雜念的人。

正是因為如此,儒家思想推廣之下,才能保證人人都嚴於律己,排除心中的貪婪私慾。

反觀西方,他們歷史的發展,其實就是商人貪婪所推動,歷次皆是如此。

我不知道遏止貪婪到底對不對,但是我依舊是認為,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不應該恨,畢竟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這種侷限性之下,我們能反思的是我們如今又做的如何?會不會千年之後,被後人憎恨?


小司馬遷論史


雖然明朝是一個比較荒誕的朝代。出過木匠皇帝,道士皇帝,喜歡大媽皇帝,但是歸根到底是漢人朝廷。



因為清朝不是漢人的朝廷,所以大家不喜歡清朝喜歡明朝還有清楚的三大弊政,包括替發令圈地與逃人法。今天就拋開所謂的民族情感。來比較一下清朝和明朝。



大英帝國稱霸世界的開始。當時中國正處於乾隆盛世就在此時,中西方的差距,開始了。

對決西班牙無敵艦隊之戰,英國開啟了大英帝國的時代,而此時乾隆。自稱十全老人卻是一個剛愎自用,太驕傲,太奢華的皇帝。做一個皇帝,他達到了人生的巔峰,但絕不是國家的盛世。康乾盛世背後隱藏著深刻的國家危機。

龍打了那麼多仗,自稱十全武功。自己覺得很牛這種十全武功和漢武帝時代的開疆拓土。簡直就是相形見著與同時期大英帝國的擴張,更沒法比。乾隆的十全武功,須用銀子堆起來的。歷年國庫虧空的非常厲害,自康,雍以來的積累的,都被他花完了,一點都沒有留給後世子孫。



我要本是中國人發明火槍頭火炮都是中國人發明的。清朝不重視火器重視,起碼的傳統一,直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兵臨城下,才把徹底打醒。

清朝雖然很大,臨海,但本質上卻是個內陸國家。到她的開放程度不如明朝,再吸收文明的方面更是不如明吵,甚至差的很多。明朝在中後期也有海禁,明朝的海軍只是針對於倭寇和海盜。而清朝,因為是不太關注嗨外貿易,認為只要沾上含商業就不是什麼好事兒,所以清政府對這種紅商業貿易是根本的輕視。


章魚雜談


樓主提問的問題很有情感色彩,明朝與清朝哪個更招人恨,我覺得應該看站在什麼位置來分析這個問題。

讓我們乘坐時光機回到那個時代,面對滿清統治者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剃髮令以及文字獄等政策,我想沒有一個漢人不對此咬牙切齒。但作為當時的一個建州女真人,明朝政府採取的民族政策對其的壓迫與殘害,才有了後來清太祖努爾哈赤對明朝統治者發出了“十大恨”的戰爭怒吼。

人都有喜好,但面對歷史我們應該盡最大的努力去客觀的評判先人們的對與錯,作為後世者我們的情感色彩在“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的前提下是不鮮明的,與其說於哪個朝代更招人恨,不如說哪個朝代更先進、更開放。


下面從政治、經濟、民生、文化等方面探討下明清兩個朝代的優與劣。

  1. 政治方面。

明清兩朝都奉行封建君主專制的獨斷統治,明朝在明成祖朱棣即位後,選拔翰林學士入文淵閣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參與機務,批答奏章,正式確立內閣制度。

官員的奏章交至內閣,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由閣臣寫出處理意見,後交於皇帝進行批示,稱為條旨。認可的地方用硃砂筆劃紅線,即批紅,由司禮監掌印太監擔任。

內閣制的優點:履行了部分宰相的權利,其會議制度使皇權受到牽制,一定程度的避免了皇帝的獨裁統治,官員的遷任相對也較為公開。明朝皇帝多昏庸,即使萬曆皇帝30年不上朝,國家機器依舊能夠正常運轉,

缺點:形成了朋黨之爭,也給宦官專權提供了土壤,這直接導致了明朝後期出現了以東林學社為首的東林黨與魏忠賢為首的閹黨的相互傾軋,說白就是權利的爭奪。導致明朝國力多消耗於黨爭之中。

清朝可以說是封建時代中央集權統治的最巔峰,清軍入關前的議政制度就是所謂的“八王議政”,名字聽起來很響亮,其實就是幾個村長在商量事兒。入關後才有了“清承明制” ,但清朝也有自己的創新與發展。由明朝文淵閣不同的是,清朝在雍正七年成立了軍機處 ,軍機處總攬軍、政大權,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聽起來很唬人,其實完全置於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於皇帝的私人秘書處,基本就是發發郵件,安排一下行程啥的。大事小情都是皇帝一個人處理,所以清朝的皇帝比明朝的皇帝要勤勉的多,但清朝皇帝就算渾身是鐵又能打幾根釘呢?

這兩者相比較一下,首先從軍機處和以往的內閣的職能出發,內閣是具有自主處理事務的權力;而軍機處完全是秉承皇帝意志的機構。其次從人員品級,內閣成員是高級官吏才能充任的;軍機處成員完全是皇帝簡拔的。再次從性質來看,內閣是政府機構的正常組成部分;軍機處是類似於皇帝私人秘書處的性質最後從辦公地點來看,軍機處的辦公地點比內閣更加接近皇帝的辦公地點,說明了皇帝控制力的加強。

所以呢,個人認為明朝的內閣制更先進一些,所以明朝這方面佔優。


2.經濟民生方面

明朝經濟總量佔世界45%,清朝約佔30%。這說的還只是量,如果,涉及到質(科技、文化、思想等),那滿清和明朝更是不可同日而語了。明末崇禎年間,中國耕地總數783萬頃。而順治16年,中國耕地總數是549萬頃。乾隆31年,達到741萬頃,才接近明末,在生產力底下的封建時代,耕地的數量是最能直接反映出經濟實力了吧。明代中後期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與歐洲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意大利基本處於同一時期,但當時的意大利連國家的統一還沒有完成。

明末,傳教士利瑪竇的《中國札記》這樣記載中國:這裡物質生產極大豐富,無所不有,糖比歐洲白,布比歐洲精美… …人們衣飾華美,風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禮,談吐文雅。而乾隆時來訪的英國使者馬戛爾尼則說: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 …很多人沒有衣服穿… …軍隊象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 這就是被一些人鼓吹的康乾盛世。

有人拿明晚期的土地兼併說事,幾乎每個朝代的晚期最大的社會矛盾基本上都是土地兼併嚴重,耕地是封建社會唯一的生產資料,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跟現在想方設法的賺錢是一個道理。這是社會制度和歷史的侷限性造成的,不能單純的說只是明朝獨有的原罪。清朝更狠,直接跑馬圈地,方式也更野蠻,也更不要臉。

3.文化方面

雖然明清兩朝在文化思想方面都力挺朱程理學,科考也都是“八股文”,但明代出了一位王陽明,這就完全足以吊打清朝了。更別說科技了,明朝的科技成就不亞於同時代西方文藝復興時期。《農政全書》是結合了 東西方農業成就的經典著作,《本草綱目》是中國具有世界影響的醫學寶奠。《天工開物》則是集中國手工業成就大成者。明朝科學家裡出現瞭如徐光啟一 類的開明人物,翻譯了歐洲數學著作《幾何原本》。此外,明朝還吸收西方天文學,修訂了曆法,製造出中國第一架天文望遠鏡。西方傳教士湯若望在明朝宮廷 為官,為中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連崇禎皇帝對他都非常敬重。

至於清朝,雖然有一位自詡“學貫中西”的康熙,可整個清朝二百六十餘年可有留下一項具有影響力的科技成就呢?有人說了,乾隆編了一部可昭日月的《四庫全書》,我不否定其積極的意義,但為了進一步禁錮人們的思想,粉飾自己統治的合法性,乾隆在修編《四庫全書》時查繳所謂的禁書竟達三千多種,十五萬部還多,焚燬的圖書超過七十萬部。康熙、乾隆時期的文字獄更是駭人聽聞,莊家修明史,殺。一個瘋子,一句瘋言,殺。用了古稀老人的稱號,也殺!看看晚晴發生的歷史事實,愚昧,麻木,奴性,扭曲伴隨著整個近代的中國。

本來想客觀的評價明清兩朝的優與劣,但寫著寫著發現命題太大,駕馭不了,而且也個人情感也越來越控制不住,沒辦法誰讓我是一個喜歡歷史的漢族人~


電影大蔥


近年來在網絡上關於明清兩朝的對比而引發的爭議越來越多,不管是捧明殺清,還是捧清殺明都會招來很多網友的詰責謾罵,所以作為一個並不專業的歷史愛好者,下面我只說一說我所瞭解的這兩個朝代的功與過,至於哪個朝代更讓人恨,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為了不引起無謂的爭執,在這裡我也不表明自己的態度了吧!

按照時間先後,我先說說明朝,明朝的功在於:

一,推翻了暴元政權,使得漢人從蒙古人的殘暴統治中解脫出來,恢復了漢家文化。

二,制度上,廢除丞相制創立內閣制,這也是明朝後期為什麼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國家機器還能正常運轉,享國二百七十多年的原因。明朝的另一大特點是宦官制度,由於內閣制的存在,使得明朝後期皇帝對朝政多有懈怠,再加上皇帝為了制約內閣的權利,便加強了明初設立的司禮監的權利和地位,宦官可以代替皇帝批紅,於是從明宣宗起,明朝最大的政治特色形成了,內閣代替皇帝對國家決策進行“票擬”,就是起草意見。司禮監秉筆太監代替皇帝“批紅”,即將內閣呈上來的“票擬”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則用紅筆簽字表示同意,然後再轉交給司禮監掌印太監,掌印太監同意則蓋上印章,“票擬”就成了國家正式文件可以下發各地,在全國實行了。毫無疑問明朝皇帝是歷代王朝裡日子過的最舒服的,而這種內閣制相比於後面的清朝內閣制有本質上的區別,也先進的多,雖然清朝統治者宣稱清承明制,但仔細瞭解兩個朝代的內閣制的作用後,會發現清朝的內閣基本沒有什麼權利了,尤其是雍正時期軍機處的設立,內閣更是成了一個擺設。

三,軍事方面,明初永樂年間,設立了專門掌管,研究火器的部隊——神機營。開啟了世界上火器部隊的先河,從此之後,火器在明朝得到了快速發展,像三眼銃,四眼銃,佛朗機,紅夷大炮,十眼銃,集束火箭等各樣式,各種類的火器層出不窮,伴隨火器發展的是戰場上對火器配置,運用的先進戰術的發明,明成祖親征漠北時,便提出了“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的先進作戰原則,在以後的戰爭中,火器部隊成了戰場不可或缺的力量,並且明朝是一個比較有骨氣的王朝,借用網友們對明朝皇帝的評價是“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縱觀明朝的對外戰爭,基本是勝多敗少,像明初的北征蒙古,後期的東南抗倭,萬曆三大徵。

四,文化方面,文學界普遍認同的一種說法是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首先明朝小說盛極一時這是毫無疑問的,四大名著裡有三部是出自明朝,還有三言兩拍,金瓶梅等其他類型的小說,而清朝的小說作品除了紅樓夢和儒林外史,聊齋志異(蒲松齡生活在晚明到清初,按理不應該算嚴格意義上的清朝小說),貌似再沒有多少有影響力的小說作品,而且集中創作在乾隆時期,其次明朝在繼承宋朝理學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了很多學派,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學派當屬陽明心學,並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思想家如王陽明,李贄,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這些思想家提出的致良知,批判重農抑商的政策,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思想符合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是明朝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雙重作用下的一種積極的思想體現(在這裡插一句,縱觀古今內外的歷史,經濟與思想的高度發展必然會帶來制度的改革,像西方的啟蒙運動伴隨著工業革命同步進行,資本主義由此興起。所以很多學者認為,如果明朝沒有滅亡,中國很有可能也會和西方一樣進入君主立憲時期),還有明初編纂的《永樂大典》,中後期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天工開物》等著作,都是當時全國乃至世界上在各自領域裡最有影響力的教材書籍。反觀清朝,由於閉關鎖國政策和對漢文化的閹割,導致乾隆以後再難出現具有影響力的名家,名著。

五,經濟方面,明初鄭和下西洋,開啟了海上貿易,雖然後期封海,但主要是為了對抗東南沿海的倭寇,政府也並未強制封鎖,所以海上貿易從未間斷,嘉靖之後,隨著抗倭戰爭的徹底勝利,隆慶皇帝宣佈解除海禁,,史稱“隆慶開關”,隆慶皇帝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進行海上貿易,手工業和商品經濟高度繁榮,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

當然了明朝也有很多過失,像明朝皇帝一個比一個奇葩,總的來說沒有清朝皇帝那麼勤政,甚至有的還很奇葩,很荒誕不羈,而且對蒙古,東北,西藏等地區實行長期羈縻政策,並沒有將其正式劃入明朝國境,導致了後期東北女真的壯大。

再看清朝,清朝的功績在於:

一,沒有特別荒淫無道的昏君或者嗜殺的暴君,且大多都很勤政,最勤勉的當屬雍正,活活被累死的,當然這種勤政的原因除了皇帝本身的性格以外,還有權利的高度集中,國家大事只能由皇帝一人決定以及滿漢的區別對待導致漢族官員不夠受重視等客觀原因。

二,清朝對周邊地區及其他少數民族的政策比明朝明顯要好的多,蒙古,新疆,西藏以及東北外興安嶺地區都是在清朝被確定劃入中國的,奠定了如今中國的版圖基礎,而且清朝巔峰期面積達1300萬平方公里,是蒙元之後版圖最大的朝代。

三,雍正時期,改革土地,實行攤丁入畝,廢除賤籍等仁政,促進了農業的極大發展,再加上明末玉米,紅薯等高產量作物傳入中國,使得中國人口大幅增長,經濟總量也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當然了清朝的過失也有很多,主要有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朝廷上下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斥西方先進技術,文明為“奇技淫巧”,導致後期一系列對外戰爭的失敗,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讓了大片領土。大力閹割漢文化,像剃髮易服,編纂四庫全書,大興文字獄等,在朝廷上也長期排斥漢族官員(直到太平天國戰爭爆發,八旗軍在前線接連失利,才漸漸啟用漢人和漢族官員)。這種文化上的閹割,經濟上的閉關鎖國導致了中國的經濟總量雖然位居前列,但生產水平下降的很厲害,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突出,貧富分化日益加重,老百姓越來越窮,也導致全國上下思想的普遍愚昧與無知,像後來英國使者馬戛爾尼訪華,沿途所見中國老百姓的生活狀態,更加堅定“中國必敗”的信心。

總的來說,明朝與清朝各有功過,至於到底哪個朝代更讓人恨,我想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評判標準,也已經有了一個答案了吧!

我是鹹魚,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