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萬世的王朝,為何僅僅只存活了幾十年,秦朝究竟為何而亡?

90後女孩打工日記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基業還沒有穩定,就遇上了一個無能的君主。

秦二世而亡,賈誼說是因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但是歷史上也有很多暴君,他們最多是被推翻了,但王朝還在。

隋也二世而亡,有人說是因為隋煬帝驕奢淫逸。但歷史上驕奢淫逸的君主也不少,也沒有整個朝代滅亡。

政治根基不穩

一個王朝的政權剛剛建立起來,需要一段時間的穩固。個人認為至少需要兩到三代人。為什麼呢?很多推翻新政的,都是有歷史根源的。像秦國滅亡,是楚國的舊勢力,反秦復楚。而等到這代勢力消散,大家對這個王朝有歸屬,也就是認為我是秦朝人,而不是我還是楚國人,要復仇。這需要兩到三代。

另外,秦始皇是一統天下。歷史上前無古人。所有的政治制度都是摸索前行,在這種情況下,管理不當,很容易出問題。

秦二世昏庸

秦二世是怎麼上位的?是他老師趙高和丞相李斯改了遺詔。秦二世本來就沒有什麼能力,當了皇上以後,也是在趙高的把持控制下。就是那個指鹿為馬的趙高。而趙高的心思是什麼,是控制大權,是個人利益。根本不會站在國家角度去想的。

那麼為什麼會立這麼一個昏庸的君。這個鍋秦始皇也得背。因為他立太子立得太晚。到要死了才立。

本來按照傳統,他上位就立太子,大家都知道太子是誰了,哪怕秦始皇是在仙遊路上暴斃而亡的,也不會發生篡改遺詔的事情。這樣扶蘇會當皇帝。歷史的結局肯定也就不一樣了。

所以綜合來看,有三方面原因:一、秦朝剛剛建立,政治根基不穩,容易發生暴亂。二、秦二世昏庸,大權旁落,根本照顧不了國家利益。三、秦始皇立太子太晚,導致遺囑背篡改,真正賢明的人沒當上皇帝。


吳斯末


本想萬世的王朝,為何僅僅只存活了幾十年?秦朝究竟為何滅亡?

秦朝在我國曆史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朝代,也是第一個真正建立王朝的朝代,那麼這樣一個朝代為何僅僅15年就滅亡了呢?小編認為有以下幾點:

大肆建設工程,民怨嚴重

秦朝在短時間內大規模的修建建築,其中有長城、阿房宮等。

單是長城的修建相傳就耗費了幾十萬的民力,要知道在那個年代人口數量並不是那麼充足,幾十萬的民眾是一個很大的基數,可以說是舉國之力在建設了。其中大部分都是被強迫去的。



再說阿房宮,號稱“天下第一宮”,想必要在短時間內建成所消耗的財力物力人力都是巨大的,而這些的根本出處就是民眾。


所以秦朝民眾積壓的怨念很重,也才會有了農民起義。

法制僵硬,過於嚴苛

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實行法制的國家。但是法制沒有跟上朝代的變化而變化,導致法制過於僵硬。特別是重刑極多。要知道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也就造成了陳勝吳廣起義等事件。

所以小編認為秦朝滅亡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民心,民心所向不可阻擋。失去了民心那麼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小編個人主頁有原創漫畫歷史,喜歡的小夥伴可以點進去閱讀,換個角度看歷史或許會有不同的收穫哦。


漫哥聊電影


這一點,唐代詩人杜牧在其著名的《阿房宮賦》中,已經對秦朝的快速滅亡有了較為客觀的分析和評價。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秦愛紛奢”,這才是秦朝快速滅亡的主要原因!

當初,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建立我國曆史上首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之後,秦始皇設定中央官制,推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行和貨幣,實現書同文,車同軌。所以,秦始皇的歷史功績,不愧為千古一帝。



但是,統一天下後的秦始皇,並沒有給久經戰亂的天下休養生息的機會,而是進一步大興土木,窮奢極欲。實際上,修建阿房宮不過是秦始皇窮奢極欲的其中一個縮影,他成為始皇帝后對民力的透支,其實是相當嚴重的。

天下百姓經歷春秋戰國數百年的戰亂,好不容易在秦國大軍的兵鋒下被統一起來,本該需要休養生息。然而,秦始皇並沒有給天下休息的機會,緊接著又北擊匈奴,南征百越,進一步開疆拓土。



不僅大規模對外用兵,秦始皇更是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築長城,挖靈渠,修馳道。要知道,這些在當時可都是超級工程,需要動用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民夫,耗時數年才能完成。



如此繁重的徭役,極大的透支了社會勞動力,對於剛經歷了數百年春秋戰國混戰的天下百姓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所以,秦始皇一系列的國家工程和軍事行動,其實都是“功在千秋,罪在當代”之舉。



不僅如此,秦始皇為“宣德揚威,彰顯威儀”,又先後六次巡視全國。每次都出巡都必定動用數萬大軍隨行,讓出巡隊伍旌旗蔽日,震懾四方,盡顯始皇帝至高無上之威儀……

試問如此透支民力,天下百姓豈能不反呢?所以,所謂的秦二世的昏庸、趙高的亂政、六國貴族的餘孽、秦朝的酷法等等,都不過是觸發因素而已。而真正導致秦朝滅亡的,其實根本原因還是秦始皇的窮奢極欲,造成了對秦朝國力和民力的過度透支。

因此,杜牧在《阿房宮賦》中也指出了: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這些歷史要讀


秦始皇本想一統天下後,不分封,設郡縣制,建萬世秦朝。但幾十年就二世而亡,原因很多。

一、秦朝暴政。秦始皇滅六國,經歷了長期的戰爭苦難,本應休養生息,體恤百姓。但秦朝對這些不管不顧不問,修長城、建皇陵、建阿房宮,擴修驛道,服兵役,已是和平的大秦,仍實行戰時體制。民力用到極限,民不聊生,那裡有壓迫,那裡就有反抗。

二、秦二世胡亥繼位。胡亥小兒子繼位,失去正統性,國本動搖。胡亥殺死兄長扶蘇,重用奸臣,搞指鹿為馬,朝綱混亂。在政治上已站不住腳。

三、六國貴族蠢蠢欲動。表面上六國滅了,但這些國家的人還在,心不死,時刻夢想復辟。結果陳勝吳廣一揭竿而起,他們就跳出來扯起反秦大旗,招兵買馬。這些貴族,儘管各懷鬼胎,但在反秦上高度一致,形成了浩浩蕩蕩的反秦力量。

四、秦始皇焚書坑儒。秦始皇滅六國後統一文字,統度量衡,這是應該的。但焚書坑儒卻是萬萬不應該的,這是在文化上欺師滅祖,自掘墳墓。大秦統一後,兼儲並蓄,各取所長,為我所用。可以統一儒家的思想,有選擇的批判和繼承。結果秦始皇將書籍統一焚燒,將儒生集中坑殺,違天理,滅人性,得罪了天下讀書人。俗話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別人就用二十年,三十年來鬧你,不滅秦不罷休。

五、法制僵化。秦國因變法而強大,商鞅功莫大焉。大秦統一後,有些法律應該與時俱進,但大秦就是不動、不改。如原來的秦國小,服徭役十天趕到,問題不大。到了大秦山高水長,道路險阻,驛道漫長,從淮河到長城,你十天趕不到殺頭,因此殺了不少人。這個法律老百姓無法接受,陳勝吳廣就因大雨趕不到目的地而揭竿起義。由此看大秦興為變法,亡在守成,嚴苛的法律成了滅秦的導火索和爆炸桶。


書華36


關於秦為何二世而亡,史家有很多精彩的論述,著名的有《過秦論》、《阿房宮賦》等,今人也有很多與時俱進的論點。而我,想從能量轉換的角度做如下分析:

秦之前,是綿延五百餘年的東周亂世,猶如動能;秦之後,是國祚約四百年的兩漢大一統,猶如勢能。

秦,就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過渡時代。它奮六世之餘烈,強橫地掃滅六合。然而,戰國乃至更久遠的春秋,所產生的巨大動能,絕非短短十數年就能完全消化,秦因此消亡,楚漢爭霸小亂世因此形成。

及至漢興,動能終於衰竭,勢能由此重新抬頭,雖仍有波瀾起伏,但大勢已無可阻擋。

與秦類似的是隋,經歷十六國、南北朝兩百餘年的混亂,好不容易形成了統一的王朝,卻再現了秦二世而亡的悲劇,為國祚兩百餘年的盛唐做了嫁衣。動能與勢能之轉換,可見一斑。

可笑的是,得了天大好處的漢唐,不約而同地對前朝進行了抹黑,只能說,歷史就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成王敗寇而已。


西嶺懷古


世人都說秦因暴政而亡,結合當時的情況,確實是這樣的,我在這裡也沒有想標新立異,譁眾取寵。我簡單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1.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是無可否認的,有人稱他“千古一帝”,有人稱它“祖龍”【注一】。無論何種稱呼,都能看到大家對始皇帝地位的認可和推崇。不談施政層面,他是首次統一全國、中國帝制的開創者,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建立了一個同根同源的大一統國家,我甚至覺得,我們的民族意識是從那時候開始,大家真正認可自己是同一個族群、同一種血脈,這個意義史非凡的。

2.秦始皇的施政方向是沒問題的,就是過於急躁,急於求成。可能真正雄才大略的領導人,都渴望在自己的掌權過程中,儘量把一切都做完,留給繼任者一個安安穩穩的根基。他北擊匈奴,修築長城、全國內範圍內修築道路這都是十分正確的政策方針,但是過於著急了,春秋戰國到秦皇統一,中原大地戰火連綿不絕,戰爭消耗的是什麼,都是民間的財力、人力、物力。民心渴望的是休養生息,安定發展,而不是為了子孫後代,為了皇帝的命令,再次透支自己。你很難要求歷經戰亂,生活貧苦的普通百姓理解你的所謂萬世之基。

3.秦始皇個人的生活確實有點奢靡,修築宮殿,追求長生,巡視天下這都沒問題。這都是人的正常慾望,誰都喜歡廣廈萬間,長命百歲,然後沒事再出去旅旅遊。不過這些的前提是你要家庭殷實,保證日常衣食住行無憂的情況下,才能去追求這些。而秦始皇的條件並不好,誠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封建年代,天下的財富都是皇帝的,皇帝是不缺錢的。但是整個國家就是皇帝的家,在家人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自己不管不顧地窮奢極欲,必然導致人心離散。

所以,秦始皇在民心思安的大環境下,非要逆勢而為,不停地透支民間的潛力,最終的結果就是透支了王朝的生命。秦二世而亡,一點不奇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真的洶湧起來,豈是人力能抗衡的。


注一:(劉宋裴駰(裴松之之子)《史記集解》引蘇林曰:“祖,始也;龍,人君像;謂始皇也。”)引用1:秦始皇(前259年1月10日-前210年8月10日),嬴姓,趙氏,名政,時稱趙政,史書多作秦王政或始皇帝,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是秦莊襄王之子,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出土《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中稱其為趙正。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曹植《文帝誄》最早稱始皇帝為嬴政,後世通稱嬴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他是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十三歲即位,先後剷除嫪毐與呂不韋,並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滅亡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五十歲出巡時駕崩,在位三十七年。秦始皇是中國史上第一位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引用2:毛主席的評價“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

雲凱小哥


1.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是無可否認的,有人稱他“千古一帝”,有人稱它“祖龍”【注一】。無論何種稱呼,都能看到大家對始皇帝地位的認可和推崇。不談施政層面,他是首次統一全國、中國帝制的開創者,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建立了一個同根同源的大一統國家,我甚至覺得,我們的民族意識是從那時候開始,大家真正認可自己是同一個族群、同一種血脈,這個意義史非凡的。

2.秦始皇的施政方向是沒問題的,就是過於急躁,急於求成。可能真正雄才大略的領導人,都渴望在自己的掌權過程中,儘量把一切都做完,留給繼任者一個安安穩穩的根基。他北擊匈奴,修築長城、全國內範圍內修築道路這都是十分正確的政策方針,但是過於著急了,春秋戰國到秦皇統一,中原大地戰火連綿不絕,戰爭消耗的是什麼,都是民間的財力、人力、物力。民心渴望的是休養生息,安定發展,而不是為了子孫後代,為了皇帝的命令,再次透支自己。你很難要求歷經戰亂,生活貧苦的普通百姓理解你的所謂萬世之基。

3.秦始皇個人的生活確實有點奢靡,修築宮殿,追求長生,巡視天下這都沒問題。這都是人的正常慾望,誰都喜歡廣廈萬間,長命百歲,然後沒事再出去旅旅遊。不過這些的前提是你要家庭殷實,保證日常衣食住行無憂的情況下,才能去追求這些。而秦始皇的條件並不好,誠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封建年代,天下的財富都是皇帝的,皇帝是不缺錢的。但是整個國家就是皇帝的家,在家人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自己不管不顧地窮奢極欲,必然導致人心離散。

所以,秦始皇在民心思安的大環境下,非要逆勢而為,不停地透支民間的潛力,最終的結果就是透支了王朝的生命。秦二世而亡,一點不奇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真的洶湧起來,豈是人力能抗衡的。

注一:(劉宋裴駰(裴松之之子)《史記集解》引蘇林曰:“祖,始也;龍,人君像;謂始皇也。”)

引用1:秦始皇(前259年1月10日-前210年8月10日),嬴姓,趙氏,名政,時稱趙政,史書多作秦王政或始皇帝,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邯鄲市),是秦莊襄王之子,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出土《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中稱其為趙正。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曹植《文帝誄》最早稱始皇帝為嬴政,後世通稱嬴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他是戰國末期秦國君主,十三歲即位,先後剷除嫪毐與呂不韋,並重用李斯、尉繚,三十九歲時滅亡六國建立秦朝,自稱“始皇帝”,五十歲出巡時駕崩,在位三十七年。秦始皇是中國史上第一位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

引用2:毛主席的評價“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


小豪長白


第一,歷史的慣性,分封制實行了八百多年,山東六國也都存在了200年以上的時間,人們對分封制還是非常的嚮往!而且這個時候秦始皇對六國貴族也是太過寬鬆了,沒有趕盡殺絕,貴族的影響力畢竟已經延續了幾百年,還有很大的影響力!可以說是一呼百應!


第二,商鞅變法已經是100多年之前的事情了,當時的秦國還是西方一隅的小國商鞅變法的時候,秦國的國土面積只是秦國統一後的十幾分之一,國家領土擴大了十幾倍,當初的很多法令已經不適用,必須根據新的統一國土面積做相應的調整,否則在東北東南地區和東部地區的人民,到達都城的時間是很長的,有四五千裡地!不做出調整,是無法適應新的空前的疆域如此之大的大一統帝國的要求的!

第三,不愛惜百姓,不愛惜民力!百姓經歷了兩百多年的戰爭,對和平的渴望太強烈了,但是沒有想到和平到來了,日子居然更苦了!大量的勞役要服!農田荒蕪!

南征南越也用了50萬軍隊,被徵匈奴用了20萬軍隊!修建阿房宮,大肆修建全國範圍內的高速公路馳道,修建長城,修建規模極其宏大的秦始皇陵墓等等動輒數百萬人幾十萬人,不知這些大工程下埋了多少白骨!

漢朝建立後就知道與民休息,百姓慢慢的過上了好日子,這才是百姓最想要的,最喜歡的!

第四,早日立太子,把扶蘇立為太子,這樣就不至於死後被趙高弄權,秦國直接陷入了政治災難之中!政治災難從來都是國家滅亡和衰落的最根本和最大的原因!士兵後來都不知道為誰二戰了,哪裡還有什麼戰鬥力可言,早已不是當年橫掃六合時候的秦軍了!


鵬程日誌


因素有太多太多,這次咱不從普遍的思維去分析而是整個中國宏觀史分析。

秦是變革的一個時代,大一統,皇帝,統一文字和度量衡,建立郡縣制,設立丞相。每一個動作都是前無古人的,在當時一定是引起激烈反響。改革談何容易,阻力太多,容易急中生亂。

秦帝國就是改革的先驅也是犧牲品。漢帝國完整的繼承了秦的制度,延續了幾百年。

縱觀整個中國史這種情況不止一次發生,隋朝與唐朝的關係依然如此。可以說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不恨緣太淺


1.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是無可否認的,有人稱他“千古一帝”,有人稱它“祖龍”【注一】。無論何種稱呼,都能看到大家對始皇帝地位的認可和推崇。不談施政層面,他是首次統一全國、中國帝制的開創者,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建立了一個同根同源的大一統國家,我甚至覺得,我們的民族意識是從那時候開始,大家真正認可自己是同一個族群、同一種血脈,這個意義史非凡的。


2.秦始皇的施政方向是沒問題的,就是過於急躁,急於求成。可能真正雄才大略的領導人,都渴望在自己的掌權過程中,儘量把一切都做完,留給繼任者一個安安穩穩的根基。他北擊匈奴,修築長城、全國內範圍內修築道路這都是十分正確的政策方針,但是過於著急了,春秋戰國到秦皇統一,中原大地戰火連綿不絕,戰爭消耗的是什麼,都是民間的財力、人力、物力。民心渴望的是休養生息,安定發展,而不是為了子孫後代,為了皇帝的命令,再次透支自己。你很難要求歷經戰亂,生活貧苦的普通百姓理解你的所謂萬世之基。

3.秦始皇個人的生活確實有點奢靡,修築宮殿,追求長生,巡視天下這都沒問題。這都是人的正常慾望,誰都喜歡廣廈萬間,長命百歲,然後沒事再出去旅旅遊。不過這些的前提是你要家庭殷實,保證日常衣食住行無憂的情況下,才能去追求這些。而秦始皇的條件並不好,誠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封建年代,天下的財富都是皇帝的,皇帝是不缺錢的。但是整個國家就是皇帝的家,在家人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自己不管不顧地窮奢極欲,必然導致人心離散。

4:古代帝王都需要親賢臣,遠小人,才能長治久安。自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開始秦國一直都是這樣的,延誤了上百年。秦國原本地處西部荒涼之地,而秦始皇統一六國,心中自然無比興奮,以為自己很厲害的樣子。而小人最終還是禍害了秦朝,趙高等宦官把持朝政。殿堂之上,禽獸食碌,朽木為官。這樣的朝代怎能不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