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鄉鎮名由來,你知道嗎?


三元鄉鎮名由來,你知道嗎?


◢巖前

巖前地名的由來,很明顯,這村位於岩石的前面,所以叫巖前。

這塊岩石就是著名的萬壽巖。

實際巖前不止萬壽巖這塊大岩石,巖前盆地裡,還曾豎立著另兩塊著名的大岩石:秀才巖和侍郎巖。

很久很久以前巖前是一片海,天地造化,滄海桑田,海底上升為陸地,古海洋生物的骨骼留下來,成為巖前遍地的石灰岩。

石灰岩上的土層很薄,只能生長一種矮而美麗的植物,黃楊木,萬壽巖等岩石上曾遍生黃楊木。因此萬壽巖以前還叫黃楊巖,楊巖,甚至連巖前也曾叫楊巖。

巖前是一塊盆地,還有漁塘溪從中流過,自古以來人們在這裡聚集成村莊,上通清流明溪,下達永安沙縣,漁塘溪水路通達沙溪,巖前成為交通暢達的通衢大道,有宋一代已成為一個大村莊。

宋熙豐年間巖前建有翠雲書院,楊時、陳瓘等學者名士曾在書院遊學研討,授徒傳業,宋紹興年間還建立黃楊寨巡檢司。一直到明清民國期間,巖前都是一個大村,解放後巖前成為人民公社和鄉鎮政府所在地,所管轄的鄉鎮,即叫巖前。

◢莘口

莘口,原名杉口,位於杉溪(現叫署沙溪)與沙溪的交匯口。杉溪是小溪不能通航,但兩岸杉木多,春夏漲水季節砍伐的杉木可從杉溪漂流而下,到莘口編排外運到沙縣、南平、福州一帶。因此這條溪叫杉溪,杉溪與沙溪交匯口,自然叫杉口。後來改叫莘口,是因“莘”“杉”諧音而引起的。還有另外一個說法,莘口有一座山嶺,叫莘嶺(也叫新嶺),位於莘嶺下杉溪和沙溪交匯口,也就自然而然地叫莘口了。

莘口是一塊沙溪河畔三元人傳說中的穿山甲吐舌形,杉溪和沙溪夾角地帶,土地肥沃,可耕可漁可獵,早早地成為居民聚居區。在三元未建縣前,莘口位於永安、明溪、沙縣三縣的交界地帶,而且又是位於水陸交通樞紐地帶,沙溪、署沙溪以及漁塘溪在這裡交匯,在古代以水運為重要運輸手段的年代,它的地位突顯出來,東下沙縣、南平、福州,北上明溪,西到永安都可走水路到達。陸路有沙縣到永安的官道也通過莘口,20世紀三十年代開通的延永公路也經過莘口。莘口約從明清起設立墟場,周邊村民按時來莘口交易,清代及民國時期更是成為閩西北一個重要的物資集散地,福州、南平、沙縣的貨船到達莘口,然後把貨物卸下,分散到周邊三元、永安、明溪、大田各縣,同時運回山區的筍乾、土紙、香菇等土特產到南平、福州,明溪的大米等農產品通過漁塘溪出黃沙口到莘口出糶,又買下日用百貨幹海產等物資運回。直到解放後陸路貨物運輸更加便捷,莘口航運失去優勢,莘口物資集散地的地位才失去。墟場至今仍然設立,保持逢農曆五、十而墟。

◢中村

中村鄉大部地方古屬沙縣二十四都,是沙縣出名的偏僻地帶。中村鄉中村村的位置大約正好在古二十四都中心,在許多個村的環繞包圍之中,既是周圍最近的村,也在白水、米洋和牛嶺三個村的包圍之中,這三個村畫成等邊三角形,中村正好就在這等邊三角形的中央,所以叫中村。

巧的是,解放後人民公社和鄉級政府就設在中村村,不僅正好大約在地域中心的位置上,也即以鄉治所在地中村村而稱中村。

中村山高,境內有普禪山、蓮花峰、蓬仙岩等諸多高山,都達一千多米,高山之外萬山連綿,林茂壑深,行路難險。村小,因山高林深,村民在有水流過的寶貴的山間小谷地依水伴坑建村而居,古《沙縣誌》裡已記錄中村鄉境內有名的村莊就有五十三個之多,就是現在三元區四個鄉鎮裡,中村鄉人口不在最多,但由多個自然村組合起來的行政村,仍然有十八個,還是三元各鄉鎮裡最多的。田少,多是山壟田,且一塊塊面積都很小。中村古話傳下來的故事,說有一個農夫上山耕田,他記住有九丘田要耕,耕完,數了數,只耕了八丘,還有一丘田在哪裡?東找西找,上找下找,就是找不到。天快暗了,只好自認倒黴,是老天不讓他耕了,把他寶貴的田收回一丘。正要回家時,去田邊拿斗笠,一掀起斗笠,原來還有一丘田給斗笠蓋住呢。

(民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